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亂七八糟發大水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1-10-24 00:24      字數:6239
  二刈子當然不能交出去,革命軍地盤革命軍做主。

  槍斃!①清代開始大規模把銃改叫槍,不大好,此槍和那個槍混淆了。為了看文方便,咱也叫槍吧。

  執刑人張鼐想討要大統領的“禦槍”玩耍,被李自成一腳踢了出去。

  那是杆仿光頭的“中正式步槍”,盡管是殘次品,也花了大半年才弄出來。不光是槍,顆顆子彈都是大統領親造,隻剩二十二發了。哪能給他浪費。

  而且因為冶金不過關,中正槍壽命有限。比如擊針,不知道哪天就斷了。

  這種槍百年內都不可能裝備軍隊,就算技術上過關,從性價比上看完全沒必要。革命軍隻用前裝線膛槍已經足以吊打全世界。

  張鼐連線膛槍也沒要到——軍裏目前隻有五杆。

  他用滑膛槍執刑。

  被捆綁後的二刈子放在遠隔一百二十步,第一槍打飛了;把犯人拉到百步,一槍中腿;八十步,一槍中胳膊;五十步再打,蒙了個爆頭。

  “好槍!”張鼐美滋滋自誇一句。

  殺人不過頭點地,小夥兒過分了。這也算是在軍營長大的壞處,死傷見多了,不當一回事。

  死在張鼐手裏的已有四五十人。

  前頭沁水縣裏,被劉師爺打發下鄉的胥吏衙役地痞惡棍都被革命軍綁了。張鼐先讓他們練習走隊列,一幫人還以為被強迫入夥了。

  結果,張鼐讓他們拿著木棍列隊齊步走模仿敵軍,然後帶著兄弟們端槍打靶。戶房書辦祁清彪貓腰亂跑,被張鼐追上前一刺刀捅死。

  太行山之戰小夥兒也參加了,親手炸死九條龍,從甲長升任副隊長。

  ……

  十一月過去是閏十一月。

  下了場雪,天寒地凍。

  陝西那邊仍然熱鬧。

  前受撫反王白柳溪在鄜州重新起事,與劉民悅等襲甘泉縣。

  之前投降加入官軍的混天猴趁機也反了,殺河西兵備道張允登,奪了甘泉,劫餉銀十萬。

  混天猴隨即又克葭州,兵備道郭景嵩斃命;白柳溪等人跑去攻占了宜君縣。

  陝西總督洪承疇急忙檄調曹文詔、張全昌兩部合剿。

  趕跑了混天猴,前受撫人員譚雄又起兵占據了安塞。李卑、曹文詔、王承恩等前往征剿。

  楊鶴曾經招撫的“流寇”,到這個月幾乎全反了。

  神一魁被部下黃友才所殺,黃友才將他的首級送往明營“乞降”,但仍據守寧塞。

  薛紅旗、張存孟等進抵安定城下。“城中貧民恨富人,為之內應”,安定遂陷。王承恩跑來圍剿。

  劉五、郝臨庵、可天飛等部圍攻環縣。甘肅總兵楊嘉謨、寧夏總兵賀虎臣急來救援。

  倒是張獻忠、羅汝才暫時又投降了……

  “上憂延綏賊蔓,以吳甡請餉及洪承疇疏,切責戶、兵二部。兵部尚書熊明遇請措二十萬金接濟秦中。”

  隨著黃河冰凍,在陝西待不住的反王們會由晉南晉西陸續進入山西。

  寧武總兵孫顯祖被穀可成吸引到寧鄉石樓一帶,劉宗敏聯合三家反王跟官軍幹了一仗,打死參將周應乾。孫顯祖被嚇跑了。

  各地都亂。

  此時關外投降的祖大壽應該返回了錦州。

  遼東巡撫向朝廷彈劾他率隊獻城投降,可崇禎皇帝不僅沒有降罪,反而提升祖大壽為左都督,領錦州。

  並不是崇禎蠢。是因為尾大不掉,輕易不能得罪。悲哀!

