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七章 訪徳使團(四)
作者:木林森444      更新:2020-06-16 10:40      字數:3031
  李鬆晨和嚴複見麵後,就向嚴複發出了邀請,而嚴複客氣了一番之後,也很痛快的接受了李鬆晨的邀請,願意代表華東,出訪徳國進行文化交流。

  其實在遠東戰爭之後,嚴複原本就有心向華東靠隴,盡管從嚴複的內心裏還是忠於清廷,並且主張在中國施行君主立憲製度,但清廷的表現實在太糟糕,而華東取得的成就又太耀眼,雖然嚴複也曾經一度希望在元老們的主導下,在清廷推君主立憲的改革,這樣嚴複也可以沒有顧慮的投奔到元老這邊來。

  但在了解元老們的海外曆史之後,嚴複也徹底放棄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一來是元老的海外史中己說得很明白,他們是明朝的後裔,三寶太監下西洋時留下的後人,並非是清廷的孑民,而且從某種程度上說,和清君主立憲製度廷還算是有家國世仇;二來元老們在海外都是施行的共和製度,也就表明元老根本不可能奉立清廷的皇族,實行施行君主立憲製度。因此嚴複隻能在效忠清廷和投向華東中二選其一,不可能做到二全其美。

  從嚴複的本心來說,並不是隻願做一名學者,一來他有較強的功名心,希望能夠建功立業,光宗耀祖,這當然也不是壞事,二來也是想為中國的的富強盡一份力。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顯然是隻能投靠華東。隻是嚴複出於自己現在的名望、地位和麵子,都不可能主動向華東投靠,因為畢竟嚴複也算是受過清廷的皇恩,清廷再怎麽腐敗無能,但對嚴複還是有恩的。盡管嚴複推崇西學,但也會受中國傳統道德觀念的影響,投靠華東無疑就對清廷的背叛,成了貳臣,因此對嚴複來說,最理想的結果是在淸廷滅亡之後再投靠華東,這樣就不必擔負叛臣之名了。

  不過嚴複也知道老話說得好,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現在投靠華東,都不能算是雪中送炭了,何況是等華東真的開朝建基之後,就算那時華東為了顯示新朝的氣度容納了嚴複,但也隻會給嚴複一個閑職,很難委以重任,那還不如就當一個學者算了。

  而現在華東的邀請,到是給嚴複解了套,他到不在意代表中國與徳國進行文化交流的虛名,但這無論算是合作也好,是幫華東做事,都表示自己和華東己經搭上了關係,另外這次自己是以學者的身份出訪,並沒有在華東裏正式任職,無論將來曆史怎麽評論自已,但嚴複自己是問心無愧的。而且嚴複也不是講究虛禮的人,因此很痛快就答應了李鬆晨,接受了華東的邀請。

  搞定了嚴複之後,李鬆晨也信心大增,一來是至少成功了一半,二來隻要嚴複答應了,他就有辦法對付辜鴻銘。原來在接到這個任務時,秦錚告訴李鬆晨一則舊時空裏的嚴複與辜鴻銘的趣事。

  原來在一次宴席,辜鴻銘宣稱恨不能殺嚴複和林紓二人以謝天下,當時嚴、林二人均在同席。不過嚴複涵養好,對辜鴻銘的大放厥詞一笑了之,林紓則是個火爆脾氣,當場質問辜鴻銘何出此言。辜鴻銘振振有詞道:“自嚴複譯《天演論》一出,國人隻知物競天擇,而不知有功名,於是兵連禍結;自從林紓譯《茶花女》一出,莘莘學子就隻知男歡女悅,而不知有禮義,於是人欲橫流。以學說敗壞天下者,不是嚴、林又是誰?”

  當然辜鴻銘說要殺嚴、林二人不過是戲言,主要是辜鴻銘推崇國學,鄙視歐洲文明,而嚴、林二人都是翻譯歐洲著作而聞名,因此辜鴻銘早就看兩人不順眼,於是找個機會挖苦兩人一番。其實算起來在舊時空裏的嚴複與辜鴻銘還算是親家關係,嚴複的孫女嚴倬雲嫁給了辜鴻銘的堂侄辜振甫(即曾任台灣海基會首任董事長)。

  果然,李鬆晨和辜鴻銘一談,辜鴻銘一口就拒絕了華東的邀請,還稱嚴複無學無識,有什麽資格代表中國去和德國學者進行文化交流,自己可不屑與嚴複為伍。這個結果也早在李鬆晨的預料之中,就知道辜鴻銘沒有那麽好說話,因此也沒有太在意,隻說這一次的機會難得,請辜鴻銘不要輕率的做出決定,不訪再考慮幾天,自己在三天之後再來拜訪。

