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三章 運河的意義
作者:怕起重複      更新:2021-02-05 21:05      字數:2270
  不管目的是什麽,朱慈烺不希望他的朝廷打著正義的名號作惡。

  就像英國的羊吃人,不管怎麽促進了工業的發展,圈地運動都是一步農民的血淚史。

  被朱慈烺說了一頓之後,賽伯溫也不在說什麽,交通部這邊舉起手:“陛下,交通部今年按照五年計劃的規劃要開建三縱三橫的大明主幹道。

  但是就目前的財政來說,根本無力維持所有道路全部開工。

  而全線開工意味著道路建好之前,百姓都不能收益,所以我們想是不是新定個主輔之別。

  把主要精力用來修一縱一橫兩條道路,然後其餘的兩縱兩橫主要以修整和對險峻難以修建的路段提前開工為主?”

  朱慈烺問道:“那你們打算以哪一橫哪一縱為主?”

  交通部部長焦金明拱手:“橫向的就是從天津到京城,再到山西、西安,一直通到嘉峪關的中線。

  縱向的就是從北疆城到北海、科爾沁、張家口、入京城,南下北直隸、河南、兩湖、最後到廣州的中線工程。

  這兩條路如果修成,可以讓南北東西交通得到改善,而且兼顧了急需。

  而且這兩條路沿途多有市鎮,官道也有基礎,修整多餘修建,一旦修成立刻能給沿途百姓帶來方便。”

  朱慈烺嗯了一聲:“那就先修這一條吧,不過從陝西到漢中再到四川的陸路要抓緊拓寬,還有從四川到兩湖的水路也要疏通,對於險灘暗礁等該炸掉的炸掉,該疏通的疏通。”

  焦金明連忙答應:“是,按照五年計劃,未來五年交通部將會以陸路為輔,疏通水路交通為主。”

  朱慈烺又問了一句:“遼河通往黑龍江的運河論證的怎麽樣了?”

  焦金明連忙說道:“已經論證完成了,鬆花江距離遼河東支最近處隻有四百六十裏左右。

  且兩河之間沒有明顯山脈阻擋,落差大概有三十米到四十米左右。

  開挖運河的化,鬆花江水能夠自流入遼河之中,對遼河水也是一大補充。

  現在工程已經進入準備階段,為了修建這條運河,交通部建議在鬆花江運河口和遼河運河口各遷移一個墾殖公司,人數最好是那種十多萬人的。

  到時候交通部可以就近獲得勞動力,整個工程計劃用十年的時間,運河修成之後,可以通航千噸以上的貨船。”

  其實後世之所以沒有修建運河,第一是東北有發達的鐵路運輸,第二遼河流量萎縮通航條件差,需要鬆花江補充水量。

  第三就是因為黑龍江是國際河流,鬆花江又是黑龍江的重要支流和重要水源,一旦這邊動手修建運河,引鬆花江水接濟遼河,導致黑龍江水流量降低。

  那麽會引起國際爭端,這個要劃重點,毛子們戒備心還是很重的,連在蒙古修鐵路的計劃他們都不斷阻止,更不要說這種涉及他們根本利益的事情了。

  但是大明確沒有這樣的顧慮,現在兩條河都是大明自家的,咱們想真麽挖就怎麽挖,水想朝哪流就朝哪流!

  關鍵是連通了遼河和黑龍江對於大明來說戰略意義重大,大明從渤海支援北疆不再需要繞到幾千裏海路,直接入遼河一路北上。

  加上黑龍江入海口的半年以上封凍期,遼河封凍期又短的多。

  除了出兵方便之外,這條運河對於北疆經濟發展也有重要意義。

  如果整個東北的物資都能通過遼河運入渤海,那麽東北經濟就能納入渤海經濟圈了,比起黑龍江自己成一個係統,是不是覺得近的多,也發達了很多?

  那如果以後再修一條從黑龍江到勒拿河的運河呢?

  那樣整個北疆是不是僅僅的和京城和渤海聯係在了一起?

  這意味著什麽?意味著製約渤海和京城地區發展的資源瓶頸就不存在了?

  想一想如果整個東北的資源再加上整個東西伯利亞的資源都通過這條運河進入渤海,那將會是一種什麽樣的景象?

  這樣一看,這條運河的戰略價值是不是更加凸顯了?

  所以第一個五年計劃裏,朱慈烺就把這條運河納入規劃,並且作為重點工程來做。

  朱慈烺敲著桌子說道:“這兩個點將來都會發展成重要城市,設置兩個墾殖公司有點太少,朕今年會先設置兩個,明年後年會每年繼續增加一個。

  而整個計劃周期十年也太長,人數給你們翻一倍,朕要求你們六年內要修好這條運河。

  而相對於運河來說,北疆的陸路交通計劃可以緩建,那邊人煙稀少,口外運輸又以馱馬為主,不必急著修路,縱線就從張家口往南吧。

  先集中資源把運河修通,然後再疏通河道。”

  焦金明點點頭:“是,臣會調整計劃。”

  說完這個之後,朱慈烺繼續說道:“橫向的也調整一下吧,直道不一定要修直的,山西那邊太行山呂梁山山山相連,會增加多少修路難度?

  當初定的三縱三橫,那隻是一個方向規劃,並不是說這條路就要沿著朕劃得那條線修!

  修路是為了什麽?是為了交通,是為了運輸物資方便!

  照著你們這個修法?方便麽?

  為什麽不借用一部分縱線的道路,甚至借用運河和黃河的運力,然後先把水運達不到的區域道路優先補齊?

  朕的要求是最快的把物資從京城運到嘉峪關!而不是非要直直的送過去!”

  焦金明擦擦汗:“是,臣知道了,臣一定重新製定計劃,達到要求。”

  朱慈烺看了一眼賽伯溫:“他們提交的計劃你沒有看麽?不覺得不合理麽?”

  賽伯溫摸摸鼻子:“臣還以為陛下這樣規劃是為了兼顧山西防禦,所以臣沒有阻止,山西到京城確實需要這樣一條道路,否則運輸物資也非常麻煩。

  至於殿下說的原本就有的河運,既然有了又何必要修,所以臣覺得在山西修路並沒有錯。”

  朱慈烺敲著桌子:“是需要!但是大明需要的地方多了,咱們的財力是有限的。

  現在咱們隻能用有限的財力優先滿足急需的工程,大明現在最急需的就是對邊疆的控製,修路就是要控製邊疆,溝通偏遠地區和大明腹心的聯係。

  哪裏最需要修哪裏,哪裏有戰爭風險修哪裏,哪裏影響大明兵力投送修哪裏!

  交通要為戰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