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少年中國說
作者:鬱榕      更新:2021-08-11 04:38      字數:4508
  河南村。

  ??張春每天都會帶著農學堂的孩子來這裏的田間地頭給那些十五歲以上,沒有正式上學的孩子上課。同時也給有些怨念的陳繼祖上課,因為陳繼祖感覺自己好像是被“踢出”了護衛隊。民兵隊不管是哪方麵都不是正規的“軍人”,也沒有軍人的榮耀。所以張春不得不繼續給他們當“唐僧”。

  ??不過隨著適齡人數增加,護衛隊擴編了。

  ??護衛隊的人數增加到了三十五人,這包括堅決要求隻是代理河南村民兵隊長的陳繼祖。

  ??護衛隊也多了一個正式的教官顧明。其實顧明能夠教他們的主要是一些槍械和武器知識,以及防炮的土工作業等等知識。至於戰略戰術,顧明還在研究張春寫出來的操典。因為按照顧明的辦法,麵臨護衛隊的進攻,無論怎麽算都是全軍覆沒的結局。這讓顧明覺得自己在日本的軍事理論真是門板夾出來的理論。

  ??這次增加的隊員一個女孩子都沒有,因為女護衛隊員是跟著春丫訓練,要求提高了,符合條件的女子實在是“罕見”。現在算上春丫也不過五個人成了暗中保護張春的衛隊。這五個女孩子年紀都不大,比一般女孩子學習的早,營養也跟得上。兩年下來,要想再達到她們的標準,幾乎找不到這樣的人了。

  ??經過幾個月的休養後,每天早晨,所有學生圍繞蒙學堂的城牆跑步又開始了。

  ??幾百人同時跑步,顯得有些壯觀。好在蒙學堂護城河以外,以前跑步的路修得很寬,兩邊種是速生的楊柳,兩年之間長得快把天空遮蓋起來。外麵的人倒是不容易看見而已。

  ??蒙學堂的事務變多,芹姨已經專門在做內務管理,她原來就是張家的大丫鬟,是要幫著主母管家的。加上有袁芳的幫助管理賬目,所以管起來不算困難。張家嶺沒有分出去的還有兩千四百畝水稻地,現在由張春帶著中班和農學堂的孩子們管著,別看人小,但是人數委實不少。

  ??農學堂雖然隻有七個孩子,為首的是張娟和張揚兩個十五歲的孩子,但是所起的作用非常大,每個人都能單獨帶一幫孩子出去一邊完成任務,一邊當啟蒙老師。學醫和學格物孩子現在正在拚命啃書本,他們要學的東西太多了。

  ??而學教育的學生,現在都成了各班級的啟蒙老師。袁芳和張春以及顧明則負責教這些讀了三年書、十二歲以上的學生。

  ??張鳳蘭開始聽到張家嶺安全還挺高興,但是隨後知道這個弟弟這次玩大了,專門從漢口跑回來。見張家大院完全變成了一所學校,因為缺少人,有些亂,可是還說得過去。才放心回了漢口。

  ??不過九月過後,在湖北自強學堂畢業的大表姐吳穎來到了蒙學堂。

  ??吳穎的學習時間和學習程度要比袁芳要高,隻不過袁芳這幾年被迫自學,時間也不是白混的。吳穎學的是算學,原本是要幫父母經商持家的。這個十六歲的少女一來就對張家蒙學堂的一切感到了新奇,並很快融入了蒙學堂獨特的教學方式。而算學,也確實隻有張春附帶地講講,沒有專門的老師。

  ??吳穎的算學知識雖然說起來是大學生,但是隻有後世初中的水平。

  ??十月,吳穎介紹了兩位同學過來,是一對戀人,男的叫胡登平,漢口一個小官吏的兒子,女的叫蘭慧芳,是個旗人的女子,兩人算是私奔。胡登平學的是方言中的英語,蘭慧芳學的是化學。因為自強學堂的格物和商務是在課程之中比較正規的學業,所以胡登平和蘭慧芳就成了中學堂的格物和化學老師。

