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擎天白玉柱
作者:三院老哥      更新:2021-10-24 00:23      字數:3063
  沁水縣裏冤的何止一個。

  李自成幹脆把馮起龍召喚來,讓他重新審理積案。

  士紳們雖然心裏不爽,但也不好公然反對,因為都是按大明律依法審判。沒毛病。

  董知縣眼不見心不煩,留師爺、縣丞跟短毛虛與委蛇,自己在後院優哉遊哉。

  傍晚時,二十多件冤假錯案全部厘清。

  百姓拍手稱快,紛紛奔走呼號,縣裏來了個“賊青天”,短毛老爺真正為民做主。

  然後劉師爺心眼一轉,上前向短毛進言:“縣東十裏,夫妻嶺向有強人盤踞,為害鄉裏……”

  李自成一拍桌子,“剿!”

  第二天派遣一哨人馬前往,一個時辰既回。

  夫妻嶺上總共才三十來人,殺雞用牛刀了。

  劉師爺又說雞林山有匪……繼續繳!

  劉師爺又說空倉嶺有百餘強盜盤踞經年,過往客商多受其害。

  我可去你奶奶的!這回李自成懶得搭理了。

  空倉嶺在東麵一百裏,都快到高平縣了,來回要多久?而且旁邊就是空倉堡巡檢司,官匪一氣,關我鳥事。

  ……

  五月二十九日,偵騎來報,王嘉胤部已至高平。他們攻城未果,被官軍追擊,正要往西竄入山林。

  該去混眼熟了。

  李自成安頓好大隊,叫上賈富貴,僅帶劉宗敏、李過以及一哨輕騎前往聯絡。

  革命軍往西快馬疾行六十餘裏,在三岔路口端氏鎮停駐。

  端氏鎮是沁河流域最大古鎮。

  當年春秋戰國之交韓趙魏三家分晉後,即遷晉國君於此。①河南濟源先有個沁水,晉文公滅掉原國將他們遷至新沁水。沒成想晉文公後代也被發配來了。

  端氏鎮東有巍山為依,西有榼山(克山)為屏,從北至南是千年流淌的沁河水,為長子高平陽城澤州長治等諸縣往來必由之道,實係極衝要路。

  這裏自古商貿繁榮,被稱為沁東地區旱碼頭。

  賈富貴先跑回家看一趟,“流賊”未至,尚安穩。

  這胖子祖上以販鹽發家,資產數十萬,為端氏鎮大賈。

  鎮裏除開富商外,原還有位大人物。

  劉東星,河對麵坪上村人,萬曆年河漕總督、工部尚書,“耿直之資,清方之操”,後因積勞成疾死於治河工地。

  李自成一到,先讓賈富貴把他兒子劉用相等一家接過來安頓好,免得遭禍害。暫時也沒空跟他們多聊。

  賈富貴全力巴結,山珍海味擺滿一桌。連外麵的小兵都有人均半斤肉。

  剛吃罷午飯,王嘉胤部前隊來到城外,鎮裏雞飛狗跳。

  李自成登上土牆頭一看,來的居然是原六隊人馬,亂世王郭應聘麾下的四天王李養純。①郟縣投降孫傳庭,後再投李自成,與清軍戰死。

  老鄉見老鄉。

  當初李自成的八隊獨擋官軍,為一眾潰兵爭取了逃跑時間,贏得交口稱讚。

  李養純乍見救命恩人,熱情非常。

  兩人攀談一陣,後隊陸續到了。

  熟人不少,除了郭應聘外,還有四隊蠍子塊拓養坤,五隊老張飛張文朝等人。

  李自成也第一次見到了西營八大王張獻忠。

  這後生在陝西投降沒幾天就又反了。

  還有曹操羅汝才、老回馬光玉,這些家夥將來都不得了。遲早跟他們兵戎相見。

  李自成麵見王嘉胤,言說端氏鎮有故舊,大軍不好騷擾。河對麵已經備酒三十壇,羊五十頭,糧食一百石,銀子五百兩,專為大掌盤接風洗塵。

  這邊正談著,隔壁吵鬧起來了。

  王嘉胤麾下有兩員大將,右丞白玉柱、左丞紫金梁。

  二人綽號取自“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白玉柱剛和劉宗敏、李過通報完名號,他不樂意了。

  老子領兵數千,當得起這個名號。你區區一個小哨長,憑什麽壓老子一頭叫擎天柱?

