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大明轉口貿易
作者:淮南王劉安      更新:2021-08-03 07:54      字數:2799
  北半球的氣候自十四世紀開始轉寒冷,十七世紀達到極點。十五世紀初以後,出現兩個溫暖時期(1550—1600年和1720—1830年)和3個寒冷時期(1470—1520年,1620—1720年和1840—1890年)。總的來說,明代氣候寒冷幹旱,進入中國曆史上的第四個冷期。

  ??明末氣溫明顯偏低,極寒天氣、冰雹、雪災、水災頻發。萬曆二十八年,福建興化、莆田等地連續幾天出現凍雨,城牆、橋梁坍塌。萬曆二十九年,江南地區凍雨。萬曆四十六年四月,陝西大雪,凍死駱駝二千多隻。萬曆三十五年、萬曆三十七年江南、兩湖、福建等地大水。崇禎三年九月,北京出現嚴重凍雨冰雹。從1620年冬到1621年春,全國出現極為罕見的嚴冬,長江中下遊地區及其以南的大範圍冰雪天氣持續長達40餘日。漢水及淮河下遊與洞庭湖等大江大湖出現嚴重封凍,長江以南的大量河流和湖泊結冰,亞熱帶和熱帶果蔬及其他植物遭嚴重凍害。

  ??另外,氣溫變化與降水變化有密切關係,十七世紀是近500年來3次持續幹旱中最長的一次。明代初期全國水旱災害發生頻率差不多,兩種災害交替發生,全國性的旱或澇災的趨向不明顯。但是成化以後情況有所不同,明代後期全國進入一個異常幹旱的時期。

  ??明末旱災非常嚴重。萬曆十一年,山西運城鹽池由於大旱而幹涸。天啟元年,全國大旱。天啟五年,北直隸大旱。天啟七年,四川大旱。崇禎元年夏,華北大旱,赤地千裏,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人相食”。天啟六年,華北大旱與蝗災並發。崇禎元年,陝西、山西旱災接蝗災。

  ??龍山石室另一端的大王山城建造完畢後,項羽抽調晉陽大學義子營出身的畢業生力量(為了保密),對米脂縣進行了全方麵的社會調查,調查發現因為連年幹旱,大明北方糧價奇高,米脂縣的糧價更是高達每石三兩白銀,也就是3000文錢,明朝一石有多重呢?約合76公斤,大夏一石約合30公斤。

  ??有夏八年,大夏一石米大概300文至400文五株錢,折合成大明單位的糧價就是每石760文錢至1020文錢,而且由於如今大夏天下紛爭戰爭已止,大夏各地的糧價還在不斷下跌中。

  ??相較於畸形偏高的糧價,那麽米脂縣中的漆器、鐵器、棉布、茶葉、煙草、紅糖,及青花瓷、彩瓷和顏色釉瓷等陶瓷,織綿、紗羅、絲絨、絲緞、潞綢、妝花等綢緞,與胡椒、肉桂、丁香、番紅花、香蘭葉、長胡椒、黑胡椒、肉豆蒄、豆蔻等香料,價格就未免太賤了。

  ??看來兩個世界的轉口貿易有大利可圖,於是項羽決定在三十餘裏外的米脂縣中開設一個晉莊大明分部,專門進行兩個世界的轉口貿易。至於在大明其他地方開設晉莊分部的事,項羽也仔細考慮過,可惜明末陝西是反賊的大本營,到處都是亂竄的反賊義軍饑民,如若在其它城市開設晉莊,進行貨物運輸,那不就等於羊入虎口麽?

  ??兩個世界的貿易差價利潤已經足夠多了,項羽沒必要為了這點小利增加多餘的成本。

  ??晉莊分部開起來後,因為山西簡稱晉,因此米脂縣上下都以為晉莊不過是某個山西大商人的貨棧,也不甚在意。

  ??大明山西由於明朝“開中製“興起的晉商遍布大明五湖四海,甚至連與建州滿人交通這樣的殺頭生意都敢做,在米脂縣中開個貨棧也沒什麽稀奇的,原本米脂縣中就有幾家晉商開的商鋪。

  ??商人害怕沒有利潤或利潤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樣。一旦有適當的利潤,商人就膽大起來。如果有10的利潤,就會有商業前往販賣;有20的利潤,商人就活躍起來;有50的利潤,商人可以鋌而走險;為了100的利潤,商人就敢踐踏一切人間法律;有300的利潤,商人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斬首的危險。

  ??陝北糧價如此畸高,項羽相信如果知道米脂縣出售大量粟米,不管商道多麽兵荒馬亂、艱難險阻,陝北糧商必定跨山越河,克服千難萬險、艱難險阻將貨物運來米脂縣。從此以後,大明米脂縣便就多了一種特產,那就是粟米。

  ??米脂縣的晉莊不僅收購大明茶葉、棉布、綢緞、瓷器漆器、鐵器、煙草、紅糖等貨產,連男女嬰兒、半大小孩、成年青壯男女也都收購。有道是半大小子吃窮老子,米脂縣內不少家無餘糧的家庭毫不猶豫的便將多餘的兒女賣給了晉莊,以換取全家救命的糧食。甚至有不少貧賤的無地農民走投無路之下便將自己自賣給了晉莊。

  ??不到一個月,陝北3府7州27縣大小糧商都知道了米脂縣收購各種物產奴婢,並且出售大量粟米的消息。

  ??陝北無數消息靈通的大小糧商肩挑車載,攜帶貨物奴婢前往米脂縣換購糧食。因為天下連年大旱,地主家都沒餘糧了,因此大明北方糧商的日子越來越難過,因為沒有貨源供應,陝北不少糧鋪都快開不下來了,聽聞有地方無限製出售粟米,那還不抓緊前往購糧,生怕晚一些米脂縣的粟米就賣光了。

  ??除了大明貨產,項羽為何要收購人口奴婢呢?自然是為了填充晉國那地廣人稀,廣袤無邊的疆土,有了人就能耕作土地,晉國土地上就會有收獲,項羽就會有更多糧食販賣給大明,以換取更多的人口。

  ??為了能擴大兩個世界間的轉口貿易,項羽在晉國征發了數萬勞役前來擴大龍山石室的寬度,並且在龍山石室後方的懸崖邊建造可供貨物上下的自動貨梯。當然這都項羽是以給自己修陵的名義進行的。

  ??帝王們希望死後仍能享受世間一樣的豪奢生活,於是仔細勘址,找一塊風水寶地,為自己修建陵墓。

  ??就像秦始皇陵的修建伴隨著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當他13歲剛剛登上國王寶座時,秦始皇陵也就隨之開始了。

  ??古代帝王生前造陵並非秦始皇的首創。早在戰國時期諸侯國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風。如趙肅侯“十五年起壽陵”,還有平山縣中山國王的陵墓也是生前營造的。秦始皇隻不過是把國君生前造陵的時間提前到即位初期。

  ??秦始皇陵動用了七十二萬勞工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臨死之際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繼位,接著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晉王修陵隻不過是大夏諸侯王的常態,因此並未引起大夏世人的懷疑關注。

  ??龍山石室後方懸崖底部便是汾水的支流,因為是從龍山匯集溪流而下,因此這條支流水流落差較大,河水湍急,動能充足。於是龍山工廠的工程師們便在支流中架起了數十座水輪機,又在龍山石室後方的懸崖上下建起了數十座自動貨梯,依靠水力上下自動運輸粟米貨物,節省了項羽大量人力。

  ??。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