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 大膽的轉型嚐試
作者:平和心境      更新:2021-11-05 10:50      字數:3184
  畢竟黃千倩與陳西峰是第一次正式見麵,除了有李如煙這個人居間擔保外,如果想要進行深入合作,還需要雙方今後加強了解。

  為了尊重起見,陳西峰把麗人會加盟的事情向副盟主秦子傑、沈超進行了通報,秦子傑驚訝之餘,也向陳西峰引見了一個人。

  過了二天,秦子傑親自陪同唐增龍、陶寧二個人來找陳西峰。

  唐增龍居然是東方盟裏的一名理事,他成立的青山會會員人數不多,隻有九個,而且一直是九個,除非有人退出,才會進行增補,但這九個會員個個資產豐厚,均是百億以上資產的大老板,當然還都是年輕人。

  不過,這裏所說的年輕人是指四十歲以下的人,四十歲以上才會被稱為中年人。為了經濟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也為了經濟組織的規模與實力以及平穩過渡,經濟組織內的理事及以上管理層人員一般到四十五歲才會正式退出這個經濟組織或盟會,加入由中老年企業家組成的經濟組織。

  唐增龍這一次來找陳西峰,不是為了談生意,而是為了加入天一盟!

  說實話,陳西峰不太願意接收從其它盟會退出來的經濟組織,感覺總像在接收叛變的人。

  當初是十會盟的盟主吳明和副盟主李家凡居然與五湖會的會長肖挺聯合起來派殺手暗殺自己,自己是被迫無奈成立天一盟,而接受十會盟裏的四季會與東海會,也算是向十會盟進行叫板。

  麗人會原先沒有加入過任何一個盟會,接受麗人會入盟不存在叛盟的糾葛。

  不過,詳細了解了唐增龍的發家史後,陳西峰還是決定讓他加入天一盟,並擔任副盟主,由此天一盟內經濟組織的數量從四家增加到了五家。

  唐增龍給陳西峰的解釋是,他的觀點與秦子傑一樣,希望與聰明人同行。

  當然,唐增龍是個名副其實的富家子弟,他是在其父輩打下的經濟基礎上,踩中了國家每一步經濟發展的節奏,從而帶領唐氏集團進一步發展壯大,以致於全國聞名。

  唐氏集團的發跡史在市麵上有三個版本。在三個版本中,唐增龍父親唐平正的出身、創業年齡都不一致。

  第一個版本說唐平正出生於普通工薪家庭,高中畢業後當了一名木匠,後來在嶽父的幫助下去做了石化生意。

  第二個版本裏的唐平正則是貧困家庭裏的子弟。年僅14歲便輟學,帶著借來的200元做起了木材生意,靠著勤勞奮鬥積攢起了第一桶金,後來他轉行利潤更高的化工行業,給本地鋼鐵廠生產耐火塗料。

  第三個版本裏的唐平正是一家小化工廠的老板,通過生意夥伴牽線,從火爆的香江樓市中賺得第一桶金,後來還與香江夥伴聯合創辦了美唐公司。

  江湖上的傳說雖然真假難辨,但是唐增龍自己承認化工生意和香江夥伴是唐氏集團崛起的重要方麵。

  當然,唐平正在當時完全搭上了政策紅利的便車。

  先從化工生意說起。唐平正轉行做化工生意時,全國的市場正逐步開放,推行一種叫“價格雙軌製”的經濟政策,就是同種商品允許國家統一定價和市場調節價並存的價格管理製度。

  這一製度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推行,到九十年代初全麵結束。雖然僅實行了十年,但成為了經濟史上一次重要的機遇,許多人通過人脈關係低買高賣而暴富。

  唐平正踩中這個風口,他賺到了很多錢。

  公開的資料顯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當價格從雙軌變單軌之後,年輕的唐平正隨即創辦合成樹脂化工廠並任廠長,又先後創辦了陽林鋼製品廠、樂享積塑等企業。

  另外,舉辦合資企業又是唐平正搭上的另一趟便車。當時,政策規定合資公司可以享受額外的稅收優惠。

  唐平正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創辦了東江省美唐公司,正是由陽林鋼製品廠和香江美麗有限公司共同出資籌建的。

  這為日後龐大的唐氏集團打下了最初的基礎。

  這家公司創立之初,走的是建築鋼材的生產路線,得益於當時房地產行業的快速升溫,務量堪稱芝麻開花節節高。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未,公司產能便上了十萬噸;在新世紀初,美唐公司年利潤超過了十個億,並且引來了國外一家公司的橄欖枝。

