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八章 造橋衙門
作者:朕禦山河      更新:2020-03-02 00:23      字數:4255
  盛唐不遺憾最新章節

  道路中間的黃線,自然就是分割線,是為了避免相向而行的車輛,發生迎麵相撞而設計的,據說後世自從有了道路中間的黃線之後,交通事故率降低了很多,並很快被大規模普及。

  雖說大唐的車輛都是馬車,行駛的速度比較低,發生迎麵相撞的概率是比較低的,但進行道路規範的工作仍然要提前做好,畢竟,蒸汽貨運車已經開始投入使用,日後,蒸汽客運車輛也會出現,如此,速度肯定比馬車要快,一旦發生碰撞就是比較大的事故。

  另外,在沒有中間線規則的時候,權貴出行往往會將整個路麵占滿,迎麵而來的車輛和行人,則必須退到路邊,甚至退入路旁的田地之中,對田地裏的莊稼造成了很大的損害,這種情況必須製止。

  “陛下,這道路中間的黃線,是行人分割線,出城的行人和車輛走黃線右邊,進城的行人和車馬走左邊,雙方人車都不能越過黃線,如此,可以避免很多事故,也可避免權貴與百姓爭道,體現朝廷的愛民之心。”

  李安開口解釋道。

  “恩,李侍郎這個黃線設的好,這樣一來,就可以減少爭道事情的發生了,傳朕旨意,日後,官員與貴族不得與百姓爭道,所有人出行都要靠右行,隻要道路足夠寬,就不得超過中線。”

  李隆基開口下了聖旨,眾大臣連忙開口應和。

  這種中間線和靠右行的規則,也隻有大都市附近才能很好的執行,畢竟,在很多偏遠的地區,道路隻能勉強容納一輛馬車,若是靠右行,馬車就很難行走了,當然,這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而隨著水泥和混凝土的逐漸普及,日後,大唐的很多主要道路都會鋪設混凝土路麵,而且,隻要是縣級以上的道路,都必須有三輛馬車以上的寬度,以滿足兩輛馬車相向而行。

  混凝土路麵鋪的非常結實,以大唐目前的馬車和行人馬匹,就算日夜不停的在上麵行走,也不會對混凝土路麵造成絲毫的傷害,這樣的硬質路麵可以維持幾百年不損壞,小的裂紋和下沉隆起則可以很快進行修複。

  而隨著後續蒸汽貨運車輛駛上路麵,路麵受到的損害可能就比較大一些了,但大唐的製造能力非常有限,少量的貨運車輛,不會對混凝土路麵造成太大的傷害,況且,隻要時機成熟,李安是會發明輪胎的,而輪胎的研製需要橡膠材料,也就是原產於南美洲的植物,前往南美洲並帶回橡膠樹苗,這需要很多年時間,也就是說,若要發明橡膠,還需要很多年的時間,暫時也就隻能用鐵輪子了。

  在走了幾百步之後,李隆基與眾大臣登上了寬闊的混凝土大橋。

  這個大橋加入了很多鋼鐵材料充當骨架,堅固程度遠超一般的石橋,而且設計的也比較大氣和豪華,橋麵除了必要的預防熱脹冷縮的條紋之外,還雕刻了大量的龍鳳圖案,看上去頗為壯觀,其中,大部分在中間的位置,可以用來隔開行人。

  大橋兩側是混凝土護欄,護欄的側麵同樣雕刻了數量可觀的各種圖案,在護欄頂部的各個柱頭上,還雕刻了獅子和各種神獸,看上去非常的霸氣。

  當然,最讓李隆基和眾大臣感到驚訝的,是如此規模宏大的混凝土大橋,僅僅用了半個月就建造完畢了,而且,不論是質量還是規模都沒的說。

  “這個混凝土大橋,比建造石橋快太多了,才半個月就完工了。”

  “這麽快就建造完成,質量會不會有問題啊!”

