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作者:朕禦山河      更新:2020-03-13 19:39      字數:4185
  李安有美人伺候,一夜過的非常的愜意,而水賊頭領就痛苦太多了,他倒了一天的夜香,累的骨頭都要散架了,到了天黑之後好久,才能得到休息的機會,而休息的地方,居然是一個牛棚,裏麵有兩頭黃牛,他要與黃牛睡在一起。

  為了防止他逃跑,他的身上拴著鐵鏈,那強度比栓牛的繩子還要堅固許多,任憑水賊頭領有再大的本事,也休想逃出去。

  到了幹活的時候,水賊頭領身上的鐵鏈會被取下,但取下之前,需要先給他戴上腳鐐,腳鐐的鐵鏈同樣非常堅固,而且,間距非常的有限,讓水賊頭領隻能小步行走,而不能大步走路,步幅稍微大一點就會摔倒,如此,便可以極大概率避免水賊頭領逃走。

  對於遭遇如此嚴密的監視,水賊頭領的內心非常痛苦,居然連睡覺的時候都用鐵鏈拴著,如此,想要逃出去就太難了,但他相信這隻是暫時的,隻要最艱苦的日子過去,慢慢的老百姓就會將他遺忘,然後他再來個裝瘋賣傻,把自己偽裝成一個傻子,也許幾個月之後,對他的看守就會放鬆,到時候,他就能有機會逃出去了。

  當然,這隻是水賊頭領單方麵的想法,事情未必會按照他的想法進行下去,李安早就安排好了,幹一個月之後,就把水賊頭領仍到采石場,與他的那些兄弟一起采集石頭,每天都要幹很多活兒,看守也是最嚴格的,這輩子都別想出來。

  第二天一早,李安的船隊離開犀浦縣城,沿著汶水繼續前進,由於快靠近益州了,所以,河道上的船隻更多了,尤其是商船特別多,好多船上都裝滿了密密麻麻的貨物。

  犀浦縣的下一站就是成都了,成都曾經是蜀漢政權的都城,曾經是那樣的輝煌,可現在的成都隻是小縣城而已,但由於非常靠近劍南道的治所益州城,所以,發展的也相當不錯。

  “李侍郎,前麵就是都江堰了。”

  船家非常好心的提醒。

  在蜀中,都江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也是蜀中重要的水利工程。

  李安早就看到前方的河道有建築物,原來不織布局就到了都江堰了,既然毫不容易來一趟,必須要好好的欣賞一下這裏的風光。

  都江堰是秦朝蜀郡太守李冰設計建造的,在建設的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周圍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到了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同時,又叫金堤,這是突出魚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稱。

  唐代,都江堰改稱為楗尾堰。因為當時用以築堤的材料和辦法,主要是破竹為籠,圓徑三尺,以石實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籠裝石,稱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軍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關於都江這一名稱的來源,《蜀水考》說:“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遊,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

  而《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係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才較為準確地代表了整個水利工程係統,一直沿用至今。

  至於當初李冰為何要修建都江堰,李安自然也是非常清楚的,那是因為,古代的蜀中一帶,水旱災害十分的嚴重,經常發生水災和旱災,讓附近的老百姓苦不堪言。

  詩仙李白在《蜀道難》這篇著名的詩歌中“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人或成魚鱉的感歎和慘狀,就是那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種狀況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

  汶水是江水上遊的一大支流,流經的蜀中盆地西部是大唐多雨地區。發源於蜀中與關中交界的岷山南麓,分為東源和西源,東源出自弓杠嶺,西源出自郎架嶺。兩源在鬆潘境內漳臘的無壩匯合。向南流經四川省的鬆潘縣、都江堰、樂山,在宜賓匯入江水。全長近八百公裏,流域麵積極廣。

  汶水是江水上遊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為上遊,都江堰至樂山段為中遊,流經成都平原地區,與沱江水係及眾多人工河網一起組成都江堰灌區;樂山以下為下遊,以航運為主。汶水有大小支流九十餘條,上遊有黑水、雜穀腦水,中遊有都江堰灌區的水、金馬水、走馬水、柏條水、蒲陽水等;下遊有青衣水,大渡水等。主要水源來自山勢險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間嶺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汶水漲落迅猛,水勢湍急。

  汶水從成都平原西側向南流去,對整個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懸江,而且懸得十分厲害。成都平原的整個地勢從汶水出山口玉壘山,向東南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百裏,而落差竟達近三百米。在古代每當汶水洪水泛濫,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災,又是赤地千裏,顆粒無收。汶水水患長期禍及西川,鯨吞良田,侵擾民生,成為古蜀國生存發展的一大障礙。

  都江堰的創建,又有其特定的曆史根源。戰國時期,刀兵峰起,戰亂紛呈,飽受戰亂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國盡快統一。適巧,經過商鞅變法改革的秦國一時名君賢相輩出,國勢日盛。他們正確認識到巴、蜀在統一中國過程中特殊的戰略地位,“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並矣”。在這一曆史大背景下,戰國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識地理、隱居岷峨的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後,首先下決心根治汶水水患,發展川西農業,造福成都平原,為秦國統一中國創造經濟基礎。

  所以說,都江堰之所以會修建,為的就是治理蜀中的水患和旱災,讓蜀中能夠始終風調雨順,能夠成為一處魚米之鄉,從而增強一個帝國的實力。

  “都江堰是一個偉大的工程,讓災害頻繁的蜀中,變成了天府之國,這都是李冰的功勞啊!”

