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流竄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1-10-24 00:23      字數:3905
  三邊總督楊鶴被罷官,標誌著朝廷在對待農民軍策略上,開始由以撫為主轉向以剿為主。

  公平的說,老楊已經做的夠好了。

  陝西內養三王,外供四鎮,民困已極;又趕上天災;還要調兵支援京師;還要防備蒙韃;還要鎮壓農民軍。

  哪有錢糧?哪有兵將?老楊隻能以撫為主。

  崇禎隻撥了十萬兩賑災,幾天就花幹了。受撫農民軍沒有飯吃,紛紛再次揭竿。

  楊鶴心力憔悴,崇禎也不想再給他機會了。

  “流賊之禍,起於萬曆己未。遼東四路進兵,三路大潰,於是杜鬆、王宣、趙夢麟部下之卒相率西逃。

  其時河南撫臣張我續、道臣王景邀擊之於孟津,斬首二十餘級,飛捷上聞。於是不入潼關,而走山西以至延綏,不敢歸伍而落草。

  廟堂之上,初因遼事孔棘,精神全注東方,將謂陝西一隅不足深慮。不期調援不止,逃潰轉多。饑饉薦臻,脅從彌眾,星星之火……”

  “陝西兵於萬曆己未四路出師,敗後西歸……餘不敢歸,為劫於山西、陝西邊境。其後調援頻仍,逃潰相次,邊兵為賊由此而始。

  天啟辛酉年,延安、慶陽、平涼旱,歲大饑。東事孔棘,有司惟願軍興,征督如故。民不能供,道殣相望,或群取富者粟,懼捕誅,始聚為盜。

  盜起,饑益甚。連年赤地,鬥米千錢不能得。人相食,從亂如歸。饑民為賊由此而始。”

  崇禎元年陝西巡按禦史說:“全陝地多貧瘠……自邊疆多事,征兵征餉,十室九空。更遇連年凶荒……與其忍餓待斃,不若搶掠苟活……(請求免稅賑濟,不然)萬一禍亂大作,天下動搖,勿謂臣今日緘口不言。”

  第一階段——

  “流賊”剛起時,地方官唯恐這把火燒到自己身上,擔心朝廷追査責任,會受製裁。無人上報。

  崇禎初年陝西巡撫胡廷宴每逢州縣以“盜賊“事上報,不問情由先把報信人打一頓板子,說:“此饑氓也,掠至明春後自定耳。”

  第二階段——

  然而紙是包不住火的,農民起義的聲勢一天比一天高漲,地方官再也無法掩蓋,隻好硬著頭皮報告朝廷。

  第三階段——

  兵部奉旨查核時,地方官又互相推諉。陝西巡撫說是延綏巡撫管轄的邊兵作亂,延綏巡撫又說是陝西內地饑民為盜。

  陝西巡按禦史則各打五十大板,說:“盜發於白水之七月,初則邊賊少而土賊多。今年報盜皆騎銳,動至七八千人。則兩撫之推諉隱諱,實釀之也。”

  楊鶴到任後,上疏“總因饑荒之極,民不聊生。”

  剿賊需要調集大軍,“行糧犒賞,所費不貲”,結果仍然是“誅不勝誅”,“屢剿屢不定”。

  “仰遵明旨撫剿兼行,然欲行撫剿,必有撫剿之實費,此臣不得不亟請也。必濟之以撫,然撫非空言也。”

  “即如杜文煥招撫過一千九百人,無一食之飽,從何處安插?”

  “徒以撫愚賊,是即以賊自愚,此不終日之計也,此撫之局不易結也。”

  “曾有移民就食之說,乃秦中士庶恐引賊入室,未救延安之饑,先釀西鳳之亂。臣又不敢複言。”

  “考嘉靖十年,陝西曾罹災荒,特遣吏部侍郎唐龍賑濟,然此止於饑荒,未有流賊之亂也。世宗尚謂如何不救?”

