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6章 三百裏封地
作者:木子藍色      更新:2021-08-14 03:28      字數:4315
  一年又能增加一千多萬貫的收入,這當然是好事。但天上不會掉餡餅,什麽事情都不是沒有代價的。

  ??李世民仔細的思索了一會,就想到一些關鍵之處。

  ??首先,取消色役了,那麽原來的許多豪強大戶們就沒有了借色役逃正役兵稅雜徭的機會,正役這些比色役可是要高不少。這戶稅新政,明顯會損害這些豪強們的利益。

  ??對於官員們來說,待遇倒沒變,原來是朝廷分配給他們雜役護衛等,現在則改成直接折錢給他們,讓他們自己按需求雇傭。

  ??“普通百姓豈不是也要多加一筆稅?”李世民又到一點。

  ??原來那些大戶豪強們的子弟充任色役,以逃避正役,他們是少交了稅,但其它的課丁們,卻是不受影響的。而現在,朝廷新增戶稅,取消色役,那些豪強大戶固然沒法再通過充任色役逃正稅了,但那些普通百姓卻也得在租庸調正役之下,又新交一筆戶稅了,哪怕最下下等的一年隻有五百錢,可這也是憑空新增的稅啊。

  ??“確實是如此,但是,臣以為,隻要朝廷給百姓多授分些田地,那麽就算增加戶稅,其實也是可以的。”

  ??租庸調製的核心,就是以人丁為本。不是按戶按財產納稅,而是按人丁納稅的,按的是成年男丁,十來歲的中男,在寬鄉也能分田,因此也會提前些服些役。總的來說,均田製是以丁為本,租庸調製也是以均田和丁男為本。

  ??地少也是一丁,地多也是一丁,一丁的田地多少不管,他的稅都是一樣的。因此,朝廷若是能給百姓增加點實際授田,那麽就算加上一筆戶稅錢,可實際上他們的負擔並不見得加重了。

  ??正常年景,鬥米二十錢,一石米二百錢,五百錢要兩石半米,需要兩三畝地的產出。如果一丁真有的有一百畝地,哪怕其中種些桑麻,那這加的五百錢稅錢,也不算多。

  ??不過李世民卻不覺得事情會這麽的簡單,新增一個戶稅,固然能一年增加上千萬貫的財收,可卻一會得罪豪強地主們,二會得罪普通百姓們。豪強們沒法借色役逃正稅,要多交稅。百姓們憑空增加了一項戶稅,不管是多少,肯定也會不高興。

  ??新戶稅把豪強地主,和普通百姓兩頭都得罪了,能實行的下去嗎?

  ??其實李超有個更激進點的稅法,就是中唐推行的兩稅法。

  ??兩稅法就是租庸調稅製崩潰後的新法,兩稅法在中國史上相當重要,算是稅法的一個劃時代的開端,這個稅法,基本上從中唐一直沿用到了清亡國。

  ??兩稅法的核心,不再是以人丁為本,也不再以均田製為核心,而是以戶稅、地稅為基礎,規定戶無主客,以見居為簿。既不分主戶客戶,也不分定居或行商,所有居民一律在所居之地征納稅收。

  ??征收原則則是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稅額按田畝和資產的多寡確定,廢除以前的租庸和雜稅,資產少就稅少,資產多就稅多。

  ??理論上來講,這種稅製當然比按人均攤派的租庸調製來的合理的多,尤其是對於那些無地少產的民戶負擔更小。

  ??中唐推行的兩稅法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一改現在這種官員不納課的舊規,改成了官紳一體納糧。

  ??官僚豪強們也隻能千方百計的偷稅逃稅漏稅,而不再是光明正大的免課了。

  ??不過李超覺得現在沒有實行兩稅法的基礎,大唐一統天下未久,租庸調製還沒有露出許多漏洞,這個時候沒有廢除租庸製的環境。

  ??提出戶稅,也不過是為了對現法進行一些修補而已。

  ??李超提出,免除色役,推行戶稅的同時,也推行地稅。

  ??地稅就是原來的義倉糧,現在朝廷要直接把這個義倉改為地稅,更加的正規化,以加強地方糧食儲備,增強抗災能力。

  ??把義倉糧直接改名為地稅,名為稅,就是把這個本來屬於民眾存糧備荒的事情,改成一項嚴格的稅法。

  ??租庸調製度規定,王公貴戚,品官勳爵,和不定居的商賈等都有一定的免除特權,而李超卻是準備皇帝以下,不論王公貴戚,品官勳爵,一律都要交稅戶稅和地稅,沒有田的商戶,也要按資產分戶等,交納戶稅和地稅。

  ??“地稅畝稅二升,以田產多少定納稅數額,有多少田就納多少地稅糧。”

  ??末了,李超又對李世民加了一句,“無上限!”

