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大佬的心思你別猜三
作者:令狐蒜      更新:2021-08-22 01:59      字數:2264
  “你們說如果屆時我們在斷後時,由於損失慘重隻能向南突圍,到時候官軍會如何處置?”見二人沉默不語,張獻忠大有深意的對二人說道。

  二人聽到這話恍若雷擊,可以說張獻忠從根本上顛覆了此次斷後的意圖。

  按高迎祥的想法,安排張獻忠斷後,若張獻忠拚盡全力完成斷後事宜,那必定損失慘重,即便回到河南也無法對高迎祥產生威脅。

  若張獻忠敢打馬虎眼,在斷後的事情上出工不出力,那剛好給了高迎祥發飆的借口,到時候亳州就是高迎祥算賬的地方。

  此事怎麽看都是個死局,可就是這麽一個死局,張獻忠竟然玩出了點不一樣的花樣來。

  高迎祥讓張獻忠負責斷後,相當於把整個闖軍隊伍的菊花交給了張獻忠看守,如果張獻忠出工不出力,整個闖軍隊伍就有可能被官兵被爆菊。

  不過高迎祥敢斷定張獻忠不敢在這上麵耍心眼,一來闖軍隊伍這麽多雙眼睛盯著,如果張獻忠敢這麽幹,那以後在闖軍隊伍裏頭不用混了。

  當然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北上的最重要通道亳州由李自成把守,到時候在亳州一數張獻忠的隊伍人數,張獻忠是否出工不出力那一清二楚。

  可沒想到張獻忠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根本沒打算跟著大隊伍一同撤離,既然不用跟著大部隊撤離,那就不用通過李自成把守的亳州,更不用看高迎祥的臉色。

  等到來日斷後之時,張獻忠隻需做做樣子,等到官兵大部隊上來,張獻忠立即調轉隊伍往南逃去,任憑官兵往北追擊整個闖軍隊伍。

  由於張獻忠提前撤離,那往北逃竄的闖軍隊伍很可能陷入四麵楚歌的悲慘境地,特別是打算在徐州城下浪一波的高迎祥,極有可能被官兵困死在徐州城下。

  不得不說,張獻忠這法子簡直缺德到家了,損人利己、借刀殺人、金蟬脫殼玩的這叫一個溜。

  “父帥,南方多河流,交通不變不利於大規模行軍,更何況我們麾下士卒多北人,善於騎馬不善操舟,從南方撤離的話會不會有些勉強?”一旁的孫可望不無擔心的提問道。

  張獻忠的法子雖好可並不是完全沒有缺點,正是由於有這些缺點,高迎祥才放心大膽的把斷後的事情壓給張獻忠,就是斷定張獻忠即便心裏不爽也隻能能跟著他高迎祥一同北上。

  “還有一個是往南撤離撤往何處?咱們從北方一路殺過來,如今發了財,弟兄們都想回北方去,如果一路向南,恐怕到時候軍心不穩。”見張獻忠並未出言阻止,孫可望繼續補充道。

  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些跟著大部隊一路南下的士卒們無非是想來撈一把就走,如今發了正好回鄉娶妻生子。如今張獻忠想帶著弟兄們一路南下,那這些士卒們如何肯幹,恐怕走到半道這人就走完了。

  “不錯,你說的確有幾分道理。”張獻忠聞言非但沒有生氣反而點頭稱讚道。

  一旁的孫可望本想為自己的表現謙虛一二,可沒想到張獻忠話鋒一轉,對著孫可望提出的意見就逐一回應。

  張獻忠向二人解釋所謂的南下隻是越過淮河,越過淮河之後大軍調轉方向一路向西,先過六安,再過霍山,最後在麻城虛晃一槍後,再次調轉方向由信陽入河南,最終的目的地與高迎祥差不多。

  作為闖軍內部少有的幾個大佬,張獻忠自然知道不管是緩解手下這些兒郎們思鄉心切還是為了隊伍的整體發展,留在江南士死路一條,回到北方才有發展。

  所以張獻忠選擇的這條路線雖然繞了個大圈子,可一路上遇到的抵抗並不會特別多,因為相較於常年戰亂的北方,南方這些年還算太平。

  這一路南下的過程中,張獻忠太清楚這些當官的是什麽心思了,隻要張獻忠不打算賴著一個地方不走,那這些這些南方州縣的官員肯定不會與張獻忠死磕,如果有可能,這些當官的巴不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畢竟打仗又要花錢又要死人,哪個當官的都不想攤到這事。

  所以按張獻忠的估計,這條撤退的道路雖然路程長了一些,可凶險程度完全不在一條水平線上,更何況官兵的所有注意力都被高迎祥給吸引過去了,張獻忠隻需要老老實實趕路即可。

  “父帥思慮妥當,兒子佩服。”張獻忠一介紹完自己的思路,一旁的孫可望趕緊奉上自己的稱讚。

  雖然不無吹捧的嫌疑,可平心而論,張獻忠這法子確實高明,能跳出固定思維,轉而調整方向,不得不說張獻忠能從一大頭兵成長為闖軍內僅次於高迎祥的大佬,這腦子還真夠可以。

  “老二,你怎麽不說話?”張獻忠見李定國全程沒說話,不禁有些意外,當即出言問道。

  “父親,我從小書讀的不多,大道理不懂,可我在茶樓聽先生們說三國的時候,聽過一句話,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李定國有些不合時宜的回答道。

  很明顯李定國這是在提醒張獻忠,天下闖軍本是一家,當日那般艱苦大家夥都熬過來了,可如今怎麽剛有點起色,官兵還未怎麽著呢,闖軍內部反倒先起了矛盾,這豈不讓官兵們看了笑話撿了便宜。

  “老二,糊塗,高闖王不仁那就別怪我們不義,這事要怪就隻能怪高闖王,如何能怪到父帥頭上。”孫可望看似幫李定國辯解,可話裏話外的意思反而有些挑撥離間。

  “父帥容稟,我說這話不是在追究誰的對錯,而是心疼咱們義軍隊伍,畢竟此事不管誰對誰錯,受損失的肯定是整個闖軍隊伍,死的還是咱們義軍兄弟。”李定國趕緊拱手回稟道。

  “你能這麽想我很欣慰,幹大事者除了手段要硬腦子要活外,心胸更要寬闊,小家子氣永遠幹不成大事。”張獻忠拉著李定國的手欣慰道。

  李定國的一席話讓張獻忠有些恍惚有些羞愧,想想當年起兵的時候,大家夥勠力同心團結一致,想的是殺盡這些吃人的貪官,推翻這個吃人的世道,可怎麽手底下的弟兄越來越多,反而這份初心卻沒人願意提了呢?

  “撤退的路線不變,不過在南下之前,派人通知高闖王,讓他有個準備。”張獻忠拍了拍李定國的肩膀後交代道。

  格局大並不意味著要當冤大頭,對於張獻忠來說提前通知已經是仁至義盡了,至於最後高迎祥的損失能降低多少,那就看他的本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