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徽州老漢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1-11-05 22:15      字數:5086
  這年頭,商人們離家遠遊商販,到了外地有同鄉同行業會館照應,可免受欺負,但是走在半路上靠誰?

  畢竟這時代的環境是——

  白晝劫搶,法紀昭彰,攔途打劫,脈絡難通。

  狹路相逢,不能躲避,半路截搶,目無法紀。

  沿路糾搶,藐法難堪,藉棍無賴,擾搶為生。

  攔路奪搶,藐法滔天,糾夥打劫,犯法彌天。

  黑夜強搶,器皿一光,地棍夥擄,強狠莫製。

  凶徒刁狡,攪搶橫行,惡棍刁猾,劫擄孤莊……道路難通……

  都羨慕商人家資巨萬,可背後走南闖北的艱辛之處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隆慶年間徽商黃汴編了本《一統路程圖記》,裏麵的內容是——

  “自湖廣至儀真,強盜出沒不時。有夾洲處,賊尤甚。夏港口有斜沙入江

  心,未過沙而轉尖者淺,其沙上貨無粗細,一例而擄擄。凶年賊多。”

  “自宿州至汴城,有響馬,宜慎。”

  “自穎州至大名府,響馬賊甚惡,出沒不時,難防。”

  “江西至玉山,水緩,夜有小賊,可防。”

  “自衡州至長沙,日無強盜,夜宜謹慎。”

  “嘉興至鬆江,船晝去而夜不行,此路多盜。”

  “自吉安府至路江,每處十裏……中途土豪口稱‘糧長’,每挑索銀五

  分,不與即打,有司不知,過客甚受其害。”

  “自蕪湖縣至徽州府,每處十裏,早有悶棍,日有調包,夜有盜,宜慎。”

  到貴陽到柳州各地,“瑤賊惡甚,水陸皆難。”

  金陵由漕河到京師,“賊有鹽徒,晚不可行,船戶不良,宜慎。”

  天啟六年出版的《土商類要》,裏麵記錄了不少從商經驗。

  “不論陸路、水行,俱看東方發白,方可開船離店。若東方冥暗,全無曙色,寒雞雖鳴,尚屬半夜,若急促解纜陸行,恐墮奸人劫奪之害,不可不慎。

  至於日將西墜,便擇地灣船投宿。俗雲‘投早不投晚,耽遲莫耽錯’也。”

  “乘船登岸,宿店野行,所佩財帛,切宜謹密收藏。應用盤纏少留在外,若不仔細,顯露被人瞧見,致起歹心,喪命傾財,殆由於此。”

  “出外為商,務宜素樸,若到口岸肆店,服飾整齊,小人必生窺覬,潛謀劫盜,不可不慎。”

  還有,“船家乃暗賊,往來介意提防”;“諺雲:十個船家九個偷…張家灣、河西務車腳,甚是能偷”;“蘇、杭、湖船人,載人居上層,行李藏於板下,苟不謹慎,多被竊。”

  商人走在半路,遇到事情不能指望官府,還是要靠自己。

  明清之際,天下最出名的商幫是晉商和徽商。不隻是因為他們會做買賣,還因為他們能打。

  嘉靖三十七年前後,倭寇進襲揚州,流寓揚州的數百名西北賈客(山西、陝西鹽商家屬善射驍勇者)守城自衛,揚州城才免於遭難。

  倭寇進犯杭州,胡宗憲“……悉召城外居民市戶及新安之賈於質庫者……”

  關鍵時刻,打倭寇還要晉商、徽商出馬。此外,他們到外地經商做買賣為了爭奪地盤,大規模的械鬥也不少見,尤其是徽商。

  早在南宋時,徽州“其人自昔特多以材力保捍鄉土”。

  明末程胤兆在給堂兄《少林棍法闡宗》寫的跋也指出:“吾族自晉、梁、唐、宋以來,理學文章之外,間以武功顯。即有未顯,而不乏其人……”

  《少林棍法闡宗》的作者是程宗猷,字衝鬥,南直隸徽州府休寧縣汊口人。

  “新都程氏甲於邑裏,其族數千人,多業儒,取甲第,朱輪華轂相望。即去而善賈,亦挾儒以行。”

