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秋巡洛陽城
作者:朕禦山河      更新:2020-03-02 00:23      字數:4236
  盛唐不遺憾最新章節

  在古代的封建王朝,農業占據了最核心的地位,但農業也屬於看天吃飯的產業,若是老天不配合,來個大旱和大澇,那基本上就是顆粒無收了。

  所以,自古以來,封建王朝對風調雨順都非常的重視,並年年祭祀,祈求上天能夠風調雨順。

  當然,除了祭祀和祈求之外,封建王朝也非常重視興修水利,以對抗遇到災禍的年頭,減輕因為災禍而造成的損失。

  先秦的時候,就有大禹治水之說,為的就是治理黃河的水患,秦國為了農業發展,修建了鄭國渠,蜀中修建了都江堰,大唐也專門組建了都水監這個政府部門,專門負責興修水利等事宜,可見對農業的重視。

  而此刻,李安所設想的抽水機械,實在是太有吸引了了,隻要發明出來,將為大唐帝國的抗旱保收,做出巨大的貢獻,更可以方便老百姓日常的農業灌溉,甚至,江南很多地勢高的田地,也可以種植水稻這種作物了,從而增加總產量。

  在這種情況下,李隆基怎麽能不興奮呢?

  “耕地機械,抽水機械,對我大唐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李侍郎隻管全力研發,朕會讓都水監抽調人馬協助李侍郎的。”

  李隆基思考片刻,做出了讓都水監協助李安的決定。

  “陛下,現在研發中心的人才越來越多了,全國各地的優秀工匠都在這裏聚集,但日後我大唐會越來越需要各種人才,人才缺口巨大,所以,微臣覺得,很有必要擴大學徒的數量,讓更多的人學習機械等技能。”

  李安提出建議。

  “這些都是小事,隻要能生存,自然會有很多人願意學習製造機械的,李侍郎全權處理就是了,朕支持你。”

  “多謝陛下成全,微臣一定竭盡全力,為大唐帝國創造更多的有用之物。”

  李安高興的應道。

  一路上,除了耕地的場景,就是崇山峻嶺和黃燦燦的落葉,風景那是絕對一流的,看的李隆基是心花怒放,隨行的眾大臣等人,也全都是一副愉快的心情。

  能坐在平穩行進的火車之中,看著窗外移動的景色,這感覺當然非常爽快了。

  在抵達渭南縣城之後,李隆基有些乏了,於是返回第三節車廂,躺著休息,楊玉環在一旁伺候著。

  正午的時候,火車抵達潼關,各列火車的餐車將做好的飯菜,分別送到每一節車廂,讓眾人及時吃上午飯。

  身份不同,飯菜的標準當然也是有區別的,李隆基的飯菜跟宮裏的差不多哦,八素八葷,而普通太監宮女,則隻有一葷一素兩樣菜。

  坐在明亮的火車車廂裏吃飯,看著窗外滾滾奔騰的黃河,眾人的心情都非常的豪邁,全都一邊吃飯一邊欣賞窗外的江山。

  火車始終沒有停下,一直在沿著鐵軌,奔向洛陽城方向,在通過陝州、峽石,新安之後,終於在傍晚的時候抵達了洛陽城火車站。

  前幾日,李安過來視察的時候,並沒有大張旗鼓,隻有火車站的員工做了準備,而這一次是皇帝親自駕臨,情況當然不同了。

  在火車穩穩停下的那一刻,李安掀開窗簾,看到火車的外麵,洛陽城的大大小小官員,全都恭敬的站著迎接。

  載著皇家禦用之物的貨運列車,先行了一步,所以,當李隆基的皇家專列抵達洛陽城火車站的時候,步輦和禦用馬車都已經準備好了。

  一番禮儀之後,李隆基帶領眾大臣進入洛陽城之中,並直奔上陽宮而去。

  與長安城的三宮不同,洛陽城隻有一個上陽宮,這還是唐高宗李治,為了遷都洛陽而修建的。

  另外,洛陽城的城池規模,也比長安城要小一些,在規模上,似乎總是被長安城壓一頭。

  但洛陽城的某些優勢,卻是長安城無法比擬的,那就是大運河開通之後,交通的便利,促使洛陽城越來越繁榮,各種物資比長安城豐富的多。

  武則天時期,更是將洛陽城改為神都,以彰顯洛陽城的地位,而武則天確定要在洛陽城建都,原因是多方便的。

  第一,大唐帝國是在關隴軍事集團的幫助下,打下的江山,但建國後,關隴貴族一直左右朝政,對皇帝的皇權構成了很大的威脅,為了削弱關隴貴族的影響力,最有效的辦法就是將都城遷離長安城,前往洛陽。

