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1章 先攢錢糧,後修黃河
作者:荊南小六      更新:2021-08-14 12:31      字數:2939
  修黃河大堤的事情,武定國這邊可決定不了,最終還是要放到皇帝那邊去決定。武定國的奏折裏麵詳細介紹了自己目前人力資源的優勢,大批的難民正好以工代賑,但是也列舉了不足,錢和糧食都不足夠支撐修理黃河大堤的事情。最終怎麽辦,還是由皇帝來決定。

  ??武定國的這種請示的奏折,在皇帝那兒受到了重視。領導最喜歡這種模式的奏折,隻需要他選擇方向,而不是想辦法。這不,沒過多久,皇帝的批複就送了過來。

  ??“暫緩修築黃河大堤,全力積攢錢糧。待積蓄到一千萬兩白銀,五千萬石糧食,民夫一百萬,方可修理黃河大堤。”

  ??嘖嘖嘖,瞧瞧皇帝這目標定的。這哪是修理黃河大堤,簡直要重新開一條京杭大運河。這種天文數字,任何一個官員看了都要頭疼不已,糧食還好說,隻要糧荒過去,大不了靠著海運,慢慢積累就是。但是這銀子可真不是說攢錢就能攢出來的,皇帝等於是拋了一個大難題給武定國。

  ??好在,皇帝陛下也沒有給武定國規定多少年完成,算是講一點道理。讓武定國湊夠了這麽多數字,就可以開始修築黃河大堤了。

  ??領導已經指明了方向,剩下的就隻是按照這個方向去努力就好了。甚至連皇帝陛下自己心裏都沒什麽底,這麽大的數字能湊得出來嗎?

  ??“把‘嗎’字去掉吧,這點數字對於我武定國來說,湊湊還是能弄出來的。”

  ??武定國滿不在乎的說道,仿佛這一千萬兩白銀,對於他來說,和一千兩白銀差不多。然而這種心態,在他身邊的人看來,真不知道該說什麽好。

  ??是說武侯爺您心態好呢,還是說您武侯爺吹牛不打草稿呢?

  ??一千萬兩銀子,你怎麽不想想,現在大康全國的賦稅加起來才兩千萬兩多一點,你一個魯省,每年能上交一百萬兩就不錯了。

  ??一百萬兩賦稅,那都隻是折算。由於目前實行的是兩稅法,也就是可以交銀子,也可以交物品,比如說糧食稅,百姓們就是上交糧食而已。真正交銀子非常少,就拿張鬆濤以前所在縣,每年收到的銀子,也不過是幾百兩罷了。

  ??而魯省89縣,滿打滿算也就四萬五千兩左右,這一千萬兩的數額,差著兩百個張鬆濤的距離。

  ??武定國捂著額頭,有時候他不得不承認,貧窮限製了人們的想象力。不隻是自己的身邊人,上到皇帝,下到黎民百姓,對於賺錢這個概念,還有稅收這個概念十分的模糊。他們根本難以想象,當商品流通起來,會產生多大的經濟效果,也不知道,國家能夠在商品流動中,獲得多少賦稅利潤。

  ??很簡單,就拿一顆珍珠來說,從漁民捕撈,到手工業者加工,再到商品販賣,最終到富貴人家收藏,這裏麵四道工序的倒手,國家每次收取一點稅額,就能把財富給收集起來。頗有種後世收稅方式的意思。

  ??然而,現在的稅收政策,就像是一錘子買賣,從捕撈收一道稅,後麵基本上就不管了。嗬嗬,這樣的稅收政策能讓國家富起來就騙鬼了。

  ??不過話又說回來,武定國也是這種一錘子買賣政策下的既得利益者,通過給原材料增加產品附加值,獲得經濟利益。

  ??武定國決定拿事實說話。

  ??“芷寧,你給他們說說,咱們港口貿易獲得了多少白銀。”

  ??“我們開展港口貿易半年多以來,總共進行了兩次港口貿易節,總共獲得白銀二十二萬七千四百五十六兩。按照估算,每次港口貿易能夠給我們帶來十萬兩以上的收益,這還是不算糧食等實物抵押。”

  ??此數字一出來,震驚全場。大家都非常驚訝港口貿易的利潤。然而,武定國卻是知道這裏麵的原因。

  ??其實理由很簡單,武定國用糧票代替流通的貨幣,然後開啟白銀兌換糧票,等於說,武定國用紙就能換到老百姓手中的白銀。而一切的稅收,都由糧票給代替了,自然也就是用真金白銀代替了絕大部分實物稅。而官府實際支付的也是糧食,沒有白銀的留出。

  ??這種方法和張居正所采用的“一條鞭”法有點相似之處。

  ??這個時候,每個聽到數據的人,心裏都開始默默算賬了。按照港口貿易三個月開一次的頻率,那麽一年就能有四次,總收入四十萬兩白銀,一千萬除以四十萬,二十五年就能湊齊了!

  ??可是二十五年啊,等到那個時候,怕是黃花菜都涼了吧!不!都餿了!都化成灰了!

  ??“你們是不是傻,非得盯著一個港口嗎?你們不知道多開幾個港口嗎?青島,威海,萊州!再往南一點,吳淞口,寧波,海門,汕頭等等……大康那麽多港口,開二十五個呢?”

  ??一語驚醒夢中人!

  ??對啊,既然港口貿易這麽賺錢,那完全可以推廣開來。有港口的不止魯省一個,其他的沿海各省都可以這麽做。這等於是給大康增加了一大財源。

  ??“你們啊,一個個的先別這麽激動,推廣港口貿易的事情,還得慢慢鋪開,這裏麵涉及的經濟問題太大了,若是讓不懂的官員辦這個事情,反倒會滋生腐敗。這件事,我建議陛下慢慢來,先培養一些人才再說。”

  ??武定國這話才說到了關鍵點上,事情是好事情,但是也要得力的人來做才能成為好事情,曆史上不少的改革,一開始的初衷和立意都是非常好的,隻是到下麵的執行階段就變了味道。武定國的記憶裏麵,好像隻有張居正這位大宰相完成了一場算是合格的改革。

  ??所以說,一切又歸結到人才身上去了。若是天下真的能多出幾個武定國這類的人物,或許皇帝就不怕那麽沒錢過日子了。

  ??看來,攢錢糧的同時,也可以開始人才的培訓工作呀,到時候,就能有充足的人才投入到事業當中去了。

  ??武定國再一次萌發要廣收徒弟的想法,難不成,我這輩子還能有當校長的機會了?

  ??武定國摸了摸下巴,琢磨著這件事怎麽才能弄起來。尤其是怎麽在儒家思想一家獨大的情況下,讓商業思想求得一絲夾縫中生存的機會。

  ??“唉,果然,各種問題追究到深處,那就是思想的問題啊……”

  ??好在自己現在還算是年輕,辦教育的話,現在還是來得及。武定國突然有了個想法,雖然我沒辦法培養讀書人,但是我退而求其次,培養給讀書人打下手的人呢?

  ??畢竟官員們上任之後,自己得招聘一些師爺,賬房,等等這些社會公務員,組成自己的班底。如果能對這些人進行培養,到時候,天下官員都得求著武定國要人才了。

  ??而且,張居正的辦法也是抓吏治,自己這從培養官員下麵的辦事員開始入手,著實不失為一種好辦法。嘿嘿,也恰好能避開和儒家正統學派打擂台的危險,我這是給儒家學派做補充嘛。

  ??我的天,我真是太聰明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