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節 明葡戰爭(一)
作者:素羅漢      更新:2020-06-08 02:37      字數:3266
  1631年4月11日,在明國方麵最後通牒下達的第八日晨,明葡雙方正式開戰。

  站在關閘前,看到刁鬥森嚴的景象,澳門市議會書記官安德拉德不由得長歎一口氣。

  他是作為最後的使節,來到兩軍陣前領取開戰文書的。

  此刻,昔日繁華的蓮花莖關閘門前,已然變得戒備森嚴,到處都是背著槍,穿著短衣短褲的明國士兵。關閘周邊架設起了鐵絲網、鹿角、以及沙袋壘起來的圓形據點。

  附近原本茂盛的植被也被清理一空,露出了平整的土地,青黑色一片,仿佛預示著不詳即將來臨。

  作為最後的使者,安德拉德這一次壓根就沒有見到任何明國官員——無論穿著長袍的傳統官僚還是某位伯爵手下留著短發的官員。

  而把文書交給安德拉德的,隻是一個冷著臉,戴著大簷帽的低級軍官而已。

  微微低頭保持了一個貴族應有的禮節後,接過文書的安德拉德,帶著從人轉身往來時的馬車方向走去。

  上車,伸手拉上有著漂亮玻璃窗的雕花車門,安德拉德對兩個從人說道:“先生們,漫長艱苦的戰事不可避免,如果要我說的話。將你們看到的都帶回去吧,總督大人在等著你們。”

  安德拉德此來,除了履行開戰手續之外,刺探軍情也是題中應有之意。

  ....................................

  在這個時代,以及之前的幾千年和之後的幾百年間,擁有堅固堡壘的一方,在戰略上的優勢是很難撼動的。

  古代的攻城戰,幾千年來,進攻一方花費十倍的資源和二十倍的士兵,再擁有成年累月的時間,去攻打堅城的戰例很多很多。人們或許以為戰爭都是“攻城略地”,然而在悠久的曆史中,更多的是各種烏龜流讓敵方铩羽而歸的實例。

  中古時代的歐洲的領主,依靠家族傳承的城堡,就可以控製領民從羅馬帝國一直到工業大革命時期。

  哪怕是在熱兵器已經開始普及的後世,克裏米亞戰爭中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和二戰中的布列斯特要塞,依舊在訴說著堅城對戰爭不可或缺的影響:所謂的圍困,隻要時間一長,進攻者的軍隊是一定會產生各種霍亂痢疾梅毒瘟疫的,這是所有守城者的大殺器。

  而在17世紀這個殖民時代,堅固的據點或者堡壘,更是保證殖民活動的核心要義。

  隻需要在隨便什麽地方修建一座堡壘,架設好火繩槍,再來幾門炮,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和土著做生意了......堡壘是交易中心,也是可以有效防範土著和同為殖民者的各國流氓覬覦攻打的庇護所。

  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修建的堡壘,麵對大批土著圍攻幾乎是家常便飯,土著人數少於十倍都不好意思出門。遠得不說,近在眼前的,就是荷蘭人在巴達維亞被土著帝國圍攻。曆史上科恩總督就是在圍城期得了痢疾而死亡,然而土著麵對堅城,最終還是铩羽而歸。

  鄭大木同誌之所以能名留史冊成為民族英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打下了荷蘭人修築在台灣的熱蘭遮城。然而後世大部分人不知道的是,鄭大木當時率領大軍,是在軍力有巨大優勢(3萬+)的情況下,整整圍困了熱蘭遮城一年時間,直到城裏的荷蘭佬(1000+)彈盡糧絕後,才出城和平簽署了投降條約。

  換句話說,如果荷蘭佬有充足的補給,麵對二十倍以上的鄭軍,是完全可以繼續耗下去的——這本來就是堡壘存在的意義。

  要知道在明國以外的地區,各國殖民者們無時無刻不在互相廝殺的,這其中真正能硬打下對方據點的戰役寥寥無幾。相比之下,殖民者因為各種傳染病和土著的封鎖,而不得不主動放棄某處據點的情況,反而要大大多於正麵戰爭。

  事實上,一直以來關於堡壘在非洲海岸和南北美,以及印度等等地區無數次的防禦經驗,才是促成澳門葡萄牙人最終決定硬來的真正依仗。

  在澳門的葡人高層看來,憑借著城周的幾座炮台,以及澳門城本身的城防,是完全有可能阻擋敵人相當長一段時間的。這個時間會很長,長到足以令對手的軍隊產生流行性疾病而失去戰鬥力......明國濕熱的南方一定會出現這種局麵的。