  幾名大臣互相談論了起來,李隆基則看向李安,示意李安介紹一下大橋的具體情況。

  “陛下,混凝土大橋不但建設速度快,節約成本和人力,而且比石橋還要堅固的多,可以承受更大的重量而不至於垮塌,非常適合替換石橋,另外,有了這項技術之後,可以實現在黃河和長江上架設橋梁,從而讓天塹變成坦途,日後,鐵軌就可以直接鋪向大唐的所有州縣。”

  李安開口介紹道。

  “李侍郎居然要在黃河和長江上建設大橋,這怎麽可能。”

  “黃河與長江寬達數裏,甚至十幾裏。”

  “黃河奔騰洶湧,大橋豈能立足。”

  眾大臣聞言大驚,他們都覺得李安是瘋了,就算混凝土橋梁比石頭橋梁要堅固,但也不能狂妄的以為,可以在黃河和長江這樣的天塹上架設橋梁,這難度也太大了。

  李隆基同樣是麵色凝重,看向李安:“李侍郎,你當真覺得,可以在江河之上建設橋梁,你有多少把握?”

  “陛下,隻要有足夠的人力、材料,以及技術積累,在長江黃河上架橋是完全可能的,不過,積累技術和材料準備都需要很多時間,想要在黃河長江上架橋,至少也要三五年之後吧!微臣覺得,可以先在洛水、大運河、濟水等並不太寬的河流上修建混凝土大橋,以積累技術,同時方便接下來將鐵軌鋪向泰山以東的萊州和密州一帶,如此,陛下若要去泰山,幾日便可抵達。”

  李安開口介紹,並說出了下一步的鐵軌鋪設計劃,也就是從洛陽城出發,一直向東鋪設,在越過大量水係之後,抵達密州和萊州的交界之處。

  那裏有一個很大的海灣,非常適合做海港,也就是後世的膠州灣,而李安選擇將鐵軌鋪向膠州灣,是打算在那裏興建一座大型海港,以用來製造大型蒸汽海船,為下一步的海洋戰略服務。

  “原來李侍郎下一步要將鐵軌鋪向密州和萊州,若真能修通就太好了。”

  “鐵軌能否順利鋪向密州和萊州,就要看沿途的橋梁能不能修建成功了。”

  “是啊!若不能修建這些橫跨河渠的橋梁,鐵軌便很難鋪向東方。”

  “隻怕不太容易啊!洛河與大運河雖然不如江河寬闊,但也不窄啊!想要在上麵修築大橋,隻怕並不容易。”

  “我覺得可行,既然李侍郎有決心,這些橋梁應該是可以修成的。”

  “就算橋梁可以修成,如何保證船隻的通行,尤其是大運河,是漕運的重中之重,若橋梁阻擋了船隻同行,則漕運就廢了,有些得不償失啊!”

  “誒,既然李侍郎已經提出要修建這些大橋,想必早就考慮到這一點了,肯定不會對漕運構成影響。”

  “對對對,李侍郎哪一次不是讓我等大吃一驚,這一次,必定能將這些橋梁全部鋪設成功。”

  一眾大臣聽說李安要修建大量沿途橋梁,以為日後鋪設鐵軌服務,全都低聲議論了起來。

  “李侍郎,這些沿途河流都不算窄,你究竟有幾成把握?”

  李隆基麵色凝重的問道。

  除了江河兩大水係,洛水、大運河、濟水就不算窄,尤其是濟水,下遊寬度近二裏,想要在上麵修建一座橋梁,必然不容易,至少,李隆基想都不敢想,對李安的計劃感到震驚和疑惑。

  “陛下,微臣有十成把握,一定可以修好這些橋梁,先修最窄的橋梁積累經驗,最後一步修濟水大橋,還有江南的淮河,日後也要修建大橋。”

  李安自信滿滿的回答。

  當然,李安能如此自信的說出這番話,是有實力作為底氣的,混凝土,鋼鐵都出來了,還有各種基礎的機械,隻要花時間研究,培養一支造橋隊伍,還是不成問題的。

  “既然李侍郎,如此自信,朕也希望這些河流上能夠修上大橋,不過,一定不能幹擾水運,這一點必須要保證。”

  李隆基對這些大工程還是比較支持的,畢竟,這些工程是可以造福千秋萬代的,而大唐目前也有這樣的國力,當然要建造了。

  “是,陛下,微臣會組建一支專門用來建造橋梁的隊伍,日後大唐的所有大的橋梁就全靠這支隊伍了。”

