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安曼會戰
作者:閃爍      更新:2021-07-17 13:50      字數:4181
  當時,虞世輝沒有明確的戰役目的,主要為了打亂美以聯軍的進攻準備工作。

  ??在此之前,中敘軍團多次采用類似的方式,瓦解了美以聯軍的戰術進攻行動,收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

  ??可以說,在敵人之前發動進攻是瓦解敵人進攻行動的有效辦法。

  ??隻是,這次虞世輝低估了美以聯軍的進攻規模。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二月一日,虞世輝提交給戚凱威的報告中提到,美以聯軍將再次發動進攻,目的是攻占安曼。

  ??也就是說,虞世輝把美以聯軍的異動當成了戰術進攻的前兆。

  ??雖然虞世輝已經認識到,美以聯軍的這輪戰術進攻的規模會比較大,不然不會用美軍替換德拉的以軍,但是在如此明顯的征兆麵前,虞世輝並沒認識到,這不是戰術進攻,而是有著戰略目的的進攻行動。

  ??這個誤判,對接下來的作戰行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二月四日,中敘軍團開始猛攻德拉,向還在換防的美以聯軍施壓。

  ??不可否認,搶先進攻給美以聯軍製造了不少的麻煩,並且迫使巴拉姆在十多個小時之後提前發動進攻,可是在德拉的大規模進攻,也大幅度消耗了中敘軍團的預備隊,使得虞世輝不得不在接下來的戰鬥中,麵對預備隊嚴重不足的尷尬境況,也就對接下來的戰鬥產生了不可逆轉的影響。

  ??當天晚上,以軍開始猛攻安曼。

  ??圍繞著安曼進行的整場戰鬥貫穿了整個戰役,雖然中約軍團守住了安曼,多次把突入市區的以軍趕出去,但是也消耗了大量兵力,並且迫使中國空軍在整個戰役期間,集中力量為安曼運送作戰部隊與作戰物資。

  ??結果就是,在其他方向上,以軍幾乎沒有遇到有效抵抗。

  ??二月五日上午,以軍順利攻占了紮爾卡與塞姆拉,打通了前往馬弗拉克的道路,安曼北麵最後兩處由約旦軍隊把守的軍事據點也就此淪陷,而以軍則順利打通了向東發動進攻的戰略通道。

  ??當天晚上,五個以軍旅就從馬弗拉克出發,開始向東推進。

  ??約旦東北的馬弗拉克省,正是通往伊拉克的要道,還是隔開敘利亞與沙特的屏障,具有很高的戰略價值。

  ??當然,能否把馬弗拉克的戰略價值利用起來,還得看以軍能夠解決後勤保障問題。

  ??要知道,馬弗拉克省隻有一條主要公路,而這條公路向東通往伊拉克,向東南通往沙特阿拉伯。

  ??雖然這條沙漠公路的價值非常高,但是無法支持大軍團作戰。

  ??按照以軍的作戰標準,這條公路最多支持十個旅。不管是進軍伊拉克、還是進軍沙特阿拉伯,十個旅遠遠不夠。從某種意義上講,伊拉克與沙特甚至不需要加強邊境防線,因為以軍在到達邊境附近時,已成強弩之末。

  ??事實上,這也正是敘利亞的重要性,因為隻有敘利亞與伊拉克之間有鐵路相通。

  ??也就是說,隻有在占領了敘利亞之後,美以聯軍才能完全解決後勤保障問題,也才有能力進攻伊拉克。

  ??當然,這也是羅林森反對在約旦擴大戰線的主要原因。

  ??在他看來,阿拉伯半島腹地的沙漠,將是美以聯軍的天然屏障,也是中國軍隊進行防禦的最好陣地。

  ??巴拉姆不是不知道這些問題,而是要利用這些問題。

  ??原因很簡單,以軍需要麵對的難題,中國軍隊同樣需要麵對。至少在當時,中國軍隊還不能完全擺脫地麵交通線,或者說中國的空運力量,還沒有強大到能夠單獨支持地麵部隊作戰的地步。

  ??如此一來,隻要以軍從馬弗拉克向東推進,中國軍隊就得防守伊拉克與沙特。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在得知五個以軍旅從馬弗拉克向東推進後,虞世輝就把第一二七集團軍的一個旅派往伊拉克的安巴爾省。當然,這麽做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伊拉克軍民保持信心與鬥誌。

  ??顯然,巴拉姆並不指望攻入伊拉克。

  ??二月六日,以軍從約旦河東岸南下,總兵力高達五十個旅,而且巴拉姆還準備了三十個旅的預備隊。

  ??可以說,這才是以軍的主攻方向。

  ??按照巴拉姆的部署,以軍將沿著公路線與鐵路線南下,先頭部隊不負責攻占城鎮,而是全力突擊,由緊隨其後的作戰部隊占領重要軍事據點。巴拉姆的命令很簡單,必須在五天到七天之內攻占約旦全境,把戰線推進到約沙邊境附近,鏟除盤踞在約旦南部地區的所有約旦軍隊。

