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8章 王妃很煩躁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1-07-21 13:18      字數:3311
  十一娘當然不能預見她已經成為千裏之外的長安,人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人物,這時她正忙得焦頭爛額,廣設官窯的詔令已經下達,重建雲州事宜也需提前籌備,越來越多的貧苦百姓等待救濟,答應的軍屬補恤還沒有一一實現,新政雖然已經獲得了一定民意基礎,具體規則仍在商榷製定,明空仍然隱而未發,外患卻又迫在眉睫。

  ??因為具賀燁派遣的探子回報,潘博已經說服北遼,增兵四十萬,準備從雲州、葦澤關兩處進逼晉朔。

  ??大戰一觸即發,賀燁甚至籌備著“金蟬脫殼”,要親臨葦澤關率軍迎戰,然而正在這時,諸多姬妾又抵達晉陽,晉王府的耳目驟然境多,一言一行都要格外小心翼翼。

  ??故而這日,十一娘聽說有個什麽祝二娘的仆婢匍匐門前為主申冤時,可謂煩不勝煩。

  ??“碧奴,你去處理。”十一娘簡簡單單一句交待,並沒有更多的告誡。

  ??小半時辰後,碧奴麵無人色回來:“王妃,婢子有罪,竟然,眼睜睜看那仆婢用銀簪自刺身亡。”

  ??十一娘眼睛都沒抬:“稟知太原官衙,就說這人在王府門前尋死,讓官衙理斷。”

  ??阿祿大是疑惑:“王妃……如此處措,豈非會引起流言蜚語?”

  ??“幕後之人,無非便是用流言蜚語威脅,我若一直忙於辟謠,今後便難得清閑,不理了,便等著對方發難,我再還以厲害,也好讓眾人徹底明白,什麽叫做狂妄囂張。”十一娘冷冷說道。

  ??便連阿祿都忍不住打了個寒顫。

  ??而諸位姬妾,盡都聽說了這件“大案”,議論紛紛。

  ??元媵人“拔得頭籌”首先成為儆猴那隻“殺雞”,此時雖然對晉王妃怨恨不已,卻也明白了相差懸殊的地位,打定主意堅持傲骨,卻不敢再挑釁生事,對於婢女自刺事件,知若未聞。

  ??齊媵人卻極感興趣:“祝二娘是什麽人?受了什麽冤屈,那婢女才不惜死告?剛入太原,便聽得丁梧亮一案,聽說都是王妃安排得當,才使得水落石出,這祝二娘莫非也是誣告吧,否則王妃也不會置之不理,對了,甄七郎那案究竟如何,薛少尹究竟有沒審斷,若是沒審,說不定我也有聽審機會。”

  ??得到的答案卻讓她大覺沮喪:“祝二娘有什麽冤屈奴婢沒能打聽清楚,甄七郎一案卻已經審理分明,唐遷確為汙告,業已認罪,不過這案子並沒有公審,是以詳情並不清楚。”

  ??謝媵人並沒有過問這些瑣事,隻是說道:“太原局勢果然險峻,短短數月之間,便有這多事情發生,也多得王妃才智過人,換作旁人,隻怕已經是手忙腳亂。”

  ??任媵人關注點與眾不同:“丁梧亮一案,大王竟甘被王妃驅使,固然有太後懿旨拘束,王妃手段也不容小覷,短短數月,她竟然能讓大王心悅誠服,正妃之位,想必已經穩若磐石,太後眼光果然獨到,晉王妃……不好對付。”

  ??唯一的孺人秦霽,占著先天優勢,了解的內情果然更加詳細,這時暗暗分析:太原四姓中,孟、甄兩姓已然投誠,太原柳雖然曖昧,擇定毛維的機率不大,唯有太原祝,公然拒絕了柳在湄的宴請,然而這回鬧事之人偏偏就是祝氏仆婢……祝二娘身受繼母苛虐,固然身後有晉陽陳挑唆,柳在湄若是聰明,也不該對此事不聞不問,導致一個婢女在王府門前自盡,必然會授以毛維黨把柄,此事,還是要提醒一聲殿下,早做防範,莫因柳在湄一時衝動,而輸於主動。

  ??莫說秦霽,便連碧奴都忐忑難安,因為今日之事,也實在讓她防不勝防。

  ??祝家那婢女,跪求門外,直訴主母劉氏苛虐其主祝二娘,威逼祝二娘改嫁,以致祝二娘自劓抗爭,王妃不願接見,讓碧奴前往處理,碧奴剛說一句此處並非官衙,那婢女立即反駁,稱王妃曾經公告檢舉不法,甚至允同平民來晉王府告狀,碧奴再說一句奴告主當受杖責,故王府不能接受告狀,那奴婢便摸出根簪子來,哭喊一句:“婢子自知不應告主,斷無生機,可我家二娘的確可憐,還望王妃主持公道。”