  崇禎帝幾次下詔命祖大壽進京覲見,人家就是不去。

  傻子才去,去了必死。

  單是“己巳之變”中祖大壽率隊嘩變就夠得上一次死罪,那行為實在太惡劣了。山西巡撫耿如杞和總兵張鴻功那種被饑兵拖累的都死了,祖大壽怎麽可能有活路。

  皇帝氣的上火也沒啥辦法,真逼急了,祖大壽絕對會投韃。那樣遼東就完了。

  滿桂、趙率教、何可綱等人一死,那邊已經沒有將領能鎮的住祖大壽。你有啥辦法,還不是要每年撥款五百萬兩銀子養著他。

  飲鴆止渴!

  此時,孔有德也應該遭遇了“吃雞”之禍,馬上要回師登萊。

  讓他們鬧去吧。

  上黨革命軍再養養精神,預備年後到來的輪番大戰。

  李自成放下各路傳來的情報,跑出去檢查了下收集來的農作物種子。

  玉米早在一百年前就傳入中國了,紅薯和土豆進來也有幾十年。

  但種植還不廣——

  老農們對新作物不熟,不敢種;

  又從南方引進開種,而它們更適合幹旱、貧瘠、寒冷的北方;

  限於各種條件,當下人員物資技術流動相當緩慢,新東西幾十年不出縣境都正常——水車都出現上千年了,然而蘭州直到明嘉靖年間才有外遊歸來的進士老爺仿造成功,開始大規模使用;

  土豆、紅薯育種需要脫毒,否則產量感人。“第2年孬,第3年變成棗”,幾乎絕產。然而普通老百姓哪裏懂。

  除此之外,徐光啟還有些問題沒研究透——

  一凍即腐壞不可食,如何保存?——挖地窖。

  發芽需天暖,北方隻能開春與其他作物同種,然其生長期過長,其他作物都已收此物尚不能收。又耽誤冬小麥,使得一年隻能種一季,這樣其增產就無用。——提前育苗。

  等等問題李自成都能解決,他可以冒充半個農業專家。

  還可以玉米間作紅薯,主作物玉米先收,副作物紅薯後收;

  玉米套種大豆,大豆根瘤菌可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無氮酸類則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歡的基質;

  玉米、高梁套種紅薯,玉米、高梁耐旱,紅薯耐陰;

  間種玉米的棉田,棉苗上的落卵量平均減少60%;

  ……

  乾隆曾在北方推廣新作物,然而無論是玉米土豆還是紅薯,其出現都沒有動搖小麥、小米、高粱這三者地位。(官府征糧不可能要紅薯。地裏種啥地主說了不算,官府有規定。)

  尤其穀子這種東西,可以說是中國幾千年來最要緊的一種作物。

  從隋唐到宋元時期,華北地區的糧食作物整體呈現出“小米為主”,“麥作崛起”的趨勢。即主要作物為小米,而麥子雖然大幅度崛起,但尚且無法占據主導地位。盡管到南宋初期,小麥在產量上已經能夠與小米相抗衡,但在種植區域上仍然不如小米廣泛。

  不但人離不開穀子,連牲畜也離不開。別的穀類,隻吃果粒,此則除根以外,都為人畜的食品飼料。不但秸稈作飼料,就是小米碾出之糠皮,也是豬雞等最好的食料。

  明代北方小麥種植大大提升,無論是麵積還是種植區域,都已經有了能夠挑戰小米傳統主糧地位的能力。

  其中一個原因是小麥經濟價值高,尤其施行“一條鞭法”,老農們不得不種麥子換錢。但你要讓他們自己選,當然還是更喜歡小米、高粱等,有產量也能頂飽,更比小麥好伺候。

  宋應星說:“燕、秦、豫、齊、魯諸道,丞民粒食,小麥居半”。

  想想都知道不可能。那現象大概是相對於城市裏的富裕居民而言。

  明清兩代,華北地區農民主要食用的還是小米、豆類和各種雜糧。

  甚至直到未來的幾百年後,膠東根據地建立的仍然是“小米本位製”金融體係,一直沿用到解放。同時整個華北、西北差不多都是采用“小米代薪”、“小米代金”體係。可見小米地位。

