第57章 孝陵無言話滄桑
作者:張三耶      更新:2021-11-07 05:55      字數:4948
  關軍與薛薇一路談談說說,薛薇展示了學霸的強悍一麵,邊遊覽明孝陵邊講解,如數家珍,詳盡透徹。

  孝陵坐落於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南京鍾山風景名勝區,明孝陵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孝慈高皇後馬氏的合葬陵墓,因馬皇後諡號孝慈皇後,故名孝陵,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同時也是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馬皇後就是民間傳說中的馬大腳馬秀英,當時富人家的女孩子都要纏足,隻有窮苦人家的孩子因為要幹活才不纏足,朱元璋最初投奔郭子興的時候,郭子興就做主把馬秀英許配給了朱元璋,她雖然沒有出眾的外貌,但是對朱元璋特別好,有一次朱元璋被郭子興關了禁閉,一天都沒有吃飯,馬皇後偷偷把熱騰騰的餅貼身放在自己胸口,結果胸口被燙紅了一片,朱元璋十分感動。

  作為中國明皇陵之首的孝陵宏偉壯觀,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餘年帝王陵寢的形製,依曆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製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明孝陵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2003年7月,明清皇家陵寢-明孝陵根據世界文化遺產遴選標準,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翌年馬皇後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啟用地宮與馬皇後合葬。至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建成”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整個孝陵建成,曆時30餘年。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製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

  據史料記載當時從朝陽門(今中山門)至孝陵衛到陵墓西北所築的皇牆有45華裏長,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鬆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禮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後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

  明孝陵在清代曾受到過多次重創,尤其清代鹹豐年間的戰火幾乎讓明孝陵地表建築毀於一旦,康熙手書的禦碑甚至倒地破碎。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國藩打敗了太平天國占領南京後奉詔祭陵,才著手修複明孝陵。當時,曾國藩派員勘估,明孝陵維修實際需白銀20萬兩,但是清朝財政拮據,結果最後隻用了740兩銀子做了一些小維修,那塊”治隆唐宋”禦碑也被扶起粘合,至今碑身上還看得到一道補過的裂痕。原本人們可以從石碑左右二邊繞過,而在1980年代以後,整個石碑左右都被水泥所固定,一直到屋頂;所以要先從禦碑殿出來,才可以看到龜趺的後麵。

  曆經600餘年的風雨之後,寶城牆體出現了局部坍塌,牆麵剝落,個別地方因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縫。南京市文物部門先後投資300多萬元,采用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的保護方案,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牆體進行了維修,如”縫合”裂縫,整平”牆麵”,對變形的牆體進行修補和防水防滲漏”手術”。為方便遊客一睹”龍脈”真容,還修建了一條青石板遊覽步道,讓遊客能登上寶頂看到明孝陵全貌。

  1961年,明孝陵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7月,在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明孝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擴展項目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世界遺產成員。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眾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於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產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明清皇家陵寢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安徽、江蘇等地,是中國明清兩朝皇帝陵寢建築群按照嚴格的等級規製營建,具有完整的地上、地下建築體係,布局嚴謹,規模宏大,建築華美,工藝精細,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的喪葬製度。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敘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初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

  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地宮所在地的寶頂,縱深達2600多米,沿途分布著30多處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築物和石雕藝術品,整體布局宏大有序,單體建築厚重雄偉,細部裝飾工藝精湛,凝聚了當時政治家、藝術家和建築師們的才智。

  明孝陵的開創性地位還體現在其依山勢地形蜿蜒曲折的陵墓神道。明孝陵的神道石刻是中國帝王陵中唯一不呈直線,而是環繞建有三國時代孫權墓的梅花山形成一個彎曲的形狀,形似北鬥七星。由衛崗的下馬坊至文武方門的神道長達2400米左右。

  南京博物院前院長梁白泉研究員說:”明孝陵首開了第一代皇帝陵寢的神道作為後世子孫陵寢共用神道的製度。神道兩邊分布的12對石像生和4對石人,石刻風格多樣,造型厚重簡樸,融整體宏大與局部精細為一體,也代表了中國明初石雕藝術的最高水平。”

