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冬小麥
作者:朕禦山河      更新:2020-03-02 00:23      字數:4271
  盛唐不遺憾最新章節

  視察工作自古以來都是最舒服最愜意的工作,作為領導階層,走馬觀花的前往下屬單位視察,既舒坦又能增長見識,還能遊山玩水,下屬單位還要好吃好喝的招待著,天底下隻怕沒有比這個更舒服的了。

  所以,古往今來的領導,最喜歡的工作就是四處視察,美其名曰出差,其實,到底是幹了什麽,又有誰說得清呢?利用出差的機會遊山玩水、撩撩小娘,視察視察青樓,並體驗一番,那滋味還用說。

  當然,李安還是比較負責任的,雖然主要的時間都用來欣賞風景和休閑了,但至少也在所有車廂裏走了一圈,算是過場了,在火車站也逛了好一會兒,並對落葉問題進行了指導,算得上很合格了。

  晚飯自然全是美食,但比李安府邸的夥食,還是稍微有些遜色,吃完之後,李安帶著幾名護衛,在火車站的一處高台上,欣賞整個火車站的夜景。

  為了保證安全,在夜間的時候,火車站是有衛兵來回巡邏的,而為了能及時發現可疑之人,火車站每隔一定距離就有一個火柱,可以將附近方圓幾十步的空間照亮。

  李安抽出望遠鏡,對整個洛陽火車站,進行詳細的檢查,發現了不少藏匿起來的暗哨,並對趕過來的洛陽火車站站長進行了表揚,說他明暗結合,防衛工作做的很好。

  視察工作進行的非常順利,第二日一早,李安乘坐火車返回長安城,並在傍晚的時候返回自己的別院。

  皇帝巡幸洛陽城的前兩日,鐵路運營便宣告暫停,大部分火車,全都用來運輸軍隊,將兩萬龍武軍兵馬運往洛陽城,並立即控製洛陽城和周邊的戰略要地。

  沿途的縣城和州城,也進駐了少量兵馬,以確保皇帝沿途的安全。

  當然,皇帝出行的時候,還有有更多的兵馬,乘坐火車對皇帝進行護衛。

  這一次,李隆基巡幸洛陽城,主要是因為鐵路係統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出行更加的方便,李隆基想要體驗一下長途坐火車的感覺,另外,他已經很多年沒有前往洛陽城巡幸了。

  在執政前期,李隆基經常在長安和洛陽之間往返,在洛陽城的居住時間高達十一年,原因也非常簡單,長安城的物資供應太艱難,為了節省國力,李隆基不得不經常住在洛陽城。

  這裏所說的物資,主要是糧食,關中糧食難以滿足百萬人口的長安城,而大唐的糧食主產區在江南。

  托大隋帝國的福,大運河從洛陽一直通往江南的杭州,還有一條通往東北一帶,所以,洛陽城可以得到東北和江南的大批物資,可謂是物資充沛,而從洛陽將這些物資運往長安卻非常困難,所要消耗的人力成本太大。

  為了節省一點,李隆基就經常帶著整個朝廷,前往洛陽就食,而隨著年齡的逐步增大,李隆基的體力和精力都大不如前,對於大半個月的旅途顛簸,實在有些受不了,然後,在李林甫的勸說下,便不再前往洛陽城,在長安城一住就是很多年。

  現如今,鐵軌已經全麵鋪向洛陽城,有了動力充足的火車頭,隻需要六個時辰就可以抵達洛陽城,而且,坐在火車裏,基本感受不到顛簸,這對李隆基來說,巡幸洛陽城變得極為容易,當然,說走就走了。

  這一次巡幸洛陽城,朝中的大部分官員都會隨行,李隆基更是開恩,允許官員們帶家眷隨行,以陪伴宮中的妃嬪說說話,解解悶。

  李安原本也想帶著顏如玉,去洛陽城散散心的,但一想到顏如玉挺著大肚子,出行多有不便,另外,家中的女仆也要照顧顏如玉,就更不能隨行了,趙六是管家,當然,也不能離開家,如此,李安隻能獨自出行,陪伴皇帝東行。