  第二,就是剛剛提到的交通便利因素了,隋朝開發了大運河,讓東北和江南的大量物資,可以方便的運到洛陽城,從而讓洛陽城成為南北物資交換的中轉基地,這樣一來,勢必帶動商業的繁榮,國都當然要選最繁榮的城池了。

  第三、居中而攝天下,以當時大唐帝國的疆域,洛陽城在地理位置上,算得上是整個帝國的中心地帶,而長安城的位置有些偏西了,不利於對東部江山的控製。

  第四,國防的需要,當時,東部江山已經穩固,洛陽城以東,直到大海,都是大唐的國土,沒有強大的敵對勢力,都城不會遭到突襲,而長安城西部有強大的吐蕃帝國,一旦吐蕃興兵東進,都城長安很快就會受到威脅。

  第五,糧食危機,秦漢時期,關中的農業是非常發達的,但經過幾次戰亂的破壞,農業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尤其是東晉十六國時期和隋末戰亂以後,水土嚴重流失,黃土沙化,涇水,渭水含沙量大大增加,灌溉作用日益降低,大唐鄭國渠的灌溉能力不足秦漢時期的四分之一,而關中的人口卻逐步得到恢複,成為人口最集中的北方腹地,雖然關中在大唐仍舊被稱為沃野,但所能生產的糧食,已經不足以滿足京城長安之所需,而洛陽城的糧食,又很難運入長安,為了不與百姓爭糧,所以,決定遷都。

  第六,躲避亡靈,這是一個傳說,相傳武則天將王皇後和蕭淑妃殘忍折磨陷害致死後,心中十分不安,經常夢見王皇後和蕭淑妃披頭散發,血流滿麵,張牙舞爪的影子,使她驚恐不安,為了躲避這二人的冤魂,武則天必須離開長安城。

  當然,傳說是不能確定的事情,但作為在宮廷生存了幾十年的老女人,殘酷的經必然極為豐富,長安城的宮殿,不僅給予她甘霖,也曾給予她苦水,離開長安城這塊傷心之地,到八百裏以外的洛陽城,自然會讓武則天感到安寧和舒適,另外,綜合各方麵的情況,也都是遷都洛陽城更為有利。

  而唐玄宗李隆基決定遷回長安城,則是因為開元二十二年,宰相裴耀卿提出分段轉運法漕運糧食,這種辦法就是在黃河、運河和渭水交匯處及三門峽東西置倉,漕糧先輸入東倉,再開山路八十裏,陸運到西倉,最後漕運到關中。

  這樣一來,大大縮短了運輸日期,又提高了運輸效率,漕糧進入關中的成本大大降低,這才奠定了李隆基回歸長安城的基礎。

  當然,此刻鐵路已經修通,運輸變得更加的快捷,日後,關中就更不會缺乏糧食了。

  而以目前的大唐國情,李安認為長安城是最好的都城,雖然洛陽城是帝國的地理中心,但這隻是目前的情況而已,大唐有了鐵路,日後可以繼續向西部拓展生存空間,而東部已經靠海了,難以繼續拓展生存空間。

  李隆基此次巡幸洛陽城,初步決定停留半個月,半個月之後就返回長安城,而在這半個月的時間裏,鐵路運營將會開啟,以方便老百姓的生活。

  但皇家禦用專列和兩個貴族級別的專列,則並不在營運的範圍之內,皇家禦用專列是皇帝個人的列車,任何時候,都不會投入商業運營,而兩個貴族級別的火車,則會在李隆基返回洛長安城之後恢複運營。