  “今臣不望大發帑金,但望捐之外府,即於裁扣(驛)站銀內許令撫臣通觸接濟、奏請開銷。”

  “蓋解而散,散而複聚,猶弗散也。必實實賑濟,使之糊口有資,而後謂之真解散。

  解散之後尚須安插,必實實給與牛種,使之歸農複業,而後謂之真安插。

  如是,則賊有生之樂,無死之心,自然就撫。撫局既定,剿局亦終。臣所謂欲行剿撫之實著,必有剿撫之實費者此也。”

  “況費之於剿,金銀一去不還,且斬首太多,上幹和氣;費之於撫,金錢去而民在。活一人即得一人性命,盜息民安,利莫大焉。”

  楊鶴是個好人呐!

  老楊還在《對詔獄供狀》裏一針見血的指明:“諸賊窮餓之極,無處生活,兵至則稽首歸降,兵去則搶掠如故。此必然之勢。”

  可是崇禎皇帝說:“楊鶴總製全陝,何等事權。乃聽流寇披猖,不行撲滅,塗炭生靈,大負委任。著革了職,錦衣衛差的當官旗,扭解來京究問。員缺推堪任的來用。(巡撫)練國事姑降三級,戴罪剿賊自贖,如仍玩縱,定行重治不宥。”

  崇禎這人“言朘削則喜,請兵食則怒”。“征榷之使,急於星火;搜括之命,密如牛毛”。

  崇禎二年七月,戶部眼見催征餉銀實在難以足額,建議以九分為率,朱由檢卻仍堅持按十分通解。

  三年九月,巡按禦史要求豁免陝西欠賦,朱由檢一直拖拉到年底才勉強答應免去元年和二年積欠。但是當年的欠稅仍不準免。

  並且進一步在十二月發布了全國增派遼餉的詔令。

  四年二月,戶部無錢發兵餉,向皇帝乞討內帑,朱由檢當即回絕。

  大明窮啊。朱由檢想掏錢可沒有咋整。

  陝西天災人禍,田賦攤派自然收不齊,別的地方也因為各種狗屁倒灶的事同樣征不足錢糧。

  說個具體例子。

  奉化人戴澳,祖上在元朝就做官,入明後曆代均有出仕,他本人現在是順天府丞。

  先看老戴的詩——

  《喜得家書》:思家正苦久無書,忽得家書喜莫如。未及開椷先問客,來從何日別吾廬。見兒封識知無恙,說母平安一似初。還道姊歸新抱女,懷中學笑解憐渠。

  《哀路殍》:死兵烈如歸,死疫昏如醉……寒雨時灑泣,陰風每感喟。當途肉食者,誰抱蒼生誌?

  《貧民行》:貧民養蹇驢,主養不主騎。八口仰驢背,執鞭奔恐遲。酷日炙破腦,毒塵糝入皮。但愁驢踣頓(倒斃),遑恤身困罷。得錢未到家,怒吏忽已隨。

  《燕邸中秋十二絕》:虜入檀州(密雲)逼帝京,不知誰是漢長城。將軍此夜仍歌舞,明月空臨十二營。

  光看詩,老戴三觀正的不行,憂國憂民。

  然而,奉化縣田賦“錢糧共二萬餘,戴氏居其半”,就拖欠不給。“縣官多以畏勢不敢督催”。

  再看更早的萬曆年,朝廷派人去浙江賑災。欽差到了後一看,這麽繁華的地方竟然上報受了災?你們是想欺騙挾製朝廷麽?然後地方老爺們就上糖衣炮彈,成功拿下欽差,然後當地就“受災”了,拖欠田賦也就理所應當了。

  大明沒錢還有一種原因——

  崇禎三年八月,原任職方司郎中周夢尹上言:臣理刑南陽,查盤大梁道屬祥、陳等十二州縣,清出已征未解銀五萬餘兩,而他州縣可知;南、北直隸各州縣征派門攤行戶豬羊等稅,俱不入冊,他州縣亦可知。

  地方官府把錢糧征上來了,然而不給朝廷報送;還有些額外的苛捐雜稅甚至不入冊,去向不言而喻。

  所以朱由檢大怒,“其已征未解及私征私派等弊,各撫按嚴督有司,實意清厘。”

  又嚴旨“戶部勒限各撫按查拖欠根因,一一指名糾參,以憑懲處。如過限不參,一體重治。”

  百官議論“自是考選,唯論錢糧,不及撫字,士風一變。”

