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九十五章 亦敵亦友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30      字數:6167
  “二十二日,晴,午後,日使前來和談,為最終之談判。”

  ??“伊藤言:‘前得貴大臣奉皇太後皇上旨意,念及舊好,再行寬免賠款二百萬鎊,不勝感激之至。然款額二百萬鎊,日本國小民貧,終難承受,還請再行寬免一二。’”

  ??“林瀚鵬言:‘本大臣早已說明,已讓到盡頭地步。主意已定,萬不能改。日本此次動兵侵朝,殺害僑商,大傷我國軍民之心,實將舊好破壞淨盡,減至此數,已是念及舊情。我並無仇視貴國之意,亦甚為日本可惜。’”

  ??“伊藤言:‘我知貴大臣念及兩國舊好,方才請旨寬免,又釋還俘虜,不索分文,我國百姓皆感閣下大德。然二百萬鎊之款,著實難辦已極,還請貴大臣替我酌量,我實在無酌量之法。’”

  ??“林瀚鵬言:‘我之處境,與貴使相似。也請貴使替我酌量。’”

  ??“伊藤言:‘貴大臣位高權重,素有威望,在貴國所論各事,何人膽敢妄駁?隻要貴大臣再行減免一二,我國上下,當永誌不忘。’”

  ??“林瀚鵬言:‘我亦有被駁之時,自主持和談以來,彈章交至,駁我劾我罵我咒我之人,不可勝數。’”

  ??“伊藤言:‘若接受此等和款,我等歸國,必為千夫所指,誤國之名,加諸與身,不可去也。甚至性命難保。’”

  ??“大隈亦言:‘我等處境,總不如貴大臣之易,貴大臣在貴國德威甚重,戰功赫赫,又得貴國皇太後大皇帝信任,無人可能搖動。而我國情況大有不同。我國議院權重,我等做事一有錯失,已被可議。貴大臣如能將和款減至一百萬鎊,我國尚可舉全國之力應付之。若是二百萬鎊,毀鍋賣鐵,亦難湊足。’”

  ??“林瀚鵬言:‘貴使可知,此次滿朝言路群起參我,謂我與日本首相有舊好,我在日本大婚之時,貴首相曾來祝賀。所參甚是!今如照貴使所言立約,豈非交好之明證!’”

  ??“伊藤言:‘彼等不知時勢,故參貴大臣,現在光景彼已明白,必深悔當日所參之非,貴大臣不必以此為慮。總是還請寬免為是。’”

  ??“大隈言:‘如此嚴苛之條款,我等若是簽押,歸國必為人罵為逆賊,人人皆曰可殺,奈何!’”

  ??“林瀚鵬言:‘貴國不乏有識之士,當可斥若輩等胡說,如此重任,若輩亦擔當不起,貴國有擔當者,唯貴使等數人而已。’”

  ??“伊藤言:‘事後又將群起攻我。’”

  ??“林瀚鵬言:‘事後說便宜話之人到處皆有,我之境地亦同貴使一般無二。’”

  ??“伊藤言:‘此固不論,我等前來議和,我國政府令我酌定,如能將原約酌改數處,方可擔此重任,請貴大臣替我細想,何處可以酌讓,即如賠款之數,總請少讓,即可定議。’”

  ??“林瀚鵬言:‘初時說明萬難少讓,而我皇太後皇上仁慈,念及兩國舊情,由五百萬鎊減去三百萬鎊,超過半數,已盡力讓到盡頭。不然何須會議四五次方能讓到如此。我將日本情形細想,即減至無可再減地步,蓋議和非若市井買賣,彼此爭價,實在不成事體。’”

  ??“伊藤言:‘日前臨別時請讓四百萬鎊,當時貴大臣似有欲讓之意,如能讓此,全約可定。’”

  ??“林瀚鵬言:‘如能少讓,不必再提,業已讓三百萬鎊矣。’”

  ??“伊藤言:‘一百萬鎊不能讓,五十萬鎊可乎?……’”

  ??“西園寺言;‘無論如何,總請再讓幾十萬鎊,不必如此口緊。’”

  ??“林瀚鵬言:‘屢次說明,萬萬不能再讓。’”

  ??“伊藤言:‘如此賠款,萬難承受!貴大臣出手太狠,才幹太大!’”