  明孝陵改變了唐宋帝陵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宮製度和十字軸線的陵墓布局,首次按皇宮布局建立”前朝後寢”三進院落製,開創了陵寢建築平麵呈”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並一直規範著此後明清兩朝500多年20多座帝陵的建設規製。特別是明孝陵的”前朝後寢”和前後三進院落的陵寢製,反映的是禮製,但突出的是皇權和政治。

  明孝陵是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寢製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製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

  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製,一直規範著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

  這座已有600多年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宏大、形製獨特、背依鍾山環境優美而著名於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明孝陵處於山清水秀的環境之中,周圍山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人文與自然景觀渾然天成。陵園規模宏大,格局嚴謹。孝陵建築自下馬坊至寶城,縱深2.62公裏,陵寢主體建築當年建有紅牆圍繞,周長2.25公裏。

  明孝陵經曆了600多年的滄桑,許多建築物的木結構已不存在,但陵寢的格局仍保留了原恢弘的氣派,地下墓宮完好如初。陵區內的主體建築和石刻有方城、明樓、寶城、寶頂,包括下馬坊、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神道、石像路石刻等,都是明代建築遺存,保持了陵墓原有建築的真實性和空間布局的完整性。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大部分: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

  沿神道依次有:下馬坊、禁約碑、大金門、神功聖德碑碑亭、禦橋、石像路、石望柱、武將、文臣、欞星門。過欞星門折向東北,便進入陵園的主體部分。這條正對獨龍阜的南北軸線上依次有:金水橋、文武方門、孝陵門、孝陵殿、內紅門、方城明樓、寶頂等建築。陵寢建築都是按中軸線配製,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

  關軍和薛薇遊覽到石像路,遠遠看巨大的石像兩兩相對矗立路旁,雖然曆經風雨的侵蝕表麵有裂痕和破損,但神韻仍在,讓人歎為觀止。

  明孝陵石像生共18對,其中文臣3對、武將3對、站臥馬各1對、站坐麒麟各1對、站臥象各1對、站臥駱駝各1對、站坐猊各1對、站坐獅子各1對。另有望柱1對。

  所有石雕像均以整塊石料雕成。不刻意追求形似,而注重神似,其風格粗獷、雄渾、樸拙、威武,氣度非凡。

  這組石雕對稱地排列在神道兩側,南北長800多米,構成威武雄壯的長長隊列,使皇陵顯得更加聖潔、莊嚴、肅穆。

  關軍在石像區頻頻留影,後來請了位遊客幫忙還和薛薇合影留念。

  南京地區雨量充沛,鍾山主峰的雨水主要經獨龍阜孝陵陵宮區域排泄,明孝陵必須建有完善的排水係統,才能確保陵宮的安全。因此,孝陵陵區內設有外禦河、內禦河和寶城禦河三條排水係統。

  這三條禦河在規劃和設計上可謂獨具匠心,它將陵域劃分成導引區、神道區、前朝區和後寢區,同時通過三組禦河橋,將這四個區連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並且使整個陵域更為完美,更富有生機。

  禦河橋中的第一組介於碑亭和神道石刻之間,為磚構單曲拱橋,霹靂之水由橋下西流,禦橋舊址猶存,橋非原貌,今稱”虹橋”。

  第二組橋位於神道盡頭,是直通陵宮的橋梁,一字排列5座,又稱”五龍橋”。它與陵宮處於同一南北中軸線上,橋身作石構單曲拱橋樣式,5座石橋與正北方200米處的5孔陵宮門一一對應。僅存中間3座,橋身起券,兩側有散水螭首和護欄望柱。這組禦河橋的橋基和兩岸石堤為明代原物,護欄是1995年重新修複的。

  橋下禦河河道已實施清理改造工程,流經禦橋的河水清澈不絕。

  第三組禦橋處於方城之前,石造單券拱橋,長57.5米,寬26.6米,兩側石欄、螭首多殘毀,但橋身體量宏大,結構牢固,做工細膩,是明初橋梁建築中的傑作。過了這座禦橋便是朱元璋長眠之地,因此稱其”升仙橋”。