  雖然當初李隆基曾說過,出行的時候,人數要控製在五千左右,但他已經下令,允許大臣們的家眷隨行,如此,人數肯定遠遠不止五千,好在鐵路已經停運,所有列車,將全部為李隆基的東行服務,以這些火車的運力,別說五千人馬,就算三萬人馬也可以一次性的運過去。

  另外,由於抵達洛陽城之後,需要停留一段時間,為此,皇室和大臣們需要使用的各種物品,必須帶齊。

  這些物品的數量著實不少,好在有強大運力的貨運火車,將這些物資一次性的運過去,問題也是不大的。

  在皇帝出發之前,大量的太監、宮女和侍衛,一直在忙著,將各種物資運上貨運火車,如此,在皇帝出發的時候,才能及時跟上,不至於讓皇帝在抵達洛陽城之後,找不到這些禦用之物。

  一列貨運火車掛載五十節車廂,而為了運輸各種物資,鐵路局足足動用了三列火車,才將所有的物資全部裝上車。

  客運列車就更誇張了,足足動用了十五列火車。

  除了最豪華的皇家運用列車,還有兩個貴族級別的紫紅列車,剩下的都是普通的列車。

  皇家列車經過改進之後,掛載了二十節車廂,其中,皇帝專屬的車廂就高達三節,一節是睡覺車廂,一節是吃飯和休閑車廂,還有一節被裝飾城成小型朝堂,在裏麵上朝都不成問題。

  另外為了防止噪音的感染,皇帝的車廂從第三節開始至第五節,最前麵的兩節車廂是宮女和太監使用的軟臥級別綜合車廂,裏麵既能聽休息,也能放置皇帝需要的各種物品,以隨時為皇帝服務。

  第六節開始,都是連續的軟臥車廂,可以安置大臣同行,也可以讓後宮的妃子住下,這就看皇帝的心意了,當然,絕對不能同時安排,大臣和妃嬪,絕對不能混在一起,最後是餐車和馬廄車廂。

  這一次出行,李隆基帶了不少人,包括多名妃嬪,但他卻打算將所有妃嬪都放在貴族級別的紫紅專列上,讓他們與貴族女眷同行,隻將還未冊封的楊玉環帶在身邊,由此可見,他對楊玉環寵幸之深。

  由於鐵路運營已經停止,為此,這一次皇帝出行,兩條鐵路都可以使用,屬於雙線並行,但必須保證李隆基的皇家專列旁邊,不能有同行的火車,以免遮擋視線,影響李隆基欣賞車外的風景。

  為了確保皇帝東巡洛陽城的順利,鐵路局的所有工作人員,全都忙的不亦說乎,長安與洛陽的火車站,更是每時每刻都在打掃之中。

  一起準備就緒之後,皇帝準時出發,離開大明宮北門外的長安城火車站。

  迎著初升的朝陽,李隆基與楊玉環登上皇家禦用專列,並進入第三節車廂,李安與幾名宰相進入第六節車廂,並每人一個小包間,以防止互相幹擾休息。

  隨著所有人員相繼上車,火車開始緩緩啟動,以勻速的方式奔向洛陽城方向。

  “三郎,天黑之前,我們真的可以抵達洛陽城嗎?”

  楊玉環看著窗外的風景,開口問道。

  “鐵路已經運行十餘日了,六個時辰當然可以抵達,這一點,阿蠻就不用懷疑了,我們很快就可以抵達洛陽城。”

  李隆基認真的說道。

  “三郎,我們去幾個車廂走走吧!”

  楊玉環發現,在禦用車廂的前麵,居然還有車廂,很想去看看

  這前麵的兩個車廂雖然是給宮女和太監住的,但由於是皇家專列,設施還是比較豪華的,也是皇帝在車廂的活動空間。

  “三郎,李侍郎考慮的可真是周到啊!居然連宮女和太監住的地方都做的如此高貴。”

  楊玉環走在第一節車廂裏,笑著說道。

  “李侍郎是我大唐的英才,處處為朕考慮,朕不會虧待他的。”

  “三郎,你說李侍郎會不會發明一對翅膀,如此,我們就能像鳥兒那樣,在天上飛翔了。”

  楊玉環好奇的問道。

  “阿蠻,你想在天上飛,哈哈!朕一定好好問問李侍郎,看他能否發明一對翅膀。”

  李隆基大笑起來,他覺得楊玉環太會異想天開了,在天上飛翔是鳥兒的專屬,人怎麽可能飛到天上呢?

