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八章 首站安薩爾多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30      字數:5572
  對俄國,俾斯麥首先建立了一個“善意”的德奧同盟,接著邀請俄國加入,這樣彼得堡就不再期待與法國結盟了。同時,在涉及土耳其的“東方問題”上,俾斯麥暗中支持俄國與英國對立,以消弭兩個側翼大國步調一致包圍德國的機會。對法國,俾斯麥慫恿其向非洲和亞洲發展,從而與英國的殖民利益產生衝突。對英國,柏林明確表態無意插足海外,同時在埃及事務和黑海海峽問題上協助英國牽製法俄,以換取倫敦的友誼。這樣一來,英俄奧三國皆有一定矛盾,它們需要德國的程度將大於它們互相需要的程度,於是德國成為大國事務中最有分量的中間人。它的國際形象被認為是積極的,它的高速經濟增長和工業進步也沒有被認為威脅到了和平。

  ??但俾斯麥建立的這個體係也有缺點:它是一種永恒的動態平衡,需要極高水平的理解力才能加以操作。俾斯麥認為,一方的強大導致另一方的恐懼,德國統一的完成必然帶來外部環境的惡化,這是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的。除了節製力量、根據形勢變化調整結盟關係外,德國並沒有更好的出路。換言之,柏林必須始終與不安為伴,不可能獲得絕對意義上的“解脫”,而大多數領導人是忍受不了這種狀態的。另外,“鐵血宰相”是一位古典政治家,在完成統一事業的絕大部分時間裏,他隻需要說服威廉一世國王和少數高級將領,卻缺乏應對民意及其代表的意願和經驗。俾斯麥甚至有意識地把德意誌帝國的代議政體和憲法條款搞得簡單化,方便自己完全靠一人的智慧把握國家大政。但進入80年代,新興工商業階層已經成為一股強大的社會力量,他們要求效仿英法等國、攫取海外殖民地,並且在國會裏控製了話語權。這個時候,仍在以70年代之前的經驗把握方向的俾斯麥有點招架不住了。

  ??9073年,德意誌帝國國會通過了獨立後第一個十年海軍發展計劃,旨在建成一支以巡洋艦、魚雷艇和岸防鐵甲艦為核心的防禦型艦隊,保護德國在北海和波羅的海的利益。俾斯麥對這個方案持認可態度,但始終反對過早建立英國式的大海軍。除去經濟方麵的考慮外,這依然是基於他對“絕對安全”觀念的否定——擁有最強陸軍的國家同時又在追求第一或第二強的海軍,這將使所有周邊國家感受到無可比擬的壓力,並在最壞結果到來前就聯合起來對其進行製衡。而柏林不像英國那樣擁有超然世外的地理優勢,一旦發生衝突,法俄兩國立時就可自陸地侵入德國領土,結果將是一場災難。

  ??那麽,德國要通過何種方式來保護自己的海外利益呢?如果未來戰爭發生在它和法俄之間,已有的巡洋艦和魚雷艇足夠對敵人的海上交通構成威脅,而德國大可利用它和英國之間距離較近的優勢,以英國為中轉站和地理掩護,繼續向大西洋派出商船。而如果戰爭是發生在德國和英國之間,它也可以聯絡在9056年《巴黎條約》(載入了航行自由原則)上簽字的其他二流海軍強國,構建“武裝中立同盟”,像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其他歐洲國家抵製英國一樣對皇家海軍進行牽製。甚至於“一勞永逸”地杜絕英國對德國海外利益的侵害。

