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逐鹿天下英雄夢
作者:我是你的真善美呀      更新:2021-10-26 06:04      字數:2416
  但凡是流連賭桌的賭徒,必然膽大包天。想也知道,從一無所有的甲午戰爭小兵混成袁世凱都得拉攏的實權將軍,張作霖怎麽可能甘心一直窩在老家東北?

  1916年6月6日,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分裂為皖係、直係、奉係三大派係。皖係的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控製安徽、浙江、福建、山東、陝西等省;直係的馮國璋在英美的支持下,控製長江中下遊的江蘇、江西、湖北及河北等省;奉係的張作霖以日本為靠山,占踞東北三省。另外,尚有若幹其他軍閥勢力在自己的野心膨脹和外國列強操縱下,爭鬥不已。

  天下亂成一鍋粥,躲在南方的孫中山也沒閑著。1917年8月,孫中山任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帶著能召集到的兵馬討伐段祺瑞,史稱“第一次護法戰爭”或“三次革命”。我們都知道,孫中山雖然善於營銷—在立文著書、公開演講、散發個人魅力、收集捐款資助上麵沒人比得上他,打仗卻是屢試屢輸,推翻清政府的辛亥革命之前已經有過無數次失敗的起義,針對袁世凱稱帝的二次革命也以慘敗告終。

  這一次當然也毫不例外,在北洋軍的鎮壓下,北伐軍受挫。1918年5月,孫中山辭職,護法戰爭失敗。不過孫中山具有完美的阿Q精神,從來不被失敗擊倒,他努力經營廣東,並且之後把廣西一並收入囊中,誓師北伐。

  文人書生孫中山在夾縫中掙紮求存的時候,大字不識一個的睜眼瞎張作霖卻越發威武。他瞄準時機,一再為自己爭取更大的權利。

  在北洋三大派係中,皖係最先興盛,亦最早衰敗。袁世凱死後,段祺瑞等皖係軍閥首領以北洋正統自居,操縱政局,備受矚目,成了割據時期一幫“土匪”裏頭名義上的大當家。

  張作霖知道憑他一個人對付不了段祺瑞,不過再厲害的人也雙拳難敵四手,惡虎還怕群狼。就像三國時期孫權和劉備結盟以抗衡勢不可擋的曹操一般,1920年4月,直奉兩係軍閥結成反段聯盟,於同年7月發動直皖戰爭。皖係一敗塗地,從此以後一蹶不振。直奉兩係共同控製了****,張作霖一言九鼎,甚至可以罷免當時皖係留下來的國務總理。

  不過天下隻有一個,為了爭奪實權,短暫的聯盟在共同的敵人皖係被驅逐後宣告破裂,直奉兩係自己打了起來。

  這一打便接連打了兩次,第一次直係獲勝,奉係敗退出關。第二次奉係獲勝,直係落敗,像皖係一般涼的不能再涼。張作霖打進北京,任陸海軍大元帥,代表中華民國行使統治權,成為國家最高統治者。

  1928年(民國17年)6月3日,因前線戰事不利,張作霖被迫返回東北。

  1928年(民國17年)6月4日,張作霖所乘列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藥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沈陽官邸後不久即逝世,享年53歲。

  1928年6月4日,這對於張學良而言,將會是一個終身難忘的日子,他的父親張作霖的專列在山海關外,張氏的地盤上被炸了,張作霖身受重傷,不久後就因為傷重不治,張學良也隨之接過父親所有的家業,由少帥變為了大帥,在時代的危局之下,他不得不強迫自己快速成長起來。

  在皇姑屯事件之後,張學良基於國仇家恨的考量,加緊了國民政府的談判,最終決定接受國民政府的統治,換下了北洋政府時期懸掛的五色國旗,換上了辛亥革命製定的旗幟,至此東北易幟,張學良也開始了新的人生曆程。

  時間轉眼到了1936年,此時日軍的氣焰越發囂張,侵吞了整個東三省還不滿足,竟然把主意打到了整個華北地區頭上,此時,日本人侵略中國的企圖已經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整個中國上下了都彌漫著對日本人的仇恨。

  但是,當時的中國當局,南京國民政府的蔣一方麵把希望寄托在國際社會上,希望英法等國能夠出麵幹涉日本的強盜行徑,一方麵堅持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不僅對日本人的侵略視若無睹,反而把兵力派出去剿共。

  蔣這般無恥的舉措自然不會得到民眾的擁護,事實上,社會各界的有識之士都已經認識到了,當前團結起來一致對外才是正途,但是蔣一意孤行,其他人也拿他沒法,這時候張學良站了出來。

  在東北失守之後,張學良就把日軍當成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但是敵寇一步步侵犯疆土,蔣卻始終不許抵抗,於是張學良連同愛國將領楊虎城一起發動了西安事變,逼蔣抗日,然而,這件事後,張學良卻遭蔣幽囚,失去了行動的自由,而這時,他才僅僅36歲,大好的光陰就這樣被迫虛度了。

  總之,36歲後的張學良基本是在囚禁中度過自己的漫長人生的,一般而言,大好的歲月被囚禁於一隅天地,很容易抑鬱成疾,再加上早年生活的放縱,就算張學良病死在囚禁生涯也不足為奇,但是張學良不僅沒有早逝,反而活到了期頤之年,這到底有什麽訣竅呢?

  幾次政府要員來北平,張學良理應前往車站迎接,由於毒癮發作,不能親往;而他與汪精衛交惡,其主要原因也是兩人在會談中,他每隔20分鍾就要離座注射毒品,使汪精衛產生張對其不夠尊重之感,嫌隙頓生。

  這一時期的張學良活脫脫一個癮君子。外籍顧問端納初見他時,就覺得“這個人已病入膏肓,對他自己和國家來說,都毫無價值了”。

  黃紹竑在北平會見張學良時,見他“骨瘦如柴,病容滿麵,精神頹喪,大家都為這位少帥的精神體力和指揮威望擔憂”。

  少年強則國強

  看到張學良備受毒癮折磨,其摯友宋子文產生了勸其戒毒的想法。其實,此前有很多人都勸過張學良,但六七年的毒癮,如果不是有超常毅力之人,豈是一朝一夕可以戒除的?

  張學良與宋子文交往時間雖不算長,但宋子文卻很了解他,知道他把國家的尊嚴看得比什麽都重要。

  於是,宋子文把戒毒與國格、人格聯係到了一起,勸解他說:“漢卿,出國之前,我勸你一定要戒除毒癮,這不僅是為了你本人的健康,而且也關係到國家的體麵觀瞻!你不要忘了,日本人叫我們是東亞病夫啊!”

  時光會改變很多人和事。

  1920年畢業於東三省陸軍講武堂,先於奉係軍中擔任要職,“皇姑屯事件”之後,他繼任為東北保安軍總司令,拒絕日本人的拉攏,堅持“東北易幟”,為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做出了貢獻。

  二、幽囚歲月

  造化弄人總是難以捉摸的,張學良年輕的時候恐怕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被推到家國天下的最前麵,做出兵諫這種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