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7章 (1)
作者:南海十四郎      更新:2021-08-10 03:07      字數:5056
  第587章 (1)

  ??禮部之所以能夠排第三,主要和古代人的祭祀儀式是分不開。由於古代非常注重祭祀,皇帝希望通過各種各樣的祭祀,實現自己的良好祝願,最好是能夠和神仙溝通溝通,給自己一些神丹,讓自己長生不老。就算不能長生不老,起碼也能金槍不倒。因此,祭祀的水平顯得非常重要。

  ??曆代出任禮部尚書的,都是一些非常有學識的人。奸臣們最不喜歡的,就是禮部尚書。為什麽?因為這個位置他們自己做不來,而做得來的人,一般都不會和奸臣為伍。所以,在某些時候,禮部尚書又被看做是老天的代表,在一定的程度上代表老天的意誌。

  ??對於朝廷的廣大官員來說,禮部也是他們接觸最早的,因為科舉考試,就是禮部負責舉行的。還有,所有的學校、私塾,都是禮部掌管的。隻要是通過科舉出身的官員,都對禮部有份特別的情感。當然,走後門的人除外,走後宮路線的也除外。

  ??盡管蕭遘和裴澈兩人的功勞不大,舊皇朝的痕跡也非常的濃厚,但是禮部還是他們倆最熟悉,除了竇浣等人,在學識方麵,也沒有人是他倆的對手。而竇浣顯然有更高的職務需要擔任,因此,新帝國的禮部尚書、禮部侍郎,應該是這兩人分別出任。

  ??兵部掌六品以下武官選授、考課、主持武舉,以及軍令、軍籍和中央一級的軍訓,但並不直接帶兵。所屬有兵部、職方、駕部、庫部四司。其中兵部郎中一人判帳及武官階品、衛府眾寡、校考、給告身諸事;一人判簿籍及軍戎調遣之名數。員外郎一人掌貢舉、雜請,一人判南曹,歲選解狀。皆為尚書、侍郎之副;職方郎中、員外郎,掌地圖、城隍、鎮戎,烽候、防人道路之遠近及四夷歸化之事。凡蕃客至,鴻臚寺先詢問其國山川、風土,然後製成地圖上奏,並送副圖於職方司,殊俗入朝,則圖其容狀及衣服樣式通達於上;駕部郎中、員外郎掌輿輦、車乘、傳驛、廄牧馬牛雜畜之籍;庫部郎中、員外郎,掌兵器、鹵簿儀仗。

  ??可以這麽理解,兵部就是今天的國防部。

  ??除了戶部爭奪最激烈以外,兵部的爭奪,同樣是最激烈的。

  ??鷹揚軍將星雲集,高手如雲,最不缺的就是兵部的人才。

  ??韋國勇被認為是兵部尚書的最熱門人選。

  ??隻要楊鷺颯不跟他競爭,就沒有其他人和他競爭。

  ??楊行密、錢鏐顯然也會在兵部任職,極有可能出任兵部侍郎。

  ??刑部掌律令、刑法、徒隸並平議國家之禁令。其屬有刑部、都官、比部、司門四司。其中刑部郎中、員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寺及天下上奏諸案件,為尚書、侍郎之副貳。凡是審理大案件,可用尚書侍郎之名義與禦史中丞、大理卿組成“三司”,共同參議。

  ??國家發布大赦令,可代表刑部召集囚徒宣布赦免名單;都官郎中、員外郎,管理俘虜,奴隸的簿錄,給以衣糧醫藥,並審理其訴訟事件;比部郎中、員外郎負責通會內外賦斂、經費、俸祿、勳賜缺乏物資,以及軍用物資、器械、等事;司門郎中、員外郎,管理門禁關卡出入登記,以及各地上繳失物的處理。

  ??顯然,除了孫揆和徐雲虔之外,其他人都不夠資格競爭兩個主要的職位。

  ??兩人當中,又以孫揆的名望最大。

  ??工部掌土木水利工程和國家農、林、牧(軍馬除外)、漁業之政,以及諸司官署辦公所需紙筆墨之事。所屬有工部、屯田、虞部、水部四司。其中工部郎中、員外郎,掌城池之工役程式,為尚書、侍郎之助手;屯田郎中、員外郎,掌天下屯田及在京文武官員之職田、諸司官署公田的配給;虞部郎中、員外郎,掌苑囿、山澤草木以及百官蕃客菜蔬薪炭的供給和畋獵之事;水部郎中、員外郎,管理河流過渡、船艫、溝渠橋梁、堤堰、溝洫的修繕溝通,以及漁捕、漕運諸事。

