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定體問(剖析北宋滅亡的根源,不喜勿噴)
作者:隴右道大總管      更新:2021-07-21 08:45      字數:4315
  登州州衙西側的小廳中,兩道身影正隔著一張桌案相視而坐,談笑甚歡,桌上放置兩杯新茶,茶香四溢。

  ??“在某看來,靖康之變,二聖雖有不可推卸的罪責,但終其緣由,還是……”

  ??朱雲微微搖晃茶杯,讓濃鬱的茶香漸漸彌散開來,目光落在碧綠的茶水中,茶葉悠然的漂浮於其中,嫩綠而清雅,讓人覺得非常的舒服,而撲鼻的清香徐徐而來,更是讓人心曠神怡。

  ??“無兵無財,天下瓦解”

  ??“嗯!!?”

  ??正仔細品茶的刁翬聽到這八個字,握在手中的茶杯猛然一抖,幾滴水滴賤了出來。

  ??朱雲這些日子可不清閑,采買各種物資,同心思各異的本地豪強打交道,製作定裝彈藥,配置火藥,和朱霖討論戰術……

  ??好不容易今天有點空,又想起自己來到登州,已經多日沒有見過刁翬,便又帶著準備好的清茶親自登門造訪了。

  ??畢竟自己客居登州,日後要仰仗人家的地方還不少,故而也要嚐試著打點一下。

  ??正好今日州衙公務不多,刁翬也算清閑,見朱雲今日上門拜訪,也欣然接待了他。

  ??這種迥異於點茶的泡茶,隻需用熱水一澆,茶葉子就直挺挺的立在水麵上,香氣撲鼻,沁人心脾,淺碧色的茶水,還有一口飲下後的清淡茶香,苦中帶甜,唇齒留香,著實讓刁翬這等文人雅士大開眼界。

  ??朱雲送的禮很合刁翬的胃口,高興之餘便閑聊了起來。

  ??一番暢談下來,刁翬驚訝的發現朱雲對於時政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在沉吟片刻,又詢問朱雲對於靖康之變的看法。

  ??“正是如此”朱雲笑眯眯的看著麵露愕然之色的刁翬,回憶著《朱子百家》的內容,娓娓道來,“某曾聞仁宗朝京西群盜橫行,破州屠縣,後有淮南盜王倫破高郵,知軍晁仲約見賊人勢大,城中兵力不足,遂開門犒之,使去。富鄭公聞之大怒,欲誅之,範文正公爭之,曰:‘州郡無兵無財,俾之將何捍拒?’”

  ??輕輕抿了口清茶,朱雲放下茶杯,淡淡道,“後王介甫王相公為相,凡州郡兵財,皆括歸朝廷,而州縣益虛。故靖康之變,天下瓦解,實乃由州郡無兵無財故也。”

  ??“這……”

  ??刁翬眉頭緊皺,默然不語,眸光黯淡,雖然很不情願,但作為登州的行政長官,對於州衙財政情況自然清楚,也對朱雲所說的“州郡無兵無財”感同身受。

  ??朱雲笑而不語,隻是低頭喝茶,對於北宋滅亡的緣由,穿越前網絡上是眾說紛紜,很多人都把靖康之變歸咎於宋朝重文輕武,打壓武人,以及趙佶和趙桓父子的昏庸和無能上。

  ??然而朱熹早已在《朱子百家》中總結了北宋滅亡的緣由。

  ??無兵無財,天下瓦解!!!

  ??前世深受自媒體的網絡地攤影響,對於“我大宋GDP占世界80%”“年稅收一億六千萬兩”“人均GDP達2280美元”雲雲深信不疑的慫粉,自然是不會認同朱熹的言論。

  ??說起來很好笑,一個重稅刻剝,財政收入、軍隊數量和官僚隊伍都極其龐大的政權,其地方政府會無效化,但是這就是事實。

  ??前麵提到的高郵這種江淮地區富庶繁華的州縣,在那位被《清平樂》無腦吹的仁宗治下,居然搞到兵財不足以禦賊,父母官開門揖盜,賄賂匪首才能保全一城百姓的程度。

  ??富弼無能狂怒,範仲淹無奈求情,卻對於這種情況背後的巨坑毫無辦法。

  ??歸根結底,你宋財政體製過於畸形,為了防止州郡地方勢力做大,矯枉過正,將州郡的財政資源、軍事潛力完全掐死,以至於地方幾乎沒有體製內的財政資源來應對突發事件,國家暴力在州郡層麵失靈,結果就是底層被苛稅壓得喘不過氣的農民被強桀狡悍之賊裹挾,搞出此起彼伏的民變。

  ??當然啦,慫粉這種奇特生物,自然不會在意這些深層次的原因,畢竟這些不喜歡看史料,隻喜歡看向網絡地攤的人隻會吹噓我大宋財政製度多麽先進,收入多麽高,卻不知地方財政早就亂的一塌糊塗。

  ??所謂的“一億六千萬”財政收入不過是建立在“窮天下而富一城”和“古之刻剝之法,本朝皆備”的基礎之上。

  ??這種做法的惡果就是除了中央和少數邊防軍事重鎮(雖然中央等也不咋地),地方皆爛,一旦有事,內地毫無反抗之力。

  ??大明即便到了崇禎那種爛到一塌糊塗中央財政破產的年代,地方還是有不少錢的,盧象升等人靠著中央朝廷撥給的一點點經費,其餘全靠自己籌措,都能拉出一支隊伍打流寇。更不要說明末各地為了自保修了一堆城堡,靠著地方財政,石家莊附近的縣城連西式銃台(棱堡)都玩出來了。廣東一個省靠著地方財政能一口氣造幾百門紅夷大炮支援中央……順便偷偷說一句,明代中後期廣東一個省的鐵產量已經超過了大宋……

  ??我宋嘛,除了首都和邊防,內地基本上跟不設防沒什麽兩樣……連區區一千文的兵都養不起了,哪還有錢修城防?

