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0章 太後退步了?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1-07-21 13:20      字數:3495
  十一娘得知突厥五部悍然宣戰,原本已經作好準備迎來姚潛這位宿敵,甚至與楊懷犀等籌劃,若到時機,怎麽鼓動幽州軍起事,殺姚潛,除雷霆,集幽雲二部大軍揮師長安,逼韋太後讓權助賀燁登極。

  ??確然,晉王妃從理智上並不讚成讓燕國公調任甘州主將,但她並不曾阻礙賀燁這一決定,因為她也清楚,倘若甘州戰敗,五部聯軍攻破長安,縱然韋太後、蜀王會被一同斬除,然而大周已算亡國,江山淪喪社稷覆滅,蔣公之卜靈驗,華夏百姓死傷無數,賀燁絕對不會坐視偏安,她在感情上也無法承擔這樣的慘烈。

  ??燕國公至少比姚潛知戰,韋太後若調燕國公西征,對晉王大業雖說會造成坎坷,但並不一定會導致敗局。

  ??正如燕國公西征無法統率那數十萬禁軍在戰勝蠻夷後反撲長安,姚潛此時,就算再鎮幽州,亦不為軍心所向,燕國公的舊部仍在,那麽就可能通過軍中變亂控製姚潛,隻不過會使原本的計劃增加變數,需要重新布署籌劃。

  ??十一娘怎能想到太後最終的決定竟然還是起用姚潛任甘州軍主將,把大周存亡之戰托付給這麽個屢戰屢敗的廢物?

  ??知獲這個消息,她簡直是啼笑皆非,不知應當憤怒還是慶幸好了。

  ??賀燁自然也百思不得其解:“姚潛此人,曆來貪愚,何嚐不知相比甘州之役風險莫測,破榆關複營州有若探囊取物?這回為何放著便宜不揀,竟然甘當風險?又有元得誌,力薦姚潛必定是受蜀王指使,可甘州若然有失,賀周便有亡國之憂,蜀王再怎麽貪婪,相信也不會自毀江山,用作擊毀韋太後之利器。”

  ??楊懷犀讚同道:“蜀王黨力薦安寧伯,實則乃暗助姚潛,姚潛雖為太後心腹,然其之所以能得今日權位,全靠元得誌當年舉薦,元得誌認為姚潛能夠爭取亦合情理,不過他究竟是怎麽說服姚潛自請為甘州主將放棄幽州,蜀王又如何保證姚潛這回能夠抵禦突厥大軍呢?”

  ??“楊公當日謀佐蜀王之時,難道不知其針對突厥五部計劃?”賀燁問道。

  ??“在下慚愧,自從幼帝登極,數載以來主張與蜀王相悖,不得看重,關於許多機密,蜀王並不曾告知。”楊懷犀歎氣。

  ??又莫說晉王等人遠在太原,便連賀湛,也實未料及在如此緊急時刻,謝饒平、韋元平竭力舉薦燕國公的情況下,韋太後竟然將存亡攸關之戰托付明顯無能的姚潛,這日他在文武百官之列,睹送威風八麵的大將姚潛率領五十萬禁軍開赴戰線,內心的沮喪與悲憤有若波濤洶湧,他甚至以為蔣公之卜必然應驗,蠻夷的鐵蹄轉眼便會踏破關隘,殘酷的屠殺必然襲卷華夏,使這錦繡中華淪陷暗無天日的浩劫。

  ??他的身邊,徐修能也是眉頭緊蹙,良久之後方用低沉得隻有兩人能夠聽清的嗓音,又像詢問又像自語:“我與澄台可還有機會一戰?”

  ??徐修能並沒有得到回應,他凝視著賀湛拂袖而去的背影,當然也沒有再堅持追問。

  ??然而元得誌卻歡欣鼓舞,因為他仿佛已經看見了韋太後正在作繭自縛,無比自得於眼光獨到,人生第一個正確的選擇,便是當年信任蜀王支持庶長得儲,從此由一文不名的地方小吏,開始踏上錦繡前程,第二個正確的選擇,仍然是信任蜀王,韋太後固然果狠,無非女流之輩,陰謀詭計足夠在後宮女人間勝出,但論雄才大略,哪裏敵得上運籌帷幄的蜀王?

  ??更不說韋太後已向風燭殘年,蜀王卻仍年富力強!

  ??兩人間的勝負其實一早已定,韋太後隻怕直到現在仍然不知,仁宗帝賀衍正是死於蜀王的算計,可笑當年,她還將蜀王之子賀洱親手推上帝位,機關算盡意圖挾天子以令諸侯。

  ??元得誌站在百官之首送走姚潛,回到他的相國府不由大笑:“奇貨可居,奇貨可居,古時有文信侯豪賭秦異人,今日我元得誌力舉蜀王珅,妙,大妙也!”

