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朔日朝會
作者:刹時紅瘦      更新:2021-07-21 13:15      字數:3948
  五鼓初起,列火滿門,將欲趨朝、軒蓋如市。

  ??今上不設常朝,於是這般曉色朦朧中百官候禁的場景僅隻每月初一、十五朔望朝會才見,而每逢這兩日,在京九品以上職官,包括王公勳貴盡皆要於宣政殿朝見,是以各大市坊鍾鼓解禁之前,坊門內已經列好長隊。

  ??就連柳均宜這類閑職官員,也避不過朔望朝會,一月兩日,隻要沒有告病,必須四更即起穿戴朝服出門。

  ??對於顯望貴族,宅第離皇城不遠,自然會先用朝食後再出發,可不少低階寒門官員,在長安居大不易的無奈下,住地距離大明宮隔著大半城池,當然更是要早早起床,往往不及在家安座用膳,而是在街邊道旁買塊胡餅充饑。

  ??不過當柳少卿踏鞍出坊,眼見京道上居然有個禦史坐於馬背大口啃咽胡餅時,瞪目結舌之餘,難免搖頭暗歎世風日下、禮律崩壞。

  ??就算是在任人唯親的肅宗一朝,官員們也不敢如此放誕,均宜尚還記得當年國子監中,聽教授說起一件舊事,便是某回朝會,鄭國公因為起得晚了,不及用膳,隻好趁著途中騎馬之時順便填饑,卻被一禦史看在眼中,當天就參了鄭國公一本觸律失儀,縱然肅宗對鄭國公頗為信重,在禦史們群起而攻的勢態下,也隻好下令罰停年俸,偏偏鄭國公不服,在朝會上斥罵了禦史兩句,結果禦史們險些沒揪著這點辮子彈劾得奪爵,就算肅宗拍著禦案發火,最後也不得不免了鄭國公職差,讓其閉門思過。

  ??如今可好,肅察風紀監督百官的堂堂禦史,竟然自己在馬背上抱著胡餅啃得滿嘴流油。

  ??“可知來曆?”與柳少卿一同上朝的兩個兄長,源平郡公當人麵前,裝作疏遠模樣,一乘與兄弟兩落下老遠,而柳拾遺則與均宜並肩騎行,他留意見柳少卿微妙的臉色,跟著也發現了青袍官員的失儀之行,但顯然柳拾遺並不識得此人,故而問詢。

  ??“是名禦史,來曆我亦不知,之所以認得,蓋因有回酒肆遇見,聽人稱呼為胡禦史,不過上回還見其道貌岸然,隔桌聽了滿耳聖賢教誨,今日卻見此人視禮儀為空文,上朝途中據於馬上大嚼餅食,實在歎為觀止。”柳少卿壓低了聲音卻不無嘲諷。

  ??這位胡禦史既然著青色官服,顯然品級在七品之下,信宜兄弟皆覺陌生,應當並非京都顯望子弟,然而卻膽敢公然失儀,若非背靠泰山,那麽隻有不知朝儀這條解釋了,可負責糾察百官的禦史竟連朝儀都不甚了了,也是一樁荒謬可笑的奇聞。

  ??但隻不過,讓柳少卿歎為觀止的事情還在後頭!

  ??待到天光放亮,經過驗明正身列班入禁的文武百官終於在太和禮樂的伴奏中按品階高低井然有序跪坐宣政殿內,到天子升座,叩拜齊畢,遁例開始這每月兩回有名無實的過場之後,柳少卿就成了擺設一樽,雖正襟端坐,然一如既往在昏昏欲睡中等待散朝。

  ??聞得唱禮監那聲拉得極長極緩的問詢“可有要事奏上”後,柳少卿才長長吸氣等待隨後那句“散朝”響起再行叩拜,然而卻被忽然一嗓子中斷三載以來毫無例外的過場,以致柳少卿一時不防險些岔氣——他幾乎已經叩拜下去!

  ??“微臣監察禦史胡悅,有本彈劾尚書令包庇奸員,枉縱不法!”

  ??一石激起千層浪,偌大的宣政殿全是吸氣之聲。

  ??柳少卿身邊的上官太常寺卿原本也在昏昏欲睡,被這變故險些驚得跌倒,不無狼狽的模樣讓柳少卿萬分同情。

  ??而這位胡悅,正是早先在馬背上大嚼胡餅的“英雄豪傑”。

  ??監察禦史品微而權大,又自從英宗以來,許其朝會彈劾糾舉特權,這本身並不奇怪,然則眼下無人不知禦史台是被謝饒平掌控手中,居然跳出個卒子來彈劾領導,並且還是包庇奸員、枉縱不法這等激動人心的罪名,原本昏昏欲睡的朝臣們個個精神振奮,可又有些恍惚,麵麵相覷幾疑自己是出現了幻聽。

  ??就連天子賀衍似乎也十分震驚,十餘息未曾反應,還是在顧懷恩輕聲提醒下,才下意識般頷首。

  ??天子雖然早有預備今日這朝會不僅過場,卻實在沒有預料竟然會是如此開端。

  ??於是眾目睽睽之下,青袍禦史手持朝笏出列,從末端行至禦階下,那叫一個凜然風骨。

  ??“臣,胡悅,察聞劍南道去歲遭遇洪澇,朝廷撥糧賑災,並免賦役,以為安民,然今春蜀地又逢春旱,耽擱春種,以致災情增重,故,劍南道下諸州刺史上奏朝廷再撥糧款,以救災情,然則,漢州刺史劉渡不僅貪昧災糧又兼包縱商賈哄抬物價,非但不免賦役,更甚橫征暴斂,導致漢州災民逼不得已逃亡,更生匪亂!然則,臣雖上本有一月之久,遲遲未得批複,十日前微臣再上奏本,仍無回音,故,臣懷疑尚書令瞞奏扣本,豈非包庇縱惡?”

