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八章 清流誤國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30      字數:5789
  就在伊藤博文沉迷於女人的世界以求麻醉自己,暫時忘卻現實的痛苦時,柳原前光也在經曆著類似的煎熬。

  ??“林君,這次和談,您能做出這樣的讓步,日本每一個人都受到您的恩惠!真是非常感謝您!”柳原前光說著,向林逸青深深的一躬。

  ??“柳原君不必感謝我,此次減免兵費,乃是皇太後皇上仁慈,念及日本生民之艱,故爾僅索二百萬鎊之款。我隻不過是仰承皇太後皇上旨意而已。”林逸青笑了笑,拿過茶壺,給柳原前光麵前的茶碗斟滿。

  ??柳原前光聞言,有如乾國大臣一般,麵向紫禁城的方向,深深一躬,以示敬意。

  ??“其實,柳原君,你還應該感謝一些人。”林逸青微笑著看著柳原前光的動作,“沒有他們,減款一事便不得成。”

  ??“噢?林君說的是哪些人?”柳原前光好奇的問道。

  ??“是清流言官啊,柳原君。”林逸青笑道,“我有時候甚至懷疑,他們是不是全都讓你給私下收買了,要不然,怎麽能這麽向著日本說話呢?”

  ??聽到林逸青的回答,柳原前光的心裏咯噔了一下。

  ??乾國的言官,他確實是沒少收買……

  ??難道是林逸青發現了什麽?

  ??想到林逸青手下的那幫無孔不入的忍者,柳原前光竟然打了一個冷戰。

  ??“林君真會開玩笑。”

  ??“其實收買了也不要緊,這本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林逸青笑道,“不過,那些沒有拿你們的錢,卻也拚命幫著你們搖旗呐喊的,我是真的搞不懂了。”

  ??柳原前光明白了林逸青的意思,懸著的心放了下來。他定了定神,說道:“此類事情,古已有之,不絕於史。林君不必耿耿於懷。”

  ??柳原前光說的“古已有之,不絕於史”的事情,便是中原王朝千年外交史上的一種特殊現象,無論是古是今,至少有如下幾個共同特點:在心態問題上,一直處於心理上的優越高位,以“上邦大國”的心態君臨天下;在名實問題上,重虛名,喜高調,脫離實際,不接地氣;在和戰問題上,一味主戰,誰主張和,誰就是賣國;在對外交往問題上,一味主張強硬,遇有談判,不顧自身實力和對方訴求,漫天要價,獅子大開口,視任何妥協為軟弱;在人際關係上,自以為高人一等,標榜愛國,憑個人好惡劃線,誰不與其站在一邊,誰就是賣國賊;在思想方法上,超越實際,極端偏激,唯我正確,有濃厚的“左”的色彩。

  ??自梥以來,產生了一種新的國民心態——清流心態,深刻影響了中原王朝外交的走向。清流心態在朝廷和社會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目為清流派。禁煙戰爭爆發前,曾伯函在回答其恩師、軍機大臣穆璋額提問時就說:“自南梥以來,君子好詆和局,以主戰博愛國美名之風興起,而控禦夷狄之道絕於天下者五百年矣。”後來,曾伯函在給李紹泉的信中又說:“自梥以來,君子好痛詆和局,而輕言戰爭,至今清議未改此態。”

  ??為什麽梥代會產生清流心態,為什麽“清流”現象在中土帝國外交史上千年不絕呢?