  ??“地稅之糧,不可以錢代納,非災荒之時,不得開倉取糧。”李超再加上一句。

  ??義倉原本就是為賑災儲糧,因此目的是非常明確的,是備糧防災的,這些糧食屬於戰備救災用糧,平時不能動用的。

  ??這次大災,糧食儲備上朝廷吃了大虧,因此上下都意識到糧食的重要性。

  ??李超提議把義倉糧直接改為地稅,納入朝廷的稅收係統,就是為了把這些糧食的重要性提升。

  ??史上,唐朝天寶年間,糧食儲量大增,一度達到極可觀的數字。

  ??史載:唐玄宗天寶八年,天下儲糧米9606萬石,其中義倉6317萬石,占了65%以上,地稅的財政地位日益重要。據史料記載,唐朝開征地稅後,用義倉賑濟貧民達106次,有效地維護了社會穩定。

  ??不過地稅在唐朝史上,一度都是有上限的,雖是按畝征收,但也曾經一度有個幾石的上限,一般來說,一畝二升,百畝不過兩石,上限五石,實際上就是兩百五十畝地的上限。超過這個數字,其實是不用納地稅的。

  ??而李超打算一步到位,不設這個上限。

  ??有多少田,那就納多少地稅,其實一畝二升,這個稅率很低,在唐史上,後來這個地稅額不斷的升官,翻了幾倍。

  ??李超家有田地數千頃,有幾十萬畝地,如果一畝二升地稅,設上限的話,一年不過納稅五石。不設上限,卻得納地稅幾千近萬石,這就是差別。

  ??到了唐代宗時期,地稅糧已經不再是賑災專用糧,而成了通用,糧食被大量挪用。甚至稅率也大大增加,還分夏秋兩次征收。豐稅上田畝稅六升,下田畝稅四升。秋稅上田畝簡略五升,下田畝稅三升。

  ??從最開始的一畝二升,到了後來已經一畝近一鬥了,翻了好幾倍。

  ??天寶後期,地稅糧一年達到一千二百餘萬石。

  ??如果現在朝廷開征地稅,一年也能有千萬石地稅糧入倉,存儲備戰備荒,那麽隻要幾年下來,倉中就有幾千萬石糧食,再有災荒,也不用這麽手忙腳亂了。

  ??李世民翻身坐起,眼中滿是興奮之色。

  ??一個戶稅,年增收一千餘萬貫,一個地稅,一年又能增收一千多萬石糧食儲備。

  ??這幾個數字,讓李世民無比的興奮。可他也知道,戶稅開征,會得罪豪強地主們,甚至也會讓普通百姓不滿。而如果把原來的義倉糧改為正式的地稅,還取消按畝征糧的上限後,越會的會得罪那些地主豪強們。

  ??可朝廷赤字這麽大,處處要用錢,這筆稅錢和稅糧,真的讓李世民很在意。

  ??“此事需從長計議。”

  ??考慮了半天之後,李世民終於開口。

  ??“先用鹽的錢打完這一仗,等這仗打完,明年北方大災過去,那時朝廷再推出稅改,把戶稅和地稅推出來。現在先不要透露風聲,文遠和朕一起多思慮思慮,擬一個詳細的方案出來。”

  ??李世民握著拳頭對李超鄭重的道。

  ??眼下內憂外亂,此時搞稅改,尤其是新稅法還會觸及地主豪強們利益,這不是個合適的時機。

  ??李超點頭,表示明白。

  ??這些道理他非常清楚。

  ??推行新政,尤其是搞改革,越發的需要一個穩定的環境。要用強力的帝王,穩定的局勢,君臣一心,才能搞改革。要不然,要去打破現有利益集團的利益圈子,會非常難。

  ??不過李超也沒有太把那些人當一回事,隻要朝廷真正下決心要推行,還是能推行下去的。地稅、戶稅,史上都是在初唐時就開始推行的。到了中唐時,更是直接推出了兩稅法。

  ??唐時的豪門士族雖然很強,但也沒有強到蓋過朝廷去的聲勢。一個武則天,都能把門閥打壓的七零八散,何況還是李世民呢?

  ??李世民對於李超的這些理財手段很佩服,為了表示對李超的感謝,李世民讓李超躺下。

  ??“朕幫你搓背。”

  ??李超表示不敢讓皇帝搓背,李世民卻二話不說。

  ??霸上硬上弓,把李超按倒,挽起毛巾就在李超背上搓了起來。李世民的手勁非常大,搓起澡來很猛。

  ??李超覺得後背有點疼,有點火辣的感覺,可辣過後又很爽。

  ??就好比盲人按摩一樣,力大勁足,各種酸麻過後,就是舒爽。

  ??哎,能讓皇帝幫著搓澡,李超估計自己也是頭一人了。

  ??“文遠啊,以後有什麽好的想法,一定不要藏著掖著,朕也絕不會虧待你的。”李世民拍拍李超的背,又道,“朕想好了,朕要重重酬謝於你。嗯,這樣吧,等你統兵北伐擊敗突厥後,朕就把後套平原狼山西北的三百裏草原賜為你的封疆領地,許你子孫世代承襲,永為大唐屏藩。”

  ??狼山西北的草原,那不就是後世的烏拉特草原嗎,東西二百五十裏,南北三百裏。

  ??北接漠北,南靠陰山山脈的狼山,西連阿拉善,東連包頭,這可是一片好地方啊。

  ??李世民把這幾百裏地賜給自己了?還是世襲的封建領地?

  ??李超一時有點怔住,簡直不敢相信這個消息,雖說是在陰山以外的草原上,但不管怎麽說,這可是三百裏的領地啊。

  ??封建諸侯?世襲罔替?

  ??三百裏草原啊,這塊領地的麵積,都差不多是三個襄州大了。(未完待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