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專業化艦隊
作者:閃爍      更新:2021-07-17 13:48      字數:4058
  因為高度重視製海作戰,所以在護航艦艇發展方式上,日本海軍可以說是獨樹一幟。

  ??在日本海軍的造艦計劃中,重要性僅次於“飛龍”級航母的就是“比睿”級大型防空巡洋艦。

  ??從型號命名上就能看出,“比睿”級與“台灣”級的差別。

  ??“台灣”級是大型巡洋艦,除了執行防空任務之外,還兼顧了製海、對地打擊與反潛等作戰要求。“比睿”級被稱為大型防空巡洋艦,意在強調防空作戰能力,也就對其他性能做了犧牲與妥協。

  ??對日本海軍來說,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因為在核動力技術上起步較晚,在設計“比睿”級的時候,日本沒有獲得美國的核動力技術,而且美國也不會提供適用於排水量為兩萬噸巡洋艦的核動力係統,所以“比睿”級采用的是常規動力。

  ??受動力係統限製,“比睿”級的作戰能力自然不可能十分全麵。

  ??仍然與“台灣”級相比,“比睿”級的四台燃氣輪機的總功率隻有六十兆瓦,僅為“台灣”級的百分之六十。雖然這套動力係統足以使“比睿”級的最高航速達到三十三節,不比核動力航母低,但是剩餘功率太低,無法像“台灣”級那樣,配備大口徑電磁炮等高耗能武器。

  ??在這種滿載排水量達到一萬八千五百噸的戰艦上,主要武器就是一套基於雙模式相控陣雷達的區域防空係統。在執行艦隊防空任務的時候,“比睿”級的通常配備是一百二十四枚區域防空導彈與六十四枚中程防空導彈,能夠攔截兩百公裏內的飛機與巡航導彈、以及一百四十公裏內的戰術彈道導彈。

  ??在區域防空能力上,“比睿”級不比“台灣”級差。

  ??問題是,區域防空能力不代表一切。越來越多的跡象表明,在電磁武器大行其道的現代戰場上,區域防空的作戰效率大大降低,艦隊在防空作戰中,將主要麵對迫近的威脅,近程防空與末段攔截成為關鍵。

  ??與“台灣”級相比,“比睿”級差的就不是一點半點了。

  ??得益於強大的動力係統,“台灣”級在艦橋前方與直升機庫上各設置了兩套以電磁速射炮為主的末段攔截係統。因為采用了階梯式布局,所以能夠確保用四套攔截係統同時對付任何一側的來襲導彈。根據中國海軍進行的測試,四門電磁速射炮能在一次交戰中攔截五十個以上的目標。

  ??與以往的末端攔截係統相比,電磁速射炮的作戰能力高出了好幾倍。

  ??為了增強末段攔截能力,日本海軍在“比睿”級上,以六邊形的方式配備了六套末段攔截係統,但是也隻能保證用四套攔截某一側的來襲導彈。相對而言,“比睿”級的全方位攔截能力更強一些。說得直接一點,遭到反艦導彈圍攻的時候,“比睿”級的生存能力比“台灣”級稍微強一點。

  ??隻不過,日本海軍使用的仍然是傳統的速射炮。

  ??雖然為了增強攔截能力,日本海軍采用了俄羅斯的辦法,即為速射炮增加配套的近程反導導彈,但是六套末段攔截係統在最理想的情況下,在一次交戰中也隻能攔截三十多個來襲目標。

  ??顯然,“比睿”級的末段攔截能力很成問題。

  ??客觀的講,“比睿”級算得上是一種比較成功的防空巡洋艦,防空作戰能力至少達到了同時期的平均水平。

  ??正是如此,日本海軍分兩批建造了十艘。

  ??按照日本海軍的部署方式,這十艘“比睿”級將平均分配給五支航母戰鬥群,確保每艘航母得到兩艘巡洋艦掩護。

  ??第一次印度洋戰爭已經證明,一艘航母至少需要兩艘專業防空戰艦掩護。

  ??問題是,除了防空能力,“比睿”級的其他作戰能力根本不值一提。

  ??因為沒有充足的電能供應,“比睿”級選擇了電熱化學炮作為主炮。雖然在理論上,兩門一百五十五毫米電熱化學炮的投送能力非常驚人,而且在全裝藥發射時,最大射程超過了兩百公裏,不比初期的電磁炮差,但是電熱化學炮的射速遠低於電磁炮,而且備彈量也遠不及電磁炮。

  ??結果就是,電熱化學炮的持續作戰能力根本無法與電磁炮相提並論。

  ??事實上,電熱化學炮誕生後就沒有得到過重視。美國曾經對電熱化學炮抱以厚望,後來在電磁炮技術成熟之後,就沒再問津。

  ??日本海軍被迫使用電熱化學炮,也是非常無奈的選擇。

  ??或者說是痛定思痛的結果。

  ??在第一次印度洋戰爭的龍目海峽戰鬥中,日本的補給艦隊遭到攔截,在不到一個小時內就被全殲,而且是被中國海軍的巡洋艦與驅逐艦用艦炮消滅掉的,讓日本海軍非常震驚,也讓日本海軍認識到了艦炮在特殊環境下的重要性。結果就是,日本花費巨資從美國引進了已經被淘汰的電熱化學炮。

