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鹽政(下)
作者:乾乾靜聽      更新:2021-07-26 08:10      字數:7321
  “將鹽業承包給商人?”

  ??雖然已經漸漸想明白了朱由校所提改製的種種利好,但是首輔劉一璟還是忍不住這樣問道。

  ??要知道,從古至今,曆朝曆代,無論哪個朝代,都是在想盡辦法將鹽業死死的抓在朝廷手裏,嚴厲打擊私鹽,何曾有過將鹽業下放承包給商人的例子?

  ??朱由校此舉可謂開了曆史的先河。

  ??“不錯。”朱由校點頭。

  ??他也知道劉一璟的擔心,鹽業可是曆朝曆代稅收的支柱之一,也關乎著社稷江山的穩固,若是改製稍有不慎,不僅不會帶來任何利好,甚至會成為禍國殃民之弊政。

  ??其實改製的措施很簡單,朱由校清了清嗓子,決定做一下總結,說道。

  ??“朕所提出的改製措施主要有以下兩點。”

  ??“其一,朝廷可通過拍賣的方式將鹽場租聘給商人,讓其自行產鹽。至於拍賣,則必定需要一個底價,朝廷則可通過對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境內的所有鹽場做個調查,查其每年所產鹽之數量為幾何,然後取其平均值,做為拍賣底價,租期可為一年,亦可為三年,到期之後,則再行拍賣,重新招商。”

  ??“其二,現今之管理鹽業機構,太過鬆散了,朕以為不妥。朝廷必須專門設立一鹽業管理機構,統一管理兩京一十三省之鹽業。主要負責調控鹽在市場的價格,拍賣,以及為產鹽灶戶們申訴權利等等。”

  ??朱由校說完後,便不再多言,端起茶杯後開始喝茶,靜靜的等待著在座大臣們的回應。

  ??這些人全都是大明最精明的幾人,朱由校相信,他們一定能夠想明白其中的利弊關係。

  ??之前之所以沒有想到將鹽業承包給商人的改製措施,不過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因為曆朝曆代都沒有人這麽幹過。

  ??而朱由校則不同了,他可是比這些人多了數百年見識的人。

  ??遠的不說,隻拿前世裏田地來說,沒有建國之前,曆朝曆代無不想把農民牢牢地拴在田地上,無不想將田地牢牢的抓在朝廷的手裏,到了建國之初也是如此,農民還都是被安排為統一種植,吃大鍋飯的,幹多幹少都是一個樣,還有誰願意拚命賣力呢。

  ??可是改製之後的包產到戶後,農民種地那完全是為自己在種,極大的調動了人們的積極性。和現在大明鹽業何其相似,都是因為朝廷的政策嚴重地打擊了無論是鹽商還是灶戶們的積極性。

  ??過了好一會,畢自嚴終於說話了,點頭道。

  ??“陛下此舉雖風險過大,但臣以為可以一試。”

  ??畢自嚴剛說完,有人便想提出反對意見,畢自嚴沒有停頓,繼續說道。

  ??“請聽老朽講完。”

  ??“我等皆知,商人逐利,隻要有利可圖,便會不惜餘力去為之。而將鹽場承包於私人,出於利益考慮,這些商人們則會大力促進生產鹽之產量,鹽多了,那麽價格便自然會有所下降,我大明百姓也將跟著受益啊。”

  ??徐光啟想了想後,說道。

  ??“臣看完陛下之改製之策,其中也將灶戶們之補助一並承包給鹽商,由其一並承擔,臣擔心商人為了追逐利益,會更加殘酷的壓榨灶戶啊,現今灶戶之生活已非常困窘,隻能勉強度活,如此隻怕會更加雪上加霜啊。”

  ??徐光啟歎口氣後,繼續說道。

  ??“還有,此次改製,邊防地區將再難從鹽商哪裏獲取糧食,每日所用皆要依靠朝廷運輸供給,對朝廷來說,也將會是一大負擔啊。”

  ??聽完徐光啟的擔憂後,畢自嚴微微一笑,說道。

  ??“這便是朝廷專門設立一管理鹽業的機構的原因所在,其中便要負責灶戶們之各種權利申訴,以保證不會被奸商所壓榨。”

