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三家暗盟
作者:紳士東      更新:2020-05-15 23:42      字數:3246
  “魏王又有信來,大家也都已經看到,各位都有何見解,不妨暢所欲言。”公孫康一邊敲擊椅子扶手,一邊對下首的群僚問策。

  因為之前與楚國來往密切,並且地處遼東,本就與“胡人”接觸極多,所以對椅子這類事物,燕國自然接受得很快。

  相比於公孫度,公孫康顯然更加霸道、也更加有野心,繼位數年之後,在他麵前,哪怕是公孫度時期的老臣,也都倍感壓力。

  “主公,惡楚收買韓人、又離間扶餘,分明是已經對我大燕虎視眈眈,縱使沒有魏國相助,我等亦不會坐以待斃,何況如今魏王也有與惡楚決裂之意,我大燕自然應該順勢而為。”卑衍聞言站出來說道。

  卑衍看相貌有些烏桓或是鮮卑血統,包括胡子在內的體毛很重,還特地在臨近寒冬的大冷天露出胸毛,身上穿著獸皮襖,很有北地武者的扮相。

  楚國會宣傳蜀侯滅楚論,別人自然也會宣傳楚國的殘暴與威脅……

  最多是民間接受度上的差別,在明麵上肯定是將顏麵保全的好好的,而且對於舊軍閥來說,民間接受度……其實可有可無,不如兩鬥米來得實際。

  畢竟本來就無法凝聚出“為自己而戰”的意誌,基層將領都是半推半就的強征,民間對消息是否接受,又有什麽區別?

  魏國此時的來信,正是請燕侯策應魏國,聯合將楚國逐出渤海海域!

  “大燕若戰,祚願為先鋒,先下安東、再平遝港!”和卑衍差不多年紀的楊祚直接站出來請戰。

  卑衍和楊祚看起來都是三十來歲,而且……都屬於長相比年紀成熟的類型,其實不過二十七八,都是在公孫康掌權後,才提拔起來的新銳將領。

  公孫康在此事上的態度,並不難猜——以公孫康的性子,又如何能容忍,板甲到手後,楚國還占著他的港口和礦產?

  之前楚國在遼東的礦產連連被奪,自然也不會少了公孫康的表態。

  兩名公孫康提拔的新銳將領,不僅是鷹派,而且肯定是順著公孫康的意思表態。

  不過公孫康也並非一味蠻來,沒有將卑衍和楊祚的話,真的往心裏去,先是表彰了兩人的忠勇,之後又對柳毅問道:“柳先生……和涼先生覺得如何?”

  柳毅和涼茂,都是公孫度留下的老臣,前者是公孫康也很倚重的,至於後者……本身就與公孫氏父子麵和心不和,公孫康對其也半是利用、半是戒備。

  畢竟涼茂是正牌的樂浪太守,隻是在上任途中,被公孫度截留扣押,雙方本來就不是一般的臣屬關係。

  當初就是涼茂暗中與甘寧聯係,看似為公孫氏考慮,實則是為甘寧的談判掃清障礙。

  之後公孫氏雖然在接受涼茂的分析的同時,對涼茂也更加戒備,但是在楚國啟蒙部的暗中策劃下,哪怕涼茂和親眷都被嚴厲監管,依舊令其部分子嗣脫離了遼東、已經被接到了金陵。

  涼茂畢竟是遼東士林的代表人物,公孫度時代就用他來宣傳公孫氏的視賢才如命、以及對樂浪的統治法理性,所以也不好直接對他如何。

  “動手之後,失去與楚國的良好關係,同時……我們能得到什麽,也很重要。

  如今渤海之上,是楚國獨霸、盡食其利,若是此次真能一舉將楚國逐出渤海,對我大燕的益處又在哪?

  如果僅僅是拿回兩個港口,甚至可能隻是半毀的港口,意義不大。而魏國海軍的實力,可是僅次於楚國的,到時獨霸渤海的,從楚國換成了魏國,對我們真的有利嗎?”柳毅對此事,顯然有不同的看法。

  若是代入魏國的角色,亦或是燕國現在有魏國海軍的實力的話,柳毅倒是覺得與楚國徹底翻臉也沒什麽。

  一來楚國有兩個重要港口,直接坐落在燕侯“家門口”,二來燕侯的水軍,其實也“不容小覷”——在沒有白兔效應的曆史上,公孫氏可是在三國時期,和東吳在海上有往有來的,並且……演義中沒有強調的一點是,事實上在曹袁之爭的時候,公孫氏就從海上出發,攻占了青州東萊的沿海地區,也就是現在楚國占著的這裏。

  曆史上是官渡之戰後,曹操占據青州時,才將這裏收回。

  雖說在很多海軍戰術觀念上,燕國與楚國的差距無法彌補,否則也不會讓出遼東港、安東港……但是如今在城姬世界,遼東水軍的規模,因為楚國的介入而壓縮的同時,實力也因為吸收了楚國的部分技術而更強!

