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節 琉球之事
作者:比薩餅      更新:2020-03-22 12:15      字數:2750
  琉球群島,自日本南部的九州島(及其附屬島嶼)往西南延伸約1,100公裏到台灣東北,是東中國海與菲律賓海的分界線。陸地總麵積3,090平方公裏,包括大小島嶼55個,分為3個較大島群:

  北部為奄美島鏈,中部為琉球諸島,南部為先島諸島。琉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為東北亞和東南亞貿易的中轉站,貿易發達,號稱“萬國津梁”。

  琉球群島上存在著琉球國,公元1372年,琉球諸國成為中國明王朝的藩屬國。1429年,統一後的琉球王國仍一直與中國保持著宗藩關係。

  1609年(明萬曆三十七年,日本慶長十四年),日本德川幕府派薩摩藩率軍侵略朝鮮,薩摩軍攻占首裏王城後,大劫七日,一切可動財物,全部裝箱運走。還將琉球國王尚寧等百餘人俘至鹿兒島,直至1611年(日本慶長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尚寧王被迫與薩摩藩簽訂《掟十五條》,承認薩摩藩對琉球的控製。同時將奄美五島(即喜界島、德之島、奄美大島、衝永良部島和與論島)劃歸薩摩藩直轄,才得以釋放生還。此外,琉球還被迫遣使謁見幕府將軍,此舉被稱為“上江戶”。(倭國喜歡把諸侯去國都叫做‘上’,例如日語中的上洛,主要是謂前往京都,而京都的別稱就是洛陽(rakuyo),故謂“上洛”,江戶則是當時幕府的首都)。

  時倭國統治者為德川幕府,出於琉球在明日之間的特殊位置考慮,江戶幕府和薩摩藩雖把琉球納入日本式華夷秩序之中,但在對外關係上,對琉球王國的存在采取了默認的態度。

  從明洪武五年(1372年)以後,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琉球王國的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文寫的。連它的國都首裏城的宮殿,都不是坐北朝南,而是麵向西方,充分表示其歸慕中國之意。

  ……

  當東南艦隊出現在琉球王國國都首裏對出海麵上,讓琉球人大為震驚!

  他們看到紅毛番的夾板大艦如此之多鼓帆跨海而來,當中更有兩條大艦,足有滅國之力!

  但當他們看到了星辰、山峰和大海的旗號,大家都鬆了一口氣,這是明人的艦隊,是那個占據了台灣的“東南府”的艦隊。

  之前,東南府艦隊的炮艦有多膄經過琉球王國,但來去匆匆忙,隻作補給和休整,很快就離開,並不與琉求人溝通。

  他們雖然衣冠不類明國,不奉明國旗號,但是不折不扣的明人!

  見到明人的艦隊如此強大,一些琉球人心中不禁活絡起來,王子尚讓密謂長史蔡令飛道:“此為良機,或可令吾國回歸中華!”

  陳天平點頭道:“然也!”

  此時琉球國王是尚豐王,自公元1621年登位,乃琉球國第二尚氏王朝的第八代國王,尚讓是他的第二子,年方十六,文質彬彬,年少而聰慧,心向中華,表麵卻崇敬倭國,熟中倭兩國語言,平日穿和服,懂得和歌(倭國的一種藝術),他與對倭國薩摩藩駐守琉球的倭人恭敬,因此迷惑了倭人,又因其年少,對他的監視不力。

  沒想到尚讓借機發展反倭勢力,其中長史蔡令飛、法司阮元沅是中堅。

  他們是天生的反倭派,沒辦法,不得不反,因為他們祖宗就是明人!

  大明朱元璋洪武“五年正月,命行人楊載,以即位建元詔告其國。其中山王察度,遣弟期泰等隨載入朝,貢方物。”從此,琉球與中國建立起長達五百餘年的朝貢冊封藩屬關係。

  此後不久,朱元璋因憐琉球人向往中華,卻憚於海上波濤,特賜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入琉球,以他們的航海技術往來朝貢。這三十六姓中,在琉球聲名顯赫者有梁、蔡、毛、鄭、陳、曾、阮、金等姓。

  蔡令飛和阮元沅就是這三十六姓的後人!

