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不宣而戰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31      字數:5872
  當齊布琛來到敬親王府時,發現正如他猜想的那樣,敬親王並沒有入睡,而是在等著他。

  ??“人送走了?老齊?”敬親王坐在桌前,一隻手擺弄著一柄寒光閃閃的寶劍。

  ??“回王爺的話,送走了。”齊布琛認出了這柄劍是當年仁曦皇太後贈給林逸青的兄長林義哲的,由敬親王代為收管的“滄海”劍,此劍是宮廷禦製,極是名貴。

  ??“林逸青那邊的情形,你也知道了吧?”

  ??“知道了,林逸青現下已然神智不清,皇太後命太醫院全力救治,然並無好轉跡象。”

  ??敬親王將手中劍收入鞘中,長歎了一聲:“良將難得,惜乎不能為我所用,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隻要王爺主政,似此良將,總是會再有的。”齊布琛垂首恭聲道。

  ??敬親王點了點頭,起身將劍懸於柱上,轉過身時,眼中已滿是激奮之色。

  ??翌日,清綺園,永慶長春,大雅齋。

  ??仁曦太後看到李錦泰回來,掙紮著從病床上起身,李錦泰大驚,趕緊上前扶住了她。

  ??“林瀚鵬的情形如何?”仁曦太後緊緊抓住了李錦泰的手,顫聲問道。

  ??李錦泰歎息了一聲,搖了搖頭。

  ??他是沒法告訴仁曦太後,林逸青的病情,已經到了“女國手”林月瑤和俄國女醫生娜塔莉雅束手垂淚乃至大吵起來的地步了。

  ??仁曦太後忍不住流下淚來,看到皇太後流淚,一直強忍著悲傷的李錦泰終於控製不住,一時間淚如泉湧。

  ??“他這病和我一樣,來得太過蹊蹺。”仁曦太後的頭腦比李錦泰要清醒得多,她向李錦泰問明了林逸青的病情之後,立刻意識到了什麽,“這裏頭隻怕是……”

  ??聽了仁曦太後的話,李錦泰吃了一驚,立時止住了悲泣。

  ??“皇太後說的是,其實……”

  ??“怎麽?”仁曦太後轉頭看著他問道。

  ??“七爺病的,也是很蹊蹺的……”李錦泰猶豫了一下,還是說出了心裏隱藏已久的想法。

  ??“怎麽個蹊蹺法兒?”

  ??“回皇太後的話,七爺的身子素來強健,隻不過偶感風寒,本來經府裏的大夫調治,已經好了,但沒想到幾天之後,突又犯了,一病不起,眼看著就要不行了,是林瀚鵬差林太醫父女前來,給七爺下了劑猛藥,方才把七爺從鬼門關救了回來,當時林太醫便懷疑有人給七爺服食的藥中下了毒,告訴了林瀚鵬,林瀚鵬大怒,請大理寺和刑部暗中詳查,但沒幾日,七爺府中的侍役張翼便懸梁自盡了,疑是畏罪自盡,人皆謂是張翼給七爺下了毒,但據大理寺的人稱,張翼非是自盡,乃是被人勒死後吊起來的,偽為自盡而亡。張翼一死,這案子便成了無頭案,於是便不了了之。”

  ??“原來是這樣……怪不得,他們急著要安排人接手海部……”

  ??“皇太後說的是,七爺病後,不能理事,本是林瀚鵬代為署理,現在林瀚鵬也病了……”

  ??“我知道,下一個病的,隻怕得是姐姐了。”仁曦太後冷笑了一聲,“咱們都病了,他就可以上來了。”

  ??聽了仁曦太後的話,李錦泰忽然想明白了,一時間如墮冰窖,手足冰冷。

  ??“你知道他們給皇上推薦的代理海部的人選都是哪些個嗎?”仁曦太後又問道。

  ??“回皇太後的話,據奴才所知,軍機處擬的名單,是禮親王和敦親王兩位王爺,再就是李高陽和翁叔平。”李錦泰答道。

  ??“你拿我的手諭,馬上去皇上那裏,要皇上以慶郡王宜鄺代理海部!”