  玉米、紅薯、土豆沒流行,還有個重要原因——別指望它們在明代能畝產上千,跟品種、育種有關。你也別拿後世甜滋滋的紅薯跟明代紅薯比,兩者差遠了。

  南方氣候好,同樣一畝地,人家種個占城稻收益不比紅薯大?而且伺候紅薯並不省事,用塊莖發芽,然後扡插、起壟、收儲等等都很麻煩。

  至於北方,哪怕後世陝北南泥灣三五九旅大開荒,種植的玉米紅薯土豆也不多,占比隻超過水稻一些。

  抿國時期的玉米產量也就一百斤左右,甚至比不上小麥。

  至於紅薯,產量高些,但它水分大,營養價值低,折合幹糧二百斤左右。它又比傳統作物難儲存難加工,要麽在地窖裏壞掉,要麽晾曬時遇到陰雨天發黴……

  所以直到新中國前後,所謂美洲作物的種植麵積大概隻占百分之十左右,沒啥地位。其中東北玉米還占了相當大比例。

  它們唯一的優勢在於耐旱、耐貧瘠地。隨便在山坡上開荒種一點,也不占用正經耕地。

  紅薯等作物其實更大程度上是減弱了天災對貧民的衝擊,原本可能造成動亂的饑荒能夠因為紅薯而消弭——但平時做主糧是不行的。

  明末即將到來的北方各地連旱,正適合推廣這些救荒物。

  另外,旱災後容易起蝗災,螞蚱們號稱過境之處寸草不生,但主要危害的飛蝗,卻挑食,不怎麽吃紅薯土豆葉子。

  ……

  隔天,又有江南客來了。

  邢秀娘的消息傳回老家,都知道她“發達”了,一群親戚故舊扶老攜幼前來“打秋風”。有三四十人。

  可她現在並沒抖落起來,連個妾的身份都沒,隻是個小秘。何況邢秀娘被父母賣入青樓,跟家裏的關係自然寡淡。

  她招待了這幫人,打算拿點錢讓他們回去。

  李自成也出麵跟他們吃了頓飯,然後結識了邢秀娘她妹。

  “姐夫,我有個問題想不通,兔子為什麽不吃窩邊草啊?”

  “大概是覺得太近不好下手吧。”

  “可草不這麽想,誰吃不是吃,還不如讓臉熟的吃。你說是吧,姐夫?”

  “……”

  李自成一琢磨,有道理啊!

  不過,暫時先忍忍。大統領沒空享福。

  幹脆把邢秀娘跟他們一起打發走。這幫人底細駁雜,也不好留在革命軍。

  大統領天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幹得比驢多,倒是吃得比豬好,沒工夫跟邢秀娘玩耍。應該把她派出去發揮些更大的作用。

  年後要去江南設錢莊;把張養默扔在那邊放羊也不好;還有采買糧草、開店賺錢等等,都要自己人照應,邢秀娘過去正合適。

  這女人確實有些能力,把婦女營孩兒營打理的井然有序,製度建好後也不需要她了。

  馮起龍老婆挺漂亮,讓她接手。

  高桂英辦事也得力,調她給大統領當秘書。

  至於邢秀娘回去後會不會再次勾搭漢子,無所謂的事,能把差使辦好就行。如果有叛變的跡象,讓天地會幹掉她。

  安排已定,老李抓緊時間跟秀兒辦了兩天事。

  兩指寬的門,送牛奶的已經進去了,送雞蛋的還在敲門。

  啪啪啪!

