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穩住京師(五千字大章,求訂閱)
作者:乾乾靜聽      更新:2021-07-26 08:10      字數:7556
  京城的永定門外。

  ??一驛員騎著快馬急速奔來,一邊騎在馬上,還一邊高喊道。

  ??“八百裏加急,閑雜人等速速讓開。”

  ??周圍的人們看到此幕哪還敢待在原地,紛紛向兩邊讓去,留下一條通道供其通過。

  ??哪怕城門處的門衛也不敢私自攔截下來,其他普通士卒他們可能還會收取一些費用,但是麵對此等八百裏加急的緊急事務,給他們一百個膽子也不敢。

  ??驛員一路奔馳,一路高喊,直向內閣方向衝去。

  ??如今朱由校不在京中,尋常事務皆由內閣中的輔臣商議決斷,然後再拿去司禮監蓋章。

  ??最近這段時間,雖然期間魏忠賢奉了朱由校的命令大肆逮捕了一批官員,造成了一些影響,但是日常政事還在正常運轉。

  ??尤其是臨近年關之際,朝中各部都有意將一些不太重要的事務放在年後處理,內閣中早已不像之前那般忙碌。

  ??無論是朝堂,後宮之中,還是民間,都在張羅著春節事宜。

  ??大街小巷之中,已經可以看到過年時的氣象。

  ??可是今日,整個京城卻被一封八百裏加急送來的緊急文書打破了平靜。無論是朝堂,後宮還是民間全都陷入了恐慌和不安之中。

  ??陛下深陷沈陽,生死不知。

  ??此消息如同一卷飆風一般,迅速吹遍了京城所有地區。

  ??宮中,朱由檢正在一字一句認真的讀著書。

  ??“所謂齊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故諺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此謂身不修不可以齊其家。”

  ??朱由檢讀完後,旁邊侍講官暗暗點了點頭,連他也不得不承認,五殿下言行舉止才更符合他們儒家所說的君子之風。

  ??若是五殿下為君該多好啊。

  ??侍講官不由心中哀歎。

  ??收拾好心情,侍講官講解道。

  ??“其中之意乃是,管理好家庭,要先修養自身,人們常常對於自己親愛的人過分偏愛,對於厭惡的人過分厭惡,對於敬畏的人過分敬畏,對同情之人過分同情,對輕視之人過分怠慢。所以,喜愛某人而能看到其缺點,厭惡某人而又能看到其優點,這種人很少。”

  ??“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的原因。”

  ??朱由檢在一旁聽得連連點頭。

  ??而侍講官看到此幕,更加講的盡興了,甚至有些忘乎所以,於是說道。

  ??“所謂治國必先齊家……”

  ??剛說到這裏,旁邊仿佛隱形人一般的小太監輕咳了幾聲,打斷道。

  ??“這位大人,齊家則齊家,您講治國幹什麽?難道忘了陛下之前的告誡了嗎?”

  ??說到此處的時候,眼中掃過了一旁坐著的朱由檢。

  ??此話說完,場麵一度陷入寂靜之中,侍講官額頭上立刻出了細汗,臉色煞白,趕忙賠禮道歉。

  ??他可沒有忘記,之前五殿下幾個侍講官的下場,此時不由為自己剛才的口無遮攔而後悔。

  ??而反觀一旁坐著的朱由檢,此時卻氣的臉色通紅,雙手緊緊抓著自己的衣角。

  ??“皇兄就這麽怕孤奪了他的龍椅寶座嗎?孤每日與何人接觸,每日上課聽講的內容,甚至孤每日喝了多少水,都要你們來監視,然後匯報給魏閹。”

  ??“孤還是個人嗎?!孤連那籠中的鳥都不如!”

  ??此刻,朱由檢徹底爆發了,怒目瞪著那小太監。

  ??小太監諂笑著說道。

  ??“殿下莫要生氣,奴婢也是奉了魏公公的吩咐。”

  ??“魏忠賢!魏忠賢!你們心中除了魏忠賢還有誰?”朱由檢站起來指著那小太監說道。

  ??正在場麵火藥味正濃的時候,一宮女跑了進來,嘴唇顫抖著地說道。

  ??“殿下,太妃娘娘讓您去文華殿,有事商議。”

  ??不知為何,被這宮女突然打斷,朱由檢心中的火氣竟然莫名消了一些,問那宮女。

  ??“文華殿?那不是上早朝之地嗎?太妃找孤有何事商議啊?”