  程氏以當官和經商為主業,兩手都抓兩手都硬。副業是玩耍刀槍棍棒。

  程宗猷少時習武,二十歲那年,爺爺拿三千兩銀子讓他去經商,不料孫子轉頭就攜款跑到嵩山少林寺學藝。

  本事學到了,但是錢也花光了。程宗猷“懼祖責,不敢歸。父遣人訪得之,閉諸室,不令他遊”。

  此後程宗猷一邊習武一邊隨父經商。經商路上還單挑過幾十個劫匪。

  萬曆二十年,大明抗倭援朝,官府征召程宗猷出山。

  因為程宗猷名聲在外——“槍棍俱精,兼及弓馬刀弩之術,心手俱化,隨心而應,諸般武藝皆有造詣,卓然成家。”

  “其擊刺時,雖山崩潮激,未足喻其勇也;烈風迅雷,未足喻其捷也;積水層冰,未足喻其嚴且整也。”

  官府要程宗猷出山當官,“人皆以此時衝鬥當為知己用矣。”

  結果人家不去,“吾方以老母在,而不敢出,又以吾未嗣,而不容出,姑置之。”

  此後,程宗猷陸續有著作《少林棍法闡宗》、《單刀法選》、《長槍法選》、《蹶張心法》(弩)、《射史》等麵世。

  茅元儀說:“諸藝宗於棍,棍宗於少林。少林之說,莫詳於近世新都程宗猷之《闡宗》。”

  茅還把相關著作收入《武備誌》。(程宗猷的棍法已經自成一派,但是他自認為來源於少林,所以還是叫少林棍法)

  尤其《單刀法選》,被後世的“苗刀粉”奉為圭臬。

  一群圖樣圖森破。

  漢代開始出現的雙手刀以及相關刀法到宋末就基本失傳了。

  到了明朝,中國古代戰場中實用的刀法劍法已經絕跡,像何良臣、茅元儀、宋懋澄、戚繼光這些名臣良將都這樣認為。

  明末清初人吳殳也說“唐有陌刀,戰陣稱猛,其法不傳。”

  需要強調的是,不是沒有雙手刀以及相關刀法、劍法流傳,而是用於兩軍陣前的那種殺敵刀具、刀法失傳了。

  因此戚繼光在初版《紀效新書》中不錄任何刀劍法。

  後來他繳獲了倭寇的《陰流劍法圖文》,戚繼光研究後將改良的刀法定名為《辛酉刀法》,收錄著作中。

  同時他又仿倭刀形製造軍刀,這便是現今存世不少的“戚家刀”……等一下,“戚家刀”也是個偽概念。

  戚繼光本人的著作和明代史籍中均未有“戚家刀”字眼。所以其實根本沒有戚家刀,因為戚繼光根本沒有發明任何刀型。

  戚家軍用的製式軍刀就是標準的雁翎刀。雁翎刀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在明代是製式腰刀,明代各軍都在用。

  明代中國刀匠參考了倭寇刀的型製,用本土工藝打造了一類腰刀,並配上中式刀裝,改為一種單手腰刀。朝廷打造了不少。

  洪武年間、正德年間都有記錄,短柄叫“倭腰刀”,長柄叫“倭滾刀”(薙刀)。

  腰刀在當時是特指單手刀,雙手刀有叫單刀的有叫長刀的。

  所以,明代在玩倭腰刀的時候戚繼光的爺爺都沒出生。“戚家刀”這一稱呼大概隻是後人給“倭刀”的統稱。可能因為戚繼光名氣大,用的刀自然出名。

  戚繼光的《紀效新書》裏確實記載了一款長刀,是依據倭寇野太刀仿造的。但那玩意兒不僅僅是戚繼光獨家引進,其他明代著作中也有記載。

  野太刀也叫大太刀,尺寸巨大,但在倭國曆史上使用者也較少。原因一是製造不易;二是戰國後進入江戶時代,那種軍陣殺器幾乎沒用途了。

  至於所謂“苗刀”,是由明長刀發展而來,跟戚繼光關係不大。

  那是抿國的事。當時武人為了把長刀與普通單刀做區別,或許因為刀身形似禾苗,所以起名苗刀。

  近代刀法大家馬鳳圖改雙手刀為“破鋒八式”,傳入29軍,是為大刀隊之刀法起源。(至於有多大用處就不水了……)