  李鬆晨離開之後,有辜鴻銘的朋友來拜訪,勸說辜鴻銘,一來是現在華東如日中天,必將取清廷而代之,因此得罪華東,有百害而無一利;二來這次和德國的文化交流不僅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次,就是放眼世界,也是首次有兩國主導的文化交流,又是東西文化的碰撞,這可是百年難得一遇的文化盛世,參與的人必將青史流名,如果錯過了,豈不是可惜了;三來辜鴻銘一向推崇國學,這正是一個將國學推向海外世界的大好機會,如果辜鴻銘不去,這次文化交流必然由嚴複主導,嚴複其人崇尚西學,怎能向世界推廣國學呢?而辜鴻銘去了,正好和嚴複比一比,看誰在德國更受歡迎。

  其實這是受李鬆晨之托,從側麵來勸說辜鴻銘的,不過這番話確實打動辜鴻銘,實際上辜鴻銘是非常想參加這次訪問的,因為向歐洲國家推廣中華文明,一直都是辜鴻銘畢生追求的目標,這確實是一個大好機會;另外德國對辜鴻銘來說,也有特殊意義,因為辜鴻銘在歐洲留學14年,其中在德國有6年,分為兩個階段,後一個階段就讀於德國著名的萊比錫大學,這是歐洲最古老的大學之一,也是德國曆史中第二悠久的大學,培養出不計其數的著名人物。因此這次辜鴻銘如果能去德國,無異於是錦衣還校。最後青史流名也對辜鴻銘有強烈的吸引力。

  辜鴻銘是典型的學者,對做官到並不感興趣,除了推廣宣揚中華文明之外,對自己的名聲,榮譽也十分看重。盡管辜鴻銘推崇孔孟之道,也主張皇權,在庚子國變時出版為清廷辯解的文集《尊王篇》,但實際上辜鴻銘對清廷並沒有什麽好感,慈禧過生日時,他就寫下一首譏諷的賀詩:天子萬年,百姓花錢。萬壽無疆,百姓遭殃。他對皇權的尊重,實際是由於中華傳統文明中,皇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而並非是對清廷有特殊感情。其實這個時代的學者都不可能對清廷有好感,畢竟清廷的表現實在太爛了。

  而拒絕華東的邀請,一方麵是對嚴複不爽,另一方麵也是文人的清高作祟,因此聽了朋友的勸說之後,也不禁有些後悔,自己確實拒絕得太倉促了,好在是李鬆晨沒有把話說死,三天以後還會來拜訪,隻希望他真能言出必行。

  果然,三天之後,李鬆晨又來拜訪辜鴻銘,而這一次辜鴻銘也沒有再矯情,見麵就答應下來,願意出訪德國,但又提出了兩個條件,一是這次訪問德國,在文化交流方麵必須是以自己為首;二是安排自己回母校訪問一趟。

  即然決定要去德國,辜鴻銘也就放下了麵子,盡力的為自己爭取到最大的利益,這次出訪當然是會在曆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因此如果是華東文化交流的主導者,自然可以在參與人員中脫穎而出,成為最耀眼的一個,而回母校訪問不僅有巨大的象征意義,實質意義也同樣不小,畢竟萊比錫大學可是培養出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弗裏德裏希尼采、羅伯特舒曼、卡爾李卜克內西這樣優秀的人物,而這次回校訪問,也能讓辜鴻銘達到與這些先輩校友比肩的地位。當然辜鴻銘也保證自己會全力配合華東的這次訪問,確保訪問取得圓滿的成功。

  其實這兩個條件並不過份,有資格和辜鴻銘爭文化交流的主導者的,隻有嚴複,但嚴複並不在意這個主導者的身份,當然不會和辜鴻銘爭,至於在訪問其間,安排辜鴻銘回自己的母校訪問更不是問題,畢竟這對德國,對萊比錫大學都是一件好事,相信德國方麵也會盡力的配合,促成這次訪問。

  約請到了嚴複和辜鴻銘,李鬆晨又按青島方麵的要求,又邀請了幾位學者,共計湊齊了7個人,組成了這次華東訪德代表團中的文化小組,由辜鴻銘擔任組長。

  這樣訪德代表團的最後一塊拚圖補齊,於10月12從青島出發,華東也專門調動一艘大型客輪,運載全部訪德人員,並派遣兩巡洋艦沂州號、濟寧號護航。到達上海時,在上海的港幾停留一夜,而李鬆晨也在港口舉行了一次隆重的歡送儀式,上海的參加這次出訪的人員都在當晚上船。第二天,三艘船艦駛離中國,向德國進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