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唯有人民
作者:令狐蒜      更新:2022-05-17 01:50      字數:2214
  徐穆之如何會忘記那十二個字,均田賦、抑豪強、改科舉、限皇權,正是這十二個字讓徐穆之出山跟隨李煥出來創業。

  自從跟著李煥進入官場之後,每日目睹的都是官員們的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徐穆之內心無比的煎熬,可正是想到了李煥提出的這十二個字,徐穆之才有信心堅持下去。

  在徐穆之看來,自己如今做的這一切違心之事都是為了拯救這天下萬民,還百姓一個公道。

  “時常自省,從不敢忘。”徐穆之一點堅定地回答道。

  “是啊,從不敢忘。”李煥感慨後繼續問道:“先生覺得我們實現這十二個字想依靠誰?又或者說能依靠誰?”

  李煥這問題倒讓徐穆之有些措手不及,能依靠誰?想依靠誰?

  徐穆之仔細想來才發現,如果想要做到這十二個字,那就意味著要與天下人為敵。

  均田賦、抑豪強,這是把大明基層士紳給得罪了,所謂皇權不下縣,華夏自古以來,地方上都是有大大小小的鄉紳地主把持。

  如今李煥說要均田賦和抑豪強,那就意味著李煥把這些大明最基層的主導者給得罪了。

  當然這兩條倒也不算太難,華夏曆史上不乏有雄才大略的君主做到了這兩點,就比如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

  但即便是這些雄才大略的君王,也沒辦法打破這個規矩,他們能做的就隻有用新的地方士紳來代替舊的地方士紳,隨著這些強勢君王的老去,基層權力又回到了這些地方士紳們手裏。

  不管結果如何,均田賦和抑豪強總算有人做到過,可改科舉和抑皇權,則是從來沒有人做到過,也沒有人敢這麽做。

  首先是改科舉,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科舉不僅大大削弱了門閥士族,更讓寒門子弟有了上升途徑,這本是一樁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可萬事有利就有弊,科舉的目的是為了為國掄才,當然為了吸引天下英才為朝廷效力,朝廷自然也要給讀書人一些好處,這其中最實惠的就是一旦讀書人中了秀才有了功名,那朝廷不但每月給這些讀書人發生活費,還減免了這些人所有的徭役賦稅。

  如此大的好處讓天下的讀書人無不削尖了腦袋往裏麵闖,而恰恰大明朝采取的是八股取士,如此呆板的選拔模式讓天下讀書人隻知道鑽在故紙堆裏窮經皓首。

  可這些讀書人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們想盡一切辦法考科舉的時候,歐亞大陸的另一端,麥哲倫的帆船早就起航,一個大航海的時代已經來臨了。

  時代變了,那選拔人才的方式自然也要變。

  隻是任何的改變都是痛苦的,特別是對已經習慣了隻讀四書五經的大明讀書人來說,這樣的改變無異於扒了他們的皮。

  可不扒了大明讀書人這層皮,這些因循守舊的讀書人又如何能迎接這個新的時代?

  改革科舉勢在必行,但李煥一旦想要改變科舉的方式,必然招來天下大多數讀書人的反對。

  當然如果得罪了讀書人大不了在曆史上留下個千古罵名的話,那限製皇權就是自尋死路。

  縱觀古今,從管仲到商鞅,從王安石到張居正,這些名垂千古的能臣之所以能推進自己的改革,除了這些人本身有逆天的能力之外,最重要的他們身後站著的是皇帝。

  皇帝老兒之所以改革,就是既有的體係運轉不下去了,朝廷玩不轉了,隻能對既有的體係進行改革。

  可皇權高於一切,一旦有人想對皇權有想法,不管多仁慈多開明的帝王,都會變得殘忍和嗜血。

  這是一條絕路,這十二個字不成功便罷了,如果成功,李煥也將成為真正的孤家寡人,甚至是死無葬身之地。

  “這條路太難也太險,容不下太多人,我想我們能依靠的就隻有我們自己。”徐穆之想了想後回答道。

  “好,這是先生的回答。”李煥點了頭後繼續問道:“先生,你可知道我大明有多少人?”

  “具體數量我不知道,不過據戶部的資料,大致在一萬萬左右。”徐穆之想了想後回答道。

  “好,那這一萬萬人當中有多少讀書人?”李煥想了想後補充道:“最起碼在秀才以上。”

  “不足五十萬人。”徐穆之略微估計了一下後回答道。

  “那整個朝廷有多少官員呢?”李煥接著又問道。

  “嘉靖年間,戶部尚書劉體純上書朝廷,明洪武四年,天下文職官吏為五千四百八十人,武職也不過兩萬八千餘人,可到嘉靖年間,整個朝廷內有大小官吏十餘萬人。”徐穆之略顯沉重地回答道。

  “天下的官員是十萬人,讀書人是五十萬人,加上地方士紳豪強,也就算他百萬人,可如今大明有一萬萬人,先生就沒想過靠這些剩下的人?”李煥對徐穆之問道。

  徐穆之聽完有些懵逼,天道無常,百姓罹難,悲天憫人的徐穆之對那受苦的百姓自然非常痛心,可痛心並不代表要和這些人攪在一起啊。

  在徐穆之看來,這些普通百姓目不識丁,不曉春秋大義,不懂道德文章,靠這些人能幹什麽?

  “大人,古今成大事者哪裏有靠百姓成事的?”徐穆之搖了搖頭後反問道。

  徐穆之是個堅定的精英主義者,普通百姓不過一團散沙,風一吹就散了,想靠他們成事,這也太不可靠了。

  “先生,我們要幹的是一樁前無古人的事業,自然就要走一條前人從沒有走過的道路。”李煥頓了頓後繼續說道:“而這條從沒有走過的道路是什麽?就是團結人民,依靠人民,千萬別小看人民的力量。”

  徐穆之聽完有些將信將疑,他不知道李煥哪裏來的自信,要知道自古以來,多少帝王將相就沒人是靠著老百姓成事的。

  “讀書人都有兼濟天下的決心,可我想說的是,要愛一個具體的人,而不是那些隻存在你腦子裏的人。”李煥想了想後對徐穆之交代道。

  徐穆之聽完如遭雷擊,他常以拯救百姓於水火為己任,可內心當中又羞於和普通百姓為伍。

  在徐穆之的認知當中,百姓是個群體,他徐穆之可以憐憫他們,可以幫助他們,可當他真的要和一個實際百姓為伍的時候,徐穆之內心深處是抵抗的是感到羞愧的。

  “我明白了,多謝大人教誨。”徐穆之心悅誠服地回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