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詔令至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1-07-21 13:18      字數:3293
  晉王妃固然煩忙,毛大尹最近也不清閑,他這一套挑撥離間的連環計殺固然未見成效,卻也終於鬧得十一娘煩不勝煩,為了不讓毛維再有閑睱暗中憋壞,十一娘也專門為他找了些事務操心,具體說來,便是通過內奸紀倫的嘴巴,讓毛維得知她有意斬其臂膀的計劃。

  ??先是那劉力,這個司法官,被陸離指定主審唐遷汙告案,可有吳三好父子的口供,劉力自知無論如何也不能讓唐遷洗脫罪名,偏偏這回,毛維依然交待他盡力坐實甄守律的罪責,至少要保唐遷不受刑罪,劉力想破了頭,也想不出應對之策,於墉如今尚且等候處責,有此前車之鑒,劉力難免瞻前顧後,於是隻好“不慎風寒”,告了病假。

  ??這案子最終還是陸離主審,結果當然是唐遷獲刑,因涉及吳家隱私,沒有公審,隻將判決公之於眾,平民百姓皆為信服,固然有一些毛維黨徒質疑,然而就連眾多世家子弟也確信甄守律清白無辜,輿論成為一邊倒的趨勢,很快這件一度引起熱議的案子,便風平浪靜了。

  ??可劉力“病愈”之後,卻再也難以複職,薛少尹直言:“劉司法身體嬴弱,不堪刑案煩重,本官已經上報吏部,建議另授太原府司法,或許不久便有調令,劉司法還是安心養病吧。”

  ??劉力如遭雷劈,無論如何也沒想到他的規避,竟然還是逃不過晉王係的打壓,聲淚俱下地懇求毛維“主持公道”,毛維雖然對劉力的膽小怕事心懷不滿,卻也不能容忍晉王係的挑釁,正忙著與薛少尹打筆墨官司。

  ??另一樁便是陽曲令及另兩個與紀倫“政見不合”者,也被晉王係盯緊,正在暗察其把柄,意圖發動彈劾,毛維深知這三人雖然沒有行為殺人害命的惡行,貪贓枉法的事情卻實實在在,自然又要忙著消滅罪證。

  ??這樣一來,雖然聽說了祝家婢女自絕晉王府門前,王妃對劉氏苛虐繼女一案卻不聞不問,毛維也沒有閑睱分心,事實上他聽陳百加信心十足提說此計時,便很不以為然,因為早前那麽多挑撥離間的手段,均被晉王妃一一破解,唯一成效便是紀倫得獲信任,毛維並不認為陳氏能夠得逞,但他卻也沒有阻止此事,故而聞知這個結果,也就是撇了撇嘴,道聲“果然如此”罷了。

  ??毛維眼下最為關心的是朝廷剛剛送達“開設官窯”之詔書。

  ??他對此詔書簡直可謂盼望良久,一當接獲,迫不及待便召集屬官商議,當然,這回會議,針對的主要是陸離。

  ??大周官窯所在地原都集中於京畿,當然這並不代表地方便沒有工窯,比如越州、鼎州等地,其實燒製的瓷器也十分精美,太原亦有商賈開設的民窯,主產白瓷、琉璃,然而這些工窯卻不被官方控製,燒製成品除了繳納商稅以外,贏利也都屬於商賈,朝廷廣設官窯的詔令一下,對各地民窯雖然不至於產生衝擊,但必定會征召工匠,前期設建工窯也需要一筆開支。

  ??“此事可不能耽擱,隻設建工窯所耗物資從何而出,窯工從何處征得,這都需要王妃拿個主意。”毛維知道晉王是個擺設,眼下說話也直截了當起來:“雖府衙還有一些庫蓄,一來要支付官吏薪資,維持各司運轉,二來防備著前方軍需不足時,買調糧粟補給,可不能任意支用,本官也知道王妃難處,眼看著補恤軍屬還有一大筆虧空,又得煩難這麽一筆……”

  ??毛維長歎一聲,心裏卻實在興災樂禍。

  ??毛趨緊跟著建議:“事有緩急之分,補恤軍屬之事還是暫時擱置為好,下官大約估算了一下,設窯十口,至少需征千名工匠,又非僅為勞力即可,故至少需百名大匠,這一群人,得向民窯強征,窯場看防薄弱,故窯工不能為刑徒,又因官窯一旦設置,勞工便需長期服役,不能僅隻依靠役民,是以其餘工匠,也隻能強征良籍之民。”