  李自成原是拿汽車人首領名號送與劉宗敏,卻不想犯了白玉柱忌諱。

  劉宗敏是個暴脾氣,見對方有輕謾之意,當即發飆;霸天虎李過也擼袖子要跟白玉柱撕扯。

  李自成和王嘉胤連忙過來喝住自家將領。

  王嘉胤訓了白玉柱幾句,責怪他小題大做。

  這年頭綽號還不是隨便取?同名的都不少。

  光是現有的八大王就有三家,三人都不願改名,隻好在前麵加以東西南北營區分;滿天星也有一號二號之分。綽號相近的更是海了去了。

  王嘉胤早知革命軍有精兵三千,當下刻意籠絡。略歇息後他命大隊渡河,在坪上村紮營。

  村民們逃散一空。

  反正王嘉胤即將攻打的竇莊在河西,駐紮這裏也是順路的事。

  竇莊起於宋代。時有竇之女為宋哲宗妃子,遂為皇親國戚,竇氏因此興盛。

  後竇氏衰落,原家仆張氏逐漸出頭。兩姓世代聯姻。

  張五典,天啟時任南京大理寺正卿,年老致休時皇帝特加升為兵部尚書銜。

  這老漢曾在山東當過官,對“泰山高者四十裏”的說法產生懷疑,於是跑去測量了精確高度,也是人才。已於八年前去世。

  張五典三個兒子俱有功名。

  長子張銓,萬曆時任遼東巡按,駐遼陽,城陷死。

  次子張鋡,進士,有才名,未出仕;三子張鉁,舉人,“不求仕進,力行仁義,有長者稱。”

  後輩人物——

  張鳳儀,張銓女,遠嫁四川,為秦良玉兒媳。去年隨白杆兵入京勤王。②女說為假,情節需要就當真的吧

  張道濬(浚),張銓子,以父功蔭錦衣衛指揮僉事。

  孫承宗與張銓為同科進士,看在故人麵,曾薦舉張道濬“治冶於澤潞”,為朝廷督造“仿西製炮”。

  “關之苦,更苦於乏鐵也。鐵不能無煉,煉則存三之一,而運鐵之費仍之也。

  山西外解頗精工,而錦衣張道濬以父仇未雪,思得效尺寸,因使就鐵於潞。其所領僅三萬餘金,而較之部造,所省可一萬餘。

  其部運之費,不與焉。晉產騾,而關亦需騾,遂買騾以為運,所省萬餘金。而複得騾之用,其精工更甚於所解。”

  張道濬最後用銀兩萬六千餘,一年多時間“共造過佛朗機炮二千零三十三位,追鋒炮一十六位,子炮一萬零二百四十五位,百子炮一百八十二位,三眼銃一萬零二百一十四杆,腰刀七千五百一十一口,滅虜炮二位。買過黑鉛一萬七千斤,鑄過鐵子二十一萬七千斤。”

  張道濬辦完差事後屢次向上邀功,最後把天啟皇帝搞煩了。

  閣部疏曰:奉聖旨張銓仗節死難,朝廷自有公評。張道濬銷算不清,部覆久稽,必已灼見情弊,如何生怨望?著革任回籍……

  上黨這邊鐵價賤如泥。隔壁就是產鹽地,私鹽便宜的跟土一樣,然而一斤鐵也隻能換兩斤鹽。

  所以,張道濬隨便貪個幾百銀子還不是毛毛雨。

  老張被罷官後上下鑽營,很快又複起了,還升官了。

  ……

  竇莊距端氏鎮四裏,距坪上村二裏,抬腳就到。

  第二天,農民軍頃刻間就包圍了竇莊。

  王嘉胤隻曉得張家有錢,卻不清楚竇莊有多難打。

  當初張五典人老成精,兒子在遼陽死後就說“海內將亂,天下從今多事,不止一隅,需先事預防。”

  他晚年歸鄉後便在宋代竇氏修築的小村外,以太極教場為中心營造堅堡。

  牆高三丈,厚五尺,周長1008步。牆頭築有城垛、炮台、瞭望口。四角高築五層碉樓,八麵設窗,使樓外山水盡收眼底,如有來犯之敵,數十裏外皆無所遁形。

  東、西、南、北四個城門,高而窄狹,寬不容車。四門之外,各設甕城一道,高大睨傲。

  城內四門之間互不串通,各成一區,自我封閉,以備戰時一門失守,不會殃及它門。

  城內一條石板街,寬5尺,民宅則於各獨立體之間的二層設置過街樓道,明隔暗通,互相串連,一旦有急,便於逃生。

  竇莊堡堅,強於大多數縣城。

  昨日李自成的人馬剛到端氏鎮,竇莊人先慌了。因為很多頭麵人物都在外麵當官,家裏沒主心骨,他們想棄村逃亡山林。

  張銓遺孀,張道濬他娘霍老太對眾人說:“避賊而出,家不保;出而遇賊,身不複免,徒為人笑。憑城固守必無恙。萬一有變,死在家裏總好過死於荒郊野外。”

  於是家丁村民們紛紛推出火炮,操起火槍,駐守牆頭。

  這就輪到王嘉胤頭疼了。

  剛從潞安府一帶被趕過來,做為盟主顏麵無光,眼下要趕快開張做買賣提振人心。再難也要硬著頭皮上!

  “攻城!”

  二十幾門大小炮怒轟一刻,隨後幾隊農民軍抬著梯子衝向城牆。

  竇莊隨即開火。

  弗朗機可以算後裝炮,裝填迅速,一炮數十上百彈丸,飛出去就打翻一片。

  牆外哀嚎遍野。

  另一隊農民軍再次離陣出擊。

  這些饑民沒法以常理揣度,有可能一觸即潰,也可能悍不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