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作者:朕禦山河      更新:2020-03-02 00:31      字數:4219
  盛唐不遺憾最新章節

  一石激起千層浪,由於李安提出的全麵普及基礎教育太過於超前,超過了這個時代百姓的認知,所以,自然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再加上大唐報的推波助瀾,更是讓這件事情家喻戶曉,成了所有老百姓都知道的事情,街頭巷尾也激烈的爭論了起來,不論是王公貴胄,還是販夫走卒都能說上兩句,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剛才的茶樓掌櫃不過是一個沒有什麽文化的小人物罷了,或許認得幾個字,但絕對不能稱為讀書人,他所認識的都是與他的事業有關的少量字詞,比如,茶,酒,菜,錢這些都是認得的,尤其是這個茶字,他天天看著,不可能不認得。

  雖然認識的字不多,可茶樓掌櫃這個人精對整個社會的了解卻很是深刻,他非常明白讀書人的個性,知道讀書人都頗為傲氣,仗著自己懂得一些知識,就拉不下臉去做低級的事情,他們就算窮的吃不上飯,也不願意去幹底層的營生,因為這樣會有辱斯文的,文化人怎麽能去幹低級的事情呢?

  如此一來,當茶樓掌櫃聽說李安要在全國全麵推行普及教育,這才發出了感歎,很顯然,像茶樓掌櫃這樣對普及教育有偏見的人,還是很多的,他們很刻板的覺得,隻要是讀書人,就會很傲氣。

  “是啊!讀書人整天之乎者也的,如何能懂得營生,這些酸秀才除了讀書考功名,真是啥也不會。”

  “百無一用是書生,說的不就是這些讀書人麽?要讓所有人都去讀書,這是要幹什麽啊!這以後誰來開茶館啊!沒人開茶館,我們以後怎麽喝茶啊!”

  說著說著,一名客人揶揄起茶館掌櫃的了,弄得茶樓掌櫃都不好意思了。

  “你們都瞎議論啥,真是一知半解,聽風就是雨。”

  一名看著像是讀書人的公子,開口說道。

  “這大唐報上說的清清楚楚,要全麵推行教育,讓所有孩童都上學,都去讀書,這還能有錯。”

  一名商人開口說道。

  讀書人高傲的說道:“李侍郎的意思,的確是要讓所有孩童都入學認字,但不是要把所有孩童都培養成讀書人,隻是要讓他們能夠認字,能夠多懂得一些道理罷了,對了,孩童大了一些之後,還要去學堂學習如何殺豬呢?這也能叫讀書人?”

  “去學堂學習殺豬?有嗎?我沒看到。”

  商人隻是關注了最顯眼的頭條,至於後麵的詳細分析文章,並沒有去看,畢竟,這些商人的文化水平也很有限,並不是什麽字都認識的,看文字對於他們來說,也是挺累人的一件事。

  而他們在還沒有完全了解事情的全部之後,就急於進行熱烈的討論了,所以,難免會顯得有失偏頗,而這讓在場的讀書人覺得有些不可理喻,同時也感歎這些沒有文化的人就是低級,看個文章都看不仔細。

  讀書人為了顯擺自己,站起身來,走到這群商人跟前,開口說道:“這份大唐報從頭到尾,我都看過了,在下對李侍郎是極為佩服,李侍郎所提出的普及教育,並不是為了培養你們所認為的考功名的讀書人,而是要讓所有百姓都認的字,不會成為睜眼瞎,讓所有百度都懂理法知禮儀,這才是李侍郎的初衷,除了這些,高一點的學堂還要學習種地養豬,殺豬,工匠這些技藝,如此進行普及培養,以後大唐各方麵的人才就會越來越多,我大唐會越來越昌盛的,諸位居然在這裏擔心以後沒人開茶館,真是杞人憂天啊!”