  除三條禦河外,陵宮地下還建有巨大的涵道,以增加雨季的泄洪量。陵宮內則建有地下排水管道,地麵建築周圍均以磚鋪設散水和明溝,享殿台基四周有數十個向外懸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陵宮宮牆外也以磚鋪設散水,並以磚石砌建擋土牆。

  明孝陵的整個排水體係和細部設施,既具有實用性,又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既充分利用原有河道,又將其藝術地融入陵區的布局之中,高度體現了南方多水地區建築規劃上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經過禦碑亭時,關軍停下來仔細觀看,禦碑亭中陳列著五塊碑,正中一塊刻”治隆唐宋”四字,為康熙皇帝手書。碑高3.85米,寬1.42米。”治隆唐宋”的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作為清朝皇帝的康熙如此詔示天下,一方麵表示了他對朱元璋的尊重和欽佩之意,另一方麵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

  康熙一生中六次南巡,五次拜謁明孝陵,行三跪九叩大禮。”治隆唐宋”就是他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所題,並由曹雪芹的祖父、當時的”江寧織造”郎中曹寅立碑。他是想借此籠絡人心,以緩和漢滿矛盾,加強其統治。從中亦可看出康熙的雄才大略。

  六國文字碑引起了關軍的注意,既然這塊碑使用了6國的文字,那應該是給外國的人看的,難道這裏麵還有什麽典故不成?薛薇好笑的解釋碑的曆史淵源,

  該碑是由清政府所立,意在對喜好在明孝陵”塗鴉”的外國遊客以警示,以六國文字書寫。

  碑文的大概意思是”鑒於明孝陵內禦碑及附近古跡曆年破壞、毀損情況嚴重,端方總督大人下令豎立圍欄對其加以保護。有人越欄參觀或者可能對前述禦碑及陵區古跡造成損壞之行為,一律禁絕”。

  清代末年,國門被打開以後,慕名而來的遊客尤其是外國遊客越來越多。在這些洋人中,有一些顯然喜歡在明孝陵的建築和石刻上亂塗亂畫,令當時的地方政府很是困擾。

  下令立碑之人為端方,其當時的身份為兩江總督,根據管轄範圍,這位兩江總督所管轄的是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出當時洋人們的塗鴉行為已經讓當時的政府忍無可忍。

  針對這種情況,兩江總督拿出了兩個”方子”:一是讓兩江洋務總局和江寧府在明孝陵設立”六國告示碑”,明確警告素質不高的老外遊客們不要亂塗亂畫;

  二是將明孝陵神道內的石刻全部裝進木柵籠,這樣一來,就將文物與不文明的洋人們隔絕開來,沒有再順手塗鴉破壞的機會。盡管如此,在明孝陵神功聖德碑上,還是能看到疑似清末俄國人留下的刻字。

  “這都是清政府弱國無外交,外國人才在中國的皇陵內這麽放肆”

  “是啊,打了一仗又一仗,洋人用槍炮屢屢得勝,就沒把清政府放在眼裏,所以偉人說槍杆子裏麵出政權,建國後哪怕經濟再緊張,也咬牙抗美援朝、發展兩彈一星,結果抗美援朝打贏了,兩彈一星成功了西方世界才對中國有了基本的尊重”

  “我讚同你的觀點,咱們中國人就要發展實力,不管是軍事上還是經濟上”

  “你把體育練好了也能為國爭光啊,誰敢說今天的省運會冠軍以後不能給中國升起國旗啊”

  “謝謝你的鼓勵,日後真有這麽一天,我一定把照片寄給你”

  “說話要算數哦”

  “山東人君子一言駟馬難追”

  “好,期待你哦”

  明孝陵占地廣闊,徒步遊覽頗費時間,斜陽西照,明孝陵沐浴在黃昏的日光中,紅牆金瓦的座座建築反射日光,敘述往昔歲月的輝煌,雕欄玉砌、石像牌坊斑駁陳舊,共話曆史的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