  李安看著都江堰啊,開口說道。

  船家點了點頭,開口說道:“李侍郎說的是,我們蜀中百姓永遠都不會忘了李冰的,這裏不遠就是二王廟,裏麵就是李冰父子。”

  “李冰父子就是這二王?”

  李安開口說道。

  船家笑著搖頭道:“不是,不是,李冰父子隻是其一,這廟裏還供奉著二郎真君,他們生日相近,可惜現在還不是他們的生日,廟裏也不會有很多人的,而到了他們的生辰那日,二王廟裏可熱鬧了,很多人都隻能站在外麵,根本就擠不進去。”

  原來相傳農曆六月二十四是二郎神生日,兩日後為李冰生日,正值鳥語花香之時,受到都江堰恩澤的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二王廟焚香祭祀,懷念都江堰的締造人李冰父子,由道廟主持舉行盛大的“川主清源妙道真君“祭典大會,擺設道場三天。後世二王廟廟會,不僅增添了歌舞表演、川劇表演等內容,還有川劇變臉等絕活展示;每歲廟會,二王廟內煙霞蒸騰,萬人朝拜,空前盛況,不減當年。

  另外,都江堰這裏還有放水節,也是蜀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日,因為李冰主持創建都江堰,使長期苦於水旱災害的川西平原一下子成為富庶的、世人矚目的天府之國,人民對他的感戴之情是沒齒難忘的。

  兩千多年來,李冰父子鑿離堆,開堰建渠為天府之國帶來的福澤一直為世人所崇敬、感激,二王廟從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曆史上一直既有官方主持的祭奠活動,也有老百姓的民間祭祀活動,官方的祭祀活動更為隆重,早期的祭祀十分隆重,有十分隆重的血祭遺風。後世則代之以清明放水節慶典活動,已成為都江堰特有的風俗。

  “前方的小島上還有人家呢?”

  李安看到了前方小島上的房子,開口問道。

  船家回答道:“李侍郎,那是客店,是專門給路過的商船提供方便的,路過的商船可以在那裏打井水,買點糧食,還有魚蝦什麽的,也可以留在那裏吃飯,隻是這裏的價格要稍微貴一點,比別處至少貴了三成由餘,不是特別需要的普通人是不會在這裏吃喝的。”

  價格貴一點,也是很好理解的,畢竟,這裏開辦的客店帶有一定的救急性質,還很是方便,成本也稍微高些,商品的價格自然會昂貴一點,並沒有什麽值得大驚小怪的。

  而且,李安覺得這個小島算得上是都江堰的景區了,而不論什麽時代,景區的物價必然是相對比較高的,高百分之三十是再正常不過了,要不然圖啥!

  其實,汶水本身也是比較幹淨的,直接拿來洗菜做飯都沒啥問題,但與井水相比還是有差距的,河水再幹淨也不會有井水幹淨的,對於一些比較講究的人,更喜歡吃井水,況且島上的井水還有甜味。

  路過島嶼的時候,補給一點幹淨的井水,也花不了幾個錢,反正井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島嶼的四麵都是水,井水也是這些河水經過泥沙過濾之後得到的,隻要周圍的河水不斷流,小島的井水就不會枯竭,這簡直是一份無本生意,所以,井水的價格自然也比較低廉,若是客戶願意自己動手打水,那價格還能再便宜一半,畢竟,打水也是一件很耗費體力的事情,與其說賣井水,不如說是賣勞動力,井水是沒有成本的,而人工卻是有成本的。

  “聽說島上的井水很甘甜,是真的嗎?”

  李安開口問道。

  船家笑著說道:“甜呢?這島上的井水確實比較甜,要不然也不能拿來賣錢啊!嘿嘿!”

  很顯然,船家覺得把井水拿來賣錢是不地道的,井水是大自然的,是源源不斷產生的,又不是店家辛苦生產或者購買來的,沒有成本的東西,怎麽能拿來賣錢,而井水質量特別好的情況下,拿來賣錢也就可以理解了。

  “既然這個島上的井水特別甜,那就去喝一口吧!”

  李安突然想喝井水了,開口說道。

  “好嘞!”

  船家將船隻向小島劃去,整個船隊的船隻很多,而小島的碼頭並不大,隻能停下一半的船隻,況且,裏麵還有一些船隻沒有離開,如此,更多的船隻就隻能留在外麵了。

  李安讓除了自己的坐船和兩艘快船之外,剩下的船隻繼續前進,反正這些船隻走的太慢,待會追上就是了。

  小島的麵積並不是很大,但幾百畝的麵積還是有的,甚至有可能達到了千畝的級別,李安隻是目視,並沒有使用工具測量,自然無法得到準備的結果,但這個島嶼確實不小,麵積很可觀。

  島上除了靠近航道有一個簡易港口之外,還有客店和民居,客店是為來往的商船準備的,而民居基本上都是附近漁民的房子,這些漁民每天在附近打魚,小的和不值錢的魚留給自己食用,而大的貴的則販賣給客店,運氣好的話,也能直接賣給路過的商船,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

  居住在這裏的居民很少,也就十幾家而已,他們除了打魚之外,還開辟了一些耕地,主要種植的都是蔬菜和瓜果,這些除了少部分自己食用之外,大部分都要賣給客店,若是有客人主動上門購買,他們自然也是會賣的,價格比賣給客店稍微貴一點,打魚和種菜就是這些百姓的全部收入了,雖然比較的清貧,但這裏風景極好,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活的非常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