  管子鮑魚之交兩天,邢秀娘依依不舍離開了。

  眨眼就是十二月。

  革命軍已經膨脹到一萬五千餘人,李自成又開始瞎折騰重編隊伍。

  奉天倡義國民革命軍暫編四個番號軍——

  二十七軍,代號51002部隊。轄下僅有八十一營,營長劉宗敏,暫編四哨。他在呂梁山,沒給騎兵。米脂的高一功也暫歸他節製。

  三十八軍,一一四營,營長李過,轄四哨。駐地曆山,看守上黨。同時李過繼續統帶新兵營。

  五十六軍,一六八營,駐地中條山,劉芳亮轄兩哨。

  五十七軍,一七一營,駐地王屋山,袁宗第轄兩哨。

  新番號、代號還沒嚇唬住朝廷,先把自己人弄了個五迷三道。反正大統領說啥就是啥吧。

  穀可成的騎兵拆分出兩哨,本部不設獨立番號,暫時歸大統領節製。辛思忠一哨編製歸入中軍。

  李自成執掌的中軍也不設番號,有三哨滿編人馬。另有教導營和火器營等。

  教導營隻有三支小隊,用於輪訓士兵骨幹,合格後派往各軍充當甲長。

  火器營暫時隻編了一哨。

  用槍以燧發滑膛為主——拉膛線太費勁,配刺刀,定裝彈。

  炮有三種:91式步兵炮,仿拿破侖炮,實心炮彈為十斤,另有開花彈;81式步兵炮,仿92步兵炮,小專多能;71式是包打天下的迫擊炮。(瞎幾把亂編,不代表口徑)

  三種炮都可以拆卸由馬騾馱載行軍,方便革命軍“流竄”。

  後金韃子甚至幹過帶上原料奔至戰場,現場鑄炮的事。李自成也可以學習。

  當前合格的槍手和炮手不足,所以都沒外派,集中使用。劉宗敏等人隻有些繳獲的三眼銃、虎蹲炮和弗朗機等,先湊合一下。

  田見秀做為副舵主繼續發展天地會,同時協助造就些參謀、政委。

  馮起龍勉強算是老營文官之首,雜活都歸他管。

  狄遵製辦了個進修學院,按大統領給的教材培養行政官吏。同時他也算沁水的隱形知縣。

  張興教是副知縣;郭典是副校長。

  老狄同僚,強虜來的田嘉轂經過感化,總算願意“投賊”了。李自成對他的忠心保持懷疑,沒敢給要緊差事,安排去孩兒營教識字。

  趙勝仍然管後勤,李自成的親戚仍然做他的副手。

  講武堂也歸他管。當然,所有學校的校長都是李自成掛名。

  講武堂用於輪訓軍官,隊長、哨長、營長等。內設步科、炮科、騎科等六七種。

  至於新投效的張道濬,最後給他定了個繼續潛伏竇莊。

  隨著蝴蝶翅膀扇動,李自成的先知先覺會越來越靠不住。張道濬可以利用人脈協助打探各路消息,以及拉攏相關人才。

  讓他留在本地也方便監造火器;以團練名義發展赤衛隊;榼山書院也要照應。

  張慎言不願公然“從賊”,卻自告奮勇出任書院山長;孫鼎相也強烈要求來著,沒搶過張老漢;孫居相都想去,奈何他是偷跑回來的,躲在廟裏不敢露麵。

  榼山書院已經聚了三百餘人。其中大多數是本地人,他們對榼山學說興趣缺缺,糊弄著聽兩下,主要都是來蹭書看。

  圖書館藏書已有六千多卷,還在急速膨脹中。

  明代各地私人藏書家很多,絳州韓家兄弟就有上萬冊,還有藏書量達十萬卷以上者為數不少。但是他們幾乎不對外開放。

  榼山圖書館是頭一份。

  能交起押金的可以帶書回家看,沒錢的辦個證在館裏看。

  圖書館玻璃窗光線明亮,驚呆一眾士人。

  加上暖融融的蜂窩煤爐子,無限供應茶水,免費的兩餐黑饃饃、米湯,窮酸們一坐就是一整天。

  甚至還有人專門前來拉一泡屎,隻為體驗神奇的抽水馬桶。

  書院還講授四書五經等應試課程,大受歡迎。又不時邀請前科舉人、進士來開講座,聽眾們簡直能把房子擠爆。

  受歡迎的還有大統領抄來的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句掛在書院顯眼處,鬱鬱不得誌的腐儒們看了後逢人便嘮叨,都快變成複讀機了。

