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脆弱的和平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31      字數:5482
  林逸青學會的“熊語”曾在他去西伯利亞執行任務時幫過他的忙,那冰天雪地的兩個月是他一生當中非常難忘的時光之一,隻是他沒有想到,在這個曆史時空,“熊語”在俄國又救了他一次。

  ??維特看著口上還帶著血的棕熊不住的輕舔著林逸青的手,在心裏發出了一聲沉重的歎息。

  ??他知道,沒有什麽能夠阻止林逸青,阿列克塞耶夫那個笨蛋純粹是在浪費時間。

  ??9091年(大乾光旭十七年,日本明治二十四年)10月12日,乾俄雙方在葉卡捷琳堡簽定了和平友好條約,史稱《葉卡捷琳堡和約》。由於和約中明確了乾國和俄國西北邊界一些未定地區的歸屬,又稱《續訂堪分西北界約》。在這份條約中,乾俄雙方約定:

  ??一,兩國和平友好相處,全麵恢複以前的貿易關係,乾國除允許重開恰克圖互市貿易之外,又增開伊犁為通商口岸,“允兩國商民自由貿易”。恰克圖為兩國共管城市。

  ??二,俄國承認霍爾果斯河以西約2萬平方公裏的土地為乾國所有。

  ??三,俄國退出帕米爾地區,“原俄軍所占之地悉歸乾國”,承認該地區為乾國所有,乾國支付俄軍“居所營房及車船用具等費”白銀50萬兩。

  ??四,以上地區所有俄國軍民,限定5年之**遷。

  ??五,雙方確定界址,立定界碑之後,河源在兩國境內的河流,兩國均不得借故使河流改道。

  ??六,雙方不得收留叛逆,凡有叛逆入境,雙方均有義務解除其武裝並引渡回本國。

  ??《葉卡捷琳堡條約》是乾國和俄國之間的諸多條約之一,看起來並不起眼,但實際上對兩國關係有著深遠的影響。這一條約的簽定緩和了長期以來乾國和俄國的緊張狀態,乾國和俄國在這一條約上都表現出了相當的大度和克製,可以說相互都做了很大的讓步,乾國沒有要求收回當年被俄國割去的44萬平方公裏的土地,而是隻收回了其中的2萬多平方公裏的土地,並且經過評估後付給了俄國50萬兩白銀的基礎設施及軍民搬遷費用,俄國也沒有要求象國內一些擴張派人士經常叫囂的那樣要求以霍爾果斯河為界,這一條約可以說體現了兩國高層希望兩國能夠達成真正的和平的願望。

  ??《葉卡捷琳堡條約》是乾俄關係發展史上的重要一頁,它同兩國人民大眾的生活需求和邊疆開發結合在一起,條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乾俄兩國、特別是兩國邊境地區的經濟發展。雙方的貿易增多,有效增加了兩國國庫的收入。這一條約簽定後,由於邊疆真正實現了和平,為乾俄兩國人民的接觸提供了場所和條件,增加了乾俄兩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兩國的許多商人成了老相識甚至多年的朋友。每逢乾俄重大節日,雙方商人還在一起歡慶佳節。同時也為兩國商人互相學習對方的語言創造了便利的條件。此外,這一條約的簽定有助於保持乾俄邊境局勢的相對穩定。俄國在執行其擴張政策時,不得不顧及它在對乾貿易上所取得的巨大利益。因而直至9104年乾俄戰爭以前,俄國在乾俄邊界始終未敢輕舉妄動。

  ??但一個不爭的可悲事實卻是,在9104以年前的這段和平時期裏,乾俄兩國都在不遺餘力的修築鐵路,擴充海軍,加緊備戰,9104年西伯利亞鐵路全部完工,乾國國內的鐵路網也基本建成,在和平時期裏的建設成果反而成了戰爭的誘因。乾國於9087年的丁酉戰爭中擊敗了日本,更加刺激了俄國。為了爭奪東亞霸主的寶座,戰爭終於不可避免的爆發了。