  ??“遵旨!”

  ??陸奧宗光《回憶錄》:

  ??“當朝鮮事件的初期,英國的舉動,總似對乾國表示同情,因此自不免為我國人民所厭惡。然而,如果詳細觀察其內情,實因英國看到遠東兩大國即將發生戰爭,其結果對於本國在政略上和貿易上的利害關係,必將發生巨大影響;且因從來的曆史關係,不能不產生重視乾國的傾向,這也是很自然的。加之英國也自始和其他采取旁觀態度的國家一樣,推測最後勝利必屬乾國。因此,在乾日開戰的前後,英國遠東艦隊司令弗利曼特的舉動,往往有很多地方令人感到奇怪,即在今日也難辨明當時他的行動是否出於有意。不過僅僅以此即斷定英國對我國抱有惡感敵意,又不免過慮。總之,不問其原因如何,英國始終總是希望東亞和平不致破壞。”

  ??“英國駐北京特命全權公使歐格納是一個精明的外交家,當他探知李紹泉與喀西尼伯爵目前在天津的關係後,自不能視為過眼雲煙,於是他馬上向總理衙門王大臣提出乾日兩國應急速謀求和平談判以避免最後衝突的勸告。然而,當時的總理衙門,對李紹泉和俄國公使間所進行的談判,深信必能成功,所以對英國公使的勸告,似乎未加重視。但乾國政府內部恰在這時產生了主和論,群起責難李紹泉,總理衙門才姑且接受英國公使的勸告,暫不采納李紹泉請求繼續向朝鮮派遣大軍的建議,表示願意通過英國公使與日本重新進行和平協商。英國公使不失時宜,和英國駐日臨時代辦巴柴特反複電商後,巴柴特臨時代辦便向我國政府提出如下提議:‘乾國政府對於日本政府曾經提過的提案,有附某種條件再行協商之意,對此願知日本政府同意與否。’因此,我和巴柴特經過數次會談後回答說:‘乾國政府提議,是否出於誠意雖不無可疑,然日本政府決不願破壞和平。倘乾國政府同意為改革朝鮮內政,且根據此精神,由乾國先行提議時,我國政府決不拒絕再開會談。’巴柴特立即將我的答複電告歐格納。”

  ??“歐格納接電後,一麵力勸總理衙門王大臣,一麵與小村臨時代辦商洽,盡力居中斡旋,總理衙門王大臣終於和歐格納公使約定某日在總理衙門與日本公使會商乾國提議的條件。歐格納公使立將此事通知小村臨時代辦。小村如期前往總理衙門,準備聽取乾國方麵的意見,但是乾國政府不僅未提出任何新提案,反而說日本若不從朝鮮撤兵,乾國政府不能提出任何提議,使會談毫無結果而散。小村感到事出意外,但又覺得與乾國辯論亦屬無益,因而在歸途中曾往訪歐格納公使質問總理衙門的背信行為。英國公使也甚為詫異,隻說:‘既然如此,除待他日尋找機會再談外別無他法。’小村立將此事電告政府。我對此事原來就懷疑乾國的誠意,隻因沒有相當理由不便立即拒絕英國公使的調停,所以采取了暫觀其演變的態度。我認為乾國使英國公使的調停歸於失敗,反而可使我國在將來的行動上漸得自由,值得可喜;而且朝鮮近來的局勢已經十分緊張,不容因乾日兩國之會商而拖延時日,莫如乘此機會與乾國斷絕關係為上策。經與內閣閣員協議後,立即電示小村令其向乾國政府聲明:‘查朝鮮屢起變亂,實因其內政紊亂之故。我政府認為對於該國具有密切利害關係之乾日兩國,有幫助其改革內政之必要;因此曾向乾國政府提出此項建議,不料乾國政府斷然予以拒絕;近日駐貴國的英國公使顧念睦誼,善意居中周旋,努力調停乾日兩國之間的糾紛,但乾國政府除依然主張我國應由朝鮮撤兵外,並未提出任何新提案;似此情形,非乾國政府有意滋事而何?事局至此,將來如果發生意外事件,日本政府不負其責。’這個聲明可以說是日本政府對乾國政府的第二次絕交書。我在當日給大鳥公使發出如下的電令:‘英國調停已告失敗,現在必須斷然處置。’”