  書院還有所附屬小學堂,所用教材跟革命軍孩兒營的一樣。

  凡是給革命軍月均納稅額超過五兩銀子的,子弟讀書免費,同時管住管穿管三餐飯。現在有三十多個學生,女娃隻兩個。其中年齡最大的一個二十五歲……

  若其他窮孩子想來讀書,不用交任何學雜費,但是相應的吃穿住、課本文具啥的不免費提供,需要收個成本價或者學生自備。

  這種孩子收了一百多個。

  裏麵真有幾個窮的不像樣,李自成看不下去也不好打破規矩。不然將來入學人數多了也是個負擔,養不起。

  學校能做的隻是找土豪化緣,求著他們資助幾個窮學生。另外再設立獎學金製度,按平時表現和考試成績選幾個三好學生,發放一定補助。

  窮孩子已經輸在了起跑線,想出頭可真要下苦功夫。

  傳統讀書是從蒙學經典“三百千”開始,再加個《千家詩》,對應四書五經,俗稱啟蒙小四書。

  “初入社學,八歲以下者,先讀《三字經》以習見聞,讀《百家姓》以便日用,讀《千字文》以明義理。”

  除開這個外,民間還流行另一種識字課本。名為《雜字》。

  “雜字”編寫目的主要為了滿足社會底層百姓如農民、商人、士兵、夥計、學徒等的識字需要。

  其一般是選取生活常用字,分類編排成句,從三字句到十幾字句不等。

  偶句押韻,讀來朗朗上口,容易記誦,字數少則幾百,多則上千。

  “雜字”通俗易懂,內容包含民俗民風、民性民情、吃穿住行、農業商業、文化娛樂等,突出注重實用性。

  不同地域有不同雜字,有北方雜字、南方雜字,有山西雜字、山東雜字、河南雜字、四川雜字、溫州雜字等。

  不同行業也有不同雜字本子。

  山西商人多,“生子可作商,不羨七品空堂皇。”“有兒開商店,強如做知縣。”

  十二三歲孩子進店當學徒,大鋪子就開始教授“雜字”。流傳廣泛的有《山西雜字必讀》及《俗言雜字》等。

  其內容包括了山西地域文化,民俗民風、民性民情、吃穿住行、生產活動、農業生產、商業特點、文化娛樂等,猶如百科全書。

  比如《雜言雜字抄本》,開篇先是介紹五代祖宗,人與人之間的稱呼。分類除了飛禽走獸、宅舍修理材料、菜蔬、寺廟、執事、果品、樹木、肉麵、花草、顏色、飲饌五味等一般常見類別外,還有南京衣服類、珠寶玉器時花首飾類、雜貨南果類、賃鋪青家居類等類別。

  比如南京衣服類,列舉了上百種衣服種類。學徒們要會認會寫這些物貨名稱,為他們將來經商打下良好基礎。再進一步學習記賬、寫信、寫契約、開票據等必須的商業技能。

  某個雜字讀本內容為:“人生世間,生意買賣,學會寫帳,天平戥子,升合鬥桶,明斤明兩……”

  李自成的小學國文課本就參考了《雜字》,還有《聲律啟蒙》等,弄了個“人口手足,舌牙耳目”。

  當然少不了拚音。

  學製六年,此為義務教育階段。

  學習科目有國文、算術、武術、音樂、繪畫、自然、勞作。

  至於中學,因為沒合格生源、沒有師資、沒有教材,暫不開設。

  所有學生畢業後包安排工作。他們是“從賊”後備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