  也正是因為如此,燕國才會成為魏國在渤海上的拉攏對象。

  公孫康聽了柳毅的話,雖然大皺其眉,但也沒有執意反駁,不過這時涼茂卻嗤笑一聲,令聽到笑聲的公孫康,眼中閃過凶光。

  反而柳毅見狀,客客氣氣的問道:“伯方有何高見?”

  “渤海如今是楚國的渤海,但若是楚國在渤海失勢,這裏可不會是魏國的渤海!難道齊侯會眼看著魏國與楚國,爭雄渤海而無動於衷?又或者說……若是魏國連齊侯都沒有協調清楚,會敢貿然與楚國交戰嗎?”涼茂平靜的反問道。

  公孫康聞言,顧不上憤慨,反而故作尊重的問道:“涼先生是覺得,魏國與齊侯之間早有交易?”

  “常理揣測罷了。”涼茂一副“你們連常理都推測不出”的表情,令公孫康眼中再次閃過冷色,仿佛霸道總裁。

  “若是如此……魏國為何在信中,全然沒有提起呢?”卑衍見公孫康似乎不滿,立刻瞪向涼茂發難。

  “卑將軍問得好,這正是其中的關竅所在!”涼茂對這憨憨,倒是並不譏諷。

  “伯方的意思是,魏國特地沒有提到齊侯的事情,以免我們和齊侯接觸?恩……如果真是如此,恐怕魏國在齊侯麵前,也是默認將我們作為他魏國的盟友,而並不是三家之盟……”柳毅被提醒之後,恍然的點了點頭。

  的確心中未曾提到、甚至沒有暗示,齊侯……或者說是輔漢諸侯,會策應他們的行動。

  也的確正如涼茂所料,魏王與齊侯這對老對頭,已經在渤海問題上達成了一致。

  隨著海上貿易的興起,大海也越發受到諸侯們的重視,那些拚了老命也不挨著海的諸侯也就罷了,曹操和劉備現在又怎麽能坐視本身就強大的楚國,靠著雄霸渤海、東海,而變得更強?

  尤其是以地緣來說,東海也就罷了……渤海怎麽看都是冀州和青州的影響輻散區吧?

  隻是因為當初一時失策,將原本並不重要的臨海郡縣,“讓”給了楚國而已。

  不過現在齊侯和魏王,也有自己的港口、自家的水軍。

  楚國海軍能一直保持絕對優勢也就罷了,然而最近兩年的表現,令大家看到楚國在渤海,也並非無法擊敗……

  雙方雖有差距,但似乎並不是很大!

  東海的話,楚國有州胡、有亶州,還有楚國本土的那些港口,輕易的確無法動搖,但是自家麵前的渤海……

  魏國和齊侯勢力,都覺得隻要聯手,還是“有希望”能夠將楚國趕出渤海的,如果再聯合燕侯,那就是“很有希望”。

  不過在聯合燕侯上,魏國和輔漢勢力的利益,顯然存在分歧,魏國更像是體現,是自己帶著燕國這個“小弟”,在與齊侯合作,而不是魏、燕、齊的三家合作……

  “也就是說,驅逐惡楚之後,將是齊魏的海軍在渤海相爭?不對,楚國在州胡、亶州都有軍港,即使真的在渤海大敗,也勢必時刻都試圖卷土重來,魏國和齊國應該不會不智的在渤海相鬥,而是和平共處、提防東海有變,才更有可能,而這也將是我們大燕的機會!”柳毅這時也已經反應了過來。

  如果隻是魏國和燕國,渤海戰後換了個主人,依舊輪不到燕國說話,甚至魏國統治渤海,未必比楚國對燕國更有利。

  但如果是魏齊共處、尤其還是要麵對楚國這個強敵的話,那燕國完全可以在夾縫中,爭取到一席之地!

  公孫康聽了之後,雖然對涼茂的目的,持懷疑態度,但畢竟這也是他自己的判斷,而且連柳毅也接受了這邏輯,所以最終還是順勢婉轉的答應了魏國的來信,並且開始嚐試自行與齊侯聯係。

  三家就這樣,或是明謀、或是暗策的,在渤海問題上達成了一致——先“勾結”起來,先將楚國的影響力清出渤海……

  之所以沒有馬上有動作,是因為這裏可是“渤海”,現在眼看都已經十月份,和長江以南勉強還能水戰的氣候不同,渤海在十月份就已經是天寒海凍。

  另一方麵,三方縱使聯手,對上楚國海軍,也沒有完全把握,還需要積累。

  海軍比普通士兵更難“積累”,畢竟人力可以硬征,船隻能慢慢造,尤其是現在隻有魏國的戰船,能夠與楚國一戰,而魏國可沒有將技術公開給“盟友”的打算。

  當然,也還有一個重要因素……

  三方,以及楚國,都在等待的一個消息……

  楚國的另一半海軍,究竟還能不能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