  ??首先是對梥朝重文輕武、主和厭戰政策反思和反彈的結果。作為世界經濟大國的梥朝不等於安全大國,“靖康之難”後,國民心態發生變化,作為對朝廷重文輕武、主和厭戰政策的反思和反彈,男人被要求寧戰不和,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清流心態由此產生。在風波亭冤案發生後,一些人又將主和與賣國投降畫等號,令清流心態進一步加劇。

  ??其次是中原王朝從興盛到衰落的曆史趨勢的產物。西方列強用炮火轟開中原王朝封閉的大門後,一個個不平等條約令不少夏族士大夫痛心疾首。“清流”們不乏愛國之心、報國之誌和護國之勇,然而缺乏謀國之智。“清流”心態產生的心理基礎是對國家遭受外來侵略的憤恨,是一雪恥辱的渴望,是早日實現富國強兵的滿腔熱情,但這種憤恨、渴望和熱情是以激情為依托,以道義為訴求,而非以理性為依托,以實力為訴求。

  ??第三是夷夏之“防”傳統觀念根深蒂固的影響。夷夏之“防”理論是中原王朝古代主張嚴格民族界限、尊崇中原夏族、鄙薄其它民族的理論。具體表現為對異族人保持警覺、防備,還有禁止與外族通婚等;禁止我方先進文化傳入外族,也警惕外族不良風俗對我方的影響幹擾。在中土,嚴夷夏之防的觀念出現得很早,它注重強調夷夏之間的文化對立,強調中原文化的絕對主體地位。夷夏之論有大族沙文主義與民族歧視傾向。具有清流心態者同時具有極強的文化自尊心,政治上趨於傳統保守,骨子裏拒斥西方文化,習慣於居高臨下地看待中外關係。

  ??第四是中原傳統文化中缺乏妥協文化。沒有妥協就沒有外交。長期以來,人們把“妥協”作為一個貶義詞來對待,甚至把“妥協”和“投降”相提並論。妥協文化的缺失導致中土缺乏談判的文化,導致外交上難免出現走極端的現象。外交本要協調多方麵利益關係,平衡各種利益矛盾,這就必然有妥協。妥協太多地體現在外交中,它是一種外交藝術,是以暫時或局部的讓步來換取雙贏,來保障長遠的利益。林義哲曾說:“辦外交,要會爭,也要會讓。當爭的時候必爭,當讓的時候也必讓。隻爭不讓,那就是下命令,強迫對方接受我的命令。”而“清流”們在外交上主張強硬手段,反對任何妥協,遇到中外衝突即強烈主戰,喜歡唱高調,在愛國(現下名之為“為了江山社稷”)的口號下,常常把主戰等同於愛國,把主和等同於賣國,將必要的妥協和無原則的退讓混為一談,打不下去不得不談判時,對將軍們在戰場上拿不到的東西,則希望外交家們在談判桌上能拿到,否則談判之人很容易被批為“賣國”。以晚眀為例,直到亡國的最後時刻,崇正皇帝才意識到“策遼事者,不宜戰而宜和也”。可惜這隻能是後知後覺,已於事無補。當時眀廷上下缺乏議和的環境與氣氛,眀朝始終未給議和創造必要的條件,主持議和者包括皇帝在內從未展開有關議和大政方針的討論,糾正以至批駁一些模糊認識及錯誤論調,以統一朝臣的思想,因而始終未能形成議和應有的氣氛。相反,所謂“上朝大國”不可冒犯的傳統觀念始終占據上風。主持議和的人無一不身負惡名:兵部尚書袁重桓終以“謀款通敵”之罪被磔,支持袁重桓的閣臣錢隆西也以“密謀主款”之罪長戍不赦。楊思昌主持議和,弄得舉朝嘩然,群起而攻之。而陳新加與渤海部議和事暴露後立遭殺身之禍。這種攻擊、反對議和的聲浪經久不衰,形成了一種強大的輿論壓力。在這種壓力下任何正確的議和主張都難以暢行。林義哲亦以為乾國的事情難辦,尤其外交難辦,原因就在於人們拒絕妥協,喜歡清談者太多,老是獅子大開口。他曾說:“國朝的外交,從天津教案以來,我所經手者甚多,所犯的毛病,就是大家亂要價錢,不願意吃明虧,結果吃暗虧;不願意吃小虧,結果吃大虧。”又說:“士民聚會,淆於群哄,不分是非曲直,隻一味對談判諸大臣施壓,不許絲毫退讓,常常造成災難性的後果。”

