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成也軍功爵敗也軍功爵
作者:怕起重複      更新:2021-01-11 10:32      字數:2276
  崇禎聽著一下子分成那麽多份,心裏有點擔心:“這麽分法,是不是太零散了?怎麽保證這些學校的教學質量?

  離得那麽遠,就算有問題,咱們也發現不了,教的不好也不容易改正?”

  朱慈烺對此倒是不擔心:“父皇,當初講武堂從無到有,一點點發展至今,也沒有擔心教學問題啊。

  這些學校其實前期主要承擔的是研究和統計工作。

  首先是生存方麵,收集這些地區的各種數據,尋找當地百姓經驗豐富的獵人牧民等等構築起生存基本知識。

  然後總結各種經驗,把這些經驗進行科學化的總結,最後推廣開來。

  再然後是作戰方麵,根據不同的地形,不同的需求,研究不同的武器需求,再根據環境研究不同的作戰方法。

  大明不需要他們有多麽優秀的水平,咱們隻需要讓他們少犯錯,多總結經驗。

  然後就是不停的演習,不停的推演,小股作戰,這樣打著打著,不就總結出經驗來了麽。”

  崇禎點點頭:“上次你跟朕說的那個改革軍功爵製度,軍功爵製度,秦之暴政,大明若用,豈不是於暴秦無異?”

  朱慈烺笑著說道:“父皇,秦雖殘暴,但秦也有很多地方值得學習借鑒,車同軌,書同文,等不說,軍功爵製度就是一項非常有用的激勵士卒手段。

  實際上秦雖然施行軍功爵,但是軍功爵並不是秦之發明。

  在戰國時期,魏國實行軍功爵製最早,所以戰國初魏國以武力稱雄一時;楚國自吳起變法,實行軍功爵製以後,數年之間便“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國勢大張。

  秦國隻是因為軍功爵製最完善、最合理,賞賜最重,賞罰也最信,所以秦國的軍隊戰鬥力最強。

  所以軍功爵本身並沒有錯誤,鼓勵士卒征戰立功,這能有什麽錯?”

  崇禎猶豫的問道:“朕最近再讀曆史,軍功爵製度自漢開始崩壞,隋唐時演進為府兵製,到了唐中期,田地賞賜無所出,府兵製崩壞,不得不以募兵代替。

  從此可以看出,軍功爵製度,需要賞罰,賞賜之物無非田地、糧食、宅院等等,大明雖然國土廣大,但是立朝三百年,以無一寸無主之土地。

  就算今年奪回了遼東開發了奴兒幹都司,但是這些地方多為邊塞苦寒,且不說這些人願不願意去。

  就算他們願意去,天長日久,那些土地分完之後,大明又當如何?

  數百年之後,大明難道要再走廢爵改募兵之策?

  再說軍功爵也未必有用,秦用軍功爵,不還是二世而亡?”

  看來崇禎確實做了很多功課,上次朱慈烺隻是順嘴一提軍功爵,沒想到崇禎當時沒怎麽表示,確暗自記在心裏,並且查閱了資料。

  朱慈烺拱拱手:“父皇說得對,軍功爵製度需要賞賜東西才能鼓勵士卒爭相立功。

  秦之失並不是因為軍功爵製度不行,而是因為軍功爵製度太強大了,導致影響了國政。

  而且秦也不是二世而亡,秦作為一個政權存續了六百年之久,隻是吞並六國之後,才因為消化不良導致滅亡。”

  崇禎一聽就奇怪了:“軍功爵製度太強?作何解釋?”

  朱慈烺解釋道:“秦之軍功爵,講究的是‘功自耕戰出’。軍爵更是和殺敵人頭數掛鉤,百姓獲得賞賜土地等等都跟戰爭有關。

  這也就造成了,無戰爭,就無功勞,沒有功勞土地金錢爵位就無從談起。

  這就導致全國上下,人人好戰,人人求戰,自秦滅六國後沒有一刻停止打仗,沒有一刻停止對外擴張。

  這也就導致了其主力部隊大多在邊塞參戰,這才要征發民力不斷運糧運物到前線,民力消耗甚巨大。

  而士卒征戰四方又導致國內空虛,亂民蜂起時,各軍官不想著防守重要關隘等待援軍,而是一心求戰,四處出擊。

  本來兵力就不足內部空虛了,士卒還四處出擊,這就導致被各個擊破,到最後麵對劉邦項羽之時,隻有奴隸和苦役臨時編組軍隊。

  論秦之滅亡,儒家喜歡談暴政,談仁義,但是在兒臣看來,這不過這群人為了抬高自己,編造之詞罷了。

  秦陳勝吳廣之亂起於秦二世元年七月後,秦滅亡之時乃是秦二世三年十一月。

  從亂起到滅亡僅僅兩年左右,這中間又經曆了嬴政駕崩、公子扶蘇蒙恬等等被殺,朝堂內鬥、二世被殺,子嬰即位等等事件。

  可以說,秦完全是在沒有準備好的情況下,被偷襲而亡。

  嬴政駕崩導致朝局動蕩,國家反應時間變慢。

  公子扶蘇和蒙恬被殺又導致秦朝堂和軍中被大規模清洗,導致軍隊調動不靈。

  各地軍隊還在惶恐不知如何應對的時候,朝堂上又內鬥不止,中樞忙著爭權奪利忽視了各地亂民,李斯被殺之後又是一次清洗,導致中樞再次混亂。

  等到發現問題之後,在想扭轉,已經來不及了,況且到秦亡之時,秦國中樞之亂也並沒有停止。

  所以秦之亡完全是秦綁住自己的手腳去跟關東六國之餘孽亂民作戰。

  若是秦軍皆在中樞,六國如何敢叛亂,若隻是內鬥不止,六國隻要入不了函穀關,到時候其內部矛盾激化,必然自亂陣腳。

  待到秦國內部穩固之後,再出函穀關,那麽關東六國將再歸大秦矣!

  所以秦可以說‘成也軍功爵,敗也軍功爵’。”

  崇禎聽完朱慈烺的講述更是震驚的無話可說:“既然軍功爵有如此危害,那麽你為何還要推動的明用軍功爵製度?

  這不是自己給自己找事幹麽?秦不能控製軍功爵,大明就能控製了麽?”

  朱慈烺笑著說道:“大明自然是吸收其有點,避免其缺點,曆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唯有從曆史中學習經驗總結教訓。

  秦之軍功爵製度,其不管製度在好,但是其中樞之中沒有相應的軍隊調度使用辦法,軍隊使用全憑帝王喜好,朝臣意願。

  而大明現在設立參謀製度,是從大局從總體上安排大明兵力,安排大明戰事,絕對不會出現內部空虛之事。

  再有大明比之秦,內部已經一體一心,內部更是穩定,百姓輕徭薄賦,父皇更是高瞻遠矚,立下‘天朝田畝永不加賦’的聖訓,百姓賦稅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