  ??“林瀚鵬言:‘此非關辦事之才,戰後之效,不得不耳。如與貴使諸位之才,謀事之忠,萬不能及也。’”

  ??“大隈言:‘賠款既不肯減,此等和約,我國實無力接受,還請稍讓。’言畢泣下。”

  ??“林瀚鵬言:‘賠款二百萬鎊之數,已不可減,屢次言明,此係盡頭地步,不能少改。若貴使不允,則就請罷談,我便回奏皇上,預備進兵耳。昨日薩摩使臣前來,呈請願書於朝廷,欲要助中朝進兵,以為先鋒,討日本之不臣,若貴國不允和約,我不攻日,薩軍亦必當攻日。’日使聞言,皆響震失色。”

  ??“伊藤言:‘薩軍皆貴大臣舊部,向聽命於貴大臣,還請貴大臣實力約束,萬不可輕啟戰端。’”

  ??“林瀚鵬言:‘薩人自立政府,非我一言可以約束,不過憑舊日威信爾。薩人欲要複仇,非止一日,若和約不定,薩人強行出兵,我亦難以禁止。’”

  ??“伊藤言:‘我等並非不允定約,不過請略減,如能少減即可定約,此亦貴大臣留別之情,將來回國,我可時常記及,我國上下,必當感念。’”

  ??“林瀚鵬言:‘所減之數,即為留別之情……初約原本不改,因念與貴國多年交好,故減卻三百萬鎊。而僅索二百萬鎊兵費,不索土地利權,皆緣深敬貴使忠心為國起見。貴使勇於擔當,不避艱險,日本濱海小國,竟能出如此人才,令人羨慕不置,我願早日達成和議,與貴使重敘舊誼。然如此延宕,言路參我有意拖延,其欲陰使我與貴國交兵,則實非我所願也。’伊藤聞言泣下。大隈西園寺柳原亦流涕。”

  ??“和談稍歇,伊藤雲將和款節略電報國內,請政府批示,言未畢,有日人隨員進,送急電於伊,似是日主親來之電諭。伊藤四人覽畢,相顧太息,遂允和款。……”

  ??9085年(大乾光旭十一年,日本明治十八年)1月4日,上午8時30分,天津,望海樓。

  ??伊藤博文接過乾方書記員放在他麵前的條約日文文本,看了起來。

  ??他看得是那樣的仔細,幾乎是一個字一個字的看著。

  ??看完了條約,當他的目光落在簽字處時,一下子變得呆滯了,手也跟著顫抖起來。

  ??此時的伊藤博文,心中充滿了悲涼。

  ??一名乾方書記員將筆墨紙硯送了過來,伊藤博文機械的拿起了毛筆,看著條約文本的簽字處,伊藤博文的手臂一下子僵住了。

  ??此時他手中的毛筆,好似有千斤重一般。

  ??伊藤博文看了看對麵,隻見坐在對麵的林逸青,神態從容的在條約文本上工整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他寫完之後,放下了筆,從一個碩大的印匣當中取過關防大印,在朱紅印泥上蘸了一蘸,加蓋在了文本上麵,然後又取過一方小小的青玉印章(林逸青的私印),蓋在了自己的名字旁邊。

  ??看到林逸青的動作,伊藤博文又看了看自己手中的毛筆,眼淚瞬間流了下來。

  ??他知道,這一落筆下去,對日本來說意味著什麽。

  ??那天,一封來自東京的電報,讓他們喪失了做出最後努力的希望。

  ??這封電報,是明治天皇親自發來的:

  ??“……覽諸卿奏,聞已爭取減得三百萬鎊,朕心甚慰,……聽聞薩賊欲要來犯,已致書乾國政府,欲為先導。聞琉球現泊運船十餘隻,載兵萬餘,薩艦‘比睿’、‘金剛’已升火啟行,不知所往……朕知諸卿為國已然盡力,若乾人堅不允減款,可即行定約,免生枝節,若戰事延及本土,則非朕所願,亦非諸卿所願……”

  ??明治天皇在這封電報裏,已經明明白白的表示,戰火已迫在眉睫,需要馬上和乾國簽約了。

  ??在接到電報的那一刻,伊藤博文可以說滿腹愁思。

  ??誰都知道,一旦在這份條約上簽字,對日本來說,意味著什麽!