  ??俾斯麥認為:德國最切身的安全利益在歐洲內部,隻要能避免在歐洲形成針對柏林的製衡聯盟,德國的繁榮和強大就有保障,世界影響力更是可以不求自來。缺少了歐陸安全作為基礎,“世界強國”不過是一張畫餅。不存在一種無條件的、絕對意義上的安全。在一個由若幹大國組成的封閉係統裏,一國安全指數上升過快勢必招來其他國家的恐懼,繼而促成製衡聯盟。有鑒於此,必須明辨關係國祚存亡的核心利益,並使資源嚴格圍繞這一利益進行配置,才能避免想入非非帶來的危險。永遠不可能出現不必調整就可保障長久安全的政策,一種有利於國家生存的安全路線必須同時兼顧節製與靈活,治國方略中永遠不存在抽象的最優。

  ??在俾斯麥看來,乾國所麵臨的情況和德國大同小異,現在的乾國主要是為了防範日本和俄國的威脅而建立新式海軍,而英國和法國之所以支持乾國發展海軍,主要是為了利用乾國對抗俄國的擴張,所以乾國現在在東亞的地位和當年普魯士在歐洲的地位有近似之處,都處於可以利用列強之間的矛盾悶聲發大財的有利地位,而乾國的軍力(尤其是海軍)一旦超出了對抗俄國和日本的需要,變得能夠威脅到列強在東方的利益了,列強便會轉而尋求結盟來遏製乾國。

  ??而林逸青在俾斯麥看來,顯然不是一個好的“經紀人”——他急切的跑到歐洲來購買軍艦和大炮,急於擴充乾國軍力,打敗日本和其背後的俄國,但他似乎並沒有想過,如果乾國有一天真的打敗了俄國,那一天也將是乾國災難的開始。

  ??俾斯麥開始構想起和林逸青的會麵情景來,他心裏還在猶豫,要不要提醒這個人注意到他現在犯的錯誤,而他並不知道,他本人的命運已經走上了另外的道路。

  ??意大利,熱納亞,安薩爾多造船廠。

  ??林逸青望著正在進行火炮安裝作業的“勒班陀”號戰列艦,一時間感慨不已。

  ??他沒有想到的是,身為歐洲二等強國的意大利,竟然能夠建造出這樣強大的戰艦。

  ??“勒班陀”(Lepanto)號戰列艦的排水量達到了驚人的16154噸,艦長124.7米,寬22.3米,吃水9.6米,主要武器為4門431毫米主炮,8門152毫米副炮,動力係統采用立式複合式發動機,雙螺旋槳驅動。在9083年3月建成下水後便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快的主力艦,該艦的發動機最大功率為11780千瓦,在10節時的續航力是16530公裏。她與姊妹艦“意大利”號在一起,是意大利最大和最強的艦艇之一。

  ??“勒班陀”號的一個特點是沒有舷側裝甲,但裝甲甲板幾乎往下彎曲到水線,且是全麵隔艙化的。該艦的裝甲集中在中部一個巨大的橢圓形炮座上,炮座設置在與艦體成斜角的位置上,在炮座上裝兩個旋台,每個旋台裝有兩門431毫米大炮。該艦的四個煙囪由一個狹窄的天橋聯係在一起。天橋的前部與一個小型的指揮艦橋連接。一個桅杆矗立在中央。“勒班陀”號在9076年就開始建造,設計成這樣的目的是為了在應急情況下能運載大量的部隊,當時意大利在一側受法國的威脅,另一側受奧地利海軍的威脅。但是到“勒班陀”號及其姊妹艦建成時,這些外觀高大優美的戰艦已經暴露出裝甲不足,火炮射速慢(主炮每五分種一發)的缺點,不能滿足同敵艦麵對麵作戰的要求。因而現在的“勒班陀”號主甲板上裝了更多的輕型速射炮。

  ??結合自己在仁川灣海戰中看到的情景,現在的林逸青,對這種擁有雙聯裝大口徑主炮的鐵甲巨艦,已經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林逸青這一次訪問歐洲,是經蘇伊士運河進入地中海,因而首個訪問的國家是意大利,在得知林逸青到訪後,意大利王國政府給予了高度重視,翁貝托一世國王派首相弗朗西斯科?克裏斯皮為特使前往迎接,在極盡款待的同時,還安排林逸青參觀了意大利著名的安薩爾多造船廠,希望這位“兩袖金風”的乾國使臣在訂購鐵甲艦時可以“適當的考慮”照顧一下意大利的船廠的生意。