  ??由於鷹揚軍的特殊發展模式,原本不受重視的工部,極有可能成為皇帝非常看重的部門。

  ??平民出生的朱冉淼,極有可能平步青雲,直接出任工部尚書。

  ??若是如此,他將是有史以來升職最快的官員了。

  ??徐長卿、秦漢、明禮夏等人,也有可能擔任高職。

  ??甚至連小姑娘馬冰蝶,嗯,現在已經是大姑娘了,都有可能獲得高職。

  ??六部長官稱為尚書,正三品,副官為侍郎,正四品下(吏部侍郎正四品上)。唐初以來,尚書的地位很高,據《通鑒》開元二十四年的記載:“惟舊相及揚曆中外有德望者乃為之”。正因為如此,尚書實際上成為高官權臣的兼職,不能具體處理本部事務,這自然就被架空而失去實權。

  ??唐代六部尚書分為三行:吏、兵為前行;刑、戶為中行;禮、工是後行。各部官員的遷轉就是按照這個次序的,由後而中而前的,所以擔任某部尚書,並不等於熟悉這部的職務,而隻是由於資格的關係。因此,中唐以後,六部尚書基本上成為官員遷轉之資,其官稱隻代表一種身份,而不一定說明所任的職務。

  ??新帝國為了避免這個問題,決定設立五位專職的宰相,幫助皇帝處理政務。

  ??但是,宰相的品級,限定在正五品上,並不得遙領任何的實職。

  ??唐代初年,以中書省長官中書令、門下省長官門下侍中、尚書省長官尚書令共議國政,都是宰相。宰相是輔佐皇帝總領天下大政的官員。“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後來,因為唐太宗即位前雖曾任過尚書令,臣下避而不敢居其職,便以仆射為尚書省長官,與門下侍中、中書令號稱宰相。據《冊府元龜.宰相總序》說,自隋代以來,就有“或以他官參掌機事及專掌朝政者,並為輔弼”。

  ??唐代也因宰相品位尊崇,人主不肯輕易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職,並假借他官之稱。如唐太宗時,杜淹以吏部尚書參議朝政,魏征以秘書監參預朝政,其後,或稱“參議得失”,或稱“參知政事”等等,名稱不一,都是宰相之職。

  ??相關典籍記載: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中書令(《百官誌》作仆射)李靖因足疾上表“乞骸骨”,其言辭極為懇切,唐太宗為之感動,說:朕觀古往今來,身居富貴,能知足者甚少。縱然才能不堪,身患疾病,猶自強居職位。公能識大體,精神誠可嘉。於是,太宗除下優詔,令其在家調養外,又命其疾小愈,兩、三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事。

  ??貞觀十七年(公元633年),太宗以李績為太子詹事(東宮百官之長),並特加“同中書門下三品”之銜,使其與侍中、中書令一樣參預宰相職事。從此之後,就有“平章事”與“同三品”的銜號,就是品級再高的官,也不例外,否則,就不能行使宰相的職權,隻有三公、三師及中書令不加。

  ??永淳元年(公元682年),以黃門侍郎郭侍舉,兵部侍郎岑長倩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自此以後,“同平章事”也成為宰相的銜號。開元以後,為仆射者例不加“同平章事”,結果就不能參與宰相機務,而被擠出宰相行列。

  ??安史之亂以後,宰相名號又有了變化。由於代宗大曆十二年(公元777年)升中書令和門下侍中為正二品,所以就廢除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職銜。與此同時,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基本是藩帥兼領,幾乎不單獨作為宰相來設置,因此,唐後期的宰相名號基本上就是“同平章事”了。