  ??尚書省職責之一便為劾禦史舉不當者,故禦史若非朝會直諫,奏本當然要經尚書省閱準,倘若禦史糾舉者五品以下,又非大惡,甚至不需知稟天子,尚書令即能決斷,然而胡悅這回彈劾的卻是一州刺史,屬地方要員,尚書令必須上報天子。

  ??災情嚴重再兼刺史不法,導致民亂失序,這事放哪朝哪代都不能吊以輕心,許多不明就理的朝臣這下子全都將注意力集中在謝饒平身上。

  ??然而,卻不見預料之中的怒形於色或者驚惶失措,謝饒平看上去頗為無可奈何。

  ??柳少卿心中一動,想到一個可能,於是就不覺得這樁突發事件有多懸疑了。

  ??原來,這位道貌岸然的胡禦史之所以馬上大嚼,感情是因為今日身擔重任導致失眠晚起,怕是為趕上朝連坐在道旁進食的時間都沒有,隻好違禮。

  ??柳少卿雖然猜中了背後詭計,不過心裏卻一點沒有輕鬆,看來太後因為不能借托天命神授堂而皇之聽政,已經惱羞成怒,甚至不顧天子聲名,打算用耽延政務、不利於民的罪名逼迫天子交權了!

  ??他不由稍稍抬起眼瞼,看向高高在上的天子……

  ??不說君主龍威,但凡還有一點男兒血性,也不至於寧背這有失德賢之罪罷?

  ??不過太後若非有十成把握,大約也不會如此孤注一擲。

  ??柳少卿正在懸心天子會如何應對,正殿這出鬧劇卻仍然繼續上演。

  ??韋元平竟然為謝饒平打抱不平,長長一歎:“胡禦史,是你誤解了。”

  ??他執笏出列,一揖解釋:“聖人,胡禦史上月初即上奏本,尚書令曾同臣與毛侍中李侍中四人共商,本欲請奏聖人及時嚴察平息民憤,然……聖人因龍體不適,故遲遲未有詔見……”

  ??韋元平此言一出,文武百官恍然大悟,原來並非謝相瞞奏,而是沒有上奏機會。

  ??可還是有不少朝臣品度出韋、謝等人奸狂企圖——就算聖人不曾詔見,從胡悅上本至今,也有兩次朝會,眾相國何不當麵奏明?事關災民生死,豈是一句不得詔見就能輕鬆帶過?便有人挺身而出——參知政事薛謙!

  ??這位在朝堂之上,已經當了三年擺設,可在今日,卻直指韋元平話中疏誤。

  ??“聖人抱疾,令三省長官佐證,牽涉國政民生,更有禍亂之危,縱然不得詔見,三省長官亦當及時處置,拖延至今,實為失職!”

  ??韋元平一怔,毛維卻急躁起來:“胡悅雖則上本,然卻未舉實證,事情不曾察明,三省怎能在朝會上奏?”

  ??薛謙沉聲反駁:“並非草斷黑白,不過奏知事態,有何不可?”

  ??毛維正欲再辯,禦座之上,天子總算開口:“尚書令,你有何話說?”

  ??謝饒平今日本來就是內定要擔當大梁——一來,察明禦史劾舉本是他職責範圍,再者,韋元平與太後為同胞兄妹,由韋元平諫言太後聽政有私心之嫌;毛維因為劉玄清一案惹得滿身議論,這時不能太過高調;李子沅雖然也為國相之一,但聲望根底還有不足;雖則謝饒平論來也與太後有親戚關係,但世人皆知謝相妻室與太後並不算和睦,更關鍵是,涉及天子交權太後聽政這類大事,除韋元平外,也隻有謝饒平才有資格上諫。

  ??可他並沒有預料“鋸嘴葫蘆”薛謙會在這時跳將出來,一時愣神,結果就被天子點了名。

  ??這才出列,持笏,卻當堂跪下:“聖人,臣有一諫,不得不稟!”

  ??“說罷。”天子很平靜。

  ??“漢州一事臣確有延誤,甘當失職之罪,然,聖人因龍體違和而不設常朝,諸多國政要務實在難免耽擱,故,臣諫言,聖人康複之前,莫如暫允太後臨朝!”

  ??這話一出,即使有朝儀限製,宣政殿也難免大嘩!

  ??柳少卿冷笑,果然如此,太後那些野心暫時不提,就說單為奪政所行何事?漢州刺史貪樁枉法一事勢必早被察知,然而拖延至今卻不處斷,為的就是今日借這由頭證明天子耽誤政事!這半月之間,也不知添了多少災民家破人亡、妻離子散!太後視百姓生命賤如草芥,中樞三省長官尚還助紂為虐,大周江山交到這幫人手中,隻怕離亡國不遠!

  ??“尚書令,你之所言何其荒謬……”嘩議之中,薛謙的質問尚還擲地有聲。

  ??然而他話未說完,卻被天子打斷!

  ??“薛卿不需多言……”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