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節 孫承宗的教誨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03-22 12:16      字數:2388
  也就是在這種狀況下,秦士奇、羅奕儒、孟名世三位進士同年,相約投奔東南府。

  羅奕儒、孟名世的經曆與秦士奇差不多,仕途不甚得意,皆在南京閑居,他們得知消息,長籲短歎,思索對策。

  如果沒有東南府這個變數,那麽他們隻能隨波逐流,將來北虜席卷中國時身不由己。

  但他們在南京,知道東南府,知道東南府大力招募人手,高中低端皆要,如大明進士階層,到達東南府,經過學習,即可授縣長。

  如此可展平生所長也!

  近年來,東南府加大了對明朝的吸引力,尤其青睞進士、舉人等讀書人階層,吸收他們加入東南府文官係統。

  就這樣,三人來到了高雄。

  中國是個人情的社會,前大明高官孫承宗在此坐堂,當然得拜會他,以圖進階之路。

  孫承宗很高興啊,進士來投奔,而且是越來越多的進士來投奔,足證吾道不孤也!

  今年以來,包括現在的三個進士,一年內有八個大明進士投奔了東南府!

  他們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連他們都跑路了,可見大明朝已經是風雨飄零,四麵楚歌了!

  巨風大浪襲擊海上船隻,聰明人首先逃跑!

  孫承宗給新到的三個進士貼士了:

  “領袖用人,重在誌同道合,認同其理念,方可在一起!”孫承宗開門見山說道。

  “領袖所在,即為中央,各級的行省、市、縣、鄉行政,必須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存在有誰能夠脫離中央,自行一套的情況,更不可****!切記,切記!”他嚴厲地道。

  “中央做出長中短期計劃,長期計劃為十年或者十年以上,中期計劃為五年,短期計劃為一年,按計劃施政,不可偏離。”

  “即‘發展才是硬道理’、‘實幹興邦、空談誤國’、‘法治第一’、‘注意發展計劃、實現計劃’、‘考核各項指標,經濟尤重’……”

  難得今天休閑,興致高,他一一講解給他們聽,而他們也很快地領會了主要意思。

  這也是為什麽領袖要用到大明進士的原因,這些人是華人中最聰明的家夥,領會能力超強,不能說他們死讀書讀死書,而是他們跟隨大明高考的指揮棒走而已,但他們的素質是擺在那裏的。

  當然,進士之中,大部分都形成了自己的理念,比方說東林黨的理念,一般情況下,他們不會改弦易轍。

  但來到東南府的進士,對於東南府的舉措有所了解,已經初步認同了東南府的理念----大家格格不入的話,他們也不會來。

  說過了,孫承宗即刻去考他們,要他們各舉一例來聽聽!

  “我就先來拋磚引玉了!”秦士奇拱手道:“關於‘實幹興邦、空談誤國’,我覺得實為真知灼見!”

  “隻有發展起來,民眾生活過得去,朝廷有強大軍隊,充足軍餉,方保社稷平安。”

  “言官有氣節,但無能力,而且過於理想化,想法不切實際,講道德做不了實事,然而,官吏亦須箝製……”秦士奇滔滔不絕地道。

  孫承宗頜首,雖然秦士奇所講的不能完全與東南府理念合拍,但大方向沒錯,可矣!

  羅奕儒則舉了例子“加稅已晚!”

  “去歲十二月,明帝下詔增天下關稅,初時關稅每兩增一錢,崇文門、河西務、臨清、九江、滸墅、揚州、北新、淮安八關,增五萬兩。不久,又增二錢。戶部尚書畢自嚴,議“增南京宣課司稅額一萬為三萬”,南京戶部尚書鄭三俊以“宣課所收落地稅無幾,請稅蕪湖以抵增數”,自嚴乃上疏議“稅蕪湖三萬,而宣課仍增一萬”。後乃以度支日絀,增加關稅二十萬兩,而商人百姓日益窮困。”

  羅奕儒歎息道:“此乃臨急抱佛腳之舉,起初民間有錢,麵臨著內賊外虜,早就應該加稅,現在各地天災人禍,民間窮困,哪怕加稅不多,商人百姓日益窮困,當然……”

  他見孫承宗注意聽著,就咬咬牙,大發議論道:“江南一帶、東南沿海,民間商業發達,走私自海外得到大量白銀,可謂富裕,然而卻收不上稅,甚至於比不上閹黨在朝,閹黨雖可恨,但猶可收入工商稅收,財政有錢,軍隊有餉,遇災可賑!”

  他深入分析道:“明朝財政出了大問題,工商稅收不取,卻加收農稅,自取滅亡!”

  “不然!”孟名世與他抬扛道:“欲得工商稅收,須官員認同,而今官員不認同,豈可收取得起來?”

  “今日之事,乃東林黨之過也!”羅奕儒反驅道。

  秦士奇輕輕地道:“這就是與中央保持一致的重要性了!理解不理解,都應執行。”

  孫承宗點頭道:“不錯!”

  他雙眉一揚:“我東南府中央決策,亦不可說樣樣說都是對的,但迄今為止,我東南府還是幹得不錯,做到了幾乎人人都滿意,軍隊待遇高,不斷打勝仗,商人有信心,肯投資,百姓有餘錢,今台灣雖走卒挑夫亦穿絲綢,港口停滿遊艇,可見政策是成功的!”

  “然則,我朝稅收達二成,為什麽民間卻能承受?”孫承宗考三位進士道。

  “道理很簡單。”秦士奇不假思索地道:“外麵來的銀子多!”

  孫承宗撫掌大笑:“看來公庸對於財政了解不少啊!”

  他冷笑道:“為人切忌一個‘貪’字,如今我們東南府控製對外貿易,一年有上千萬兩白銀,如此多錢,如若納稅,明朝豈會沒錢。”

  評價為:“東林黨眾正盈朝,行事卻一地雞毛!”

  ……

  孫承宗談得非常高興,見日近中天,就留他們下來吃飯。

  菜式簡單,乃苦瓜豬骨湯,炒河蝦、炒土豆絲、炒南瓜苗,另外加了個硬菜,臨時去街上買了一掛叉燒,這是粵菜,但東南府包融,什麽都吃,孫承宗有點得意地道:“苦瓜、土豆和南瓜都是這裏摘的!”

  自然引起三人的恭維,不過孫承宗說道:“自給自足的經濟也有問題哪!哎,不說這麽多,先吃飯!”

  三位進士也算見識了東南府大員家裏的夥食,不咋地,還吃得幹幹淨淨,好在他們三個平時生活也不怎麽樣,否則真不習慣!

  孫承宗人老成精,告訴他們道:“現在官員除了軍隊之外,統統夥食自理,政府支出審核嚴厲,大家各吃各的,至於接受賄賂的話,一旦被抓,追究責任之外,打入另籍,其人後代子孫三代不得參軍從政!”

  三位進士不禁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