  說完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

  商人們的地位比讀書人低很多,而且,商人普遍比較圓滑,就算看讀書人囂張跋扈,心裏頗為不爽,但表麵卻沒有絲毫的怨恨臉色,反而還恭維讀書人知道的多。

  “我倒是聽明白了,這也就是說,以後像我這樣開茶館的人,也能讀書看報了,這還真是好事啊!每次看別人看大唐報,總是眼饞,可能看懂的字不多,讀起來特別累,隻能停別人讀,若是小時候能多學幾個字就不會這樣的。”

  茶樓掌櫃開口感歎道,他說的倒也是心裏話,他的確認得幾個字,可認字太少,讀書的時候就特別的累。

  旁邊的幾名商人也同樣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他們的文化水平比茶樓掌櫃稍微好一些,但也都是成年之後跟認字的書生隨便學的,文化水平非常的一般,看大唐報的時候也是會覺得很累的,做生意對於他們來說是得心應手,可讀書看報對於他們來說,卻是比較困難的事情。

  見幾名商人對自己頗為認可,書生便高興的把自己知道的很多詳細的情況都告訴了眾人,頓時,讓眾人對普及教育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

  而像這樣喜歡顯擺的書生,在大唐還是有很多的,他們充當了解說員的角色,把李安的思想快速的傳播了出去,讓全大唐的沒文化之人,都了解了普及教育的好處,並對此事拍手稱快。

  這其中,最讓普通人拍手稱快的事情,自然是朝廷提供經費了,如此一來,他們的孩子去學習認字,就不用花費一分錢了,而且,據說對於學的好的孩子,還能給予額外的獎勵,也就是說,孩子學習不但不用花錢,學的好的話,還能額外獲得一筆不菲的實物獎勵,這麽好的事情上哪兒找去,如此,所有老百姓都會支持這個普及教育的,而隻要老百姓都去支持這個政策,那麽一旦通過,執行的時候就不會遇到什麽阻礙了,會非常順利的執行下去的。

  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最關心的是孩子上學不用花錢,這一點比什麽都重要,而對於一些財力雄厚的商人來說,功德碑顯然很有吸引力。

  因為有些商人太有錢了,但商人在大唐的地位比較低,甚至會被人看不起,地位遠遠不能與德高望重的讀書人相比,這讓很多財大氣粗的商人頗為失落,如何能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這對於很多有錢的商人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事情,是一個不能被忽視的事情。

  為了提高自己的地位,曆史上的很多有錢大商人,都會去做一些慈善事業,用自己手中的錢去救助窮人,從而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很有愛心的好人,進而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

  而現在,李安所提出的普及教育需要大量的經費,朝廷自然是要負擔一部分的,可若是商人願意資助這個學堂的全部運營費用,那麽,這個學堂就可以用這個商人的名字來命名,若是支持一部分,則可以記錄在學堂的功德碑上,讓後人永遠敬仰。

  在一個人沒錢的時候,總是會拚命的追求金錢,為了金錢什麽都顧不得了,而在一個人擁有了很多金錢的時候,就會開始注重名譽了,就會把名譽看得比任何事情都重要了,為了名譽,犧牲所擁有的部分金錢,這對於很多大商人來說,是非常值得的事情,而偶爾做慈善所積累的名譽,如何能與資助一個學堂相提並論,要知道這個被資助的學堂,將會以商人的名諱來命名,這是一個很大的榮譽,日後隻要有人經過這個學堂,看到了學堂的名稱,就會想到這個商人,這麵子老大了。

  商人重利才是根本,可錢太多了之後,就會開始注重名譽了,畢竟,錢太多也花不完,倒不如用這些多餘的錢財來提高自己的名譽,人的一生追求,無非名利二字,商人賺夠了利,就必然要追求名,而且,在很多時候,名也能帶來利益,從而促使商人得到更多的利。

  比如一個有錢人,拿出一部分資金來搞慈善,把自己包裝成一名大善人,這樣在提高了名氣之後,人們就會認可這名商人,或許會為了此事而專門去購買這名商人的產品,從而讓這名商人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可謂是真正的名利雙收了。