  ??及恩侯世子元力,素知叔父最為推崇者便乃戰國時期呂不韋,他當然也對那位富商出生的豪賭事跡耳熟能詳,討好道:“秦異人算什麽奇貨?若非文信侯,何曾有望繼秦王位,故而叔父相比文信侯,更加巨眼識人。”

  ??元得誌心中算說歡喜,嘴上仍駁斥侄子:“你知道什麽,所謂奇貨可居,重不在‘奇貨’,而為‘可居’,當年秦異人固然一無是處,秦國諸多位高權重公子,可是呂公能夠攀交?唯有支持秦異人,方能實現呂公抱負,又如同我,當初若要支持崔後與嫡子賀燁,哪裏夠得上,多得蜀王珅為韋貴妃招兵買馬,才讓我一介小吏把握時機。”

  ??元力讚歎不絕,再經一輪阿諛奉承,又問:“侄子百思不得其解,叔父究竟是怎麽說服姚將軍請命往擊突厥?又如何擔保姚將軍必勝?”

  ??“姚潛那窩囊心思,我怎能不知?燕國公力挫營州軍,榆關已如探囊取物,他當然意圖占奪便宜,隻不過我暗下提醒,燕國公與他本有舊怨,哪裏甘心將唾手可得功勞拱手讓人?燕國公在北疆經營多年,已得軍心所向,萬一姚潛替任,部屬不服,消極應戰,榆關遲遲未破,屆時王淮準等等,豈不彈劾姚潛這統帥無能?幽州軍在燕國公手下無往不利,換他統帥便寸功難立,還怎麽應對滔滔質疑?莫不如赴戰甘州,勝則一洗前恥,縱然失利,亦有回旋餘地。”

  ??元得誌冷笑道:“至於必勝?古往今來但凡征戰,有誰敢擔保必勝?然則對於姚潛而言,究竟是統帥遵他號令五十萬國之精銳更有勝算,抑或三十萬另懷居心他人之師更有勝算呢?並且蜀王亦知,甘州不容有失,單靠姚潛哪裏保險,故而早暗暗覓一僚客,熟知兵道智計非凡,我已薦予姚潛,有此人相助,姚潛總不至於一敗塗地將甘州拱手葬送。”

  ??元力這才明白:“姚將軍若能力克突厥五部,大勝回京威望更增,掌控禁軍兵權無人膽敢質疑,可旗下竟用蜀王殿下謀士,有此把柄,再兼叔父與他原有舊誼,不難說服姚將軍投誠殿下,殿下有姚將軍支持,更是如虎添翼,即便直接發動政變逼迫太後讓權,勝算亦有九成。”

  ??“當年文信侯,僅憑‘可居’便敢豪賭‘奇貨’,如今我有五成勝算,哪裏還用瞻前顧後,成大事者,魄力必不可少,如毛維之所以落得滿門盡滅身死名亡,便是因其首鼠兩端見風使舵,蜀王不信他,太後疑心他,他原是想更多後路,結果卻被逼於絕路,又怎不一敗塗地呢?”

  ??元力心悅誠服,元得誌卻沒忘叮囑:“兄長近些年來越發耽迷女樂,元康也不成器,一味隻知與韋瑞之流鬼混,亦隻有力兒你還算沉穩,你為長房嫡子,雖隻是我侄兒,然將來元氏一族宗長非你莫屬,我對你寄望甚重,是以這些機密之事不曾瞞你,但你千萬小心,牢牢閉緊嘴巴,便是對你阿耶及弟弟元康也不能提起!”

  ??元力受教,果然不敢聲張,是以賀湛雖然在及恩侯府的耳目一直未被拔除,卻無論如何也打探不出元得誌與姚潛之間的“交易”。

  ??大治二年十一月,幾乎讓所有人不抱希望的姚潛卻是首戰告捷,擊退五部先鋒十萬大軍,不僅保住甘州不失,甚至還一鼓作氣收複肅州,韋太後大喜,於是僅僅一年之間,她再度改了年號,宣告“天下大同、六國共治”的大治年告終,“征平”年應運而生。

  ??二月,好消息接連不斷,南方戰場上安寧伯終於收複衡州,將朱子玉叛軍逼退廣州,不過與此同時,長安城中漸漸有“屈辱割地”不利太後攝政的言論滋生,天子大婚已至兩年,年歲也到十五,正統派們借助太後主和導致割地的質疑,再一次建言應由天子執政,領頭之人竟然是杜漸宏,他以天子已然大婚為由,請建可為天子授冠。

  ??韋元平等當然反對,理據是“二十而冠”,此乃古禮。

  ??不過杜漸宏據理力爭,舉例漢武帝劉徹便是十六而冠。

  ??韋後黨與正統派就天子是否授冠的問題爭論不休,未有定論,毛維曾經一個黨徒卻忽然被謀刺於私邸,凶手落網,經審竟稱為杜漸宏指使,又招供杜漸宏收受突厥間佃賄賂,通敵叛國,韋太後當即下令收監杜漸宏,想以禮部侍郎的頭顱,震懾蠢蠢欲動的蜀王係。

  ??值得玩味的是,杜漸宏雖說身陷死獄,韋太後卻允準了為天子授冠,並宣告天下,天子冠禮之後即能正式上朝視事,而杜漸宏通敵案,便成為小皇帝賀洱理政的開場秀,文武百官拭目以待,蜀王殿下這才醒悟,他似乎又因疏忽大意邁入了太後布下的陷井!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