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道
作者:鵲上心頭      更新:2021-09-08 01:04      字數:3199
  轉眼便是除夕了, 今年宮裏頭倒是沒那麽多歡喜氣。

  先是皇上龍體一直未愈, 再有三皇子奉命送被封為護國公主的卓文惠至朗洲和親, 已經離京數日。另有賢妃因恭王的事一病不起, 拖延至今越發沉屙, 太醫院已經給了定案, 約莫就是拖十天半月的樣子了。

  而四海之內, 潁州被侵,其餘幾州皆有災情,實在也不是個豐年。

  這麽多事亂的宮人們心裏頭沒底, 加上宮裏氣氛實在壓抑,大過年的也都沒什麽喜色。

  隻王皇後說年節下不可無宮宴,這才督促這各宮操辦。

  這一次的宮宴不過是小宴, 各宮主位並有些臉麵的小主們都去百嬉樓吃茶用膳, 因著皇上龍體和恭王喪事便也停了歌舞,隻道一家人熱絡一二。

  以往皇上還要宴請朝臣, 以感謝朝臣們一年來為國鞠躬盡瘁的辛苦。

  今年皇上這樣情形, 便早就下了詔書取消了除夕宴, 改為往近臣府上賞賜年禮。因皇上實在起不了床, 便指派四、六、七、八四位皇子親筆手書賀詞, 用心不可謂不足。

  這一日正是除夕,前頭幾日宮人們已經掃洗幹淨宮室, 今日一起來付巧言便覺得院子裏幹幹淨淨,怪有新氣的。

  哪怕是年節, 她們也不能少了工。

  今日裏早膳倒是豐盛的很。

  每屋有一碗臘味鮮, 用臘腸和臘肉並鹵味的芋頭、山筍、山藥、凍豆腐等擺成一碗,一揭開蓋子滿室都是香的。

  除了這樣年菜,還有酸辣肚絲湯配細麵油果果,油果果好大一張,就是冷了有些硬,但泡在肚絲湯裏卻是難得的酥軟滋味。

  年節下的,宮裏也很舍得,讓宮人們也能吃得好一些。

  付巧言歡快地喝了一大碗肚絲湯,雖說一碗裏挑不出兩根肚絲來,但禦膳房的大廚們手藝著實不是蓋的,就宮人們吃的大鍋飯也有滋有味。

  那酸麻麻熱辣辣的肚絲湯下了肚,冬筍、木耳的鮮香在回味裏共鳴,一起在喉嚨裏開了鍋,舒舒服服地妥帖入胃。

  滿足得很!

  自那回娘娘請來的女醫給她瞧了病,她自己就上了心,後來又瞧見她來景玉宮,付巧言便帶了小荷包去找她,想讓她給開些藥。

  她看過不少書,這一年來跟在淑妃身邊更是學到了許多以前從沒聽過的事兒,縱使不懂醫術也並不傻。她知道傷寒入體拖久了總是不好,便把自己這一年來攢的銀錢都拿上,先去問問有什麽方便的藥來吃。

  宮女們是不能在自己屋子裏熬藥的,除了姑姑和貼身大宮女,她們也輕易使喚不動小廚房的黃門們,便隻能買些好用的成藥來吃。

  付巧言求的就是這一種。

  醫使也沒多言,又給她把了把脈,這才從藥箱子裏拿出一個小木盒來。

  “這是暖融丸,每五日用一次便可,要是來了月事就停了,等月事完了再用。我剛摸了摸你的脈,月事還是很準的。”

  付巧言微微紅了臉,忙道了謝:“那這些要……多少?”

  她問的含糊,宮裏麵人說話都是很含蓄的。

  女醫在她荷包裏摸了摸,摸出二兩銀子收回袖子裏,輕聲道:“這些大概能有半年的份,我隻帶了二十丸,先給你,剩下的我再使人送給你。”

  半年的份也差不多是三十多丸,這藥倒也不是太貴。

  如今付巧言雖說還是半兩銀子的月例,但她是淑妃跟前的紅人,淑妃和沈福對她都很照顧,每個月便多半兩銀子和其他些許物件。

  現在她全身上下也都換了新的,隻她一直很節儉,不太張揚的簪花鐲子會用,其他的一直都是收起來的。

  那暖融丸很小一個,付巧言吃著稍微有點甜味和棗香,倒不是很難吃。

  用過一顆之後,她就覺得有點好處了。

  最起碼,冬日裏手腳不再冰冷冷的,仿佛總也熱乎不起來。

  想著這個,付巧言心情更是好些,她笑著進了書房,卻意外發現淑妃今日裏早早便來了:“娘娘,您怎麽上午就過來了?”

  淑妃正在窗邊看書,見小姑娘歡歡喜喜地進來,一張小臉紅撲撲的,還掛著甜甜的笑,心裏也跟著歡喜起來。

  “今日裏除夕,我讓你們姑姑說了今個都不用做工。”

  付巧言行了禮:“多謝娘娘慈悲。”

  淑妃衝她招招手,叫她坐到身邊的繡墩上:“丫頭來,幫我念念這裏。”

  付巧言接過,先默讀起來。

  讀書念本都要有些功底的,她如果不打腹稿念出來總會磕磕巴巴,聽起來自然不美。

  淑妃見她臉色比往日好看許多,笑著問“今個兒過年,這麽高興?”