  ??這兩個人比較有意思,胡登平家裏對蘭慧芳是認可,並出錢支持兒子誘拐別人家的閨女。蘭慧芳家裏卻極力反對。

  ??兩個人也不是一心搞學問的人,因為兩家都不缺錢,沒有多少經濟壓力,受到新思想的影響,隻想過平凡的小日子。標準的浪漫小資生活。

  ??吳穎其實也不是太看得上兩個人,但是因為和蘭慧芳是閨蜜,所以算是幫忙。吳穎的性格和脾氣和張鳳蘭幾乎一模一樣,所以她很快就接管了芹姨的工作,芹姨也是鬆了一口氣。她沒有什麽文化,人不多的時候還好,這幾百號人,她也心虛。

  ??因為吳穎更加像一個財務管理人員,不太管校務,袁芳雖然想在醫學方麵有所研究,但是實際上她根本就沒有時間。反而是已經十三歲的張秀成了衛生院實際的管理者,寧伯每過七天就會來坐診一天,其它時候,都是這十來個孩子再做一些基本的檢查和衛生防疫和消毒工作。其實她們連風寒都不敢輕易下判斷,隻是負責給學生們熬製防暑、防傷寒、給孩子們打蛔蟲、防虱子跳蚤等群防群治的工作。要想開處方治病,那是萬萬不敢的,需要寧伯親自來。

  ??不過她們已經是不錯的護士,熬製中藥,按照寧伯的藥房抓藥材,管理住在衛生院的病人,還是可以的。

  ??因為衛生防疫做的好,張家嶺也沒什麽病人,除了孕婦就是兒童。寧伯的處方都開的極為保守和謹慎。一般出不了什麽大事。但是這已經夠張秀她們心驚膽顫的了。

  ??袁芳想幫忙也有心無力,隻好把心思全部用在啟蒙教育和校務管理上,醫學隻能當愛好了。好在顧明時常來幫她。

  ??張春多了幾個幫手,自然也就輕鬆了下來,恢複了每天鍛煉。

  ??修煉是無時無刻不在進行的,但是鍛煉卻不一定,需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

  ??金秋,稻穀已經快到收獲的季節。張春帶著麗質風一樣地刮過石壩。

  ??“哥哥,別跑,等等我。”麗質拉著張春的衣角,半點都沒有落下,但是她還是叫著。張春可不會停下,因為他一停下,麗質絕對會得意地超過他。在張春和麗質的背後,一個淡淡的虛影快速地在各種隱蔽物之間流動,從水車上一掠而過的時候,水車的轉動都沒有停頓半分,那是負責保護張春的春丫。

  ??清晨時分,河邊沒有其他人。已經跑完一圈的張春知道春丫跟在後麵。這丫頭已經變成了一個影子,如果不是張春叫她出來,她絕對會把自己躲在人們看不見,或者不注意的地方。春丫的這個本事可不是張春教的,她有著自己的師承。

  ??張春不管春丫。而是跑上了金雞嶺,直接竄進了嶽母的房子。

  ??金雞嶺上,八戶人家圍成一個圓圈,形成一個防禦體係。外牆很厚,很高。張揚氏是正對著張家堡出口的第一家。房子裏正飄著早餐的香氣。這一年,金雞嶺上也填了人口,不過與張春除了春丫算是真正的丫鬟兼保鏢以外,沒有一個真正仆人不同。張揚氏買了四個小丫鬟,兩個小廝。其他的七戶人家,都明明白白是張揚氏的家丁和仆人。

  ??背著快有一歲的張景林的是一個和張春差不多大的丫鬟小菊。她正在遛彎。晾曬衣服的瘦弱女孩子是丫鬟小梅。和張揚氏在廚房裏喜滋滋地做著小米稀飯的是小蘭。沒有看見小竹,不過聽織布機房裏的哢嚓聲,就知道這丫頭正在織布。不等幾個丫鬟反應過來,張春和麗質就做到了飯桌上。