  到那個時候,大家就可以坐下來,簽署一份體麵的“商貿”協議了。

  本著這個戰略思想,今天隨同安德拉德前來領取戰書的兩個隨從,其實是總督大人專門派來的葡人正規軍官。這兩位軍官之前都在葡萄牙不同殖民點服過役,擁有豐富的戰爭經驗。

  他們今天主要觀察的目標,是明軍的戰備情況,不過結局顯然不會令葡萄牙人高興。

  就這一路看到的情況來說,除了意料中的大批軍人之外,另一處症狀也從側麵顯示出了葡人最害怕的長期戰爭的跡象:工地。

  就在他們來時的路旁,有大批民工從一早起就開始了作業。雖說截止安德拉德他們離開時,還看不出到底是什麽工程,但無論是什麽工程,這都代表著明國官府調動了比想象中更多的資源。

  在安德拉德看來,那些民工是在為軍營或者軍事倉庫打地基。這樣一來,葡人麵對長期性戰爭的可能性就大增了。

  “先生們,漫長艱苦的戰事不可避免,如果按照我的觀察。現在,將你們看到的都帶回去吧,總督大人在等著你們。”

  聽到安德拉德的判斷後,另外兩位隨從點點頭,下一刻馬車啟動,半小時後,安德拉德回到了俗稱大炮台的聖保祿炮台。

  在這開戰的關鍵時刻,身為戰役總指揮,來自裏斯本的總督施維拉爵士,肯定是要一身戎裝在炮台接受第一手信息的。

  於是就在麵對明國方向的大炮台北邊城頭,施維拉第一時間拿到了開戰文書。盡管沒有隆隆的炮聲,但是就在總督接過文書的這一刻,明葡雙方正式開戰了。

  ......................................

  “接啦,賊酋接文書啦!”

  葡萄牙人想不到的是,就在總督接過文書的這一刻,遠在5裏外的蓮花莖關閘上,一個興奮的聲音這個代表著開戰的動作給大聲吼了出來。

  此刻的關閘上,大旗飄揚,人頭攢動,甲胄林立,大佬雲集,明國廣東方麵的軍方大員悉數到齊。

  插在關閘城樓正中間的那一麵大纛,自然......不是狂拽酷炫曹總兵的。這麵大纛上書一個鬥大的“何”字,自然......是明國鎮守廣東總兵官何汝賓何鎮台的將旗。

  插在何大人將旗旁邊的,才是曹忠臣的彰潮總兵將旗。

  沿著兩位大佬牙纛左右順延下去,是一排廣東地方將領的號旗。這其中不但有潮州、雷廉、南雄等地的駐防參將旗,甚至連一向不輕出的東西山防瑤參將,乃至手握重兵的連山,羅定等防瑤守備的將旗,此刻都在城樓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前文介紹過,此次對葡戰爭,是一次極好的宣傳機會。

  在信息交流及其不發達的十七世紀,往往在需要動真格的時候,令穿越者最頭痛的,就是對手由於信息不暢而變得“不知死活”。

  而這一次的戰爭宣傳,就是穿越者基於長遠目光,解決這個問題的好機會:給廣東官兵高層展示肌肉,震懾對方,以便在未來必定會發生的某種“對峙”狀態下,降低對手的抵抗決心,動搖對方意誌,給和平談判創造條件。

  於是這一次的對葡戰爭,曹將軍便廣撒英雄帖,以廣東軍區副司令的名義,盡可能地邀請了本省各地的實權武將前來做個嘉賓,戰地觀摩......管吃管住,多人運動,報銷費用,會後還有精美禮品贈送。

  這就有了方才有人在城樓上大喊大叫的一幕。

  興奮大喊的,是一員身材高大,皮膚黝黑,大臉盤,留著一臉大胡子的明國軍官——前山參將馬連佐。

  萬曆年間,明朝廷將廣州海防同知衙門設在距澳門僅有一日路程的雍陌,調兵千人成防並設參將。天啟元年,又把參將官署移至蓮花莖西麵數裏的前山寨,戍守官兵大大增加。

  對,所謂的前山參將,就是專門負責對澳門防務的明國軍事主將。也就是說,在理論上,蓮花莖乃至周邊澳門地區的一應防務,原本都是歸於這位大胡子馬參將來負責的。隻不過馬團長如今遇到了調集重兵來搞事情的曹司令,他的防務職責被接管了而已。

  不過這些並不影響馬參將今天的興奮。此刻的馬參將,正撅著屁股紮著馬步低著頭,把自個的一隻眼睛停在了一門架設在城頭,坐落在鑄鐵三腳架上的蔡司倍數碼自動變焦單筒望遠鏡上,貪婪地盯著鏡頭裏的一舉一動。

  馬參將不光是自己看,嘴裏還不停在現場直播著葡萄牙總督的一舉一動:“敵酋接了文書,敵酋盤問那三個使節呢......哈,敵酋扔了文書,這是在遙觀我軍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