  ??200萬英鎊(折合乾國白銀800萬兩,日元1200萬元)的沉重負擔,將使日本複興的腳步再度停滯!

  ??伊藤博文在心裏有一個聲音在叫喊著,要他不在條約上簽字,他的手不知怎麽,突然間變得酸軟無力,手中的毛筆一下子沒有握住,竟然掉落在了桌上,讓大團大團的墨斑濺到了條約文本之上。

  ??“日本若不盲動,銳意經營,十年之內,未必不能東山再起。”林逸青看著伊藤博文的樣子,微微一笑,說道,“天道無親,惟德是親。貴國如願振作,皇天在上,必能扶助貴國如願以償。俊輔先生不必如此為難。”

  ??聽了林逸青的話,伊藤博文深吸了一口氣,努力讓自己平靜下來,他伸出手撿起掉落的毛筆,重新蘸了蘸墨,在條約的簽名處,簽上了自己的名字。

  ??伊藤博文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之後,發出了一聲粗重的歎息,重重的向後倒在了椅子上。

  ??柳原前光看著伊藤博文,赫然發覺,現年不過44歲的他,原本烏亮漆黑的頭發,竟然有了些許斑駁的灰白色。

  ??此時的伊藤博文,仿佛一下子變得蒼老了許多。

  ??柳原前光看著這一幕,眼角禁不住濕潤起來。

  ??而在對麵,林逸青看著剛剛完成簽字的伊藤博文,眼中也禁不住閃過敬佩之色。

  ??熟知世界近代史的林逸青,對日本“明治維新三傑”之一的伊藤博文,一直保有一種難言的敬佩。

  ??伊藤博文的名字對乾國的改革派人士來說也並不陌生,甚至連久居深宮的兩位皇太後都知道日本有這麽一位能臣,仁曦太後召見郭筠仙時問及伊藤博文,郭筠仙的答語為:“伊藤久曆歐美各國,極力模仿,實有治國之才,專注通商睦鄰、富國強兵之政,不欲輕言戰事、吞並小邦。大約十年內外,日本富強,必有可觀。”

  ??這一次伊藤博文前來天津談判,林逸青和伊藤博文唇槍舌戰之外,亦有交心之言。

  ??林逸青曾對伊藤博文說:“我要是處在你的位置,恐怕不能象你那樣辦事之卓有成效!”

  ??伊藤博文則回答道:“若使你我易地而處,則你的政績當更有可觀。”

  ??林逸青道:“你在日本的所作所為,皆係我所願在乾國所為;然使易地而處,即知乾國之難為有不可勝言者。”

  ??伊藤博文則說:“要使我在乾國,以我的性格和處事方式,恐怕不能服眾也。凡在高位者都有難辦之事,忌者甚多,日本其實也是一樣。”

  ??而在兩人的談話中,伊藤博文也向林逸青提出了乾國改革需要“漸進”的看法:“乾國地廣人眾,變革諸政應由漸而來。”

  ??伊藤博文還就他所了解的情況,對林逸青分析了乾國現在的改革。首先,他肯定乾國的改革在短期內所取得的成效,但是他隨即指出,乾國改革將遭到內部巨大的阻力,“乾國以時文取文,以弓矢取武,所取非所用;稍為更變,則言官肆口參之”,“乾國雖此時外麵於水陸軍俱似整頓,以我看來,皆是空言。緣現當法事甫定之後,似乎發奮有為,殊不知一二年後,則又因循苟安,誠如西洋人形容乾國所說又‘睡覺’矣。”