  ??那宮女此時心中已經徹底慌了神,嘴唇微微顫抖,結巴著說道。

  ??“有……有......有消息傳.......傳來,陛下深陷沈陽,生......生死不知。”

  ??‘啪’。

  ??朱由檢手中拿著的書掉到了地上,眼睛直直的看著那宮女,呼吸有些急促地說道。

  ??“你說什麽?!”

  ??不僅僅是朱由檢,就連旁邊的侍講官和那小太監聽到這個消息都驚得合不攏嘴,愣愣得半天沒有反應過來。

  ??當再次聽到那宮女重複了一遍剛才所說的內容後,兩人臉上的表情卻各不相同。

  ??侍講官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喜悅,而那小太監臉上卻滿是驚恐之色。

  ??“走,去文華殿。”朱由檢消化了這個消息後,便要疾步向外走去。

  ??可還沒等他向前走幾步的時候,卻忽然被一個人堵住了去路。

  ??抬頭向上看去,隻見一個麵白無須的老者正在看著他。

  ??這幅麵容朱由檢怎會忘記,除了魏忠賢還能有誰。

  ??朱由檢向後退了一步,故作鎮定的問道。

  ??“怎麽,魏公公想要阻攔孤不成?”

  ??魏忠賢也是剛剛得知陛下深陷沈陽城的消息,便立刻趕到了這裏,此時看著朱由檢,他眼中閃過一絲猶豫,擠出一絲笑容來說道。

  ??“老奴怎敢,老奴不過是來接殿下罷了。”

  ??“魏公公一人來接,恐有不妥,咱家也一並來接殿下吧。”這時魏朝忽然出現了,他同樣是朱由校留在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之一,權勢雖不能和魏忠賢抗衡,卻也不容小覷。

  ??此時走過來,將魏忠賢往旁邊擠了擠,對著朱由檢躬身說道。

  ??“由老奴來接殿下吧,可確保殿下無憂。”

  ??魏朝處處都和魏忠賢作對,無論朱由校在不在京,都是如此,甚至當朱由校不在京時,他和劉時敏聯合起來,表現的更甚。

  ??此時他如此做派,分明是在當眾打魏忠賢的臉。

  ??魏忠賢正想發作之時,卻忽然看到朱由檢走到了自己麵前,問道。

  ??“你會奉皇兄之命,殺了孤嗎?”

  ??聽到此話,魏忠賢身子不由一震。

  ??他想起了朱由校出京之時對他的交代,卻不知五殿下是如何得知的,難道猜出來的?

  ??此刻魏忠賢不由想到,難道皇家之人都這般聰慧早熟不成?

  ??臉上卻並沒有表現出慌亂,而是笑著說道。

  ??“殿下說的哪裏話,老奴這就陪殿下去文華殿。”

  ??文華殿中。

  ??此時內閣六部九卿已經全部集於其中,上首龍椅的下側放了一張椅子,劉太妃端坐於上。

  ??眾人皆是一副愁容滿麵之色,尤其是朱由校之前剛剛提拔起來的官員們,神情更是如此。

  ??朱由校深陷沈陽的消息已經眾人皆知,此時滿堂大臣持有三個建議。

  ??一種建議是陛下生死不知,朝中應早做打算,唯恐到時措手不及,卻絲毫不提是否營救之策。

  ??一種建議是沈陽城高人多,陛下不會出事,此時應派兵多方營救,迎回聖上。

  ??兩種觀點的人數量相等,此時正在激烈的爭吵著。

  ??所幸,堅信朱由校不會出事的眾臣們官職都比較高,手握重權,其中以朱由校之前特旨提拔上來的官員為主。

  ??而另一方持早做打算主張的官員們,則多是禦史言官一類,官職雖不高,發出的聲音卻格外宏亮。

  ??隻怪朱由校之前提拔上來的那一批官員任職時間太短,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威望,所以那些言官才敢於如此和他們針鋒相對。