  ??第五是清談誤國曆史遺風的影響。清談的興起,大抵由於東瀚末年黨錮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殘與壓迫,一變其具體評議朝廷人物任用的當否,即所謂清議,而為抽象玄理的討論。啟自郭太,成於阮機。有人曾說:“清談誤國是西縉滅亡的原因之一。”西縉滅亡了,清談誤國之風並沒有隨之消亡。眀朝亡國同清談誤國之風亦分不開。崇正皇帝死後不久,渤海攝政王阿莫拉給南眀的史克發寫信,痛斥晚眀的清談誤國之風:“晚近士大夫,好高樹名義,而不顧國家之急,每有大事,輒同築舍。昔梥人議論未定,兵已渡河,可為殷鑒。”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你們眀朝的大臣根本不考慮國家利益,就喜歡唱高調、講大話,哪怕火燒眉毛了,還慢條斯理地窮白話,作個決定比蓋棟樓還慢。當年北梥研究對策還沒散會,金軍就渡過黃河了,你們咋就不長記性呢?

  ??而現在,“清流”現象的產生還同狹隘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的影響有關。民族主義情緒的影響百年來在中土不容小覷,而就全世界來看,民族主義業已成為極有影響力的因素。狹隘民族主義、極端民族主義者都是以愛國主義的麵目出現,具有極大的迷惑性,帶有絕對的不可置疑性。他們骨子裏認為本民族利益天然高於一切,從而使“愛國主義”在一些時候、一些地方變成盲目的、狂熱的情感,有時甚至演變成了“害國主義”鬧劇、悲劇!

  ??這一次林逸青主持對日談判,原本打算借乾國法理占上風,軍事實力也占有優勢的機會,狠狠敲日本一下,榨一大筆款子出來,讓日本十年翻不過身來,但沒想到國內的清流健將們卻紛紛彈劾林逸青“勒日過重”,“索款過巨”,失了泱泱大國的體麵,“使列國視中朝有如市井之嗜利商賈”,堅決要求朝廷追究林逸青的責任。

  ??更為荒唐的是,一些清流言官們在這個時候開始裝起了大方,竟然要求朝廷放棄對日索賠!

  ??監察禦史查筱蔭就上書朝廷說:“以中土之大,區區百萬銀之兵費,視之直輕如秋毫,了不介意,或竟將此款免去,不索日本,亦足示中朝之恩威,在德而不在兵,足令日本羞其所為而滅其驕氣也。”

  ??由於清流言官們的強烈反對,清議洶洶之下,兩宮皇太後不得不做出姿態,指示林逸青將原來的索賠金額500萬英鎊減少至300萬英鎊,後來又減少到了200萬英鎊。

  ??“柳原君,當年我兄長林文襄曾對我說過若輩清流最足壞事,我當時還沒什麽感覺,這一次算是深刻體會到了。”林逸青對柳原前光說道,“當然,他們當中也不全是這樣的家夥,也有識大局懂時務,幫我說話的人,隻是聲音太小,作用不大而已。”

  ??聽到林逸青提到了林義哲,柳原前光的心不知怎麽突然快速跳動起來。

  ??“我與令兄是至交好友,令兄英年早逝,我一直十分悲痛……”柳原前光的聲音變得哽咽起來,“今日見到林君,就仿佛見到了令兄一般……”

  ??“你的心意我明白,柳原君,你是我兄長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林逸青伸出手,拍了拍柳原前光的肩膀,“雖然各為其主,但以後不管發生了什麽事,咱們也都是朋友,不是嗎?”

  ??“是,林君,你我二人,以後永遠是朋友。”柳原前光心中感動,抬起頭來,看著林逸青,堅定的說道。

  ??現在的他,已經能夠確信,林逸青並不知道林義哲去世的真相,不會和他為難了。

  ??看著麵前一臉真摯的柳原前光,林逸青在心裏發出了一陣大笑。

  ??柳原君,有件關於你妹妹柳原愛子的事你要是知道了,也許會嚇得睡不著覺吧?