  ??附:大乾帝國軍工部槍械局局長許含光《大乾帝國槍史》:節選:

  ??“9095年,羅馬尼亞王國政府向福州自動槍炮公司訂購8毫米曼利夏口徑的馬克沁式機槍。羅馬尼亞陸軍希望所得到比9071式施耐德-加特林機槍更輕便的武器,以便於在崎嶇的喀爾巴阡山區運輸部署。9094式機槍進行了一些減重方麵的設計,許多沉重的銅質部件被鋼質零件取代。黃銅質地的冷卻水套也改用鍍鋅鋼板衝壓製造。感到壓力的奧斯曼帝國隨即也向福州發來訂單。他們所訂購的機槍與塞爾維亞型號幾乎完全相同,除了改為發射7.92毫米毛瑟彈,以可調節火線高低的四腳橇式槍架取代了類似炮車的大直徑雙輪架。奧斯曼土耳其對這種機槍十分滿意,前後追加的訂單使購買總數超過了5000挺。在與土耳其爭奪克裏特島的三十日戰爭中吃了敗仗後,9098年希臘王國便向福州自動槍炮公司發出訂單,購買1000挺8毫米口徑馬克沁式機槍。”

  ??“外銷型號上的改進措施也被大乾帝國的軍事部門所采納,帝國陸軍的9097式機槍同樣大量使用鋼製零件與冷卻水套,但換用了鍛鋼製造的前二後一式三腳架,重約53磅,非常堅固,射手可以從容地選擇坐在後方單腳架的鞍座上,或者是臥姿開火。不過由於定型和生產上的延誤,當帝國與日本在朝鮮爆發戰爭時,趕赴朝鮮作戰的帝國軍隊大多裝備著9090式馬克沁機槍,它們已經足夠讓日本陸軍大吃苦頭了。”

  ??“日本陸軍既占領朝鮮首都,控製朝鮮王國的王宮後,士氣高漲。按照日軍將領的看法:乾國軍隊已經放棄朝鮮,龜縮到鴨綠江防線。他們所要做的就是一路向北行軍,占領朝鮮北部最大的城市平壤。日軍很快便發現了妄想和現實的差距,他們在平壤以南約12公裏的的黑橋裏遭遇到一個前哨陣地的阻擊,帝國軍隊隻在這裏布置了兩個步兵營,卻額外配屬了一個裝備4挺9090式機槍的重機槍連。當他們耗盡彈藥,主動撤退以後,日軍最終占領了黑橋裏,卻無力追擊。與微不足道的戰果相比,代價是可怕的,擔任主攻的混成第12旅團幾乎傷亡殆盡,協同進攻的第六師團也損失了近1000人。當日本第二軍司令部得到傷亡超過4000人的戰報時,司令部的參謀們甚至懷疑是下級軍官寫錯了傷亡數字,多加了一個零。”

  ??“日本人哀歎著‘皇國輸給了馬克沁’。因為使用了無煙火藥,乾國人又通常將馬克沁式重機槍安置在隱蔽良好的陣地上,在白天協同步兵進攻的日軍炮兵根本辨識不出機槍的位置。日軍引以為傲的夜間突襲也會被猛烈的機槍火力所遏製。日軍也將戰前購置的加德納雙管機槍、柯爾特-加特林機槍配屬給步兵部隊,卻發現這些手動機槍在對射中完全被乾國軍隊的自動機槍所壓製。日本人也想出些臨時措施來應急,兵站總監川上操六將軍設計了一種帶有步槍射擊孔的鋼質盾牌,大阪炮兵工廠用鍋爐鋼板緊急趕造一批配發前線。可是一線作戰的步兵發現哪怕把兩層盾牌疊放在一起也照樣會被重機槍射穿,而且手持鋼盾衝鋒的部隊也會遭到敵軍炮兵的優先照顧。日軍士兵丟棄了無用的鋼盾牌,將其譏笑為‘川上の竹束’。”