  ??還有另一小部分人則是保持了沉默,若是仔細看的話,就會發現他們多是山西,陝西籍的官員。

  ??當朱由檢在魏忠賢和魏朝的陪同下來到殿中的時候,看到的正是兩方官員正在爭吵,還有另一小部分官員正在看戲的場麵。

  ??看到五殿下朱由檢忽然到來,殿中一瞬間安靜了下來,全都將目光投了過去。

  ??五殿下朱由檢忽然出現在這裏,背後的深意便有些耐人尋味了。

  ??看到朱由檢走進了殿中,劉太妃趕忙站起身來,招呼道。

  ??“好孫兒,快,到這邊來。”

  ??待朱由檢來到近前後,劉太妃捧著他的小臉,聲音有些哽咽的說道。

  ??“你皇兄太任性了,你看闖禍了吧。”

  ??朱由檢的到來,為那些言官們更加增添了底氣,紛紛嚷嚷著要早做打算,而剛才保持觀望的那部分官員此時也加入了他們的陣營。

  ??聲勢一下子蓋過了持營救建議官員的聲音,成為了朝堂上的主流。

  ??看到時機差不多了,劉太妃正要下決定時,卻不想,以英國公張維賢為首的勳貴們闖了進來。

  ??一進到殿中納頭便拜,邊哭邊說道。

  ??“懇請太妃速速營救陛下啊,臣願親自領兵前往。”

  ??沒想到這些勳貴們會是這種建議,剛才都有些泄氣了的主張營救一派的官員,此刻聲勢跟著壯大起來,一瞬間又壓了過去。

  ??看到這裏,本來已經做好魚死網破打算的魏忠賢,此時不由鬆了口氣,再一摸後背,衣衫早已被汗水打濕。

  ??這些勳貴們為何會主張營救,主要是他們家族中的最優異子弟們也同樣跟隨朱由校深陷沈陽城,由不得他們選擇。

  ??想到這裏,魏忠賢不由為朱由校的深謀遠慮而震撼。

  ??難道陛下早就想到會有這一天?

  ??這些勳貴們雖然已經被文臣壓了百年,但是當他們凝聚到一起的時候,也是一股不小的力量。

  ??看到殿中局勢再變,兩方一時爭執不下。

  ??劉太妃隻好詢問內閣之中劉一璟,韓爌,徐光啟等人。

  ??“諸位閣老,你們看此事該當如何處置啊。”

  ??剛才雙方爭執之時,內閣成員全都保持了沉默,因為他們相信,以陛下之謹慎,既然敢於親臨沈陽城,必定會留有後手。

  ??所以並不急於立刻表態,而是一直在等待著什麽。

  ??此時聽到劉太妃親自問詢,劉一璟等人知道,此時不能再裝啞巴了。

  ??斟酌了一下之後,將心中的真實想法說了出來。

  ??“臣等認為,陛下既然敢於親臨沈陽城,必定留有退路,我等不妨等些天再做決斷也為時不晚啊。”

  ??這話剛說完,剛才還吵成一團的文臣勳貴們,此時立刻變成了一條戰線上的戰友,一致對外,齊齊向著內閣開火。

  ??“爾等預要置陛下於死地嗎?晚一日便多一分變數。爾等什麽居心!”

  ??“等什麽?等著建奴和蒙古韃子兵圍北京城嗎?陛下能為自己留什麽退路,若有退路,何不早歸於京城。”

  ??......

  ??聽到文臣勳貴的齊齊聲討,內閣之中的幾位輔臣相視苦笑,早料到會有這樣的結果。

  ??但是他們卻必須要這樣說,因為作為內閣輔臣在事情還沒有明朗之時,不能立刻下決定,否則就會將事情一錘定音。

  ??若是判斷錯誤,最終釀成大禍,該算誰的責任。

  ??劉太妃作為一個女人,哪有什麽見識,此刻早已失了方寸,本想聽聽朝臣們的意見,又一直爭吵不休。

  ??好不容易等來幾位閣老開口,又是這樣不負責任的話語,劉太妃心中充滿了失望,事實上她也不認為朱由校會有留有什麽退路。

  ??正在朝堂上爭吵不休,劉太妃舉棋不定的時候,殿中忽然有一人捧著聖旨大步走了進來。

  ??“眾臣聽旨!”

  ??這一聲大喝,直接將已經失控的場麵的震住了。

  ??聽旨?聽什麽旨?聽誰的旨?

  ??所有人齊齊看向來人,待看清其麵目後,不由全都發出了驚疑的聲音。

  ??這不是跟隨陛下一同去往山海關的孫傳庭嗎?他什麽時候回的京?

  ??難道陛下也......?

