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百姓哀苦
作者:乾乾靜聽      更新:2021-07-26 08:10      字數:4482
  乾清宮中。

  ??朱由校拿著王安給他的那一遝紙張,掃了四周一眼,然後又對王朝輔說道。

  ??“吩咐下去,今日王安來乾清宮的事情一個字也不要說出去。”

  ??“是。”王朝輔躬身答道。

  ??其實自從幾個月前宮中大清洗之後,外朝就很難打聽到宮裏的消息了,但是即便如此,朱由校還是再次特意吩咐一句,可見對於此事的重視。

  ??可以說無論是朝堂上的官員,還是地方上官員,都不希望皇帝能夠清楚了解到下邊的消息,他們想的隻是將皇帝當個吉祥物供起來。

  ??而王安最後離開時刻的這一些見聞,可以說是相當真實的大明民間寫照了。此舉無疑背刺了文官們一刀,而且消息流傳出去的話,很可能會讓一些人有了警覺,甚至搞得政局不穩都有可能。

  ??吩咐完畢後,朱由校才終於打開看了起來。

  ??王安記錄的東西很零散,也根本沒有怎麽係統歸攏過,內容還非常多。

  ??但是朱由校卻看得非常仔細,因為這上邊的每一言都是王安親身經曆,親眼所見,肺腑之言。

  ??隨著一張張翻閱過去,朱由校的臉色也越加陰沉。

  ??上邊記錄的東西很多,其中主要有那麽幾點,其一便是糧食問題。

  ??根據王安觀察調查得出,最近一些年天災頻發,雖導致百姓種植的糧食大幅度減產,致使大量百姓活活餓死。但是這卻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人禍。

  ??天下良田半數之多已盡皆士紳豪強之手,不納稅於朝廷則也罷了,更甚者還將萬畝良田種植茶葉,桑樹等不能供百姓食用的東西,然後海貿走私,以此來換取更大的利益。

  ??東南很多豪族雖有良田萬畝,卻不種植生產糧食,這也致使貧困百姓食不果腹,易子而食。

  ??不僅如此,他們還用手中巨額的財富囤積糧食,哄抬糧價。

  ??因為一條鞭法的實施,百姓們所交的田稅賦稅等已不再用實物,而是選擇用白銀。每年糧食豐收之後,百姓們便要用手裏打下的糧食來換取白銀,以此來繳納賦稅。

  ??每當這個時候,官商勾結,這些奸商們就會左手倒右手,大量出售手中囤積的糧食,以使市麵上的糧價降到最低點。

  ??百姓們哪怕是豐收的年景,用手中大量的糧食也隻能換取很少的銀子。

  ??而每當春季青黃不接的時候,奸商們則會大量囤積糧食,哄抬糧價,再次從百姓們身上刮下一層皮。

  ??如此一年反複兩次,試問又有那個百姓受的了這樣的盤剝。

  ??這還是王安所見的東南幾省比較富饒的地區,其他偏遠地區呢。四川奢安之亂即將爆發,山西陝西民亂起義已見端倪。

  ??想到這裏朱由校臉色就陰沉的可怕,同時又深深的擔憂著,不知任命朱燮元為西南總督之後,原史中那一場持續十數年之久的奢安之亂能不能快速平定。

  ??在這場叛亂之中那些奸商們在其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懷著這樣的心情,朱由校又繼續打開那一遝紙看了下去。

  ??後邊的內容又記載到。

  ??百姓們不僅僅受到這樣每年兩次的盤剝,其中民間高利貸橫行,每當到了交稅時節,不僅僅是奸商貪官們壓低糧價,賺取暴利的時候,也是高利貸這種民間黑惡勢力出動的時候。

  ??災害年間,百姓沒有足夠的糧食換取足以繳納稅收的銀子,被逼無奈之下隻好借高利貸。

  ??利滾利之下,百姓們買兒賣女來償還都算是好的了,家破人亡,逼的全家集體上吊才是最常見的情況。

  ??最可氣的是什麽,高利貸這種黑惡組織竟然和那些奸商們合作,或者說這些黑惡組織就是那些奸商們專門養出來的。

  ??為得就是逼死百姓後,可以不費吹灰之力的霸占他們的田地。

  ??如此周而複始之下,百姓們手裏的田地越來越少,要交的稅卻一層不變,而士紳豪族們手裏的地卻越來越多。

  ??直到百姓們忍無可忍,揭竿起義的時候,便是一個王朝真正滅亡的時候。

  ??所以王安在最後疾呼道: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此刻,朱由校拿著紙張的手都在不住地輕輕顫抖著,可是其堅毅的麵龐卻在盡力不讓人們發現自己心中的憤怒和恐慌。

  ??自己雖然來自後世,對於大明朝的滅亡有著自己的理解,可畢竟不曾真正親眼看到過,更沒有機會去到民間仔細探查。

  ??此時看著王安所說的一字字,一句句,卻似針紮一般難受。

  ??朱由校知道,要想改變這一切,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可讓他難受的是,事情多拖一分鍾,百姓們就要在水深火熱中多煎熬一分鍾。

  ??這對於一個曾經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的人來說,絕對做不到熟視無睹。

  ??深呼吸了好幾口氣後,朱由校靜下心來,繼續向下看去。

  ??王安對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在他看來,促成這一切的原因便是海貿。

  ??看到這裏的時候,朱由校神色微微一愣,難道王安也和那些頑固文臣一樣,認為閉關鎖國才是對的?難道不知道世界將來的曆史進程將是屬於海洋的嗎?

