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1章 科舉
作者:雙木道人      更新:2022-03-07 19:04      字數:3493
  開科取士?這是什麽鬼?

  文武們都好奇地盯著曹操手中的奏章,他們也不笨,也可以想到這是為朝廷招攬人才的方法。

  這一次,劉玉沒有讓宦官拿上來,而是對曹操說道:“孟德,你念出來給朕和諸位臣公聽聽!”

  科舉!這是劉玉一直以來的想法。大漢為何會淪落到動亂,原因是土地兼並、豪強並起、統治階級腐敗墮落、貧苦百姓無出頭之日、再加上天災人禍。讀書人太少了,所有的官職幾乎都被世家大族給壟斷。大漢的舉孝廉製度,作用慢慢變小。後世的科舉製度,劉玉認為非常適合現在的大漢。

  科舉必須要有足夠的讀書人來參加才行。之前劉玉改革造紙術,印刷書籍,設立圖書館、學院,等等,都是為了給這次的科舉準備人才。

  大漢的幅員遼闊,天才非常的多,特別是現在這個時代!老百姓們也非常支持自己的孩子讀書,這個科舉隻要一實行,窮苦百姓就有了進入權利機構的渠道。

  本來大漢的讀書人都幾乎集中在世家大族之中。因為世家大族掌握了世上大部分的書籍和學問。統治階級也有意采用愚民政策,隻要老百姓乖乖地聽話就行,沒有特意在民間推廣。這也是為什麽漢末時代,大部分的謀士都是出身不錯的。郭嘉是大世家郭家的旁支,荀彧就更加不用說了,荀家在潁川一帶如同霸王。就連諸葛亮,祖上也是地方豪強。貧苦的讀書人非常少,他們想要學到知識,求爺爺告奶奶都沒用。世家大族對知識的掌握很嚴密,一般都不會泄露出去。龐統身為荊州龐家出身,以他的身份想要學習知識,也是要家中長輩出麵,經過一係列的考核才通過,拜入司馬徽的門下。

  連世家出生都這麽困難,何況普通人?

  劉玉也深深地明白情況如此下去會是什麽一個下場,所以他要在有生之年改變這個情況。可惜計劃很好,實行起來卻是萬分困難。世家大族的壟斷已經成型,若不是借著亂世,劉玉一點點地將世家的實力不斷削弱,想要實行科舉,也是沒有多大的改變。造紙術、印刷術、書籍、學院,每一樣都需要大量的資源投入進去,而且見效慢,回報不穩定。這些年來,劉玉在這幾項的投入是越來越大,甚至還耽誤了其他民生建設。可劉玉還是清楚這個才是他重點要做的事。

  科舉製,就是狠狠地給現在殘餘的世家大族心口上來上一刀。要不是司馬懿和陳群等人聯合一些殘餘世家搞什麽九品官人法,劉玉都想著過個幾年才實行科舉製。看來世家大族已經對於自己的處境感受到了危機,現在就要試圖翻盤了。劉玉當機立斷,斷了世家大族的幻想。

  當然,科舉製也是給了世家大族一次生機,畢竟他們的子弟在知識的掌握上比普通人要強。劉玉認為沒關係,凡事開頭難,給別人一條活路也是可以的。

  現在的朝廷是非常需要新鮮血液的。別看現在朝中人才濟濟,要是過了十年,新老交替上不來,問題就會慢慢出現。

  曹操將科舉製的內容仔細地念了出來。

  所有官員都瞪大了眼睛,他們都無法相信自己的耳朵。科舉製,簡直就是開天辟地的東西。

  劉玉通過自己對科舉的了解和目前大漢的情況和未來發展,將科舉分為文舉和武舉。文舉具體的科目為明法(法律)、明字、明算(數學)、明經等數個科目,考試的內容時務策、帖經、雜文等,考驗是學子的各項學識。同時采用了後世的考試模式,分為地方上的鄉試、中央的省試與殿試。分別為三輪考試,每四年一次。鄉試第一名為“解元”,中央省試為“省元”,殿試第一名為“狀元”。當然還有庫才、秀才、舉人等級別存在。後世中那種考到了舉人就不用繳納賦稅的福利,劉玉並沒有提及。後世考到了舉人就等於進入了富貴階級,雖說是會讓貧苦百姓更加有動力。但壞處就是在於土地兼並會變得很嚴重。不過隨著時間的發展,定然會形成後世的福利,這就是劉玉管不著的了。

  文官們對於文舉是心中熱切。其中最為激動的就是賈詡。賈詡的出身有點慘,幾乎算是整個朝堂最慘的人。他聽到科舉製之後,差點就落淚了。

  “當年老夫年輕的時候,若是能夠有科舉,老夫的人生不用如此啊!”賈詡恨自己生得太早,沒有趕上盛世了。

  武舉就是讓人眼前一亮了。

  曆史上的武舉是武則天設立的。劉玉厚顏無恥地拿來了。

  重文輕武,在劉玉這裏是不存在的。

  比起貧苦讀書人的困難。普通學武之人的日子也好不到哪裏去。一般學武之人,幾乎在讀書上沒什麽天分的人。真正可以成為一代武將的,更是少之又少。更多武人都是直接加入軍中,通過立下功勳逐步上升。沒有加入軍中的學武之人,要麽成為別人的護院、保鏢,要麽落草為寇,為禍一方。