  ??支援中央就更別想了,少納點供就燒高香了。

  ??見茶杯中茶水快見底,朱雲拿起桌案上的紫砂壺,為自己斟了一杯茶,沁人心脾的茶香彌漫出來,朱雲回憶著文天祥對於宋朝滅亡所做的終結,又娓娓道來,“宋鑒五代藩鎮之弊,遂盡奪藩鎮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一時雖足以矯尾大之弊,然國亦以浸弱。故靖康之役,虜騎所過,莫不潰散。敵至一州則破一州,至一縣則破一縣,中原陸沈,痛悔何及。”

  ??“敵至一州則破一州,至一縣則破一縣?”

  ??刁翬在口中默念著,聯想起州衙那坑爹的財政喝每年的巨額上供,以及朝廷對老百姓的苛捐雜稅,隻感覺朱雲的話真尼瑪貼切!

  ??靖康之變,還真是“定體問”!!!

  ??無兵無財,天下瓦解。

  ??這八個大字在北宋開國才兩代人的時候,就已經在它的墓碑上刻好了。

  ??感覺臉上有些掛不住的刁翬輕咳一聲,話鋒一轉,問道,“將軍以為王相公之才如何?”

  ??朱雲不知道刁翬在政治立場上,是偏向元豐新黨還是元祐舊黨,想了想又隨口道,“誌大才疏,禍國殃民”

  ??刁翬這下愣住了,雖然他的政治立場比較中立,但也覺得朱雲給王安石的這八個字的評價,著實有些不留情麵。

  ??刁翬正欲開口之時,朱雲卻擺手示意他莫言,輕笑道,“某僑居海外,對於朝堂上的黨爭毫無興趣,隻是對於王相公的某些治國之策,著實感到匪夷所思。”

  ??“將軍所言可是‘新法’?”

  ??“王相公思複三代民兵故創教保甲而潛消禁旅”朱雲嘴角帶著一絲譏諷,輕笑道,“州郡禁軍有闕額處,都不補,錢糧盡欲解發歸朝廷。刁通判,某所言屬實否?”

  ??刁翬麵色凝重,沉思半晌,頷首苦笑一聲,“將軍所言甚是。”

  ??“在某看來,王相公弄出的這套‘封樁禁軍闕額錢糧’,分明就是誆騙官家去吃空餉。”朱雲把玩著手中的茶杯,眼中盡是嘲諷之色,神態自若道。

  ??朱雲還記得讀高中時,曆史教科書對於王安石變法評價較高,無外乎是“危害了守舊派的利益”“出發點是好的”“變法的精神值得學習”雲雲。

  ??然而上了軍校,接觸了不少一手史料後,朱雲對於王安石的治國理念是徹底無語了。

  ??要是沒有這貨瞎折騰,北宋還能多活起碼幾十年!

  ??最典型的就是搞保甲,玩什麽封樁禁軍闕額錢糧。

  ??前麵提到,在我大宋“強幹弱枝”的政策下,地方州縣往往攢不了不少錢。出於地方行政開支考慮,為了維持地方政府機構的正常運作,搞錢最佳辦法就是和當地禁軍軍官勾結,虛報兵額,然後截留軍餉。

  ??等到了神宗朝,禁軍和廂軍存在大量的缺額已經是朝野皆知的事實了,熙寧四年,皇帝派人統計汴梁禁軍人數時,發現即使是首都禁軍都有1/3的空額。

  ??當時為相的王安石王相公,給神宗皇帝出了一個“天才”的主意——封樁禁軍闕額錢糧+搞保甲民兵。

  ??具體操作就是削減募兵就可以了,能省下許多錢糧,隻要拿其中一部分養保甲就可以了,還能剩下大多數的錢呢!

  ??這些剩下的錢該怎麽辦呢?

  ??陛下您可以把他們封樁起來啊!

  ??這樣陛下您的直屬倉庫又多堆了一筆錢糧。

  ??王安石給神宗皇帝好好的算了一筆賬:

  ??每用十萬保甲替代六千禁軍募兵,每年就可以多封樁十萬貫∩ω∩

  ??那麽又怎麽削減募兵兵額呢?

  ??闕額不補即可!

  ??先徹查禁軍實際人數,然後把人數固定下來,今後凡是軍隊上報需要補充,就不補充!但是兵額還保持在賬麵上。

  ??看上去很省銀子呀,但是仔細一想,這尼瑪跟讓皇帝去吃空餉有什麽兩樣!!!

  ??王安石也以為不補充兵額,禁軍軍官和地方上文官就不會吃空餉了。

  ??真是太天真了,朝廷不給咱們補充兵員和錢糧,把咱們原本吃的空餉拿走了,那咱們大不了繼續吃另一半的空餉唄。

  ??吃空餉可是我大宋的傳統藝能,不是人人都像嶽飛那樣清廉的。

  ??比如紹興年間,韓世忠的韓家軍賬麵上是六萬人的軍額,後來朝廷給了嶽飛個機會去查老韓的賬,嶽飛親自一點人數才發現六萬軍額其實隻有三萬人!

  ??“王相公端的是好算計,鼓動官家吃空餉,削減六千禁軍換十萬民兵,每年封樁庫就能有十萬貫”仔細品味著王安石的神操作,朱雲也是一臉的生無可戀,“可那保甲真能如唐朝府兵那般驍勇善戰?”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