  ??眾人齊齊向殿外望去,卻見空無一人。

  ??“眾臣聽旨!”孫傳庭再次高喊一聲。

  ??率先反應過來的內閣輔臣們,齊齊跪倒在了地上。動作之麻利,遠超從前,臉上還帶有一分驚喜。

  ??看吧,陛下留的後路來了。

  ??看到閣老們的動作,其他人也反應了過來,一齊跪倒。

  ??“遼東軍私養兵士,侵占屯田,潛通建奴,多不法,朕既懲之,仍徙其族於中國。凡案銀千萬兩之巨,田萬傾,以供遼東之用。故朕預廢遼餉,不複調發於民,民生多艱,當與民休息。命爾等速遣人往遼東度田,議廢遼餉之策。欽此!”

  ??聽到孫傳庭念完旨意之後,所有人都愣住了。

  ??就這?就這?

  ??陛下深陷沈陽城之事呢?怎麽隻字不提?

  ??還有,所查得白銀千萬兩之巨?一舉解決了遼東勢族之患?

  ??這樣的消息,之前朝臣們也聽說過,但是卻沒有一個人相信朱由校能夠幹成,頂多是懲治幾家之後,讓那些遼東勢族們多有收斂。

  ??若想徹底根除,根本不可能。

  ??此時聽旨意中的意思是,此患已解?並且還要派官員去丈量田地?

  ??沈陽城不是正在打仗嗎?

  ??劉一璟首先忍不住了,站起來問道。

  ??“陛下不是深陷沈陽城了嗎?商議廢除遼餉,去遼東丈量田地又是何意?”

  ??孫傳庭故作不知的問道。

  ??“深陷沈陽城,生死不知?這是何人傳的謠言!當斬!”

  ??說這句話的時候,孫傳庭怒目掃過滿堂朝臣,接著一句一頓的說道。

  ??“陛下在遼東一舉解決了勢家豪族之患,斷了建奴獲糧之通道,爾等卻在京中聽信小人之言,背後詆毀陛下,該當何罪!”

  ??聽到這裏,已經有很大一部分官員信了,羞愧的低下了頭。

  ??而站在上首的朱由檢此時也為剛才自己還想取而代之的想法而愧疚,畢竟年齡小,心思還有些單純。

  ??孫傳庭繼續說道。

  ??“陛下之禦駕此時仍在山海關中,何時去往沈陽了?巡撫王大人聽命左右,爾等若是不信,大可去信詢問王大人便可。”

  ??孫傳庭雖表麵威嚴,但心中卻慌得厲害,這可是假傳消息啊。

  ??他沒有忘記從山海關臨行前陛下對其秘密交代的任務,那就是穩住京師不亂,隻要多拖延些時日,則一切可解。

  ??此時孫傳庭的心裏,隻求朱由校能夠平安無事,在事發之前盡快回到京中。

  ??一眾文臣勳貴聽到孫傳庭再聽到竟然將王在晉都搬出來了之後,已經全都信了,更有想象力豐富者,判斷道。

  ??“此謠言必定是那建奴氣急敗壞之下,想要擾亂京師,他們好趁機作亂。”

  ??“言之有理,我等決不能中了那建奴之奸計啊。”話音剛落,便立刻有人附和道。

  ??......

  ??原本還爭吵不休的朝堂,此刻一瞬間便開始一致對外了,紛紛對建奴憤恨不已。

  ??這一招叫做轉移矛盾,朱由校記得在前世的時候,漂亮國通常會用這一招,每當自己國內各種矛盾不可調節時,便引導民眾給本國設立一個假想敵,從而將矛盾轉移出去。

  ??此時朱由校用的便是這一招。

  ??上首劉太妃和朱由檢聽完孫傳庭的話後,也深深陷入了震驚之中,不是震驚於所獲白銀之多寡,而是震驚朱由校不僅沒事,而且還將事情辦成了。

  ??要知道,遼東那些勢族們,可是存在了一百多年,多少代帝王都無法解決的事情,朱由校竟然真的辦成了。

  ??劉太妃也不得不對著朱由檢感歎道。

  ??“或許老太婆我真的錯了,這才是皇帝真正該做的事情啊,而不是隻求安穩,龜縮於京城之中。”

  ??“皇帝該幹的事情?”朱由檢腦中一直回響著這句話,久久不散,卻又百思不得其解。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