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遷的民生
作者:彥文      更新:2021-09-16 12:58      字數:1254
  想不到,平常而又普通的“豬圈”竟也讓堂堂的市***操心。廢棄的豬圈影響環境,有礙衛生,張新實書記是主張“堅決拆除”的了。想來也有道理,我們為什麽不科學養豬呢!在遠離村莊與人群的地方,大投資規模養殖等等,這些原先是我們農民想都不敢的事,現在張書記說了,看來不全是天方夜談的事了。

  我的母親也曾是養豬能手,她養的豬膘肥體壯,技術上很有一套,常有人來“取經”。我之所以對此念念不忘,是因為我的我大學學費就來自於我母親養的哪些大肥豬。現在的農村生活好了,但前些年的艱辛仍讓人難忘。“農民真苦,農村真窮”,哪時,種地是虧本的,有勞動能力的,隻能養豬或打工,誰家門口沒有豬圈呢!打工也是同樣的艱難。身背行李,離別家鄉時的哪種眷戀,依依不舍而又無奈,真的讓人心碎。前幾天在鄉下,聽到一位老太太叨念“我的小兒子,十七歲就出去打工了——”,我的眼圈當時就紅了。

  我的父親出外打工,我的母親在家養豬,這一切,都是為了我們大學的學費。哪種“周圍直徑5公裏沒有村莊”的養豬場是她做夢也想不到的。她擔心的隻是豬圈裏的三四頭豬千萬不要生病,不要出岔子,因為那是事關兒子讀“大學”的事,那可是天大的事。

  養豬也不是哪麽容易的。喂肥一頭豬最少要半年,一天三次的配飼料,兌幾桶水拎到豬圈裏,我母親的手被勒出幾條裂痕。生豬價格時漲時落,飼料和糧食的價格卻總是在漲,好像從沒降過價,辛辛苦苦大半年,到頭來賠本的事也是有的。賣豬時的哪種錙銖必較,讓我心酸。我由此知道民生的艱難,知道學費來之不易,大學裏用心讀書,從不敢稍有懈怠,就是怕愧對母親養豬而來的學費。

  養豬的人,通常是鄉下的婦女,大多是中年以上。她們大多不識字,不懂得大道理,也不知道什麽政策,什麽是科學,她們隻知道要把這個家支撐下去。上有老,下有小,最苦最累她們也認了。她們辦不起養豬場,每個婦女每年隻能養三四頭豬,賣了錢,過年、過節給孩子買新衣服,給孩子交學費,應付張家嫁女西家娶婦的禮金。

  可能是現在的農村生活好了,養豬場多了,養豬的婦女也少了。終於,拆除廢棄的豬圈提上了議事日程。如果豬圈真的能拆除了,當然是件好事,但我想,拆不拆豬圈農戶有自己的考慮,政府可以引導,但希望最好不要強力幹涉。的確,“萬一哪天想養又沒有了”呢。

  政府的許多做法的確英明而有遠見,但對民生的“終極幹預”似乎太多了點。為什麽第一流的人才總是集中於政府而不到企業中去呢!我多麽希望稱張書記為張老板、張經理、張CEO、張董事長或是張股東什麽的。如果張書記也是立誌要做養豬場老板的農家子弟,我相信,無論遇到多少困難,哪個“幾千萬美元”的養豬場是不會辦不起來的。

  遺憾的是,現在的大學生是不願到農村去的,即使去了,也得是“村官”。前幾天,我辦理自己的戶口,終於將自己落戶到農村,成了農民,普通的農民,職業是“糧農”。我自己沒有感到有什麽不妥,可是仍遇到許多讬異的目光。我多麽希望,我已逝的父親、祖父、祖母,在另一個世界裏,在驕傲的說,“看,這個戶口新遷回來的大學生,是我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