  ??“為無視機槍技術發展的頑固愚鈍付出了慘重代價以後,日本政府試圖亡羊補牢,緊急向維克斯公司訂購2000挺馬克沁式機槍——就在一年前維克斯公司購買了馬克沁機槍的生產許可證,成為英國軍隊主要的機商。恰在9097年法國陸軍開始裝備本內特-莫西設計的氣冷式機槍,於是巴黎近郊的聖丹尼斯軍械製造公司也從日本政府得到了1500挺機槍的訂單。當然處於戰爭期間,英法兩國政府都援引中立法案扣留了所有日本訂購的軍事產品。直到戰爭結束後日本才得到這些機槍。經過對比,日本最終將本內特-莫西機槍列為製式裝備,並購買了生產權。生產型機槍發射日本陸軍的6.5毫米有阪步槍彈,然而戰敗使日本實力大降,甚至難以實現機槍的更改設計和國產化工作。直到9105年,才正式定型為三八年式6.5毫米重機槍。”

  ??“西方軍事史學家通常會在型號繁雜眾多的福州產馬克沁式機槍的型號中列出9102式。其實這個型號並不存在。隻是換裝尖頭槍彈後,原有的9090和9097式機槍都改用與新彈相適應的新膛線,相應的表尺射程也由2000碼增加到3000碼以上。”

  ??“帝國陸軍對馬克沁式自動機槍的使用起初同林-加特林式機槍一樣,每個步兵團和騎兵團下屬一個機槍連,為進攻和防禦提供直接火力支援。9097-9098年的丁酉戰爭卻說明了自動機槍還大有可為之處。帝國陸軍參謀部的少壯軍官們得出結論,一個機槍連在彈藥充足的前提下,在防禦戰中能發揮的作用超過一個齊裝滿員的步兵營。在進攻作戰中,機槍能夠越過散兵線的頭頂射擊,以密集的彈幕壓製敵人的陣地,提供比炮兵更為密切可靠的支援火力。要做到這一切的前提是機槍射手必須受過特殊訓練,具備優良的專業素養。帝國陸軍部終於批準參謀部的建議設立了陸軍機槍學校。按照首任校長蔭昌的建議,9102年開始的帝國陸軍編製改革中,每個步兵師都在師部下直屬一個機槍連。這是富有傳奇色彩的獨立機槍部隊創設的開始。”

  ??“9104年的對俄戰爭引起西方觀察家的極大重視,它極大地影響了十年後的世界大戰。這場戰爭中首次出現了自動機槍之間的對決。受法國的影響,沙俄帝國在9100年左右決定購買本內特-莫西氣冷式機槍取代高爾洛夫式手搖機槍(俄國版的柯爾特-加特林機槍),並開始在圖拉兵工廠仿造。俄國機槍與法國原產品的區別是發射7.62×54毫米R槍彈,使用30發金屬彈板供彈,法國人用的是24發彈板。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國產的本內特-莫西機槍配備上了索科洛夫設計的輪式槍架,並加裝了防盾。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它依然是俄軍裝備的最主要的重機槍。”

  ??“但當9104對乾戰爭爆發時,本內特-莫西機槍的國產化尚未完成。除了戰前從法國大量搶購的本內特-莫西機槍外,沙皇政府設法從維克斯公司購買了少量的馬克沁機槍,從丹麥購買了麥德森式輕重兩用機槍。最奇特的是從奧匈帝國購買的薩爾瓦托-多穆斯9093式機槍,這種延遲後坐原理的水冷式機槍由斯柯達工廠製造,用一個造型扭曲的30發漏匣供彈,最快能達到每分鍾能射出250發子彈,然而它必須耗用大量的油進行潤滑,否則就彈殼就會卡在槍膛裏抽不出來。俄國陸軍或許是這種奇特機槍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外國用戶。”

  ??“俄國陸軍的七拚八湊使他的機槍部隊在數量和質量上都遠落後於乾國對手。通常一個俄軍步兵師隻能配置到2-4挺機槍,很多師連一挺都沒有。騎兵部隊還裝備著老式的高爾洛夫式機槍。爭奪涅爾琴斯克(尼布楚)的戰鬥打響時,乾軍集中200多挺9097式機槍支援步兵進攻,俄軍最多隻能投入56挺機槍,在對射中完全敗北。”