  ??說到這裏,畢自嚴坐直身子,越說越興奮,不愧為理財高手,早已想清楚了朱由校此次改製的種種利好,說道。

  ??“而且臣以為所謂奸商壓榨灶戶之事不會發生。”畢自嚴看了看朱由校,見其對他微微地點了點頭,得到鼓勵後,繼續說道。

  ??“商人逐利,為了能夠獲取更大的利益,他們隻有兩條路可走,其一便是提高食鹽之價格,但是所產食鹽數量多了之後,價格自然便會下降。況且還有朝廷把控調節價格。那麽依靠哄抬價格來換取利益,此舉不通。”

  ??“那麽則隻剩下最後一條路可走,便是加大產量,既然要加大產量,則必不可少地要依靠灶戶們,好生款待都來之不及,怎可能再壓榨呢。”

  ??想到邊防地區糧食問題,畢自嚴則忍不住歎口氣,說道。

  ??“至於徐閣老所提邊防之糧食供應,現今主要依靠軍屯,民運,年例以及開中法來解決。而鹽業開中所能提供給邊防地區之糧食,每年僅為一百萬引左右,其實隻占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

  ??說到這裏,畢自嚴又要準備甩鍋了,說道。

  ??“自從弘治五年,戶部尚書葉琪改製鹽政為納銀換取鹽引之後,在邊防地區之商屯以及依靠開中法供給糧食之策依然名存實亡,如此倒不如徹底廢除,朝廷得了銀子之後,完全依靠軍屯,民運,年例或是招買來供給。”

  ??畢自嚴說完後,所有人都理解的更深了。

  ??劉一璟想了想後,神情有些激動的說道。

  ??“此舉可謂對各方都有利啊。”

  ??“朝廷得到了銀子,得以緩解財政壓力,商人免去了鹽引等複雜的手續,節約成本,可以賺取更大的利益,百姓則可吃到便宜的食鹽,而灶戶們也可解決生活的困窘,得到優待。”

  ??說完後,劉一璟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大善啊,大善。”

  ??“以臣看來,遠不止如此。”韓爌不愧出身為山西籍官員,家中本就經商,時常和晉商打交道,對於商業有著更加深刻的認識,說道。

  ??“鹽商若想賣出更多的鹽,得到更多的利益,除了加大產量以外,質量也是他們必須考慮的,互相競爭之下,劣質食鹽將逐漸被驅逐,優質食鹽將遍布我大明。到時,我大明之百姓,所吃到的鹽不僅價格低廉,而且將都是精細之鹽。”

  ??“而且,從此以後,在我大明將再無官鹽與私鹽之分,困擾曆朝曆代之難題,也一並解決。”

  ??聽到這裏,所有人都想到了這些優點,不僅僅這些,隨著討論的逐漸深化,其中的種種利好都被挖掘出來,在座的幾位越說越興奮。

  ??可是一旁的戶部侍郎範景文卻眉頭深皺,猶豫了一下還是提出來,說道。

  ??“陛下,臣以為還有兩點需要改進。”

  ??聽到這話,在場的所有人都停止了商談,全都好奇的看著他。

  ??畢竟大家夥討論了這麽久,所想到的都是各種利好,難道還有他們不曾想到的弊端不成?

  ??朱由校也是一愣,實在沒想出自己的這個改製政策中存在的漏洞,於是好奇的問道。

  ??“哦?愛卿但說無妨。”

  ??範景文看到這麽多的大佬們看著他,也有點緊張,畢竟他隻是萬曆四十一年的進士,官職也是戶部侍郎,而在座的呢,不是內閣閣老,就是他的頂頭上司戶部尚書,無論資曆還是官職都比他大。

  ??這使得他有些緊張,得到朱由校的允許之後,範景文平複了一下心情,組織了一下語言,說道。

  ??“臣以為朝廷應將產鹽與售鹽區分開來,不可歸於一人一家之手啊。如此難免會讓商人開始做大,一人一家便可左右我大明整個之鹽業命脈,甚至左右朝廷。”

  ??嘶!

  ??朱由校倒吸一口涼氣,之前他還真沒想到這一點,現在經過範景文的提醒,他明白了其中的利害。

  ??不由想起了前世裏,漂亮國,以及鄰近寒國的狀況,那不就是由幾大財閥牢牢控製著國家經濟命脈的例子嗎?