  ??但意大利人並不知道,林逸青此時已經對現在這個時候的鐵甲艦有了另外的想法,那就是在海軍技術沒有取得新的進展之前,這種裝備射速緩慢重量極大的大口徑主炮的大型鐵甲艦的作戰效能並不象他之前想象的那麽好。

  ??利薩海戰後,“口徑換數量”成為主流,眼前的“勒班陀”號戰列艦和乾國現役的主力艦“龍威”級鐵甲艦都是這一思想的產物,但陳偉在給林逸青的信中卻指出了這類軍艦的不足之處,並大膽的推斷“數量換口徑”將取代“口徑換數量”,當時林逸青並沒有完全相信年輕的陳偉的斷言,但仁川灣海戰的經曆卻讓林逸青不得不承認,陳偉的見解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仁川灣海戰中,隻有一座雙聯裝305毫米主炮塔的“龍威”號雖然多次擊中日艦,但因為主炮射速較慢,戰果並不多,反而是140毫米副炮的戰果要大得多。而且在同日艦交戰中,日艦的炮彈多次擊中“龍威”號的主炮台,雖然因為炮台裝甲堅厚,擋住了日艦的炮彈,但彈片和日艦的速射武器卻給“龍威”號的炮手造成了很大的傷亡,有一次主炮台被擊中後,主炮雖然沒有損壞,但兩個炮組的炮手卻全部受傷不能作戰,在換下全部炮手之後,主炮才得以重新開火。敵艦一發炮彈就能夠廢掉兩個炮組,這種情況在海戰中可以說是非常危險的。

  ??其實平定朝鮮甲申政變時,丁禹廷和張成都建議出動“開濟”級或“揚武”級裝甲巡洋艦對抗日艦,因為這兩級裝甲巡洋艦航速快,火力猛,裝甲堅厚,可保必勝,對於新入役的“龍威”級鐵甲艦,他們認為其主炮火力雖強,但射速過慢,且鐵甲艦航速較慢,不利於機動作戰。但林逸青卻想檢驗一下“龍威”級鐵甲艦的實戰效能,是以堅持以“龍威”、“平遠”兩艘同型鐵甲艦為主力前往朝鮮對日艦作戰。雖然“龍威”級二艦完成了作戰任務,在國內贏得了一片好評之聲,但林逸青卻清醒的看到了這級二等鐵甲艦的不足之處,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

  ??仁川灣海戰後不久,陳偉便給林逸青寫了一封信,提出了修改“龍威”級後續三艦設計的想法,建議將唯一的一座雙聯裝主炮塔取消,改為3座單裝炮塔,艦首設兩座耳台,各裝1門單裝305毫米主炮,艦尾設一座單裝305毫米主炮塔,林逸青對陳偉的想法表示讚同,但出於政治方麵的考慮(皇太後和敬親王、純親王那裏必要的解釋,最主要的是清流言官可能借此發動的彈劾)和經費的緊張(修改設計增加一門主炮意味著需要加錢才行),還是堅持使用原來的設計,不做任何的改動。但在購建新鐵甲艦的時候,可以將陳偉的新設想變為現實。

  ??現在對於這位已經成了英國著名艦船設計師巴納貝的小弟子的年輕人,林逸青可以說非常倚重了。

  ??林逸青的目光情不自禁的轉向了正挽著一個美麗的英國少女在另一座船台下漫步的陳偉。

  ??他已經知道了那個英國少女的名字,她叫安妮?丁尼森-戴恩科特。

  ??最初林逸青聽到“丁尼森-戴恩科特”這個名字時,還有些不太敢相信,當他得知她還有一個哥哥叫尤斯塔斯?丁尼森-戴恩科特時,可以說大吃一驚。

  ??作為一個熟知世界海軍發展史的軍迷和半個BB黨,對於丁尼森-戴恩科特這個名字,林逸青可以說再熟悉不過了!