  經過幾年的盡職調查與談判,國外一家天鋼公司開出了45億元人民幣全部收購美唐公司的價碼,但同時提出的要求是,唐平正繼續為美唐公司工作三年。

  收購價款相應分批次交付:達成收購交易後先支付20億元,第一年後支付10億元,第二年後支付10億元,第三年後支付5億元。與其賣掉再為別人工作三年,不如自己接著做,唐平正於是拒絕了天鋼。

  主要是心高氣傲的人不願意寄人籬下工作,而願意自己做主、自己謀劃。

  這場夭折的外資並購,卻意外地啟動了美唐公司的轉型:在與天鋼公司往來交流的同時,已經來公司鍛煉的唐增龍已經到嗅到了工業鋼型材市場的巨大前景。

  “我和父親到天鋼公司去,天鋼總裁也過來,互相聊了很多,他的思路、想法讓我受到很多啟發。他也看到我們國家的發展方向,覺得鋼行業需求肯定會逐漸轉向工業。”

  “我跟你說,讀萬卷書,都不如行一千裏路。”唐增龍對陳西峰說道。

  唐增龍看過很多管理書籍,能隨口就說出八佰伴因家族內亂而沒落、豐田因設計創新而賺錢等故事。

  為了印證當時的想法,唐增龍陪著父親主動前往幾個國家的同類企業進行考察。半年後,唐增龍在公司內部開了一個管理層會議,提出要轉型做工業型材。

  這個超前的想法一提出,舉座皆驚。

  當時正是建材供不應求的時候,公司門口排著長長的貨車隊伍,生產出來的建材還來不及入庫,就被經銷商們抬進車廂直接拉走,而工業鋼型材,在當時還是一個看不到發展跡象的領域。

  以風險太大為由,沒有人願意表態支持。

  “當時建築市場很好,我提出轉型的想法,大家都不吱聲。覺得當麵說吧,怕我的麵子下不來。反正問到誰,誰都不說話。”再次提起當年那個決策,唐平正對陳西峰如此說。

  唐增龍又這樣解釋當年的力排眾議:“按我們當時企業的業績,高層覺得聽起來市場很好,市場增幅、產品結構都挺好,有錢賺,但要老是圍著現有的產品來轉,這個企業不會有發展前途的。”

  最終,唐增龍在父親唐平正的支持下,決定壓縮公司的建築型材生產,轉向工業鋼型材。

  自此,美唐公司先後投入了20多億元資金,用於興建廠房和向外國訂購6台大型擠壓機。

  其中最大一台125MN的擠壓機,對應的型材產品目標市場直指火車與飛機配件。這台設備的生產工藝在國內同業裏無人可出其右,但對應的代價是3年漫長的製造期和2年設備完工後的安裝與調試。

  為了把這台大型鋼型材擠壓機順利運到公司廠房,從港口到廠房的一路上的高速收費站都給拆除了,如此新聞一時驚動全國。

  唐增龍回想道:“有人當時是這樣說我的:別人不敢上那麽多擠壓機,唐增龍就敢上,設備一多他就能接不同的單。別的企業可能隻能接小批量的單,他各種產品都可以接。”

  “這需要有市場的承受能力,市場不好怎麽辦,機器轉不開怎麽辦,都需要考慮進去。”

  在這期間,隨著房地產市場進一步升溫,全國建材市場越來越火。“看著人家掙錢,我也後悔。但開弓沒有回頭箭,錢已經拿出去了。”目前再去說當年的事情,唐增龍已是調侃。

  從現在來看,不得不說,這次轉型顯示出了唐增龍非凡的商業頭腦。

  在當時,國內這片市場尚屬一片空白,工業、交通等領域用到的特大型特種鋼型材全部依賴進口。已經在建築領域做的如魚得水的唐增龍,察覺到了其中的商機,並進行了一次大膽的轉型嚐試。

  後來的數字證明忍耐一時的寂寞是多麽值得:隨著美唐公司定製的工業型材製造設備陸續到位,受惠於當時“4萬億”大基建的刺激計劃和鐵路大提速的龐大需求,公司簽下了十幾個國家級重大工程。

  工業用型材的質地要求與建築業不同,每一單的合金配比與性能都各有區別。

  唐增龍早就用高薪把5個外籍技術專家從其它公司挖來,投資數億元設立研發中心,用以積攢龐大的技術儲備。

  在美唐公司上市之前的重組時,他又把自己手中製作鋼型材模具的資產也一並裝入了上市公司,這些自有供應鏈完成整合之後,美唐公司的交貨周期得以縮短到半個月至三周。

  唐增龍的經營策略就是放棄圍堵經濟發達地區的建築業客戶,專心進攻工業市場。由於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美唐公司的年度淨利潤讓整個行業大吃一驚,產能更是與國內產能第二的公司拉開了巨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