  半個月的時間裏,李安在洛陽城,那小日子過得是相當的滋潤,沒事的時候出城遊山玩水,當然,是要以視察道路的名義出去的,否則,李隆基找不到自己會怪罪的,而隻要自己亮出視察道路的名義,李隆基就會覺得,李安在為日後繼續修建鐵路尋找路線,心裏自然也就不生氣了。

  通過這半個月的視察,李安發現洛陽城的物資儲備,的確比長安城要豐富的多,而且,江南和東北的大宗商品都會在洛陽城這裏停留,進行交換的轉運,經濟實力絲毫不弱於長安城,隻是由於長安是都城,所以,在地位上才能壓住洛陽。

  洛陽城是個好地方,非常適合做國都,隻可惜距離安西更遠了,不利於大唐帝國日後向西擴張,否則,李安真會勸說皇帝遷都的。

  半個月的視察結束後,李隆基心滿意足的坐上火車,返回長安城,並當即決定,在冬季的時候,再來洛陽城視察,以欣賞路洛陽城冬季的特有美景,當然,沿途的風景也是很不錯的。

  有了鐵路係統之後,巡幸洛陽城變得極為方便,而且,坐在火車上不顛簸,車裏設施也極為豪華,非常的舒服,行進的速度也很快,大半日就抵達目的地了,如此,李隆基離開都城,外出巡幸的頻率,肯定會大大增加。

  後世的交通條件大為改善,所以造成了旅遊熱,不管年紀大的人,還是年輕人都喜歡利用節假日外出旅遊,看看外麵的風景,調節調節心情。

  而在大唐這個時代,由於交通的不便,大部分人是沒有條件出遠門旅遊的,隻有那些條件好的貴族子弟,才會策馬郊遊,前去見識外麵的世界。

  但現在鐵路係統已經獲得成功,日後,老百姓的出行都會變得更加的容易,旅遊熱也許會逐步發展起來,前提是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有足夠的閑錢外出旅遊。

  回程的風景與來的時候有不小的差別,畢竟,半個月過去了,很多落葉樹木,變得更禿了,地麵上也堆積了更多的落葉,看上去更加的荒涼,也更有秋天的味道。

  沿途偶爾能看到路人,隻見這些路人,全都用好奇的眼神看向高速行駛的列車,仿佛看到非常新奇的怪物一樣。

  在皇帝返回洛陽城之後,除了皇家禦用列車被完好的保存在長安城的火車站之中,剩下的火車開始投入運營,以方便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而李安則奔向研發中心,開始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對耕地和抽水的機械進行細致的研究。

  對於後世的耕地拖拉機和抽水機械,李安是再熟悉不過了,前世小的時候,他所在的鄉下,有很多抽水機械,一級一級的將湖泊的水源送入較高的位置,以灌溉需要澆水的農田。

  而耕地的拖拉機,那就更多了,一到春耕和秋收的季節,稻田地裏到處都是拖拉機忙碌的身影。

  長期的接觸,讓李安對這兩樣東西印象深刻,大學的時候,又學了很多機械學的常識,對這些機械的原理就更清楚了,所以,畫個最基本的圖紙,還是輕而易舉的。

  當然,由於現在根本就沒有電力和柴油,隻有蒸汽機這個大家夥,所以,這兩樣東西的製造,還需要進行很大的改進,最終做出來的產品的尺寸,可能會比後世的兩樣東西龐大很多。

  一想到自己能夠研發出來的耕地機,會比後世的聯合收割機還要龐大,李安就覺得好笑,不過,隻要能造出來就行,個頭大一點並不要緊。

  天氣轉冷之後,露天的蔬菜漸漸無法生存,又到了蔬菜大棚大展神威的時刻了,為此,在研發耕地機和抽水機的同時,李安也很關注別院附近,五百畝蔬菜大棚的改進工作。

  為了更好的適應蔬菜的生長,李安的蔬菜大棚有一百畝都進行了現代化改裝,主要就是將保溫和透光效果不太好的絲綢,換成了新發明的鋼化玻璃,如此,將更加有利於蔬菜在大棚之中的生長。

  除了李安之外,長安城之中,有部分貴族,也學著搭建蔬菜大棚,但他們大部分用的都是保溫效果不太好的絲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