  ??別看這時稅法規定了百姓每年服役的日期,但往往朝廷詔令一下,官府便有了強征的借口,律令體現的是君主意誌,維護的也是君國利益,並不是平民百姓的保障,毛趨這提議看似無可厚非,而且篤定了晉王係不敢抗令。

  ??然而一旦強征工匠,必然便會造成民怨沸騰,這大大有違晉王係公正無私體恤民情的自我標榜。

  ??其實相較越州等產窯盛地,太原府隻分配了十座官窯,已經算是太後格外“開恩”了,官窯製品曆來是滿足皇室所需,或用於賞賜貴族官員以及各國禮品,從形製到質量均有嚴格要求,不合規製的成品統統報廢,有時甚至滿窯皆為廢品,產量太小,必須廣設,才能滿足太後利用大周官窯斂財的“國政”,可這一詔令下達,舉國上下,至少十萬良籍淪為工匠。

  ??如若工匠均能得以衣食無憂,此政也並非大謬,然而其實設窯令隻限京畿時,因為徐修能、柴取等等“督促有方”,累死之工匠盡然便達數百,而一旦被征為窯工,便與家人妻小骨肉分離,甚至連父母過世,亦不能回家服喪,可謂一入窯場,生離死別,與服刑無異。

  ??諸如毛維一類官員,未必不知此政對民眾造成的禍難,可因為事不關己,便不聞不問,甚至認為是個絕佳時機,足以好好利用,挫敗政敵。

  ??陸離看著伯侄兩人洋洋自得、唯恐天下不亂的嘴臉,心中實在厭煩,神色也帶有冷意。

  ??“這事便不需毛大尹憂心了,王妃已有準備,百名大匠可托裴子建往越州等地聘請,窯場勞工亦可征招情願者。”

  ??毛維忍不住高挑眉梢:“情願?”

  ??這話真是滑稽,好端端的良民會有自願為工匠的人?

  ??“隻要予以豐厚薪酬,相信會有不少人情願入窯場務工,用以養家糊口。”

  ??毛維又忍不住冷笑:“豐厚薪酬?王妃不懂得工務,難道薛少尹也一無所知?官窯所出,可是都要上貢朝廷,勞工多達千人之眾,地方政府如何給予豐厚薪酬?!”

  ??“啊……”陸離拍了拍額頭:“有一事,竟忘記知會大尹,設窯令未曾下達之前,太後便在回複王妃奏報時提起這事,隻因太原情勢不比普通,也是讓王妃有所準備,王妃於是上呈建策,懇請太後區別對待,故,太後允準太原府官窯製品可由晉王府負責交付各國來使,而官窯如何管理,也可由王妃統籌負責。”

  ??也就是說,太原府這十座官窯所出成品,十一娘其實有權私售,但對象不能是普通商賈,隻能征對外邦行商抑或受使團委托采購的商賈,獲得的利益,也不會上交朝廷,而是充作軍需,那麽對於窯工的薪酬,甚至如何管理等細節,朝廷當然不會再過問。

  ??這大大出乎毛維意料,於他而言,無異當頭一記重擊。

  ??方才意識到,他是當真低估了晉王妃的手段,竟然能夠說服太後放棄太原府官窯之利,全權交由晉王府支配!

  ??其實十一娘起初甚至想過諫止在太原設置官窯,可如此一來,便不得不言明此政之謬,她不認為太後會不知此政導致的惡果隱患,但為利益所動,方佯作不察而已,十一娘拆穿這層真相,太後非但不會終止謬政,甚至會對十一娘心生不滿,這大不利於太原情勢,更不利於晉王的大業。

  ??故而最終十一娘還是選擇了這樣的對策。

  ??隻要太後將太原府官窯交由晉王府掌握,那麽利益便能用於軍事,而且還能解決一部分家無恒產者的生計問題,隻要管理得當,不會有累死勞工的慘案發生,當然也不會造成一入工窯便決生死的淒惶,這已經是十一娘眼下麵對暴/政最大的力所能及。

  ??對她而言,唯一值得煩難的是,在太原治下十四縣開設工窯的先期支出,她可不指望在毛維掌管的府衙能夠“詐”出錢財來,而這麽大筆開支,又不能僅靠她的妝奩。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堂堂晉王妃,這回真的感覺到捉襟見肘了。

  ??好在!

  ??裴三哥籌備多時的寶會,終於可以舉行。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