  ??而反觀現今的大明,鹽業之前可是牢牢被朝廷把控在手裏的,若是被一人一家所掌控的話,後果可想而知,到時若是輕舉妄動的話,整個大明的百姓都將無鹽可吃,到時不造成混亂才怪呢。

  ??其他人顯然沒有經曆過這樣的事情,正想反駁的時候,朱由校擺了擺手,製止了他們,才說道。

  ??“範愛卿,繼續說。”

  ??範景文沒有再理會其他人異樣的目光,而是對著朱由校行了一禮之後,說道。

  ??“臣以為,朝廷不僅要將鹽場拿來買拍,用以招商,地區售賣之權也應由拍賣來獲得,來招到不同的商人。如此,則可免於一家獨大之險。”

  ??“不僅如此,”範景文掃了在座的幾位大臣一眼,繼續說道,“朝廷還應規定食鹽售賣範圍,何處所產之鹽,應當在那些區域售賣,不可越界。我大明兩京一十三省,有些省道路通暢,可節約成本,自然是鹽商售賣時首選之地,可有些偏遠山區,道路崎嶇不平,則鮮有鹽商願意往之。”

  ??“若朝廷規定了鹽商之售賣區域,則可解決這一難題。”

  ??聽完後,朱由校在心裏細細琢磨,覺得有理,雖然市場自有其規律,但是也不能任由其肆意發展,否則終將發展成一個畸形的食人猛獸,朝廷還應該加大力度在其中調控的。

  ??“愛卿言之有理,如此,拍賣兩次,朝廷可以多得一份稅銀的同時,也解決了百姓們吃鹽之不均。甚好。”朱由校點了點頭,又繼續問道。

  ??“愛卿之前不是說有兩點需要改進嗎?那另一個需要改進的地方是?”

  ??其他幾位大臣聽完兩人的對話後,也想明白了這一點,不禁高看了範景文這個後生晚輩一眼,想不到眼光竟然如此長遠。

  ??此時,他們更加佩服陛下的眼光了,要知道,範景文也是朱由校特意提拔到戶部侍郎這個位置上的,之前隻是一個小官而已。

  ??聽了朱由校問出關於第二點改進地方的時候,這些大臣們也跟著好奇起來,想看看這位後生晚輩還有什麽奇思妙想。

  ??範景文此時已經徹底放開了,開始侃侃而談。

  ??“第二點,臣以為朝廷應當廢除灶戶之終身製度,不可再一代為灶戶,則代代為灶戶。”

  ??對於太祖朱元璋製定的終身製度,朱由校早就看不慣了,不僅軍戶是終身的,匠戶是終身的,就連灶戶也是終身的,使得這些人們世世代代都看不到希望,這是何其殘忍。

  ??現在聽到範景文提起這個,朱由校也跟著不由激動起來,想不到有人和自己想法一樣,於是問道。

  ??“怎麽個解除法?”

  ??“應當允許灶戶脫離灶戶這一身份,是否願意繼續產鹽,全憑其自主抉擇,而且,拍賣鹽場之時,朝廷還應當要求鹽商必須要和灶戶簽署一份協議,協議規定灶戶若是受到壓榨和迫害,允許其脫離鹽場,或者依仗協議狀告鹽商。”

  ??“如此才算徹底解決灶戶們的後顧之憂,鹽商壓榨灶戶之事雖可能不會發生,但朝廷也應當做好防範措施。”

  ??看到朱由校和幾位大臣們都露出沉思的表情,範景文停頓了一會,等到眾人都想清楚了之後,才又繼續說道。

  ??“還有,朝廷應允許甚至鼓勵鹽商招募流民成為新的產鹽灶戶。現今旱災頻發,流民越來越多,此舉或可解決一部分流民之生存問題,替朝廷承擔一部分責任。”

  ??“自然,所招之流民也必須簽訂協議才可,否則朝廷則可按其不遵守法紀之責,收回鹽場,重新賣給其他商人。”

  ??“此舉大善。”劉一璟撫掌讚道,做為內閣首輔,近年來各地災害和土地兼並,所造成的的流民問題他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也萬分擔憂。

