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作者:朕禦山河      更新:2020-05-13 17:39      字數:4127
  李安南下經過蜀中一帶,若是中途出現什麽意外,鮮於老頭這些地方大佬肯定都脫不了幹係,所以,不論如何,他們都要想辦法護衛一段路,如此,就算出現什麽事情,他們也可以更好的解釋,告訴朝廷自己已經盡全力護衛了。

  至少,鮮於老頭要派遣一些兵馬將李安安全的送到自己轄區之外,也就是與東女國交界的地方,如此,才能確保一旦出事與自己無關。

  這三百護衛兵馬,攜帶的大量物資並不會增加李安隊伍的負擔,就算最終他們離開也不會,因為沿途物資會大量消耗,所以,很快這些商人和官員贈送的物資就會被消耗大半,等真的到了東女國邊境差不多真的會消耗完,而在消耗完之後,李安的隊伍自然就沒有這個負擔了,另外,這支護衛隊伍也就可以脫離李安的隊伍返回益州城了。

  鮮於老頭調撥了益州城的三百兵馬,對於擁有三千兵馬的益州城守軍來說,三百兵馬不過是一小部分兵力罷了,調動這麽一點兵馬並不會影響益州城的守衛力量,況且,這麽多年來,益州周邊也沒有什麽威脅,相鄰的諸國也沒有挑戰大唐帝國的實力,全都老老實實的做大唐的附屬國,所以,也可以說,鮮於老頭的節度使做的非常的舒心,在軍務方麵幾乎沒有什麽能夠讓他操心的,些許瑣碎的事情,直接交給下麵的將校處理就是了,他隻需要處理一些特別重大的事情,小日子過得著實不錯。

  其實,目前大唐所有的節度使,小日子過得都挺不錯的,因為隨著大唐軍力的迅速提升,周邊諸國已經完全沒有實力與大唐帝國相抗衡了,在邊界惹事的幾率大大降低,邊關將領的壓力自然是大減,甚至,有時候明明是大唐的錯,周邊諸國也選擇忍氣吞聲,以免遭到打擊。

  大唐絕對是愛好和平的,一般情況下絕對不會去欺負任何附屬國,華夏帝國一直以來都是愛好和平的典範,在真是的曆史上,每一次都是因為被外敵騷擾的實在頭痛不已,這才不得不對草原發起主動進攻,就比如大漢的北逐匈奴完全是因為被匈奴騷擾的太心煩了,若是匈奴不主動騷擾,大漢是絕對不會去進攻匈奴的,大唐時代也是一樣,北方的突厥時不時的南下劫掠,讓大唐邊關的百姓遭受了很大的痛苦,為了保護邊境的百姓,大唐才不得不多次派兵北征,且大軍北征的距離並不遠,也就是把突厥打跑了就停下了。

  在真實的曆史上,北方的遊牧民族,之所以敢於持續性的騷擾強大的中原王朝,依仗的就是他們的騎兵,因為騎兵來無影去無蹤,非常難以對付,就算中原王朝大獲全勝,也基本上都是擊潰戰,並不容易傷到遊牧騎兵的根本,等到中原大軍退兵,這些遊牧騎兵又開始在邊境地區搞事情,就像牛皮糖一樣,非常的難搞,而隨著李安發明了速度更快的戰車隊伍,還有威力和射程都十分巨大的火炮,這些讓遊牧騎兵十分的忌憚,所以,他們在得知大唐如此強大之後,便再也不敢輕易的南下劫掠了。

  當然了,光靠武力是永遠做不到這一點的,武力隻是起到震懾作用,讓遊牧騎兵在劫掠的時候思考一下這麽做的後果,而大唐真正厲害的是通商,讓遊牧可以拿自己的牛羊換取大唐的各種物資,隻要能從貿易方麵獲得物資,如此,劫掠就不是必須的選項了,劫掠被嚴厲打擊,而貿易卻可以輕易的獲得自己想要的物資,如此,遊牧民族自然會選擇用貿易來達成自己的目標。