  ??雖然心中有些不岔,但看完王安的那一套理論後,朱由校竟然覺得也有一定的道理。

  ??王安是這麽說的,海貿走私給東南沿海地區的商人們帶來了大量的銀子,而這些商人們賺到銀子後想的卻不是讓這些銀子在市麵流通,而是選擇將這些銀子儲藏起來。

  ??一方麵是因為海外銀子源源不斷的流入大明,促使茶葉,陶瓷,絲綢等商品價格的提升,如此才有了士紳豪族們大量種植茶葉等植物的舉措。

  ??商品價格上漲的同時,另一方麵士紳豪族們又將賺回來的銀子埋在地下藏起來,不僅如此,他們還利用糧價的起落大肆搜刮民間的白銀,再次儲藏起來。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在民間銀貴糧賤。百姓還得用低賤的糧食換取銀子來納稅。

  ??這還隻是民間,在士紳豪族們來說,有了大量的銀子,總不能一直留在地下腐爛吧,銀子在地下又不能錢生錢,於是就開始尋找可以投資賺錢的契機。

  ??在大明朝的社會裏,可以投資的項目實在太少了,在世人的固有認知裏,隻有土地才是可以永恒不變賺取利益的東西。

  ??於是,有了這麽大筆銀子的加入後,士紳豪族們兼並土地的步伐越來越快。

  ??最後王安誠懇呼籲朱由校:陛下應盡快頒布禁海令,效仿太祖,用酷刑以正綱法!

  ??如果不是王安對於海貿有著自己的一套認識,並且還有些道理,朱由校都要懷疑他記錄的這些東西的真實性了。

  ??難道這就是當年太祖禁海的真正的原因?難道這就是原史中清朝繼續禁海的原因?

  ??朱由校不由的想到這個問題。

  ??這或許就是這個時代給予這些人的局限性吧,讓他們考慮問題的方式簡單又粗暴,既然海貿有著這樣的弊端為何不去想著解決這些問題呢,而是選擇直接一刀切,倒也幹脆。

  ??就像腿疼,不想著將其醫好,反而一刀把腿砍下去截肢了。這……

  ??到了這裏的時候,一整遝紙基本快要被看完了,最後王安又寫到了大明境內的治安問題。

  ??用王安的話說,民間械鬥不斷,盜匪橫行,其本質原因便是因為民心,民心已亂。

  ??用二十一世紀的話來說的話,就是百姓們沒有安全感,對於朝廷缺乏信任。

  ??正因為這樣,才使得民間各種謠言四起,稍有風吹草動,就會引起大麵積恐慌。

  ??有這樣的認識,是因為王安剛剛去到東南,便有謠言流傳朝廷要增收田賦稅,而差點引起民亂,直到最後朝廷的一些列政策又讓百姓們心安。

  ??這一次事件之後,引起了王安關於這方麵的思考。

  ??王安還給到了一組數據,上邊寫到。

  ??僅僅他在東南幾省的幾個月時間所見,其中因為謠言引起民間械鬥時間就多達三百多件,雖然規模不大,很快被當地衙門鎮壓下去,但是朝廷對此卻不得不查,應該防患於未然。

  ??其中發生民間械鬥事件最高的地方分別是:德安府,荊州府,長沙府以及襄陽府。

  ??這還是比較富裕的地方的呢,其他偏遠地區呢。山陝的馬匪,西南的山匪,河南的趟將,山東的響馬。

  ??看完後,朱由校隻感覺有些頭疼,自己這是接手了一個什麽樣的大明啊,到處都是窟窿,到處都需要修修補補。

  ??一直在一旁大氣不敢喘的王朝輔看到朱由校看完之後,此刻終於長出了一口氣。

  ??雖然朱由校在極力掩飾自己的情緒,可是跟著他旁邊的王朝輔卻看得清楚,自從開始看那一遝紙之後,陛下的臉色就沒有好看過,青一陣白一陣。

  ??搞得王朝輔等一眾內侍宮女,全都膽戰心驚,不敢發出絲毫聲音。

  ??好在這樣難熬的時間終於過去了,王朝輔趕忙端來一杯熱茶,送到朱由校身前,說道。

  ??“陛下不必太過憂心,保重龍體才是要緊事啊。”

  ??似乎覺得這樣說的話分量不夠,又繼續說道。

  ??“如今鹽場租聘拍賣在即,到時朝廷有了銀子還有什麽事情幹不成的,陛下大可不必憂心。”

  ??朱由校眼前一亮,詫異的看了一眼王朝輔。

  ??沒想到這家夥歪打正著竟然緩解了自己心事。

  ??現在大明雖然看似一團亂麻,但是隻要有了銀子,重整軍隊,到時候最壞的結果大不了一波平推過去。

  ??心情好了之後,朱由校笑問道。

  ??“距離拍賣日期還有多久?”

  ??看到朱由校終於露出了笑容,王朝輔也跟著笑了起來,笑著答道。

  ??“回陛下,就在五日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