  ??“不僅是規模,乾軍使用機槍的戰術技巧同樣帶給俄軍巨大的震撼和慘烈的傷亡。以帝國第二十師反攻墨爾根城的戰鬥為例。墨爾根東北通向璦琿的戰略要地北大嶺在此前已經經曆了慘烈的戰鬥,俄軍投入8.9吋口徑的攻城臼炮才克服了乾國守軍的機槍陣地。在這片連草根都已燒焦的的高地上,東西伯利亞第五狙擊師留下約5000人掘壕據守,並擁有一個裝備3.4吋口徑野炮的炮兵連。俄軍成功擊退了當麵敵軍的試探性進攻,但試探性的進攻不過是個幌子,以便進攻者有時間從容地布置機槍陣地,製定火力計劃。俄軍炮兵連的位置也因過早開火而暴露,遭到乾軍遠程炮火的有效壓製。第二十師將3個機槍連共計24挺9097式機槍集中部署,陣地選擇在北大嶺以南相距2500碼左右的一處高地,並精心實施偽裝。4個連的步兵專門抽調出來向戰鬥中的機槍部隊運送彈藥和冷卻水。進攻發起後,機槍部隊的掩護射擊持續了近10個小時,‘俄國人占據的每一寸土地無不覆蓋著毀滅性的彈雨’。掩護火力所消耗的彈藥是可怕的,效率最高的一個機槍組在不間斷地射擊中打出了12萬發子彈。但是進攻部隊得到了相當有效的掩護,傷亡輕微。戰鬥打響後,駐璦琿的米辛科騎兵軍派出一個騎兵旅的救援部隊。然而哥薩克騎兵根本沒有機會發起引以為豪的衝鋒,每當他們開始集結組成攻擊隊形時,負責側翼掩護的兩個機槍連便會如消防水龍般地噴來密集致命的槍彈。哥薩克騎兵旅損失慘重卻無功而返,隻能坐視守軍毀滅,北大嶺陷落。”

  ??“‘隨處可見的田埂、土堤、灌木林與草地之後,誰也不知道什麽地方隱藏著乾國人的機槍。看不見槍口的火光,甚至聽不見槍聲。能聽見的隻是似乎頭頂上傳出風掠過草叢的颼颼聲,隨即便是槍彈擊中人體的噗噗悶響,瀕死和受傷的士兵發出呻吟。這時人們才知道,機槍在向自己開火了。’一個東西伯利亞狙擊團的軍官在日記裏這樣寫道。在富有經驗的俄國軍人眼裏,機槍已經成為遠比火炮更可怕的武器。乾軍經常依據地圖和偵察情報,使用炮隊鏡和象限儀對俄軍的戰壕進行間接瞄準的覆蓋射擊。由於乾軍通常會在2000—4000碼距離上構築掩蔽陣地以便機槍實施間瞄射擊,苦不堪言的步槍手對距離如此遙遠且掩蔽良好的的敵人束手無策,惟有將炮兵推到前沿陣地上進行對抗。但一待推到前線的俄國炮兵開火,更多部署在隱蔽位置的乾軍重機槍便會以交叉火力覆蓋俄軍火炮陣地。俄國軍人意識到穿越機槍火力線發起的密集進攻等同於自殺;而在靜態的陣地對抗中,從通往前沿戰壕的各交通節點到前沿的火力陣地,處處都會遭到恐怖且神出鬼沒的重機槍覆蓋射擊。機槍支配了戰場。”

  ??“機槍支配著戰鬥,這不僅是步兵,也是騎兵的共識。帝國的新式陸軍騎兵建立後不久就將林-加特林式機槍列為了標準的機動支援武器。當騎兵深入敵人側後的縱深地區時,機槍是一種有效地機動火力支撐點,能夠協同騎兵炮幫助騎兵堅持到後援到來,奪取既定目標。”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