  ??毫不猶豫便將簪子刺入胸膛,縱然有兩位醫官搶救,到底是讓那婢子死了。

  ??碧奴因為知道祝二娘的事件真相,並不可憐那婢子,但眼看著王府門前鬧出人命,當然會愧疚處理不當,辜負王妃信任。

  ??十一娘卻安慰她:“有人一心求死,你怎能阻撓?再者奴婢告主,本應挨杖責,你那番話,也是合情合法,並無過錯,唯一疏忽則是,下次處理類似事務,別忘了帶上艾綠,讓人死也死得遠點,以免晦氣。”

  ??不是十一娘沒有同情心,而是甄夫人已經跟她說起過這祝二娘的事跡,也確然不能引起十一娘些微惻隱。

  ??這倒不是說祝二娘大奸大惡,相反,她的遭遇,其實不無可憐之處。

  ??祝二娘之母,正是陳百加的胞姐,當年晉陽陳與太原祝聯姻,雖是以嫡宗女嫁予嫡係子,這門婚事也甚得晉陽陳慶幸,無奈陳氏紅顏薄命,生下祝二娘後便病逝,其夫祝濟當時剛剛及冠,必然會另娶,晉陽陳便提出續弦仍為本家女,可嫡女已無合適者,唯有一個庶女尚且待嫁閨中,祝家當然不會認同,祝濟便另娶了劉氏。

  ??又說這劉氏,原為祝濟姨妹,當年祝濟之母看好者本就是她,無奈丈夫反對,才讓兒子娶子陳氏,劉氏後來也定了親,未嫁,丈夫便一病嗚呼,她與祝濟原為青梅竹馬,是以陳氏病逝後,順理成章便再續前緣。

  ??太原祝為四姓之一,門楣原就比晉陽陳高出幾個等級,便是續弦,也不可能娶陳家庶女,又有祝濟母鼎力支持,這門婚事終究沒如陳家所願,陳伏驥當年雖覺不甘,倒也不存憤慨,隻不過陳郡君卻因而怨恨祝家,又看不慣劉氏“改嫁”——在陳氏女以為,不管有沒有洞房花燭,隻要定親,未婚夫病逝,女子都應遵循貞烈的準則,就算沒有殉夫,也該終生守節。

  ??是以祝二娘年齡尚幼,便被姑外祖母屢常接去太原柳長住,親自教導。

  ??祝二娘從而學了一肚子“貞烈賢德”,然而又沒有深入骨髓,不懂得何為孝道,見父親與劉氏夫妻和諧,為亡母大感不憤,閨閣時候,就常與劉氏針鋒相對,故而引來了祝濟的不滿,對她施以嗬斥。

  ??陳郡君大為不滿,認為祝濟是被劉氏挑唆,苛虐嫡女,因祝二娘的婚事,兩家便險些沒有鬧翻,後來還是太原祝妥協,讓祝二娘聽從外家安排,與晉陽俞聯姻。

  ??可惜祝二娘出嫁不及三年,未得子嗣,俞郎君便也因病過世,因聞俞母不容二娘,還是劉氏提出讓二娘大歸,那時二娘方值二九年華,青春正好,依據大周俗例,自然是要改嫁的,劉氏竭盡心思為二娘尋了一門姻緣,男子也是世族子弟,門楣堪比晉陽陳,並且未婚,不過因為不諳詩詞,故沒有打算取進士科,一門心思要考明經,應試兩次,卻沒取中,但依然不失上進,與二娘同歲,年貌相當,這門姻緣也說不上委屈。

  ??不過是與祝二娘提了一提,沒想到她便割了鼻子反抗,倒把劉氏嚇得不輕,再兼陳家不依不饒,以此要脅祝濟休妻,兩家徹底鬧翻,但因為祝家勢大,陳家到底還存顧忌,此事並沒有鬧得街知巷聞,但如甄夫人這樣的親朋,卻是曉得詳細的,早便告訴了晉王妃。

  ??在晉王妃的感觀裏,祝二娘就當“活該”二字,幼年喪母固然可憐,可卻並未受到任何苛虐,一味相信陳家的挑撥,事非不分,自傷體膚,對自己都能下狠手,也難怪可以逼迫忠婢代為告狀不惜簪刺自盡。

  ??縱然太原祝沒有向晉王府示誠,並且有意疏遠,晉王妃也不可能被陳郡君利用,理會祝二娘這麽一個糊塗人。

  ??晉王妃相當“囂張”:“對外宣告,晉王府雖然接受告狀,但要是有人以死相逼,那麽死了也白死,死者並非個個值得可憐,比如這祝氏仆,既無罪證確鑿,晉王府並不會接受告狀。”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