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米脂及張獻忠
作者:淮南王劉安      更新:2021-08-03 07:54      字數:4159
  崇禎元年(公元1628年),當陝西民變的烈火熊熊燃燒的時候,明朝朝庭和陝西各級官府仍舊渾渾噩噩。有“關中鴻儒”之稱的陝西三邊總督武之望和延綏巡撫嶽和聲都己病入膏肓,無法履行職責。

  ??陝西巡撫胡廷宴自欺欺人,每逢州縣報告“盜賊”之事,就不分青紅皂白訓斥一頓“天旱無雨,饑民無食起而鬧事,偶有搶掠,本是曆朝皆有之常事,何來大盜劇賊?本撫豈不知曉,爾等何須張大其事?待得明春雨落,五穀豐登,饑民各安其業,盜賊自無”,認為這些盜賊都是饑民,來年夏收有了糧食以後,自然就會解散,對民變隱瞞不報,被饑民們戲稱為“省城賢主人”。

  ??此時北京對魏忠賢的清洗行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崇禎皇帝生性多疑,在處理魏忠賢集團的過程中大肆牽連,清理一直持續了兩年多的時間,搞得人人自危,無人過問政事。

  ??崇禎二年二月,陝西三邊總督武之望死了,關於武之望的死因,陝西巡撫、巡按各執一詞。

  ??巡撫胡廷宴堅持武之望是病死的,說陝西形勢大好,縱然有幾個小毛賊作亂,也興不起什麽大浪。至於士兵嘩變更是子虛烏有。

  ??而巡按吳煥則堅持武之望是畏罪自殺,士兵嘩變是由於朝廷一直不撥軍餉,武之望左右為難,向戶部討不來軍餉,對士卒發不了軍餉,眼見嘩變在即,害怕承擔瀆職之罪,隻好自尋短見。

  ??陝西各地相繼出現饑民暴動。饑民無所顧忌,肆意劫掠地方,民變逐漸演變成星火燎原之勢。

  ??更要命的是自遼東戰爭以來,遼東戰敗逃跑的士卒、落草的山賊、鬧餉的邊軍、被裁撤的驛卒、還有呼嘯山林的響馬,不斷加入反叛大軍,局勢變得越發難以收拾。

  ??此時反叛大軍由原先拿著鋤頭閉著眼睛衝鋒的饑民變成了有組織、有策略、有經驗的武裝叛軍。

  ??可朝廷依然樂觀地認為,流民隻是烏合之眾,隻要地方處置得當,稍加安撫,等開春後,自會散去。鄙吝和短視,錯過了平定叛亂的最佳時機。

  ??崇禎二年初(1629年),三邊總督武之望死後不久,胡廷宴和嶽和聲看到紙包不住火了,隻好硬著頭皮向朝廷報告。

  ??兵部奉旨進行調查,胡廷宴和嶽和聲互相推諉,胡廷宴抱怨嶽和聲轄區的邊兵作亂,嶽和聲則指責胡廷宴轄區的駐軍造反。陝西巡按禦史吳煥對兩人各打五十大板,他向朝廷報告時說,盜賊初起時邊賊少土賊多,如今都是精銳的騎兵,動不動就是七八千人,兩位巡撫隱瞞不報,互相推諉,是導致形勢迅速惡化的主要原因。

  ??三邊總督武之望不管是怎麽死的,三邊總督之位總要有人繼位,如今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派誰去當陝西三邊總督呢?誰都不願意去。

  ??因為官員們都清楚,如果戶部還不發軍餉,不管怎麽做,誰去做,做這個三邊總督都是沒法活。

  ??幾個月下來,新總督依然沒有人選。

  ??擱太平年歲這總督的肥缺,少說也得幾萬兩銀子打點才能撈到手。

  ??今時不同往日了,袞袞諸公都視陝西三邊為畏途,這不明擺著去送死嗎?傻子才去呢。去了,橫豎都得死。

  ??要麽死在缺糧斷餉的流民亂兵刀下,被他們生吞活剝;

  ??要麽鎮壓失敗,輕者被主子革職入獄,重者被朝廷千刀萬剮。

  ??無論哪一種死法,都會讓你後悔生而為人,想想後背就一陣發涼。

  ??在崇禎的嚴令下,吏部終於推選了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楊鶴出任陝西三邊總督。

  ??楊鶴何許人也?

  ??楊鶴字修齡,湖廣常德府武陵縣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曆任雒南知縣、長安知縣,萬曆四十年擢升為禦史,上疏言事直率無忌,遭朝廷眾臣排斥,引疾而去。

  ??楊鶴是個禦史,而且還是個非常稱職,敢於直言的禦史。

  ??他為了報答崇禎皇帝起用於田間的知遇之恩,見國事衰敗不堪,就勸皇帝要培養國家元氣,圖治之要在於培養元氣——小民元氣、封疆元氣,士大夫元氣。

  ??說得頭頭是道,皇帝聽著欣喜異常。

  ??這話絕對在理,劍鋒所指朝廷中相互攻訐,愈演愈烈的黨爭問題,自然引起善於黨同伐異的朝中大僚的反感,決計把這個特立獨行的楊鶴排擠出朝廷。

  ??現在機會來了,你楊鶴不是要培養元氣嗎?先到陝西去培養吧。陝西三邊是什麽地方,那是虎狼之地。夷漢雜處,蒙匪入寇,流民造反,士兵嘩變,是大明局勢最混亂的一個地方。