  打打殺殺的終歸不好,能用貿易解決的事情,還是盡量要用貿易,這樣才是最公平的,也才能更好的發展。

  東女國在益州城的正西方向,距離益州城足有幾千裏的路程,可謂是路途遙遠,而路途遙遠並不是最要命的,最要命的是路難行,一路山有很多路段都是崎嶇難行的山路,在這些崎嶇的山路上行進,這可不是什麽好玩的事情,必然會非常的辛苦,而李安並不懼怕辛苦,為了早日見到曳夫美人,再苦再累也值得了。

  李安帶來的三百龍武護衛,領頭的是陳龍,而鮮於老頭派遣的三百護衛兵馬,領頭的就是三娘子的兄長楊三郎,一個武功還不錯的校尉,若是單論武力,他是沒有資格當校尉的,但他善於鑽營,又攤到了一個很精明的父親,給鮮於老頭送了不少禮,鮮於老頭也是一個喜歡懂事的人,如此,便破格給楊三郎提拔為校尉了,而楊三郎按照武力,做個隊正是沒啥問題的,也是一個有實力的人。

  剛開始走後門升官,自然會讓很多人不服氣,但楊三郎家裏有錢啊!他通過給予屬下好處的方式,很快就把這些人的怨氣撫平了,這些原本是他上司的人,在拿了他的好處之後,便心甘情願的做起了他的屬下。

  這便是個人魅力,不論楊三郎采取什麽樣的措施,最終能把這些心滿不滿的屬下搞定,這就足夠了,至少在執行任務的時候,這些屬下不會給他使絆子,能聽他的話就好。

  楊三郎僅有二十多歲,比李安還要年輕的多,而他的幾個屬下,年紀都在三十歲以上,尤其是幾名旅帥差不多都有四十歲了,在大唐時代已經算是高齡了,讓四十歲的人聽二十歲的人指揮,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年輕到了領導擁有比較高的能力,而這個比較高的能力可以是多方麵的,可以是業務方麵的能力,也可以是其它方麵的能力,比如楊三郎可以用自己家庭富裕的關係,去幫助自己的屬下,讓他們的小日子能夠過得更好,從而輕鬆的贏得了這些老部下的支持。

  在大唐時代,當兵不過是為了混口飯吃罷了,很多人當兵之後,為什麽要削尖腦袋往上爬,自然是因為當上軍官之後,可以獲得更好的報酬,可以獲得更高的收入,可以讓自己的家人過上更好的日子,而若是有人願意幫助自己改善經濟狀況,如此,讓自己屈居其下也沒啥關係。

  不論如何,楊三郎已經完全控製了麾下的三百兵馬,不論是旅帥隊正,還是普通的士兵,都願意服從他的領導,甚至,在他需要的時候,還會主動去幫助他,而楊三郎對待麾下的士兵,那也是很不錯的,隔三差五的便會帶領所有士兵到他的田莊大吃大喝一頓,走的時候還會給隊正以上的部下帶一點,如此,麾下的士兵又怎麽不真心支持他,而這些小恩小惠對於楊家田莊來說,不過是很小的一筆開支罷了,田莊有如此多的糧食庫存,牲畜也都是自己親自養的,成本並不高,三百人一個月大吃一頓,這完全請得起,隊正以上的小官不過十幾人而已,每個人每次多給準備一些酒肉帶回去,這便足以讓他們開心了,甚至,逢年過節的時候,楊三郎還會讓自家的下人親自把禽肉糧食這些食物送給幾位部下的家中,從而讓這些部下的家人也非常喜歡楊三郎,部下們自然也就更加喜歡這個領導了。

  自古錢財籠人心,皇帝還不差餓兵呢?若是朝廷沒了錢,整個帝國也就無法有效的運轉了,甚至會麵臨崩潰的危機,所以,有錢是非常重要的,有錢的話,很多事情都好辦,而沒錢的話,很多事情都不好辦,對於有錢人來說,能用錢財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用錢解決不了的問題那才是大問題。