  他兒子說:“先父…認為…稱苗刀…應該就在曹錕設置苗刀營時期。當時很可能是出自對日笨刀的忌諱…如沿用程宗猷、吳殳的單刀,又容易與一般的單刀混淆,於是便改了名字。然而不能不說這一字之改很不高明,十之八九出自某位淺人。”

  “武人往往不學,晚近以來傳統武術術語多有被妄改者,如改‘閃賺騰挪’為‘閃展(或作‘戰’)騰挪’之類,例不勝舉,‘苗刀’之改當屬此類。”

  中秧國術館成立之初,馬英圖(馬鳳圖兄弟)、郭長生兩人將原有的雙手刀法改進,參照古譜修定了一個套子,為便於流行於是繼續使用“苗刀”名,改稱為“二趟苗刀”。

  其主要刀勢與程宗猷的《單刀法選》大部相同。

  也即是雙手刀法的源頭,都應出自程宗猷,或是直接源自“浙人劉雲峰”,再往前就是繼承的倭刀法。

  所以,“苗刀”之名,起自抿國。(未必是定論。祖大壽投降,進貢給皇太極的禮物中就有“苗刀”,隻是不清楚形製。)

  苗刀的形製和刀法,傳自明清時期程宗猷、吳殳,源頭都是倭寇,實際就是改動過的倭寇野太刀法。

  “戚家刀”則是源自普通倭寇刀,無論是形製還是技法,都和所謂苗刀沒有關係。有關係的,隻是都來自倭寇,而已。

  石電,號敬岩,曾跟隨常熟知縣耿橘學劍法和雙刀法,繼從少林僧洪紀學棍術,後又拜“槍法近祖”劉德長為師。他又和劉雲峰同習倭刀。他有個徒弟是吳殳。

  程宗猷同樣也跟洪紀、劉德長學過武藝。他的倭刀法則來自劉雲峰傳授,之後寫成《單刀法選》。其中記載的單刀圖樣也是仿製的倭寇野太刀。

  倭刀法本來“有勢而無名”,還是程宗猷給起了個名字。

  (劉德長初為少林僧,又遍遊天下,從程真如學得峨眉槍法,技藝大成。後受朝廷召還俗,由軍功授職遊擊將軍。他後來依然與少林寺來往密切,並將槍法傳於少林。程宗猷因為老師“洪紀與德長較技,而手中兵器為德長拔去,乃心折,百拜請受教。”)(程真如也是徽州人,他早前去了峨嵋山學藝。)

  之前提過,程宗猷因為“聲震南北,當路者屢物色,而欲爵之,終不應。”

  然後到天啟年,侯安國上任休寧知縣。

  侯老爺看了次表演,“程氏子弟十餘人,各手持其器至,刀戟犀利,鞭簡皆重數十斤。始命之獨舞,再對舞,繼之群舞,飄花飛雪,回若旋風……”

  侯老爺問程宗猷,你一身本事,為何不給朝廷效力?

  程宗猷說,我家財萬貫,在家裏享福不好嗎?

  有道理!

  這年四月,李邦華接替畢自嚴巡撫天津。

  天津巡撫是萬曆二十五年從保定巡撫中分立,專門事務海上防禦,最初並無陸地管轄。當時因為倭寇侵朝,大明一方麵要發兵援朝,另一方麵“外防海口,內護神京”,所以在天津設巡撫。

  兩年後一看倭寇也就那樣,又罷製天津巡撫。

  天啟元年又重設天津巡撫,畢自嚴是第一任。因為這時後金崛起,天津巡撫要“專飭海防”,防備後金從海上攻入,保衛京師安全。直到明亡。

  天津巡撫轄河間府全境,順天府的武清、寶坻二縣,永平府的灤州、樂亭二地及附近海島。天津兵備道各軍事單位也歸天津巡撫節製。這種初置僅管海上防務,複置才有陸上轄區的現象,在明代巡撫中僅此一例。