  人活著就是為了名利,既然可以名利雙收,那麽,又有誰能夠抵擋名利雙收的誘惑呢?所以,功德碑和命名權提出之後,馬上就有不少商人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甚至,權貴和家境殷實一些的官員,也開始蠢蠢欲動,準備出資弄一個學堂。

  錢多有實力的商人,自然可以獨自資助一所學堂,而實力較小的商人,為了所謂的名氣,也會略盡綿薄之力的,他們會選擇組團資助,或者跟隨在大商人的身後,大商人資助絕大多數,他們則提供一部分資金,如此,學堂的名稱自然由大商人說了算,但功德簿上也會有他們的名字,如此,他們也算獲得了一些名氣,而且,因為是緊跟著大商人的身後捐助的,如此,他們也算是自己人了,以後在生意方麵,肯定會得到一定照顧的,會混的更好的,總之,是絕對穩賺不賠的,所以,隻要一個行業的領頭人做出了表率,那麽下麵有利益往來的小商人,多多少少都會表示一下的,否則,以後遇到大商人都不知道該怎麽說話了。

  而這一切也正是李安非常願意看到的,隻要有這些商人群體加入,那麽,朝廷國庫的壓力就會大大減少,推行全麵普及教育的阻力就會再一次減少,說不定幾個月之後,就能開始在京城率先實施。

  李安覺得,就以京城富豪級權貴和商人的人數,所有的學堂幾乎都不用朝廷出資,這些大商人都用不完,甚至,有一些大商人或許都搶不到資助學堂的名額,如此,也就隻能去別的城池資助了,甚至去貧苦的鄉間資助。

  對於這些大商人來說,資助學堂還有一個很大的好處,那就是可以收買人心,在商人完全出資建立一個學堂的過程中,肯定不會忘記施加自己的影響力,比如可以通過適當提高教學人員的收入,多與名下學堂的孩子們交流,有空的時候,送些禮品給這些師生,以此來打動這些人,用這些小恩小惠來博得學堂師生的好感,尤其是博得孩童的好感最有意義,這些受人恩惠的孩童,一輩子都會記得資助自己的大商人的,或許有一天這個大商人會遇到麻煩,而這些被他資助,受他恩惠的人,說不定能在關鍵的時候幫上忙,幫助這個大商人躲過最大的危機。

  略微投入一點資金,就能收獲一大群人的忠心,這對於大商人來說,真的是太有吸引力了,即便不是所有人都有感恩之心,但隻要能得到一個人的忠心,那也是沒有白投資。

  為了讓商人們踴躍資助辦學,李安首先自告奮勇的建立了一個學堂,也就是傳音學堂,預計招收周邊千餘數量的貧苦孩童,而李安的動作剛剛開始,大唐報就對此進行了深入的報道,這下更是讓某些對功德碑念念不忘的大商人,更加的蠢蠢欲動了。

  好多大商人組團去相關衙門詢問消息,並表示自己可以為大唐的教育事業略盡綿薄之力,而因為此事尚在討論之中,所以,自然沒法給這些大商人一個準確的答複,這讓大商人們感到頗為遺憾。

  不過,這些大商人是不會等太久的,李安已經聯絡了朝廷的多個部門,正在緊鑼密鼓的推進此事,而且,也已經說服了很多權貴,從利益和必要性的角度,指出推行普及教育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而讓權貴們認識到自己之前的愚昧和錯誤,進而選擇支持李安,支持大唐的普及教育事業,讓所有孩童都能學習最基本的文化。

  這麽大的事情,已經鬧得滿城風雨了,幾乎所有的老百姓都知道了這個事情,街頭巷尾到處都在談論普及教育,如此,住在皇宮之內的皇帝自然也不可能不清楚了,在剛聽說普及教育的時候,皇帝還有些生氣,覺得李安似乎有些不務正業,不盡快搞定萬裏傳音,居然在搞這些事情,可隨著對事情的持續關注,慢慢的就覺得李安做的是對的,普及教育的緊迫性絲毫不弱於萬裏傳音,這是百年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