  ??新帝國決定取消所謂的“同三品”、“同平章事”。

  ??宰相就是宰相,六部高官就是六部高官,不得兼職。

  ??同時,中書令、侍中、尚書令等,也不再稱呼宰相。

  ??宰相是正五品,可以跟隨皇帝身邊處理政務。

  ??三省六部高官是正二品、正三品,位高權重,但是不一定跟在皇帝的身邊。

  ??這一點,類似明朝的大學士設置。

  ??唐代初年,三省長官在門下省議事。這個議事地點稱為政事堂。《文獻通考.職官四》說:“中書出詔令,門下掌封駁,日有爭論,紛紜不決,故使兩省先於政事堂議定,然後奏聞”。其後,高宗時的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於中書省。玄宗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張說為中書令,又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並且列吏房、機務房、兵房、戶房、刑禮房五房於後,“分曹以主眾務。”至此,政事堂已從“議事”之所變成宰相的辦事機關了。

  ??產生這個變化的原因是因為唐玄宗以前,宰相都是三省長官兼職的(因三省長官尚有本省常務),他們上午在政事堂議事,下午就回本省辦公,因此,不必要另立宰相的辦公機關。玄宗開元以後,宰相數量少了,其職位更為尊崇,基本上是專職的(楊國忠雖身兼四十餘職,但也以相職為主),於是就有必要設立一個固定的宰相辦事機關,並列五房以處理日常行政事務。

  ??政事堂會議是協助皇帝統治全國的決策機關。軍國大事經政事堂會議商定,奏請皇帝最後裁決;機密大事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升降任免,隻在政事堂議論,他官不得預聞。在政事堂(或中書門下)議事的幾位宰相中,有一位是首席宰相,稱為“執政事筆”。唐玄宗時,李林甫、楊國忠為相,他們之所以能專權用事,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長期竊居了“執政事筆”的職位。安史之亂後,肅宗鑒於相權集中而造成個人專斷之弊,乃“令宰相分直政事筆、承旨,旬日而更”。

  ??宰相十天一秉筆的製度,到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才改每日一人輪流秉筆,其用意顯然是在於防止宰相專權,但德宗以後,這個製度並沒有沿續下去,如穆宗、敬宗時的李逢吉,武宗時的李德裕都是獨秉國政的。宰相權力的大小,都是取決於皇帝(還有中晚唐時期的宦官)的態度的。

  ??新帝國的三省六部製,總的來說,並沒有做出太大的變化。

  ??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宰相的設置,打破了之前宰相兼任實職的慣例,這對於約束三省六部高官的權力,產生了一定程度的作用。

  ??新帝國的監察機關,基本上還是沿用唐朝監察製度。

  ??禦史台:長官禦史大夫一員,從三品;禦史中丞二人,正五品上。會昌二年(842),禦史大夫升正三品,禦史中丞正四品下,但是唐懿宗繼位後,又恢複原狀。禦史台的主要作用,是防止謀逆、造反、貪汙、**、賄賂等行為。

  ??由於禦史台具有相當的權力,相當於整個帝國的監察機關,位置關鍵。劉鼎一度考慮,是否將崔碣和王承顏分開,一人擔任門下侍中,一人擔任禦史台大夫,同時將禦史台大夫的品級,提升到正三品,和各部尚書相同,這樣才能更好的發揮監察作用。

  ??禦史台下屬三院:

  ??台院:侍禦史四人,從六品下。令史、書令史、亭長、掌田為流外官。

  ??殿院:殿中侍禦史六人,從七品上。

  ??察院:監察禦史十人,分察六部及地方州縣,秩正八品上。

  ??又有左肅政台和右肅政台。

  ??左肅政台的主要工作,是監察文武百官。

  ??右肅政台的主要工作,是監察地方官員。

  ??新帝國的事務機關,主要有九寺、五監。

  ??九寺:長官為卿。太常卿正三品,其餘從三品;副長官為少卿,太常少卿正四品上,其餘少卿從四品上。寺下設署,分上中下三級,上署令從七品下,丞從八品下;中署令正八品上,丞正九品上;下署令正八品下,丞正九品下。

  ??太常寺:設太常博士四人,從七品上;太祝六人,正九品上;奉禮郎二人,從九品上;協律郎二人,正八品上。下設郊社署、太樂署、鼓吹署、太醫署、太卜署。太樂署有樂正八人,從九品下;開元二年(714),京、都皆置內教坊使。鼓吹署亦有樂正四人,從九品下。

  ??光祿寺:轄太官、珍饈、良醞、掌醢四署,用掌郊祀、朝宴之膳食供設。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