  新任天津巡撫李邦華是能臣,一邊整頓兵備,一邊訪求賢良。

  休寧知縣侯安國又勸說程宗猷出山,老程不願意。侯就推薦了他侄子程子頤。

  李邦華直接授程子頤為守備,又致書邀請程宗猷。

  老程還是不願意,侯知縣就忍不住罵了他一頓,什麽“食肉麋、飽糟醴,無用之匹夫……”

  程宗猷一把年紀,老臉掛不住,終於出山了。

  “父子兄弟並帶其家丁八十人,自攜糧餉赴軍門從戎,以所創強弩及刀槍諸法日夜訓練官兵,頗見成效。”

  天津巡撫李邦華說,程家子弟雖八十人,但可當數千之用,極為推崇。他上報朝廷後,天啟帝下聖旨答以義勇可嘉等語。

  天啟四年,李邦華抵京。時朝中傳言,李邦華和正在趕來的孫承宗要於萬壽節朝見皇上時“清君側”。

  天啟皇帝立刻勒令孫承宗返回駐地,李邦華見機不妙則請病假回家,後來被罷官。

  在天津軍營效力的程宗猷一看這情況,也就回家了。不過他侄子程子頤繼續當官,並且屢次升遷。

  崇禎元年李邦華起複,先為工部右侍郎,後任兵部右侍郎,協理軍政。當時程子頤協助設計了一款“工部刀”。(無官方正式名號,刀身上鏨刻有銘文“工部製造”。)

  “工部刀”被程子頤稱為樸刀。

  “其樸刀用法,與單刀同,然撩劈之勢大於單刀,故軍伍中不可少也。餘昔所造者,無劍脊,砍去偏軟,若厚又難運用。故今製如倭刀樣,亦起劍脊,但刀不宜太闊,今繪刀式於後。其用法照後單刀圖勢用之,故不重贅。”

  “工部刀”是雙刃大刀,應當是專為破後金重甲所研製。

  自萬曆年後,明軍軍政日益敗壞,軍械當然也不能幸免,品質一路下滑。但是崇禎年的“工部刀”卻異常精良。

  刀身通體都由兩片皮鐵夾刃鐵的夾鋼造法,且那兩片皮鐵由兩種不同的鋼材折疊打造而成,因此成品有非常明顯的團花。而它刀身上那種特殊的異形清根,做起來也相當費工。再就是它雙麵開刃、全身起鎬線的作法,使得鍛打和研磨很費勁。就不提刃尖也需要開刃了——這種刀三麵開刃,在製式雁翎刀形製中甚至可以說是僅見。

  流傳到後世的“工部刀”幾乎都無太大鏽蝕,可見其品質。

  崇禎二年,皇太極率兵破關南下。程子頤受南京兵部尚書胡應台之命,以遊擊身份率軍北上抗韃。兵至涿州一帶,後金已退出關外。而守衛京師的李邦華因故再次被罷官。人走政歇,“工部刀”也就停工了。

  崇禎五年,程子頤出版《武備要略》一書。書前四個序言分別為李邦華、侯安國、畢懋康、金鳳文所作。(後被乾隆焚毀)

  李邦華不用說了;此時侯知縣已經升到了山東右布政使;畢懋康做過兵部侍郎,還是火器專家,有書《軍器圖說》;金鳳文大概是個出版商。

  程子頤將來會是太子東宮屬官,任都指揮僉事。

  做為一個江湖出身的武人,程子頤如果沒點真本事能升到高位?還能被那些大牛看重?

  程子頤是幸運的。因為九成九的民間武術家已經被曆史長河所淹沒,有些僅有個名字,有些甚至連名字都沒留下,以至連一點痕跡也無從尋覓了。

  至於,或許比程子頤更厲害的程宗猷,他已經是七十歲的老漢了,做不做官的也不在乎。他原本就不想出山。

  那程老漢為啥跑到了鄭王府?

  或許經商路過,或許跟著和尚來的,或許聽說了武林大會……管他呢,反正他就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