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臥薪嚐膽終翻身
作者:我是你的真善美呀      更新:2021-10-26 06:11      字數:2316
  郭鬆齡到底為什麽會起來造張作霖的反?

  要知道,他可是張學良的嫡係,兩人穿一條褲子都嫌肥。時人評價說:“張對郭推心置腹,而郭對張也鞠躬盡瘁。一般人都認為郭是張的靈魂”。

  張學良對郭鬆齡幾乎是全身心的信任和依賴,甚至曾說過“我就是茂宸(郭鬆齡的字),茂宸就是我”這種肉麻的話,可見他們二人之間的默契和感情。

  這件事,究竟孰是孰非,還是得從頭說起。

  1919年12月直係軍閥首領馮國璋病逝後,曹錕、吳佩孚隨之崛起,並於1920年7月聯合奉係軍閥張作霖發動直皖戰爭,擊敗皖係勢力,與奉係共同執掌北京政府。

  說到底,兩派不過是短暫的利益結合,難以共享勝利的果實。不久後,直奉便因為“分贓”不均而逐漸產生了尖銳的矛盾。既然大哥二哥誰也不肯屈居人下,那麽說不得隻能通過拳頭見真章了。

  於是,1922年4月,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

  主動挑釁的張作霖萬萬沒想到,他引以為傲的手下不堪一擊。

  直軍總司令“戰神”吳佩孚親到前線督戰,運籌帷幄間,使得奉軍腹背受敵。張作霖麾下全線大敗,各部一觸即潰,兵力損失慘重,一片愁雲慘霧中唯一的曙光便是張學良和郭鬆齡負責指揮的東路軍第二梯隊。

  第二梯隊是奉軍的主力,司令就是張作霖的長子張學良,這也是初出茅廬的他第一次參加如此大規模的戰役。當時吳佩孚在大獲全勝以後,特意調了嫡係的兩個師到東線,並親自指揮攻擊張學良的部隊,就是想把這個少帥永遠留下來,讓得意忘形的老張好好嚐一嚐白發人送黑發人的滋味。

  奉軍整體敗局已定,時任第二梯隊副司令的郭鬆齡無力回天,他負責具體指揮三、八旅,不敢繼續戀戰。在他的引導下,兩旅有序地撤退,並且在山海關阻擊戰一役中,與直軍幾倍追兵相抗衡,使其無法突破山海關直取奉天,讓作戰失利的張作霖得以安然退回老巢。

  經此一役,郭鬆齡在奉軍中聲名鵲起,而張作霖也認識到了前者傑出的軍事才能,開始對他施以重用。

  不管張作霖怎麽咬牙切齒,立誌臥薪嚐膽、一雪前恥,“中國最強者”的頭銜卻落到了將他趕出關外的吳佩孚身上。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吳佩孚的聲望如日中天,他掌握著直係最多的兵力,勢力覆蓋大半個中國。西方政治軍事評論家們對他一致看好,認為他“比其他任何人更有可能統一中國”,甚至於1924年9月8日成為首次亮相美國《時代》周刊雜誌封麵的中國人。

  正當西方普通民眾通過《時代》雜誌惡補功課,以期了解神秘的東方領袖吳佩孚的同時,他和張作霖之間又爆發了第二次生死之爭。

  不甘心失敗的張作霖經過兩年的勵精圖治,總結失敗教訓,大力更新班底,提拔正規軍校訓練出來的新派軍官,整肅軍紀。他手下的財神爺王永江也不負所望,不但填補了奉天的財政赤字,還給張作霖創造了空前絕後的豐盈稅收和財政結餘。

  張作霖坐在金山銀山上,又開始心思泛濫,蠢蠢欲動,惦記著北京中央政府至高無上的位子。他快速擴軍,不僅擴大了陸軍的編製,使人數從兩年前的12萬翻了一倍達到了25萬,而且開始組建海軍和空軍。

  蔣介石後來評價說,綠林好漢發家的東北有兩件事值得學,一件是王永江的生財之道,另一件便是郭鬆齡推行的軍需獨立。

  郭鬆齡改革之前,在北洋軍閥不成文的規矩裏,軍隊的軍需大權掌握在各級長官手中。換句話說,無論是軍需也好,軍餉也罷,能不能要來,能要來多少,跟下級軍官的編製無關,而與長官們的心情有關。

  長官們掌握了這個權力,自然是看碟下菜,挾天子以令諸侯,拿著吃飯的錢和關鍵時刻能救人一命的軍需拉攏部下,打壓異己。久而久之,受到好處多的士兵就容易蛻變為長官們的私兵,成為長官之間爭權奪利的幫凶。

  這個弊端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暴露無遺,張作霖當年一起發家的那幫老兄弟不僅失去了年輕時的銳氣,變得貪生怕死,而且任人唯親,沒一個具備把他老張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大局觀。每逢作戰,各部的精銳根本不是用於一線作戰,而是保護長官,而普通士兵由於平時克扣軍餉現象嚴重,也壓根兒無心作戰,剛一見血便四散而逃。

  不然,以奉軍12萬餘人的兵力,又豈會在短短六天之內就一敗塗地,竟讓直軍收繳了四萬餘人的俘虜呢?與其說是一番激戰後無奈被俘,倒不如說是奉軍士兵主動丟下武器,隻求苟活來得準確些。

  如果這種弊端不徹底整治,即使奉軍數量再多,也仍然會是一群烏合之眾。因此,張作霖在痛定思痛之下,決定開展整軍工作。

  甩手掌櫃張學良當時正與日後成了他第二任夫人的穀瑞玉打得火熱,懶得理會日常軍務,將一切交給郭鬆齡全權處理,於是郭鬆齡就在他從戰場上保存下來的三、八兩旅率先開始了軍需獨立的嚐試。

  這項措施在當時還是創舉,無論是哪個派係的軍隊都沒有這項製度,包括蔣介石的中央軍。因為這項製度嚴重地侵犯了各級長官們的利益,使他們再也無法隨心所欲的貪汙軍餉了。

  其實,很多事情,並不是難到大家想不出解決方案,而是聰明人都喜歡明哲保身,不去觸犯眾怒。

  商鞅變法厲不厲害,當然厲害,秦國之所以能成為戰國七雄之首,全賴他奠定的堅實基礎,可是商鞅本人得到了什麽下場?想想都不寒而栗。

  也隻有郭鬆齡這樣理想主義的二愣子,才會專注做事,不在乎後果。

  郭鬆齡的整軍方式使得散漫的奉軍麵貌一新,以至於在1924年秋進行的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出師大捷,所向披靡。

  這一戰不但鞏固了張學良的繼承人地位,同時也使得奉係軍閥入駐京城,張作霖終於實現畢生夙願,成為華夏實際的掌權者。

  據張學良自己說:“第二次直奉戰爭之後,奉天方麵取得了勝利。但是這次勝利的功勞不是我的,我沒有那樣的能力,實際上是郭鬆齡支持著我。”

  60多年後,行將就木的張學良仍然對於這位年少時的良師益友頗多讚譽:“我最敬重郭鬆齡,我前半生的事業完全靠他”。

  所以可想而知,當這位他最信任的人揭竿而起時,張學良有多麽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