  走到第四節車廂,他們看到了更豪華的餐廳和更大麵積的書房,舒適性增加了很多。

  第五節車廂一進去,看到的是裝飾豪華的簾子,掀開簾子的一角,李隆基第一眼看到的是龍椅,除了龍椅之外,這節車廂裏還有十幾個紫木椅子,剩下的就是空地了。

  “陛下,這裏有龍椅,這裏一定是陛下上朝的地方,陛下在車上也可以像在紫宸殿一樣,召見群臣,李侍郎考慮的還真是周到。”

  楊玉環在空曠的車廂裏走了一圈。

  李隆基伸手摸了摸豪華的龍椅,輕輕坐在了上麵。

  “臣妾參見陛下。”

  楊玉環走到李隆基身旁,向坐在龍椅上的李隆基行禮。

  “平身,哈哈!”

  李隆基扶起楊玉環,摟著楊玉環返回第三節車廂。

  這一次,前五個車廂都是他們的活動範圍,比上一次的兩節車廂舒坦多了,也方便多了。

  在陪著楊玉環半個時辰後,李隆基走向第四節車廂,並坐在靠窗的椅子上,宣李安覲見。

  “陛下。”

  李安頷首行禮。

  “李侍郎,不必拘禮,賜座。”

  李隆基讓李安坐下。

  李安也不客氣,直接坐了下來,並等待皇帝的詢問。

  “李侍郎,你看到了吧!窗外的百姓正在耕地,準備種植小麥,他們所用的種子,全都是朕讓國庫下撥的,就算顆粒無收,這些百姓也是毫無損失。”

  李隆基看向窗外,自豪的說道。

  雖然,他不知道這些小麥種下去,會不會被凍死,但他相信李安的判斷,所以,不惜調撥國庫的小麥種子,讓老百姓試著去種植,收獲的糧食歸百姓所有,若是沒有收獲,損失的也是朝廷,這樣,老百姓才有種植小麥的積極性。

  看著車窗外黃牛耕地的場景,李安恭敬道:“陛下放心,微臣的判斷應該不會有錯的,這些小麥種下去,來年春耕之前,一定可以成熟,而隻要老百姓嚐到甜頭,來年秋收之後,所有百姓都會搶著種植小麥,如此,關中的糧食產量有望增加一倍,關中將不會再缺糧。”

  “朕也希望如此,若果真是那樣,我大唐的國力將會增加很多,人丁也會更加的興旺。”

  李隆基顯得更加的興奮。

  李安看向窗外,見老百姓艱難的驅使黃牛,在田地見辛苦的勞作,突然進言道:“陛下,以牛耕地,人和牛都辛苦,而且,耕地的效率也很慢,微臣打算研發蒸汽機械,以替代耕牛,讓老百姓可以更輕鬆的耕地。”

  “哦,李侍郎還能研發耕地的機械,真是太好了,李侍郎大膽去做,朕會全力支持,哈哈哈!”

  李隆基聞言大喜,若能讓強大的機械代替耕牛,老百姓的耕地負擔,必然能夠減輕不少,如此,同樣一個勞力,就能照顧更多的田地,糧食的產量,當然也就更大了,大唐不必後世,未開發的荒野之地還是很多的。

  “是,陛下,待返回京城之後,微臣就會立即開始研製,明年春耕之前,一定可以研發成功,對了,微臣除了研發耕地機械,還要一並研發抽水機械,如此,就不必使用笨重的水車了,就算遇到大旱的季節,也可以從有水的河湖抽調水源,以灌溉幹旱的農田。”

  李安看向窗外的水車,突然想到了抽水機械,隻要有動力,抽水機械應該是不難製造的。

  “抽水機械?可以將河溝裏的水直接抽入田地?相比水車能提高多少?”

  李隆基對事關民生的項目,還是非常關心的。

  “陛下,隻要造的大一些,可以在幾日之內,將太液池的水全部抽幹。”

  李安給出了誇張的比喻。

  “幾日之內,將太液池的水全部抽幹,有這麽厲害,李侍郎一定要全力研發,隻要有了這樣的機械,日後,我大唐就再也不用擔心旱災了。”

  李隆基的表情顯得非常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