  ??楊鶴不知兵,對於剿匪完全是一個門外漢。

  ??楊鶴誠惶誠恐,也自認為沒有“勘定禍亂之才,亦未閱曆邊疆,恐難勝任”,向皇上推辭。

  ??皇帝鑒於無人肯挑這付重擔,不同意他推辭。

  ??楊鶴從無帶兵作戰的經驗,皇帝問他平亂方略,也隻能以“清慎自持,撫恤將卒而已”作答,這種回答感覺楊鶴去三邊是靜修,而不是去平亂。

  ??皇帝卻恰恰欣賞他的這種為官清慎的作風。

  ??平心而論,楊鶴一生可以成為一名出色的禦史,但決成不了一名合格的統帥。

  ??三邊總督武之望死後不久,本已經病入膏肓的延綏巡撫嶽和聲也步其後塵相繼病死,隻剩下陝西巡撫胡廷宴孤零零一個人去背民變黑鍋,朝廷將其革職查辦。

  ??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六月為了應付陝西危局,朝廷進行了人事調整,以楊鶴代替武之望任三邊總督,以張夢鯨代替嶽和聲巡撫延綏,以劉廣生代替胡廷宴巡撫陝西。

  ??朝庭大事暫且不論,崇禎元年末,此時的米脂知縣為燕子賓,米脂知縣燕子賓生平不詳。

  ??米脂縣中有大戶艾家,據《米脂艾氏宗譜》記載,大明天順年間,艾氏始祖旺公由山西貿易而來,扶危濟困,悉心佛事,世人以為有潛德,尊為“處士”,定居斯地,托籍米脂。

  ??一日艾旺走出米脂東城,在流金河南岸龍鳳山腳下的一塊石板上躺下小憩。正在半睡半醒之際,他聽到不遠處有兩個南方口音的人在低聲私語“此人所躺之地實在是一塊風水寶地,隻可惜他躺得不正,否則其後代子孫必將大富大貴。”聽聞此話,艾旺心中不由地一驚,卻依然裝作熟睡的樣子,隻是緩緩地翻了個身,調整了一下方位。那兩人眼見此景大吃一驚,高呼“這下是躺對了,就看此人有沒有命買下這塊地作為墳地了。”

  ??耳聽得那二人漸行漸遠,艾旺匆匆爬起,便向城裏人打問此地的主人。最後,他花高價買下了那塊地,死後也就葬在了此處。但因此地狹促,其後代子孫中隻有其獨子艾文吉、長孫艾茂葬在此地。由此,米脂艾家迎來了家族曆史中聲威最為顯赫的一頁。

  ??祖墳葬於風水寶地,便可佑得子孫家大業大、英傑輩出,米脂艾家族的迅速興起頗有些神奇。

  ??據《米脂艾氏宗譜》記載,小艾家族二世祖文吉為太學生出身,卻棄文從商,在揚州一帶開設鹽號。雖是富甲一方,卻施財刊印佛經,頒行天下;又扶危濟困,在米脂創設河橋。

  ??文吉次子艾芳,係國子監貢生,敕授文林郎,出任山西平陽府大寧縣(今臨汾市大寧縣)知縣;三子艾蕙,敕授修職郎,曾任秦王府(今西安省政府及新城廣場一帶)典膳。艾蕙長子希清,曾任山西絳州別駕;次子艾希醇,嘉靖十四年(1535年)進士,曆任南京戶部主事、員外郎、郎中及浙江按察司僉事、河南布政司左參議、山西按察司右參政等職,後任巡撫保定六府地方,因功擢任戶部右侍郎,加授通議大夫。

  ??值得一提的是,艾希清所育五子,三子艾杞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武進士,官至山西按察司僉事,誥授奉議大夫;四子艾梓同為武進士,曆大同、延綏鎮參將,累功官至提督京營總兵官,誥授一品光祿大夫;其餘榛、桐、樞三子也為貢生。此處的“兄弟登科”,雖不及宋代竇禹鈞“五子登科”之盛舉,卻也堪稱是米脂曆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話。

  ??米脂艾家自二世祖文吉開始,便是讀書人出身,詩書傳家絕對是當之無愧。艾始祖旺公以《家範》《訓家恒語》作為家教啟蒙思想,教育子孫要注重科舉,以學為進。當然,這背後還要有殷實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過去的窮苦人家,單想靠讀書出人頭地還是比較困難的,單是學費、趕考的路費便是一筆不小的開銷。

  ??艾氏家族人丁眾多,家境富裕,再加之族內讀書氛圍濃厚,這才是得使得子孫由進士、貢舉明經顯者十不啻……三至四世,即子孫勳名之顯,科甲蟬聯,紳士之眾,遂被人稱為‘延綏巨族’。

  ??此時項羽所建的大王山城北部山區有十八寨山賊,首領為張獻忠,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十八日,張獻忠出生於陝西省定邊縣柳樹澗堡,張獻忠少時曾讀書。

  ??天啟年間,山東省青州府五虎彭門掌門彭興北上抗蒙,路過柳樹澗堡時,見張獻忠根骨上佳,便將其收為五虎彭門記名弟子,教授其五虎斷門刀及虎力真氣。五虎彭門乃大明七派旁門之一,其掌門彭興更是世間少有神魂境大高手,如陸地神仙一般的存在。

  ??張獻忠成年後當過延安府捕快,卻因事革職,而後便托師傅彭興的門路至延綏鎮從軍。因自恃武力,犯法當斬,主將陳洪範為其師彭興舊時一同抗蒙戰友,於是為之求情於總兵王威,重打一百軍棍除名,從此張獻忠便流落米脂北部山區。

  ??張獻忠身長瘦而麵微黃,須一尺六寸,僄勁果俠,人稱為‘黃虎’。張獻忠煉氣資質極佳,年紀輕輕便將虎力真氣修出了五虎之力,依靠五虎斷門刀及虎力真氣強橫的武力,張獻忠在天啟末年接連占據了米脂北部山區十八座山寨。

  ??。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