  ??流民問題,一旦解決不好,則極有可能發生叛亂起義。

  ??現在聽到了範景文的提議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劉一璟忍不住撫掌讚同。

  ??隨著更加深化的討論,對於如何改製鹽政,也越發詳細完善起來,這群人不愧為現今大明之中,無論是眼光還是能力最頂級的一批人,所提出的建議皆能準確的切中要害。

  ??其中徐光啟就提到,在大明境內,一共有二百一十九個縣產鹽,這些縣分布在兩京一十三省之中,遍布全國。

  ??鹽場則有一千多個。

  ??應當將這一千多個鹽場劃分出一部分出來,專供勳貴以及文臣武將來優先進行拍賣,以此來籠絡人心。

  ??聽到徐光啟的提議後,朱由校先是一愣,但轉瞬間便明白了他的心意,這是在為自己考慮啊。

  ??之前自己整頓京營,得罪了一大批勳貴,杖殺官員,又得罪了一大批文官,一直這樣高壓下去,恐怕會適得其反。

  ??需要的是打一巴掌給一甜棗,如此才能穩固。

  ??朱由校之前便考慮過,整頓京營之後,斷了那些勳貴們的一條生財之路,一定會對自己有怨恨,是時候給他們一些好處了。

  ??這些勳貴們雖然已經廢了,但也是一股不小的勢力,也是自己的基本盤,若是將他們逼迫到文官的陣營裏邊去,那純粹是在為自己找不自在。

  ??現在好了,用鹽場來做拉攏,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朱由校感激的看了徐光啟一眼。

  ??其他幾位大臣自然也明白了這一層意思,但是他們才不會反對呢,畢竟此次鹽場拍賣不僅僅是勳貴會得到好處,文官們也是其中具有特權的一員。

  ??劉一璟等人齊齊讚道。

  ??“此舉將有利於朝廷之穩固,臣等讚同。”

  ??聽到這些大臣們讚同,朱由校沒有絲毫的意外,悠悠的喝了一口茶之後,他在思考另一個方案的可行性。

  ??既然文臣武將和勳貴們可以用鹽場來拉攏,那麽遍布在各省的宗室藩王們是否也可以拉攏?

  ??以鹽場來換取他們手中的田地,將那些田地重新分配給百姓。

  ??之前朱由校曾查閱過,這些宗室藩王們所占之田地,占全國田地麵積的一層多將近兩層,若是能將這些田地解放出來,將會極大的解決土地兼並問題。

  ??朱由校在沉思著,其他人看到陛下如此神態,知道可能又有了什麽新的想法,全都聰明的不再發出一點聲響。

  ??通過鹽政這一舉措的改製,在場的大臣已經對朱由校佩服起來,他們在朱由校身上看到了一代中興之主的樣子,都感覺能在這個時期為臣,跟隨陛下建立一番豐功偉業,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而自豪驕傲。

  ??此時看到朱由校又在沉思,在座的大臣都好奇陛下又會有什麽遠見卓識之策。

  ??卻不想,最後隻換來了朱由校的一聲無奈歎息。

  ??通過用鹽來拉攏宗室藩王,使其放棄所占的田地,朱由校深思之後,覺得不大可能實現。

  ??這都是一群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究竟是鹽所獲利大還是所占田地獲利大,在沒有出來結果之前他們是不會輕易做出選擇的。

  ??這和文臣勳貴們不同,文臣勳貴們隻需要用銀錢來換取就可以,而這些藩王們卻要用田地,自然難度會大很多。

  ??如果強製要求他們的話,倒也是可以,但自己難免會落下一個刻薄寡恩的名聲,連自己的宗親都能隨意殺害,其他文臣武將難免會寒心,這對於自己將來行事會是一種阻礙。

  ??哪怕是皇帝,也是需要立人設的,這樣才能方便行事,儒家常說的修身,齊家,平天下,所謂修身,其實就是立人設。隻要人設立的好,哪怕自己背地裏幹的都是缺德事,也自然有一堆人替自己辯解。

  ??對於人設的重要性,朱由校經曆過前世裏娛樂圈裏各種明星立人設,所得的好處,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看來得需要先將鹽場拍賣,過幾年之後,讓所有人都看到鹽的暴利,那些宗室藩王們才會動心。

  ??想到這裏,朱由校知道,這件事先不急,慢慢來,步子大了容易扯著……

  ??深吸一口氣,朱由校回過神來,看了看在座的幾位大臣都在看著自己,笑了笑,說道。

  ??“諸位愛卿可還有其他要補充?”

  ??劉一璟等人對視了一眼,齊齊說道。

  ??“臣等再無異議。”

  ??“好。”事情終於商定,朱由校說道,“如此,便這麽定了。”

  ??從清晨,一直商議到傍晚時分,劉一璟等人才從乾清宮中走出,就連吃飯都是在宮中用的膳。

  ??雖然頗費心神,但是走出乾清宮時,幾人的臉上都掛著滿意的笑容。

  ??一個多月後,派出調查大明所有鹽場的錦衣衛和禦史回到了京中,轟轟烈烈的鹽政改製,便在全國範圍內開始進行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