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1章 不求,竟得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1-07-21 13:18      字數:3793
  雖說孟九嫂今日旗開得勝,但返家之後,依然是將那支“武陵筆”尋了出來,打算著擇日親自送給王妃,又因“夙願得償”,心情格外愉悅,竟交待婢女們啟開一甕自釀的美酒,不等丈夫與長輩們議事外畢回到居院,她倒一個人自斟自飲起來。

  ??月上梢頭,夜色逐漸漆深,孟飛笛方才歸來,遠遠便見亭內風燈晃映,他的妻子雙靨飛紅,斜靠著一把梨木憑幾,甚是慵懶的姿態。

  ??仿佛有一陣清風直入心窩,恬爽滌蕩,遍體空靈,飛笛君便連步伐都輕快了幾分,過去往妻子身邊一坐,隻將碗中餘酒一飲而盡,微笑說道:“拙拙今日興致倒好。”

  ??“賺了王妃一幅畫作,自然是意外之喜,又能將阿兄所製武陵筆送予王妃,這又是一喜。”

  ??孟飛笛便有些怨念了:“武陵筆我求了許久,也不能求得拙拙割愛。”

  ??說這“武陵筆”,便是在長安都甚大名氣,隻不過許多士人都求而不得。

  ??太原袁雖是名門大姓,然而家境早在幾代之前便已衰落,這一族的子弟,雖多習經史才華甚佳,奈何隨著官製腐壞,漸漸難得高官實權,又不善經營庶務,僅靠著粟田收成,自然是沒法享受豪侈的生活,孟九嫂並非嫡宗女,其父隻是嫡係分支,又從祖父開始,仕進便不平順,她的父親雖然才高八鬥,奈何同樣不諳眼下官場規則,甚至未能考取進士,後來還是通過文學優贍科方得出身,在翰林院“供奉”了幾年,越發厭惡官場惡俗,於是辭了官,隻潛心著書評釋。

  ??孟九嫂的兄長袁約,素喜魏晉名士之風,更加不耐宦場官升,便連科舉都不應,眼下隻是白身,卻不但丹青絕妙,又愛琢磨雕硯製筆,他自號武陵居士,故所製之筆便以武陵為名,隻贈知己,而從不用製筆謀利,所以凡人一筆難求,便是孟飛笛這個妹夫,居然都不被袁約放在眼裏。

  ??孟飛笛沒了辦法,知道妻子嫁妝中有支武陵筆,軟磨硬泡數載,袁氏卻不答應,眼下聽說竟送給了王妃,孟飛笛又怎不悻悻。

  ??“九郎也知道阿兄脾性,未得阿兄許可,我也不敢將他製筆轉贈。”袁氏笑道:“阿兄收藏那幅《詠懷》,上有王妃早年注評,阿兄大為讚賞王妃識見,雖不曾謀麵,卻引為神交,方允我轉贈製筆。”

  ??孟飛笛長歎:“罷了罷了,也怪我當年不知舅兄喜好,甫一麵見,贈禮便觸犯舅兄,雖後來多番奉迎,更讓舅兄不齒。”

  ??那時孟飛笛被逼無奈下才娶了袁氏為妻,三朝回門時,為袁約準備的禮品便沒有多麽盡心,送了一卷名家謄寫《禮經》,不想袁約最惡人為製定禮法,這下他便將舅兄得罪死了,無論怎麽挽回,都沒有半點效果。

  ??“也是阿兄性情古怪,要說來,王妃也算涉身政宦,可阿兄卻堅信王妃是逼於無奈,骨子裏必對儒術不以為然,與他一般,實際推崇玄學。”袁氏也連連搖頭:“阿兄之思維,一貫非世人能夠理解。”

  ??忽然又轉了話題,不無興奮地說道王妃答應讓她協助公務的事。

  ??妻子滔滔不絕,丈夫卻滿心無奈。

  ??“拙拙真不願與我同往雲州?”

  ??“我便是去了,不過也隻能用心內宅事務,雲州現下百廢待興,九郎初往,怕是連固定住宅都沒有,僅是衣食之事,婢女服侍即可,九郎總不至於為婢女分心,可我要是去了,住得不好,吃得不飽,哪樣不得九郎關照?豈非成了累贅?莫如留在晉陽,一來子女還小,我不舍與他們分離,二來又能助益新政甚至軍防,機遇難得,就算其實得不到多少利益,可有這不同尋常經曆,也不枉活此一世了。”

  ??瞧見妻子神采飛揚的模樣,孟飛笛心中那些微愁鬱也便消散了。

  ??他想起洞房花燭夜,見洗去濃妝的新娘其貌不揚,心中越生疏遠之意,席地獨臥,甚至一聲未吭,次日酒醒,方覺自己有些過份,愧疚之餘,又大為尷尬,越發不知該怎麽與新婚妻子相處,又擔心她因為哀傷,認親上茶時會失態露出悲容,那麽必定會遭親長們責備。