  ??飯桌上有一碗煮好的鴨蛋,一碗煮好的蠶豆,煮好的豆漿。再加上小米稀飯。這就是專門為張春和麗質弄的早餐了。因為兩個人常來這裏混吃混喝的習慣,張揚氏一家都吃上了早餐。不過不像張家堡那樣統一吃飯,統一出工。而是有先有後。作為老爺的張明義肯定已經帶著兩個小廝下地去了。金雞嶺的男人們也都出去了,他們要在田地裏轉上一圈,做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後才回來吃飯。

  ??第一波吃飯的肯定是張春和麗質,不過這兩個人是專門來吃鹹鴨蛋的。

  ??張家堡的護城河裏也養著鴨子,也有鹹鴨蛋,但是醃製的時間都太短,沒有張揚氏這邊的好吃。再加上張家堡嫌棄吃飯麻煩,不會煮什麽黃豆蠶豆的。都是把它們弄成豆漿豆腐和餅一樣的東西,吃是方便了,但是味道就差了一點。所以一般早晨,張春和麗質都會再家裏吃過一遍後,再來這裏混一點零嘴。

  ??兩個人都等著張揚氏替他們剝出鴨蛋,這算不算賣萌?張春覺得不算,因為張揚氏喜歡親自剝東西給兩個人的感覺。每次都是笑眯眯地充滿了幸福。

  ??遠遠地就聽見北廣河那邊一群人跑步的聲音。接過張揚氏用小布袋子裝好的雞蛋,就和麗質跑下山。不過張天帶著人已經消失不見了。麗質又開始懶了。隻好把她背在背上。這丫頭也許還是小孩子的緣故,身上有股幽香,沒有多少汗味,挺好聞的。

  ??隱隱聽見磨坊那邊有人說話。

  ??“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則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於歐洲則國勝於歐洲,少年雄於地球則國雄於地球......”

  ??“咦”。張春有些驚訝,這篇文章太熟悉了,似乎是梁啟超在日本寫的。

  ??一路翻過水渠上的石板,爬下山坡。麗質明知道這一節路不好走,上山容易,下山難啊。她是故意的。果然到了山下,麗質就掙紮著下來。笑得像隻小狐狸。

  ??張春依然在前麵跑,風一樣跑到磨坊。

  ??就看見袁芳、張秀和穿著新式軍裝的顧明坐在磨坊門口,一匹矮馬在山根邊吃草。顧明差不多每天在這個時候都會騎著矮馬從雲龍鎮跑到這裏和袁芳“幽會”,如果雲龍有事,他會回雲龍,沒事就會留在張家嶺。(http://.)。

  ??顧明正在讀《少年中國說》的一段,不過眼睛已經看到張春和從他身後探出好奇眼神的小腦袋的麗質。

  ??袁芳和張秀都穿著短衫長褲,看樣子也是晨練。受到張春和張天一幫人的影響,張家堡的人多多少少都會早晨出來跑幾步,劃拉幾招。袁芳也是一樣,不過她也就是帶著張秀這個得意大弟子出來散散步而已。

  ??“顧先生好。”張春和麗質每次都會恭敬地叫了一聲。

  ??顧明很英俊,二十七歲,是個剪掉了辮子的男人,在這個年頭還是少見的。袁芳要比他小八歲,張春私下裏說顧明是個喜歡**小蘿莉的“老男人”。現在顧明笑眯眯的眼光在兩個人身上掃來掃去,直接把麗質羞得縮回去了,躲在張春身後裝不存在。

  ??張春笑著問:“顧先生,您剛才讀的是什麽文章,好像沒有聽說過。”

  ??顧明這下正經了,收束笑容說:“這是梁啟超先生寫的少年中國說。”

  ??張春沉默了一下說:“空談而已。”

  ??“嗯?”這下顧明和袁芳都驚異地看著張春。

  ??一雙小手從背後伸過來,代替張春捂住了嘴巴。張春扳開麗質的小手,笑著辯解道:“沒有貶低梁先生的意思,隻是空談,沒有誤國,要是空談誤國才是壞事。”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