  ??“總理衙門王大臣等雖然表裏不一,反複無常,但現在竟將自己與英國公使約定的事情忘得一幹二淨,令人難以理解。原來乾國政府從來就不知遵守外交上必需的信義,隻是為了解救燃眉之急,而采取拙劣外交手段,以致自陷於孑然孤立的境地而不悟。這如果出於一般碌碌凡庸之輩還說得過去,但對於一個素稱具有經驗和膽識的李紹泉尚不能免,的確令人不勝惋惜。”

  ??“李紹泉接到我於6月22日交給汪鳳藻的照會後,方才知道我國政府的決心,感到以恫嚇手段威脅日朝兩國已經無效,因此稍稍改變了一下策略,即一方麵在外交上繼續依賴歐美列強居中調停;另一方麵在軍事上將向朝鮮增派更優勢的軍隊。李紹泉所采取的這種軍事上的策略,究竟是否真正改變了他的虛聲恫嚇的手段,而抱著決心斷然決一最後勝負的意思呢?或者還像最初的計劃,為了以虛張聲勢威嚇我國而故意在外表上加以擴大呢?雖然尚難推測,但在去年李紹泉曾向北京政府建議向朝鮮增派大軍,卻是事實。”

  ??“李紹泉在乾國,實為將此次朝鮮事件引起乾日紛爭的禍首、主謀者。不消說,其功罪均應由他一人承擔。然而,在局勢發展中,特別是在國家興亡迫於眉睫之際,北京政府竟徒逞黨爭,對李加以此種如兒戲般的譴責,不僅使他不能充分發揮才智,而且還免除他的職務,在李紹泉方麵固屬不幸,乾國政府也可說是自殺政策。在北京政府和李紹泉繼續這種明爭暗鬥期間,朝鮮局勢已經緊張到萬分,接著牙山、豐島的陸海戰爭已經發生了,乾日兩國發布宣戰詔敕,和平破裂,戰爭正式開始。這時,冥頑不靈的北京政府,可能也感覺到此時已不是揭發李紹泉的過錯而圖自快的時機,或者由於沒有人能代李擔負這個重任才算作罷。總之,李紹泉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之下,竟能支撐乾日交戰的局麵於一時,日夜孜孜從事於外交和軍事上的活動,其處境亦甚可憫了。”

  ??9097年(大乾光旭二十三年,日本明治三十年)3月1日,豐島海麵。

  ??一支龍旗飛揚的艦隊在蔚藍色的海麵上破浪行駛,這支艦隊由5艘戰艦和4艘運輸船組成,由威海前往牙山。

  ??在護航艦隊旗艦“寧遠”號鐵甲艦的飛橋上,貝蒂正舉著望遠鏡,仔細的觀察著海麵。

  ??“你在擔心日本人會來攔截我們?大衛?”艦長沈壽昌看到貝蒂麵色凝重的樣子,笑著用流利的英語問道。

  ??“沈,我不是擔心,而是認為,日本人一定會來攔截我們,而且會出動一支力量比我們強大得多的艦隊來攔截我們。”貝蒂放下了望遠鏡,轉頭看著沈壽昌,“我現在仍然這麽認為,貴國議政王殿下命令增援牙山的軍隊,卻隻派了這麽少的軍艦護航,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

  ??沈壽昌回頭看了看身後的四艘戰艦,又看了看護航艦隊統領(司令)呂文經,沒有說什麽。

  ??這一次的護航艦隊由5艘戰艦組成,分別是鐵甲艦“寧遠”、魚雷巡洋艦“建靖”、“建翼”和獵雷艦(驅逐艦)“海龍”、“海驊”,在見慣了英國皇家海軍大艦隊的貝蒂看來,的確有些單薄,但在留**童出身的沈壽昌看來,麵對日本海軍,這支艦隊的實力其實還是可以的。