  付巧言笑回:“今個膳食好,娘娘知道我是個愛吃的,很容易滿足。”

  是啊,確實是個容易滿足的小姑娘。

  淑妃在宮裏幾十年了,什麽樣的丫頭都見過,就是沒見過付巧言這樣的。

  美的仿佛天仙下凡,身段玲瓏高挑,聲音宛若黃鸝,難得的是性格沉穩,該穩住的時候從來不慌,可該歡喜的時候也從來也不壓著。

  她這樣的姑娘在宮裏飄零,去過坤和宮的掃洗處,也在永巷裏纏綿了整個冬日,卻沒有改變她從家裏就有的那種心氣來。

  何況她隻是個小門小戶的教書先生千金。

  既沒有見過大富大貴,也不知什麽是富麗堂皇,進了宮卻沒有迷了眼,依舊會為了一頓難得的美味而高興,卻也能把她賞賜下去的糕點分給同屋的宮人。

  好吃不貪,美貌不揚,靈秀不顯,慧黠不笨,實在是深得淑妃喜歡。

  淑妃心裏想著,也越發堅定起來。

  這丫頭如今也就是十五的年紀,不過剛及笄,過個幾年也不大。若是皇上能撐到錦棠出宮開府自然最好,若是不能……還要早做打算。

  前頭幾日王皇後找過她,淑妃其實心裏也已經做好了打算。

  這邊付巧言打過腹稿,便朗聲念了出來。

  “那小尼姑不過十五六的年紀,端是花容月貌,便是沒有頭發,隻戴著素淨尼帽,也難掩絕色。

  隻老嬤嬤見了吃驚,便是素心姑姑也著實看花了眼睛,便且想到家中那活祖宗來,又心裏火熱了幾分。

  素心姑姑牽起小尼姑的手,軟聲問,‘小師父可好?便是這山上日子清苦,可還過得下去?’

  且聽這話,嬌美人兒不由淚盈於睫,艱難答,‘日子清苦倒也不妨事,隻師父沉珂已久,庵中貧寒,實也湊不出藥來吃。’

  素心又問,‘哎呀呀,這可怎生是好?’

  小尼姑隻是垂淚,並不多言。

  素心和老嬤嬤對視一眼,見這山中尼姑庵貧窮破落,香火寡淡,便知道師徒兩個日子著實不好過的。

  老嬤嬤到底老道,沉吟道,‘我家主人是有幾分信念的,見這樣事情怎麽也會幫扶一二,我們二人今日又碰巧路過這裏,實在也有些緣分。’

  小尼姑一聽便亮了眼睛,盈盈瞧著老嬤嬤看。

  美人兒這樣子瞧人,更是增添三分美麗,實在是難得的佳麗了。”

  講到這裏,付巧言便知這本是未曾經讀過的,這劇情也著實有些曖昧,她略有些紅了臉,卻還是讀了下去。

  “小尼姑道,‘若是好心施主能略施舍一二,我們師徒兩個定日日念經為好心人祈福。’

  老嬤嬤略搖了搖頭,問,‘小師父入庵幾何?’

  ‘十五載也。’

  老嬤嬤又問,‘小師父可曾有父母親人?’

  ‘隻師父是親人罷了。’

  老嬤嬤這次便笑,‘老身觀小師父麵相是個溫和可親人,隻跟師父在這山上倒是孤苦飄零了些,不知小師父是否想多些親朋好友,一家團團圓圓?也讓師父能治病吃藥,有個妥善照顧?’

  小尼姑且聽這話,倒是沒懂,疑惑地望著老嬤嬤。

  素心姑姑心急,搶道,‘我們家中有一孫少爺,年束發,自幼品學出眾,隻是姻緣一事實在坎坷,又隻喜知書達理的佳人,便蹉跎了許多歲月。’

  這一番說下來,小尼姑且是聽懂了。

  她一下子白了臉,恍然無措地看著二人,咬牙不語。

  老嬤嬤拽了一把素心姑姑的袖子,上前笑道:‘且說小師父跟師父在山上,也是籌劃不到什麽好藥來吃,不如先跟我們家去再做商議?我們家是有名望族,將來給師父供個庵堂也未嚐不可。’

  這一句卻是說到小尼姑的心坎裏。

  她自幼便是師父養大,如師如母,如今師父重病,她也實在無能為力。

  山下繁華她一概不曾奢望,隻判師父能身體康健,長長久久。

  然到底剃度十來年,若要還俗實在也是忐忑至極,‘隻我出家日久……’

  老嬤嬤忙笑道,‘這有什麽妨礙,有發無發,有夫無夫,佛且自然在心,但孝卻是已然盡了。’

  老嬤嬤一張嘴,著實厲害了些。

  小尼姑一愣,倒也不是全然不通俗務,隻問一句,‘且是為妻為妾?’

  老嬤嬤老神在在,‘且看孫少爺喜是不喜。’

  小尼姑定了定神,隻說,‘無論幾何,但求師父康健,如若孫少爺看不上我,也請勿忘談約。’

  老嬤嬤點了點頭,滿臉喜色,‘定是不會負你。’”

  這一段便讀完了。

  淑妃聽付巧言聲音清脆,宛若黃鸝,便問笑問她:“若你是這小師父,你待如何斷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