  詩雲:初宦不應居下考,好官重點在催科。

  奉命前往陝西賑災的禦史吳甡說:是時州縣官仍行催科,死逃徭糧,皆責見在戶代納,流離載道。

  小民催不出大戶催不出,戶部尚書畢自嚴很難過,隻好進監獄蹲著去了。

  至於千辛萬苦收到皇帝手裏的銀子——

  崇禎十五年,朱由檢覺得不對勁了,帳上錢還挺多啊,怎麽會沒錢花呢?他打算清點下內庫。

  庫房頭子一再推脫說找不到開門鑰匙。真滑稽,沒鑰匙就不能開門?庫房終於還是打開了,室內空空如也,唯有一隻小紅箱,裏麵放著一堆早已褪色的收條。

  ……

  從萬曆末開始的遼變,持續十餘年。大明投入的數十萬精銳兵卒,數千萬錢糧全部打水漂,毫無成效,耗盡了帝國資源。

  小民身上已經榨不出多少油水了,遼軍以外的邊軍更是快活不下去了。

  多個邊鎮陷入難以挽回的崩潰狀態,最終無非是先崩哪個鎮而已。

  之前陝西未生民變也沒見大明剿滅弱小的努爾哈赤,人家反而越打越強。所以不要再讓農民起義背鍋了,天災也隻是加了一小根柴火而已。

  說白了,就是老爺們玩崩了,然後惱羞成怒將責任推卸給韭菜們!

  對於大明來說,第四階段已經不遠了。

  唐朝的李白早已有預言詩曰:“明斷自天啟……”;“大明夜已殘……天人清且安”。

  不過他預言錯了一半,應該是“順且安”。

  ……

  楊鶴因剿賊不力被逮下獄,孝子楊嗣昌想以身代父,皇帝自然不允。

  洪承疇上台,農民軍的苦難日子要來了。

  他也招安,但是需要投名狀。

  像白廣恩那樣投降之後狠剿農民軍,才能得到重用。①小白在後期甚至可以說是大明頂梁柱。因為官軍名將差不多都死完了。後投順又投清。

  而王二、苗登雲等人奉行“賊不殺賊”,招安之後可以去打蒙古打後金,但是不願打農民軍。老洪便設下鴻門宴將他們砍了。

  八月份,總兵賀虎臣殺慶陽賊首劉六,斬五百餘級;王承恩敗過天星於中部,斬萬餘級,生擒兩千餘。

  由正月至八月,陝西農民軍被擒殺2萬多人,招降三數萬人。

  起初官軍還有些實力,一味驅使反正的農民軍效力,但是功勞卻不給報。

  比如神一魁受招安後,曾三次“擊虜立功”。他的部下茹成名求賞不得,毆打了領管的寧塞參將吳弘器和中軍官範禮等。

  然後茹成名就被殺了。

  再例如劉六在受撫後進入環縣城內,“士民”竟“合謀誅之,臠食其肉殆盡”。

  投降之後麵對不公平待遇,甚至是自身難保之下,於是很多大小頭目又被逼反了。

  不沾泥張存孟再次起事;神一魁也叛了,重新占領寧塞。

  與此同時,紫金粱、過天星、蠍子塊等率部眾數萬,已回轉陝西,四處攻掠。

  官軍焦頭爛額,東奔西跑滅火。

  獨行虎、滿天星、一丈青、上天猴等五部在宜川、洛川、韓城間恣掠。

  而副總兵趙大胤在韓城——“去賊營二十裏,不敢出戰。”

  “士紳強之出”,老趙拗不過,隻好出門晃了一圈。

  然後“報斬賊五十級,驗之則率婦女首也。”結果被彈劾落職。

  陝西亂成一團,山西卻略平穩,所以革命軍的日子不會好過。

  樹大招風。

  巡撫宋統殷正在調兵遣將。

  山西巡撫,明時全稱提督雁門等關兼巡撫山西地方,統冀寧兵備道、雁平兵備道、岢嵐兵備道、河東兵備道、潞安兵備道、寧武兵備道六道;山西布政司之太原、平陽、潞安、汾州四府;遼、沁、澤三州;山西都司之太原左右等九衛,沁州、寧化等九所城堡。

  從崇禎元年開始,往後的9任山西巡撫沒一個善終。

  但宋統殷不清楚啊,他要報效君恩,自然不能讓“流寇”逍遙。

  窩在稷山縣的李自成來不及多收繳秋糧,流竄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