  李安高興的接受任務,並準備在回去之後就立即組建這樣的造橋隊伍。

  過了混凝土大橋之後,道路的左側是一個規模頗大的涼亭,這個涼亭比別的涼亭都要大,裏麵有幾十個混凝土石凳,可以容納更多的人一起休息,用來避雨就更合適了。

  而道路的右側,則是兩層混凝土小樓,用來居住都是毫無問題的。

  李隆基與眾大臣先在涼亭裏轉了一圈,問了問造價,然後便前往二層小樓,並登上二樓的小平台,俯視四周的風景。

  “陛下,這個混凝土的涼亭和房屋,比木頭做的結實的多,刀劍都隻能傷其毫毛,無法動其根本,最終要的是混凝土不能燃燒,完全不用擔心被大火燒毀。”

  李安介紹起了混凝土建築的優點。

  “不怕火燒的房子,不錯,非常不錯。”

  李隆基對混凝土結構的房子非常的滿意,頓了頓,問道:“這樣的混凝土防止,最能蓋多少層?”

  “回陛下,隻要財力足夠,人工和材料足夠,建個一百層都毫無壓力,而且堅固異常,絕對不會倒塌。”

  李安隻好的回答。

  “一百層,居然能建造一百層,這怎麽可能。”

  “寺中寶塔不過十幾層,這一百層該如何建造?”

  “李侍郎說了,能建一百層,那就一定能建造這麽高,我信李侍郎。”

  “真想看看一百層的房子,長什麽樣啊!”

  眾大臣小聲議論了起來,對於一百層的建築物,他們是想都不敢想的,畢竟,這也太高了,超出了他們對建築的認知。

  “李侍郎,果真能造出一百層的房子?”

  李隆基的表情極為驚詫,驚詫中帶著一絲興奮,若真的能造這麽高的房子,那豈不是站在高層,就能看到整個京城的景色了,那種感覺該有多爽啊!而且,現在一百倍的望遠鏡也研製出來了,隻要有一個製高點,完全可以將全城的景色盡收眼底,甚至每個城中的百姓在幹什麽,都看的清清楚楚。

  “陛下,微臣豈敢戲言,隻要一切材料充足,絕對可以建造一百層的房子,不過,建造一百層的房子,實在沒有多大的意義,對材料和人力的耗費都太大了。”

  李安給出肯定的回答,同時,指出建造太高的房屋沒有實際的意義,讓李隆基不要頭腦發熱。

  “一百層倒是沒有必要,不過,建造二十層的房子,倒是可以一試,太史局觀測星雲,需要更高的位置,待日後需要,朕會讓李侍郎建造的。”

  李隆基還沒想好在何處建造二十層樓,畢竟,這麽高的樓房太過顯眼,而他是一國皇帝,要綜合考慮多方麵的情況,比如,造這麽高的樓房,放在何處才能體現大唐帝國的威儀,如何避免被人用來觀測皇宮,如何方便自己登上樓頂,觀測京城的景色,這些都必須要進行考慮,誰讓他是皇帝呢?

  在肯定水泥和混凝土的巨大作用之後,李隆基與眾大臣皆認為,應該在大唐全境建造生產水泥的作坊,並讓各縣在農閑的時候組織人力,對境內的重要道路進行修築,讓大唐州縣級別的道路都能實現混凝土化,從而方便老百姓出行,促進經濟的發展。

  推廣水泥作坊,需要先培訓水泥製造方麵的人才,然後,讓他們前往各州縣建造水泥作坊,並逐步動員人力,對境內的主幹道進行修築。

  而由於大唐的州縣實在是太多了,正式的州有三百多個,縣級單位更是超過一千,如此規模的人才培養,實在太消耗精力,為此,李安決定先培訓少量人才,讓他們學會之後,前往各道建設水泥作坊,並招手大量的人員進行培訓,然後,抽出部分人才,分到各州組織水泥作坊,各州水泥作坊建造完成之後,再延伸到各縣,從而讓大唐的大部分州縣全都普及水泥製造作坊。

  當然,這隻是一個很理想的狀態,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肯定不能讓所有州縣全部建設水泥作坊,畢竟,有些州縣是沒有原材料的,如此,當然也就不適合建造水泥作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