  倭國薩摩藩入侵,說直白點就是倭寇,琉球王國是彈丸之地,軍力薄弱,豈可抵抗!(1609年倭人攻入琉球,薩摩藩清點琉球的武器,發現琉球隻得五百張弓,還是輕弓力的,三百把長槍、三百付皮製裝甲等,這點武力連大明的一個府的軍力都不如。)

  倭人刀下,不得不低頭,但蔡令飛和阮元沅根本不服!

  我等本是天朝人,豈可事倭!

  倭人算根毛!毛都不如!

  他們非常注意一切能夠推翻薩摩藩管治的機會,此次東南艦隊即將抵達,讓他們看到了一個機會,不過阮元沅有顧慮地道:“聽往來的商船說這東南府乃大明化外之民,不服王化,目無大明君父,實為海賊,隻怕揖盜入門,走了一個惡人又來一個狠人!”

  尚讓亦有顧慮。

  倒是蔡令飛失笑道:“再差也比不得倭人差吧!”

  尚讓和阮元沅一起點頭稱是,蔡令飛出主意道:“我等立即散布‘明人來了’的消息!”

  ……

  這消息在東南艦隊還沒到來之前就已經傳遍了整個首裏(該城並不是很大),立即擾亂了許多人的心。

  幾乎所有的琉球人一片歡欣:“明人終於來了!”

  原來,倭國的黃金白銀有多,而明國的物資豐富,互補有餘,海運外貿大有可為,琉球群島占據了有利位置。

  從澎湖、台灣、琉球一線再到倭國,是非常可靠的線路,一路有島嶼座標不易迷路、可以靠泊琉球諸島,得到補給,尤其是水源,

  琉球王國通過與中國的宗藩關係從中國獲得大量的物資供應,還發展成為鎖國狀態下中國的海上對外貿易“總代理”。琉球的船隻往來那霸與福州之間,還北上日本、朝鮮,南下安南、呂宋、暹羅、亞齊、爪哇、滿剌加等,遍布整個南洋群島。琉球從這樣的“轉口貿易”中富裕起來。

  其海外貿易的大宗貨物是向中國出售日本的白銀、漆器、刀劍、屏風和扇子,將中國出產的藥材、瓷器、絲綢、銅錢轉售到日本和朝鮮,並將東南亞、印度和阿拉伯半島出產的犀牛角、蘇木、香料、錫、糖、象牙、乳香、龍涎香銷售到中國、日本、朝鮮三國。

  號稱“萬國津梁”絕非虛言!

  琉球國土貧瘠,農業難以發展,靠轉口貿易獲得所需物品,對於貿易的看重可想而知。

  先前,琉球王國憑借著是大明的屬國得到了很大的便利!(要不然人家認你做老大!)

  福州是琉球主要的在華貿易港口,琉球商人在福州交易的貨物種類繁多,有各種手工業品、醫藥、香料、礦產、海產、紡織品及其他珍奇貨物。福州還有人“代售球商之貨”。琉球商人從福建帶走的貨物主要是陶瓷、漆器和絲綢三大類。

  朝鮮王朝通過琉球向南洋的轉口貿易也有發展,從南洋進口藥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國都城首裏城(朝鮮稱為海浦)出現了專門航行到朝鮮的琉球貿易船。因為他們同屬於明朝的藩屬,情分格外不同,因此經濟往來繁密。

  而給薩摩藩控製,將外貿所得利潤截流,琉球人就內外交困,生活質量一落千丈,就連王族也窘迫無比。

  民間普遍食蕃薯,王族雖然還能吃到大米,但吃到的也是糙米。。。還不一定吃得上,因為有台風橫掃,把許多作物都給撥了,如果沒有外貿幫補,這特M的還是王族過的日子?!

  這樣的環境下,琉球人盼大明如盼星星盼月亮,終於盼來了!

  而駐留在首裏的倭人們則頭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