  ??在他原來的曆史時空當中,丁尼森-戴恩科特(全名是尤斯塔斯?亨利?威廉?丁尼森-戴恩科特)在18歲時便師從著名造船大師裏德爵士的推薦,進入阿姆斯特朗-懷特沃斯船廠實習,後來考入格林威治海軍大學造船係,畢業後再返回阿姆斯特朗繼續從事軍艦設計工作,受到該廠設計主任造船大師菲利普?瓦茨爵士的指導,後接替瓦茨成為該廠的造船主任,完成了巴西戰列艦“裏約熱內盧”號,也就是日後以“一星期炮塔戰列艦”著稱的英國“阿金庫爾”號戰列艦,以及智利海軍“托拉雷海軍上將”級戰列艦的設計以後,又繼瓦茨成為了英國海軍部造船局局長。

  ??丁尼森-戴因科特在阿姆斯特朗公司任職時就已經開始設計了多種艦船。到海軍部任職之後,設計的艦船主要有“君權”、“聲威”、“胡德”、“納爾遜”等主力艦,“勇猛”級大型輕巡洋艦、“暴怒”、“百眼巨人”、“鷹”、“競技神”等航空母艦,“霍金斯”、“林仙”、“C”、“D”、“進取”、“郡”級巡洋艦,“R”、“S”、“V”、“”級驅逐艦,“J”、“K”級潛艇,以及淺水重炮艦、護航艦艇、炮艦,可改裝為水上飛機母艦的商船等等幾乎所有的艦種。他獨創的技術如傾斜裝甲、防雷凸艙、低錳結構鋼的運用等等,都名噪一時,可以說他是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皇家海軍巔峰時期艦艇的總設計師,他的設計對全世界艦艇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林逸青自認識陳偉後,從陳偉寫來的信裏,他便隱隱有種感覺,這個叫陳偉的孩子,也許會和船結緣!

  ??現在的他竟然能和未來的造船大師的妹妹走到一起,已經似乎代表著某種預兆!

  ??這個孩子也許會和自己一樣,是一隻改變曆史的蝴蝶!

  ??“林先生在看我們。”安妮望了望立在坡地上的林逸青,有些害羞的對陳偉說道。

  ??“你的氣色有些不好,我美麗的安妮,他可能發現了,”陳偉輕握著她的手,聲音裏充滿關切,“我在給他和姐姐的信中經常提到你,安妮,所以他對你也是非常關心的。”

  ??聽了陳偉的話,安妮的臉更加的紅了。

  ??正象陳偉說的,安妮今天的氣色是有些不好。

  ??無論以什麽樣的標準,安妮都是個俊俏的姑娘,她的外貌屬於通常所謂引人注意的範疇。引人注意,也許是因為在她那清秀蒼白的臉、淡藍色的眼睛、栗色的打卷長發和小巧的鼻子,以及緊閉的雙唇裏自有某種神態,暗示著一種壓抑和自我控製的力量,這在一個十八或二十歲的年輕女子身上是不常見的。她本來是非常美麗的。但在今天,若不是她那橢圓的小臉有個缺點的話。這缺點是臉上缺少血色。沒有一些兒紅色來點染她那蠟似的白色麵頰,沒有少許棕色來補救她那眉毛和睫毛毫無生氣的蒼白,沒有一星半點的金色或褐色來點綴她那黯淡無光的栗色頭發。甚至她的衣服也有同樣的不足之處;淡紫的薄紗象是褪色了,變成了暗淡的灰色,結在她頸子周圍的絲帶也化成了同樣的淡灰色。

  ??她之所以會變得這樣,是因為她和陳偉之間的一場小小的風波。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