  ??不想新娘卻像什麽事都沒發,落落大方。

  ??他鬆了口氣,然而仍然沒辦法對一個陌生女子產生親近之情。

  ??約過了半年吧,夫妻二人非但沒有同床共枕,甚至連交談都沒有幾句。

  ??可是這個女子,卻也從不殷勤討好糾纏不休,這讓他如釋重負,漸漸卻更添愧疚。

  ??有回他因意外返家,記得是早春,南風剛暖,芳菲還少,他未進院門,卻聞一陣笑語喧嘩,原來是被他有意冷落的妻子,正邀了一幫曾經的閨交飲宴,他看到她的笑容,一點不帶勉強,縱然是見他莫名出現,也沒顯露出絲毫驚怔來,仿佛他們兩個,一直便是情投意合,她從來不曾委屈,不曾忐忑,不曾獨守空房。

  ??那日他終於忍不住將歉意出口,卻也隻是引來她莞爾一笑:“飛笛君是終於下定決心,想要休妻了?”

  ??愕然慌亂的人反而成了他。

  ??“既是不想休妻,又為何稱歉呢?我一直知道,飛笛君心有所屬,我原也不想嫁,奈何強不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故而,我很理解孟君心情,可要是飛笛君決意休妻,於我而言當然不公,那麽飛笛君確該致歉,既然沒有這想法……咱們兩個這樣也很好,彼此自在。”

  ??話說開了,兩人倒成了好友一般,他偶爾回家,也會與她把酒長談,討論琴棋書畫,這才知道妻子才華,其實不讓須眉。

  ??她從未勸過他入仕,也不曾提起過秋山,他經常留宿秋山觀,親長們不無責斥之意,倒是多得妻子為他轉圜,替他說服親長。

  ??“眼下朝廷,黨爭激烈,入仕是禍是福還是兩說,九郎韜光養晦也不無好處,至於秋山觀主……九郎原就與之情投意合,為了家族也已經作出妥協退讓,長輩們便莫要步步緊逼了。”

  ??這話還是宗婦王夫人轉告予他,當時恨不能戳著額頭怒罵:“阿拙這般寬容賢惠,你那樣冷落,真覺安心?”

  ??這樣的日子似乎又持續了一年,反倒是秋山與他起了爭執,他因為鬱悶,回家與妻子飲酒,半醉時,不由煩惱:“難道真是我做錯了?”

  ??“當然是孟郎過錯。”妻子毫不留情:“我若是秋山觀主,亦會對孟郎心懷怨懟,因為孟郎既然許下山盟海誓,便不該背信棄義,孟郎早該明白,秋山觀主不可能得到家族認同,要是孟郎沒有自信說服家族,原就不該給予觀主期望,所謂君子一諾,既然有山盟海誓,便不該食言,可是因為孟郎軟弱,導致事情成了這番局麵,你讓觀主如何釋懷?孟郎有失君子之德,難免會讓我心生鄙夷。”

  ??那日他的確是喝多了酒,竟然提出:“要是我現在娶秋山為平妻……”

  ??“我不反對,或許待觀主為孟郎生下長子,便是孟郎提出與我和離,長輩們也隻好妥協,如此也好,咱們便徹底彼此自在了。”

  ??然而不讚同的人反而是秋山,她不願屈居人下,更不願奉承他的親長家人,她反反複複懇求:“君若真為秋山著想,不如與秋山遠走高飛。”

  ??而他,是不可能真正不顧父母親長,一走了之。

  ??將秋山的想法告訴妻子,她竟然也不讚同:“觀主如此處理,也是太過自私了,孟郎若與她遠走異鄉,阿家必定悲痛欲絕,孟郎是孝子,又哪裏能做到不顧一切,唉,這事,我也不知應當如何處理了,孟郎還是由心而斷吧。”

  ??結果,他在猶豫之時,秋山又再相逼,盛怒之下,他便將妻子的話脫口而出。

  ??“妾身自私?憑袁氏也有這資格如此評斷?她若真是通情達理,便不該涉入此事,君對她本無情意,若非她死纏爛打,事情也不會發展到眼下局麵……”

  ??那是他第一次看清秋山真實的心性。

  ??因為他非常清楚,袁氏並非秋山指斥,虛偽狡詐、陰狠惡毒。

  ??拂袖而去,數日逗留妓家縱飲爛醉。

  ??直到不知不覺中,拖著滿身疲憊回家,黃昏時分,眼見著妻子與婢女們飲樂,談笑風聲。

  ??那一刻,他的心情突然平靜,而又愉悅,甚至羨慕。

  ??他開始質問自己,究竟什麽樣的女子,才值得你一心一意對待,山盟海誓為諾?而究竟什麽樣的人生,才是孟飛笛真正向往?

  ??從那時開始,心便漸漸偏移了。

  ??可隻有自己知道,直到此時,他並沒有真正得到妻子的信任。

  ??雖然也被他打動,雖然與他發生了夫妻之實,雖然已經有了子女,可是他仍然覺得,他的阿拙,隨時可能,收回那有限的情意,隨時可以與他形同陌路各自安好。

  ??她如此灑脫,這一點,也勝過如他一般的須眉。

  ??“你開心便好。”他最終隻能這樣說,卻握著她的手,久久不鬆。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