  俠以武犯禁,春秋時期的統治者就不怎麽滿意學武之人。但偏偏學武之人的武力值卻是朝廷所希望得到的。故而十分的矛盾。

  劉玉就想著這次就給天下學武之人一條新的出路。

  武舉方麵,劉玉更是想盡了腦汁去研究,而後為武舉設立了個人武力、策略、天文地理、兵器等科目。個人武力是毋庸置疑的,沒有強大的實力,根本就不是武人。其中包括拳腳、步戰、騎戰、射箭。

  策略和天文地理是劉玉不希望學武之人目不識丁,隻是一些個猛衝直撞的莽夫。兵器方麵,主要就是對兵器的認知和創新。劉玉希望增加這個科目,會讓大漢的兵器越來越強。

  武舉第一名稱為武狀元。當然不是一下子就進入軍中任職,而是直接劃分到專門學習軍事的學院進行深造,再分配到軍中任職。

  武舉的創立,使朝中各大武將興奮不已。他們認為此舉乃是對廣大武人的福音,武人從此有了合法的渠道進入朝廷了。

  劉玉也相信隨著武舉的推行,各地學武之風也會盛行。隨著時間的發展,各種武學都會產生。大漢百姓都將會保留血性。

  幾乎是一片倒的趨勢,文武官員們對科舉製是百分百的支持。

  曹操念完之後,朝中文武不用等劉玉詢問,一個個跪在劉玉麵前,大聲地支持這個科舉製。

  “陛下,丞相所提之科舉製,真乃開天辟地之舉,我大漢若行此法,定然人才鼎盛,萬世傳承!”老得都快不成樣子的楊彪一臉激動地說道:“丞相,老夫代天下讀書人謝丞相之恩,丞相可為當代之聖人啊。”

  能夠提出這麽高瞻遠矚的製度,不是聖人是什麽?

  劉玉都擔心楊彪激動過度,一口氣上不來就掛了。

  曹操有點臉紅了,這根本就不是他想到的,而是坐在禦座上的劉玉。

  武將們更是對曹操馬屁不斷,說得曹操都有點羞愧。

  而曹操的羞愧,在外人看來卻是謙虛的表現。

  劉玉看了肯曹操,心中一陣莞爾。作為一個皇帝,劉玉已經不需要太多的榮譽。科舉製,本來是可以讓劉玉來頒布,但劉玉覺得還是把這個露臉的機會讓給曹操。反正曹操有治世能臣的名頭,錦上添花也不錯。再者,劉玉也有擔心會出現反對聲。讓曹操先說,也讓劉玉有了緩衝的餘地。出現反對聲,以曹操的身份和背後的屬下,加上朝中明智派和劉玉最後的支持,反對聲是翻不起浪花。

  隻有曹操知道自己有多少實力。他已經叮囑自己曾經的屬下,隻要出現反對聲,立刻出來支持。

  不過劉玉和曹操都想多了,朝廷壓根就沒有反對聲,個個都是支持的。

  “既然諸位愛卿都認為可行,朕也覺得科舉製不錯。那麽從明年開始舉行第一次科舉。丞相和軍機處負責此事,給個方案。”劉玉很開心地做出了拍板。

  “陛下英明!”一陣山呼海嘯般的歌功頌德又來了。

  “散朝!”劉玉一揮手,宣布今天的朝會結束了,自己徑直先離開了。

  事情有別人幹,劉玉樂得清閑。

  文武百官立刻擁簇到了曹操的身邊,不停地詢問著曹操一些事情。但賈詡這個老狐狸身影一閃,直接奔向了後宮。

  “丞相,你有點不厚道了。這麽大的事情,你怎麽就不跟我等事先說一下呢?偏偏就給了這麽大一個驚喜!”黃忠有點埋怨地意思。

  其他大佬也有這個意思。他們論資曆都和曹操差不多,曹操什麽都沒說,有點欠意思。

  “孟德啊,你提的那個武舉實在是太好了!別的都不說了,本將代天下學武之人謝了!”呂布很直爽,他的確有資格代表天下學武之人。

  陳宮更是直勾勾地看著曹操,眼神中帶著一絲不爽。

  為何呢?

  這科舉製已經定下來,提出此事的曹操肯定再一次名動天下。曹操早就是名流千古的人物了,要是早點將這事和陳宮等人分享,他們就可以聯名上奏,日後史書上也會留下一筆。如今風頭都被曹操一個人給占了。陳宮想著自己交了曹操這個朋友是不是交錯了。

  曹操自己是啞巴吃黃連了,這事根本就不是他幹的,他隻是幫劉玉宣讀而已。

  同時曹操對劉玉很感激,把這麽大的功勞和名聲給了自己。

  “諸位,今日事務繁多,我等還需到軍機處商議要事。各位各司其職!改日,吾再和諸位暢談!”曹操知道輕重緩急,現在不是聚在一起聊天的時候。

  能在朝中混,自然有超高的眼力。很多官員都看出曹操並不願意將科舉的功勞放在自己頭上。

  陳宮、田豐、沮授等聰明人心中閃過一個念頭:難道這科舉是陛下想出來的?

  結合劉玉的行事作風,陳宮等人覺得一定是了。

  百官都清楚曹操等大佬都要忙碌了,都十分自覺地給大佬們讓路。

  隨著百官的離去,朝堂發生的一切開始在洛陽散發出去,引起了一陣又一陣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