  像楊三郎這樣擁有家庭支持的小領導,在大唐還是不少的,不過,就從總數上來看,比例還是略微顯得有點少,畢竟,絕大多數的人都是窮人出身,能像楊三郎這樣有個有錢爹的,隻能是少數,另外,還有一些人比較的摳門,就算家裏有錢,也不願意拿出來給自己的屬下,這樣摳門的人更多,能夠像楊三郎這樣大方的不多,盡管每次請一眾兄弟回家吃喝,他親爹都會肉痛,但為了讓兒子能夠幹的順風順水,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他也隻能認了,父母的錢花在孩子的身上總不會白花的,父母掙錢圖啥,不就是給孩子花的麽。

  雖然這一路上的道路不太好走,但剛開始幾天的路程,還是比較好走的,靠近蜀中核心區的道路,都得到了當地朝廷的精心維護,肯定是差不到哪裏去的,核心區的經濟條件比較好,人口也比較多,商業往來比較密集,這都要求道路狀況要好一些,否則,會嚴重阻礙人們的出行,因為有充足的人力和資源,修路自然會比較順暢,而在偏遠一些的地方,因為人口太少,需求也不是很大,當地的縣城財政非常吃緊,朝廷也有朝廷的難處,需要花錢的地方太多了,如此,道路自然得不到維修,甚至,很多道路從來就沒有開辟過,都是走的人多了,慢慢的就形成了一條道路,都是一些自然形成的很古老的道路。

  因為剛開始的道路還算比較好走,所以,隊伍行進的壓力並不大,每天都能行進五十裏以上,晚上休息的時候,甚至還能住沿途的客店,而不用自己搭建帳篷,這樣的日子還算不錯,不過,必然不會長久的,隨著逐步進入邊境,這樣的好日子很快就過去了,在進入靠近邊境的州郡之後,形式立馬就急轉直下了,道路變成異常難行,氣候也是說變就變,本來還是大晴天,突然就刮起了大風,然後就是冷不丁的來一場瓢潑大雨,把缺乏準備的大部分人都淋成落湯雞。

  李安大部分時間都是坐在車裏的,所以,自然不會被雨淋,就算遇到突然的大雨,護衛們也會第一時間保障李安不被雨淋,其餘的眾人就沒有這麽好的運氣了,都會被突如其來的大雨給淋到。

  益州的環境是蜀中最好的,過了益州之後進入蜀州,情況也還算不錯,而在進入邛州之後,道路就變得異常難行了,邛州的大邑縣是李安一行人路過的最後一個縣城,再往西走就遇不到像樣的縣城了,所以,隊伍在大邑縣的時候,進行了兩天的停留,休息一下體力,並補充必要的食物和水源,由於一路上消耗很大,楊家贈送的物資都吃的差不多了,益州城官員和商人送來的食物也消耗很大,就連李安自己準備的食物,都出現了大量的消耗,進行必要的補給是必須的。

  楊三郎與他的護衛兵馬還在李安的身邊,並沒有返回益州城,李安多次讓他們回去,表示已經很靠近邊界了,沒有必要讓他們跟著一起受罪,但楊三郎肯定是接到死命令了,就是不肯離去,但為了減輕李安隊伍的負擔,他讓麾下的兵馬靠後十幾裏,並獨自準備各種補給,以免上千人聚在一起太麻煩,他自己隻帶領十幾名騎兵跟在李安的左右,十幾裏的路程隻需要發個信號,後麵的隊伍很快就能趕到,完全不用擔心安全方麵的問題,隻要他們跟著走一路,就算完成任務了。

  “三郎可真是盡職盡責啊!本官會記住你的,好樣的。”

  不論如何,李安該誇獎還是要誇獎一番的,畢竟,三郎如此認真的護衛,不獎賞一下怎麽行呢?

  “李侍郎過獎了,這都是卑職應該做的,節帥的命令,卑職不敢不聽。”

  楊三郎如實說道。

  李安點頭道:“說的也是,等過了前麵一百裏的鶴鳴山,距離東女國就不遠了,到時候你們就可以回去了,這一路上辛苦了,回去可要好好歇歇。”

  “是,那是一定的。”

  楊三郎開口應道。

  這一路走來,他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殘酷,自從入伍一來,他還沒走過這麽難走的道路,這一次是真的累的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