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不征之國
作者:怕起重複      更新:2020-12-16 08:23      字數:2197
  看著崇禎疑惑的眼神,朱慈烺不得不硬著頭皮解釋,畢竟是自己推上去的,朱慈烺還指望他抓高迎祥呢!

  朱慈烺拱手道:“父皇,想必楊嗣昌是新上任,還沒有梳理清楚情況,兵力調派需要時間,加上建奴忽至才使得計劃沒有順利實施。

  好在現在流寇大部已經擊潰,剩下的隻是追繳,相信很快就會有成果傳來。”

  盧象升也若有所思的打量了一眼朱慈烺,他這句話目的就是為了給楊嗣昌上上眼藥,畢竟他倆不和已經人盡皆知了。

  沒想到他這邊一說話,太子就跳出來替楊嗣昌辯護,看來傳言楊嗣昌是太子的人的事情應該是真的了。

  崇禎想想也有道理,楊嗣昌上任沒有多久,又碰到建奴入寇,具體有沒有能力,還要再等等看。

  顯然崇禎對於這種上書並不是很關心,他已經不是當初那個人雲亦雲,啥都不懂的菜鳥皇帝。

  這一年他學到了很多,例如國家戰略,例如把握節奏,例如掌握大勢等等,手裏有糧心裏不慌,手裏有兵,對於各種魑魅魍魎他也能淡然應對。

  而且現在相對於流寇,崇禎更希望聽聽他對建奴的策略:“這些朕已經知曉,盧卿家還有什麽要上奏的麽?”

  盧象升連忙又說:“臣還覺得,台諫大臣不懂軍事,又喜歡瞎指揮,不管事情的難易,不顧將士的死活,專門在那裏說長道短,求全責備。

  更有甚者,隻為了反對而反對,隻為了個人名譽,不顧及軍情的具體情況,督臣做一樣他們就反對一樣,處處掣肘。別人即使有再大的本事又怎麽能施展出來?”

  在朱慈烺看來,盧象升果然還是那個脾氣火爆正直的盧象升,這一大圈下來,從上到下,從士卒到督撫,從州縣官員到禦史台諫,他是全懟了一遍。

  不過他也不是盲目的懟人,說的這些問題都切中了要害,這樣得罪人,怪不得後來混的那麽慘。

  見盧象升還在那喋喋不休的說著剿滅流寇的事情,崇禎真的忍不住了,幹脆直接問:“你說的這些朕都知道了,那麽你對建奴這一戰怎麽看?”

  盧象升一副意猶未盡的表情,收拾了一下心情:“臣這些日子一直在講武堂的參謀部觀看他們推演,臣以為講武堂參謀部的建議非常正確,而孫督師之策太過保守。

  保守就意味著風險,臣覺得,禦敵於國門之外才是保證安全的最好辦法,而且臣覺得新軍根本不需要大規模調動。

  喜峰口建奴既然最多兩萬,而且真奴可能不到一萬,那麽臣覺得以永平新軍和勇士營大部足夠殲滅來敵。

  雖然兩部因為騎兵不足,不適合追擊,臣建議不妨把建奴引到喜峰口以內,然後截斷建奴後路在聚而殲之。這樣一來敵騎兵就難以發揮優勢。

  而且調曹文詔部還有一個壞處,那就是曹文詔部大多是蒙古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其戰場不肯出力,麵對的敵人又是建奴感染瘟疫的部隊,所以很可能就是調過來也不敢追擊。

  而且對方知道之後,因為怕死還可能引發嘩變,所以,臣不建議讓曹文詔部參戰,倒是可以讓他們趁機襲擊草原上的蒙古部族。

  這個時候各族被瘟疫籠罩,相互龜縮原離,必然不敢相互支援,清繳一波即能給大同附近明年的防禦減輕壓力,又能威脅建奴側翼,使他們不敢全力南下。”

  聽到這家夥終於肯跟著參謀部的計劃走,崇禎和朱慈烺都鬆了一口氣,不過這家夥好像比朱慈烺和參謀部的計劃激進的多了。

  朱慈烺一點也不奇怪,這家夥不僅好戰,還勇猛到無腦,提出這種冒險的建議很符合他的風格。

  現在朱慈烺也是沒有辦法了,孫承宗的保守,使得新軍錯失了調集的時間,等盧象升趕到想調曹文詔部也不肯能及時趕到了。

  宣府的新軍要留下來防禦多爾袞的主力,所以即使盧象升不冒險,朱慈烺也不得不冒險一把,好在四萬對兩萬,加上邊軍配合,不說全殲,最起碼擊退應該沒有問題吧。

  崇禎鬆了了一口氣說道:“聽說你要連夜去往喜峰口?”

  盧象升抱拳道:“正是,臣覺得,孫督師戰法保守,新軍被平分在各個關口導致力量不能集中,所以臣打算盡快到前線,把新軍集結起來,以備來敵。”

  崇禎點點頭:“你來的時候,朕剛剛得到消息,建奴已經到達答魯城。”

  盧象升心中一緊:“陛下,建奴到此地修整之後必然分兵,分兵之後就應該會直接入關,軍情緊急,請準許臣立刻辭行!”

  崇禎扶著桌子站起來:“你不要這麽著急,有道是磨刀不誤砍柴工,你既然急著要走,那承恩你去禦馬監給盧督師挑一匹好馬!”

  王承恩點點頭領命,盧象升也是一個愛馬之人,聽皇上的意思要送一匹禦馬給自己,立刻高興的謝恩。

  兩人去選馬了,朱慈烺也起身:“父皇,既然一切都準備妥當,孩兒也告辭了!”

  崇禎點點頭:“嗯,你回去吧,高麗之事,你便宜行事吧,不過切莫壞了組訓!”

  洪武二十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草了《皇明祖訓》,針對大明藩屬國列出了15個“不征之國”高麗就是其中之一。

  這一外交策略的提出,對明初的地緣政治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貫穿整個明朝的外交基石。

  朱元璋深信傳統外交思想恪守的“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原則。他指出:通過戰爭征討蠻夷“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

  《皇明祖訓》明確提出:“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戎,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大明富強,貪一時自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切記不可。”

  崇禎提醒這個就是告誡朱慈烺要尊崇祖訓,但是朱慈烺讀皇明祖訓的時候確發現了幾個漏洞,利用這幾個漏洞完全可以繞過不征之國的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