  ??至此,伊藤提出了其對乾國改革的兩個基本看法:一、乾國必須改,但乾國的改革內部壓力大,動不動就要恢複“睡覺”的狀態;二、乾國的國情,決定了乾國的改革必須漸進。

  ??基於這樣的判斷,伊藤博文認為,當下日本應該韜光養晦,暫避乾國的鋒芒與銳氣。“倘此時日本與貴國戰,是催乾國速強也。乾國自苔灣之役,始設電報,自琉球之役,大興海軍”。隻要避開乾國的鋒芒,“若平靜一二年,言官必多參更變之事,謀國者又不敢舉行矣。”即便是乾國的那些改革派官員,“腹中經濟,隻有前數千年之書,據為治國要典。”而日本的對策,“此時隻宜與之和好”,“速節冗費,多建鐵路,趕添海軍”,發行鈔票,“十餘年後,我國官商皆可充裕,彼時看乾國情形,再行辦理……惟現實則不可妄動。”

  ??伊藤博文還告訴林逸青,乾國的改革如同修繕破房子,要是拿著“重椎、巨索”大拆大建,結果當然就會壓垮這房子。“貴國皇帝的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切記不可操之過急”,“以人吃飯為例,要是把足夠九年吃的東西,不顧人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個月之內都填塞給人吃了,結果當然是人被撐死了”。

  ??伊藤博文還指出:“乾國的改革並不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國土如此廣大的國家裏,對於幾乎數千年來繼承下來的文物製度、風俗習慣,進行有效的改革,絕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辦到的。要想進行改革,我認為一定要有非常英明的君主及輔弼人物,像革命似地去徹底改革才可以成功。”

  ??伊藤博文的這些話,充分明確地闡述了他對乾國改革的兩個論點:一是乾國改革必須要有“非常英明”的強有力的政治權威作保障;二是乾國改革絕對不可以急進。

  ??此外,伊藤博文還告訴林逸青,“變法自強當以立筅為綱領”。伊藤博文向林逸青和郭筠仙分別贈送他所著的《皇室典範解義》與《筅法解義》兩本書的書稿。郭筠仙問:“敝國考察各國政治,銳意圖強,當以何者為綱領?”伊藤博文則回答說:“貴國欲變法自強,必以立筅為先務。”郭筠仙接著問:“立筅當以法何國為宜?”伊藤博文說:“各國筅政有二種,有君主立筅國,有民主立筅國。貴國數千年來為君主之國,主權在君而不在民,實與日本相同,似宜參用君主立筅政體。”郭筠仙又問:“立筅後於君主國政體有無窒礙?”伊藤博文答:“並無窒礙。貴國為君主國,主權必集於君主,不可旁落於臣民。君主立筅之國,筅法明文載明,君權神聖不可侵犯,君主為國之元首,總攬統治權雲雲,即此意也。”

  ??伊藤博文再三強調了改革需要穩妥推進的重要性:“政府必宣布一定之主意,一國方有所率從。若漫無秩序,朝令夕更,非徒無益,反失故步。”

  ??伊藤博文還告訴林逸青和郭筠仙,其實,立筅與獨專的最大區別,隻在於法律必經議會協修,而非以君主一人之意見而定:“大抵西洋君筅之國立國之方,公議共之臣民,政柄操之君上,民無不通之隱,君有獨尊之權。其民俗有聰強勤樸之風,其治體有劃一整齊之象,其富強之效,雖得力於改良法律,精練海陸軍,獎勵農工商各業,而其根本則尤在教育普及。日本自維新之初,即行強迫教育之製,國中男女皆入學校,人人知納稅充兵之義務,人人有尚武愛國之精神,法律以學而精,教育以學而備,道德以學而進,軍旅以學而強,貨產以學而富,工業以學而巧,不恥效人,不輕舍己,故能合歐化漢學熔鑄而成日本之特色。”

  ??在紛繁複雜的表象之下,伊藤博文能看到“根本則尤在教育普及”,這不能不說是相當敏銳的。而“不恥效人,不輕舍己”八個字,的確是對日本明治維新的精當總結。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