  ??毫無疑問,巴拉姆的進攻策略非常高明。

  ??要知道,隻要以軍能夠快速推進,中國軍隊就很難組織起新的防線。別忘了,部署在約旦的是第三三八預備集團軍,而不是戰鬥力強大的主力集團軍,而且約旦南部地區也以沙漠為主,交通條件十分惡劣。

  ??更重要的是,這會對沙特構成嚴重威脅。

  ??從政治上講,隻要以軍攻入沙特,就會動搖整個阿拉伯世界,讓阿拉伯國家懷疑中國的戰爭潛力。

  ??這個時候,虞世輝仍然沒有意識到局勢的嚴重性。

  ??在得知以軍向南推進的消息後,虞世輝依然認為,以軍的主要目的是攻占安曼,而不是占領整個約旦。

  ??結果就是,中敘軍團在德拉的進攻變得更加猛烈了。

  ??虞世輝的目的很簡單:通過強攻德拉,迫使美以聯軍向德拉增兵,從而削弱以軍在約旦戰場上投入的兵力。

  ??當時,虞世輝做出這一判斷,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即錯誤估算了以軍兵力。

  ??根據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到二月初,以色列的總兵力在兩百萬左右,而以色列能夠動員的戰鬥人員在二百五十萬到三百萬之間,而以軍的實際作戰兵力不會超過一百萬,因此沒有美軍支持,以軍很難發動戰略進攻。

  ??根據這份情報,虞世輝認為,以軍在約旦戰場上投入的兵力在二十萬左右。

  ??實際情況是,巴拉姆動用了將近五十萬地麵部隊,其中用在南部戰線上的以軍就超過了四十萬。

  ??如此嚴重的誤判,直接導致虞世輝在兵力部署上出了問題。

  ??緊接著,戰局又發生了變化。

  ??二月七日,美軍在霍姆斯方向上發動佯攻。雖然羅林森不看好巴拉姆的計劃,但是忠實的執行了馬歇爾的命令。

  ??雖然虞世輝判斷出美軍隻是佯攻,但是霍姆斯受到了威脅。

  ??受此影響,虞世輝在當天向霍姆斯增派了八支突擊集群,並且命令蔣博文少將在必要的時候發動反擊。

  ??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虞世輝也希望利用霍姆斯牽製美以聯軍。

  ??從某種意義上講,虞世輝達到了戰術目的,即在德拉與霍姆斯牽製住了美軍,可是充當進攻主力的以軍卻沒有受到多大影響。

  ??當時,美軍的表現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德拉戰場上,兩個美軍預備師的表現完全超出了虞世輝的預料,不但頂住了十多個敘軍師的輪番攻擊,還擋住了第二十七集團軍的猛攻。直到二月九日,第二十七集團軍才攻入德拉,迫使守軍向後方求援。如果能夠在二月七日取得重大突破,那麽德拉的戰鬥就很有可能改變這場戰役。可惜的是,到了二月九日,以軍先頭部隊已經到達馬安,而且攻占了這處戰略要地。由此產生的結果就是,雖然巴拉姆把十個旅派往德拉,削弱了預備隊的力量,但是以軍已經在南方戰場上取得決定性勝利,基本上控製了約旦南部地區,把戰線推進到了約沙邊境附近。

  ??真正改變這場戰役的地方不是在德拉,而是在安曼。

  ??打到二月十日,在以軍不得不回防德拉的時候,安曼依然在中約軍團手裏,而且以軍已經在這座城市外圍付出了極為慘重的代價。根據以軍的作戰記錄,在五日到十日,安曼戰場上總共有七千四百餘名以軍官兵陣亡,傷殘近兩萬人,四個主力旅與六個預備旅因損失慘重喪失作戰能力。

  ??更重要的是,安曼的戰略重要性在這個時候顯現了出來。

  ??要知道,安曼是約旦的交通樞紐中心,所有通往南部地區的鐵路線、以及大部分公路線都要經過安曼。也就是說,隻要安曼還在中約軍團手裏,以軍在南部地區的作戰行動就很難維持下去。

  ??當然,巴拉姆也明白這一點。

  ??二月十一日,在德拉受到的威脅有所降低之後,以軍開始猛攻安曼。

  ??此時,虞世輝已經對戰局做出了準確判斷,而且知道安曼的戰略重要性,也在安曼下了血本。

  ??當時,中國空軍的主要任務就是確保安曼的製空權,以便讓運輸機前往安曼。

  ??這場戰役,最終被稱為“安曼會戰”,主要就是在戰役後期,雙方都把安曼當成了決定勝負的主戰場。

  ??當時,以軍在安曼投入了三十個旅的重兵。

  ??到戰役結束的時候,虞世輝已經用空運的方式,把八支突擊集群送了過去,把安曼的中國軍隊增加到了三萬。因為安曼已經被徹底包圍,所以戰略空運決定一切。到戰役結束的時候,中國空軍在這裏損失了四十八架大型電動運輸機與七十七架戰術運輸機,數百名飛行員與上千名陸軍官兵在運輸過程中陣亡。

  ??所幸的是,在以軍耗光最後一點力氣之前,安曼依然在中約軍團手中。(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