  ??盡管乾國和日本還沒有正式宣戰,但沈壽昌渴望同日本人大戰一場。

  ??他指揮的這艘“寧遠”號鐵甲艦是德國建造的“齊格弗裏德”級鐵甲艦,和德國姊妹不同的是,她經過陳偉的強化設計,排水量達到了4753噸,艦體長度增加為85米,寬16米,吃水5米,全船船體的主結構由縱橫排列的鋼架組成,全船被分為了9個水密艙,相鄰兩個艙進水仍能保持60%的儲備浮力。在一次改裝之後,又多了一個水密隔艙。“寧遠”艦的航海性能相當不錯,舵效也較容易控製。不過,在高海況下“寧遠”號一般達不到最高航速。全船按照編製,一般有20名軍官和256名士兵來操作軍艦。當戰艦成為旗艦時,一般會增加6名軍官和22名士兵。

  ??“寧遠”在推進係統上采用了兩套三脹往複式蒸汽機,每台蒸汽機獨立布置,並單獨擁有一套主軸,通過主軸上的三葉螺旋槳推動艦船航行。每艘船都配備了8台軍用水管鍋爐,最高航速可達16節,配備的3台發電機能提供29-26萬千瓦的電力。“寧遠”艦的巡航能力為每14節2086海裏。

  ??“寧遠”艦的主要武器為3門240毫米35倍口徑加納炮。該艦的火炮布置非常奇特,三門火炮分別被安裝在三個炮塔中,其中兩個被並列安裝在了艦首,另一個炮塔則在船尾。在本紀紀末期,艦首並聯安裝炮塔多用於巡洋艦,被用在主力艦上並不常見。這樣的布置使得“寧遠”艦的兩個流線型的炮塔猶如魚的兩個大眼睛一般,這也是“齊格弗裏備”級岸防鐵甲艦的一大特征。這種火炮的布置模式雖然奇特,但效果還不錯,每門炮在船的一側都有著150度的射界,俯角為-4長,仰角25度,最大射程為13000米。每門炮備彈68發,射速約為每分鍾2發,火炮使用的穿甲彈重量重140公斤(310磅)。

  ??除了主炮外,“寧遠”艦使用了75毫米口徑的火炮作為對付中小艦船的副炮。8門75毫米副炮被安裝在左右兩舷,總備彈3000發。75毫米炮能以590米每秒的初速發射重量為10公斤的炮彈,火炮的射速大約為每分鍾15發。除了75毫米火炮之外,“寧遠”級也與當時的乾國軍艦一樣,采用了47毫米哈乞開斯機關炮作為近戰的手段之一。和德國同級艦不一樣的是,“寧遠”艦去掉了魚雷發射管,沒有裝備魚雷武器。

  ??作為典型的本世紀末期的軍艦,“寧遠”艦的艦首采用了衝角,上層建築采用了長橋樓式布局。3門主炮被布置在了第一層甲板上,第二層甲板緊挨著前主炮之後,分別布置著前艦橋、司令塔,以及最上層的操舵室和羅經艦橋。緊隨其後的是主桅杆、煙囪和數個沿著中線排列的通風管,通風管後是後艦橋,布置著另一套磁羅經和操舵裝置。在二層甲板的四周環繞布置著6艘救生艇和75毫米副炮。

  ??“寧遠”艦采用了克虜伯滲碳鋼。作為一艘鐵甲艦,“寧遠”艦雖然體積較小,但仍擁有著一條厚度不等的主裝甲帶。主裝甲帶最厚的部分在船的中間部分,越靠近船首、船尾裝甲帶的厚度就越薄。在主裝甲帶的中間上部裝甲厚度為240毫米,到了船首船尾隻剩下140毫米。裝甲帶下部中央的裝甲厚度為140毫米,延伸到艦首、艦尾後裝甲厚度減至100毫米。在水平方向上,“寧遠”艦布置了一塊厚度為50毫米的裝甲甲板,裝甲指揮塔的頂部裝甲厚度為30毫米,四周是厚度為160毫米的裝甲,除裝甲外,“寧遠”艦還配備了防魚雷網。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