  ??如果日本在二零三零年之前解決了動力問題,裝備“比睿”級的就將是電磁炮。

  ??可惜的是,直到二零三二年,日本也沒有研製出用於兩萬噸級戰艦的核反應堆,也就無法為巡洋艦配備電磁炮。

  ??當然,日本海軍也留了一手。

  ??“比睿”級與“台灣”級一樣,采用的是模塊化設計,可以在中期改進的時候更換動力模塊與武器模塊。

  ??隻是在二零三五年之前,改進“比睿”級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說得直接一點,要把一百兆瓦級的核反應堆裝到兩萬噸級的戰艦上,而且不造成負麵影響,絕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知道,“台灣”級的動力模塊隻有二千四百噸,僅為滿載排水量的百分之十。

  ??照此比例,日本要製造出總質量僅為一千八百噸的動力模塊,難度非常大。

  ??事實上,因為在設計的時候沒有考慮采用核動力係統,所以“比睿”級的改進潛力並不大,作戰能力自然不夠全麵。

  ??除了對地打擊之外,“比睿”級的製海作戰能力也非常勉強。

  ??雖然理論上,“比睿”級的一百四十四具垂直發射管都可以裝填反艦導彈,但是在以防空任務為主的情況下,“比睿”級一般不攜帶反艦導彈,即便攜帶,數量也在八枚到十六枚之間。

  ??也就是說,“比睿”級的主要反艦武器是兩門電磁化學炮。

  ??反潛能力上,“比睿”級的主要裝備是兩架反潛直升機,以及兩具三聯裝五百三十三毫米魚雷發射管。

  ??受排水量限製,“比睿”級隻有艦殼收放聲納,沒有拖拽式聲納。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遺憾。

  ??隻是在艦隊中,“比睿”級承擔的是防空任務,反潛隻是次要任務,加上搭載了兩架大型反潛直升機,也就沒有必要配備拖拽式聲納。

  ??與“比睿”級配合使用的是“臻名”級多用途驅逐艦與“白根”級反潛驅逐艦。

  ??按照日本海軍的習慣,護衛艦配屬給地方艦隊,因此在主力艦隊中的反潛驅逐艦,相當於中國海軍的遠洋護衛艦。

  ??與中國海軍一樣,“臻名”級與“白根”級采用相同的艦體,隻是任務模塊不同。

  ??在任務分配上,“臻名”級主要協助巡洋艦執行防空任務,必要的時候能夠單獨執行防空、製海、打擊與反潛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講,“臻名”級是縮小版的“比睿”級,在火力配製上比“比睿”級降低了一個級別。比如在火炮數量上,“臻名”級隻有一門一百五十五毫米電熱化學炮,導彈垂直發射筒也隻有九十六具。相對而言,“臻名”級的反潛能力還有所提高,比如配備了拖拽式聲納。

  ??“白根”級的最大特點就是設置了超大的飛行甲板與機庫,能夠攜帶四架直升機,並且同時讓兩架直升機起降。為此,“白根”級沒有攜帶電熱化學炮,僅僅隻有一門七十六毫米艦炮,導彈垂直發射筒也減少到了四十八具,且除了攜帶三十二枚中程防空導彈外,全部用來攜帶反潛導彈。

  ??看得出來,日本海軍輔助戰艦都非常“專業”。

  ??事實上,這也是師承美國海軍的直接結果,因為在美國海軍中,各艘戰艦都有明確的任務分工。

  ??這種發展模式的好處很明顯,缺點也很突出。

  ??好的方麵是,艦隊的綜合作戰能力非常完備,作戰靈活性有足夠的保證。缺點是,任何一艘戰艦都不可否缺,如果有所損失,將直接導致艦隊的某一種作戰能力大幅度降低,從而限製了艦隊的作戰能力。

  ??說得直接一點,隻有在配備齊全的情況下,日本艦隊才有完備的作戰能力。哪怕隻有一艘戰艦沒有配備到位,日本艦隊的戰鬥力都會受到影響,也就有可能在戰場上遭到敵人的致命打擊。

  ??事實上,日本海軍最欠缺的還是水下力量。

  ??雖然日本海軍已經把潛艇數量擴充到二十四艘,而且全部實現AIP化,最先進的八艘還采用了核動力AIP係統,具備無限的潛航能力,但是與真正的攻擊核潛艇相比,日本的常規潛艇仍然差得太遠了。

  ??在下一場戰爭中,日本艦隊必然深入大洋,與中國艦隊決戰。

  ??水下兵力的欠缺,必然成為日本艦隊的致命問題!(未完待續。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