  ??日本,東京。

  ??天氣轉冷的時候,晚上在皇宮的屋子裏就開始能聽到風聲了。

  ??和約簽定之後,明治天皇就再也沒有得到從乾國來的消息了。

  ??什麽都還沒確定,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無論是這種還是那種方式,在朝鮮的這場災難已經結束了。可能就因為這一點,今晚明治天皇對自己周圍的一切都投以更友好的一瞥。

  ??六點鍾左右,明治天皇散步完畢,回到宮中。太陽已經西斜,就要失去光輝了,落日的餘暉,以它金紅色的光線穿過他的房間,照亮了石雕菩薩像和插在古花瓶裏的紮束得十分古怪的花。

  ??五、六個小布娃娃——皇族的女孩子——正在和著女樂師的琴聲跳舞玩耍……今晚,明治天皇想到這個宮殿,這個指揮著跳舞的女人,所有這些都是屬於他的,便覺得真有其令人著迷之處。

  ??此刻,他的眼睛仿佛睜開了,看得更清楚了。他的一切感官似乎突然發生了奇異的變比,他突然覺察到且更好地理解了這些無窮無盡的可愛的小東西,在它們中間他看見了柔弱的風韻和對形式的刻意雕琢,構圖的怪誕和對色彩的精心選擇。

  ??明治天皇躺在潔白的席上,女禦藤原祥子殷勤地給他拿來了枕頭,那些笑吟吟的侍女們,頭腦裏還保留著剛才中斷的節奏,以有韻律的步子,跑過來環繞在明治天皇周圍。

  ??她們那腳趾分叉的短統襪無可指摘,不會弄出一點聲響,她們走過的時候,隻聽見布料的窸窣聲。他覺得她們看上去都很可愛,她們那種玩偶的神情此刻很討他的歡心,他相信自己發現了給她們帶來這種神情的東西:不僅僅來自她們呆板的圓臉以及與眼睛離得太遠的眉毛,而尤其來自她們過分肥大的袍子。袖子那麽大,好像她們既沒有後背,也沒有肩膀,她們纖巧的身體消失在寬大的衣服裏,衣眼飄飄蕩蕩,好像要不是它們在她們的半身處被寬寬的絲腰帶攔住,就會自己滑落到地上。

  ??明治天皇的目光落到了插花之上。

  ??他一直欣賞這些由藤原祥子按照日本藝術插在花瓶裏的花:蓮花,聖潔的花,淡紅色帶有脈絡的花瓣,是瓷器那種粉紅色,盛開時像闊大的睡蓮,含苞時像長長的淡色鬱金香,它們有一種柔和而有點令人慵懶的香氣,在這個季節十分稀有、昂貴,益發高高地挺立在莖梗上。祥子給它們留下了海藻般暗綠色的水生大葉片,還夾雜一些柔弱的蘆葦。明治天皇瞧著它們,內心充滿了寧靜祥和。

  ??“彈琴吧,為朕彈琴吧,祥子,我要整晚呆在這兒聽你彈琴。”

  ??藤原祥子看見明治天皇今晚如此親切,好不驚訝,她稍稍忸怩了一會,才以圖畫中的姿勢坐下,抬起她顏色暗淡的長袖,開始奏樂。

  ??最初幾個音符輕輕地、遲疑地微微作響,後來,漸漸地、漸漸地,樂聲強烈起來,小女孩們都在傾聽。音樂變得急促,帶有激越的顫音,但又不失柔美。而她的目光也變得不再迷離了。

  ??明治天皇躺著,傾聽著,眼睛半閉,睫毛不由自主沉重地下垂,他產生了一種被忘卻的憂鬱感,一種從過去的生活、從地球上所有其它地方消逝的憂鬱感。夜幕降臨時,在這日本的一角,在這皇家的花園當中,這種感覺卻是以前從未有過的……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