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六十二章 陰風再起
作者:銀刀駙馬      更新:2021-07-17 11:30      字數:5722
  而且經過日本情報人員的多方打探得知,這5艘鐵甲艦當中的2艘將由乾國自己建造,另外3艘則向外國造船廠下單,而在向外國訂造的3艘當中,有1艘竟然是給薩摩海軍的!

  ??乾國加強薩摩海軍的實力的目的,凡是有點腦子的人,都會想明白。

  ??這個消息讓日本政府感到了無比的震恐,所有知道消息的人——包括明治天皇在內——的第一個反應就是立刻加強軍備,但困難馬上便擺在了眼前。

  ??上一艘在德國訂造的鐵甲艦已經耗盡了日本政府的財政結餘,現在要追加訂購鐵甲艦擴充海軍,錢從哪裏出來呢?

  ??“平定西南反亂,是靠露西亞人的力量,我們現在連買軍艦的錢都沒有,下一次麵對乾國人的戰爭,難道還要指望露西亞人嗎?”陸奧宗光看著伊藤博文,“抑或是指望英國人幫忙?那日本還成其為日本嗎?”

  ??牆裏麵的絲竹聲和人們做樂的聲音傳來,此時顯得那樣的刺耳。

  ??“強兵為富國之本,而非富國為強兵之本。”伊藤博文聽了陸奧宗光帶有指責之意的話,麵色變得陰沉起來,“為天下安危,是時候讓民眾做出應有的奉獻了。”

  ??這裏的夜裏清靜、涼爽,十分可人,空中充滿蟬兒們永恒的樂曲。伊藤博文抬頭望向遠處,看見一些女人提著的紅燈籠正在移動著腳步,一直朝下,消失在那巨大的深坑裏,而深坑的底部,便是東京。

  ??乾國,北京。

  ??北京人重視人之身後事,把棺材上漆,是北京人的一件大事,愈好的棺材愈要上漆,甚至年年上漆,沒漆的棺材是窮人的。乾國人講究養生送死,送死比養生更考究,北京城的送死比其他城更考究。北京城的送死特色是“杠房”,杠是不同粗細的圓木,交疊起來,由“杠夫”抬起,上麵放著棺材。杠的數目有“四十八杠”、有“六十四杠”,愈多愈神氣、愈多愈穩。穩得上麵可放上滿滿的一碗水,不論怎麽抬杠,保證水不灑出來。不灑的原因是杠夫走路不用膝蓋,腿永遠是直挺挺的,像僵屍一般。指揮他們的人叫“打香尺的”。“打香尺的”像趕一堆僵屍,不說一句話,隻憑敲打一根一尺長、兩寸寬的紅木尺來發號施令,不論上下快慢、轉彎抹角、換人換肩,都以敲打為記。北京城送死的另一特色是“一撮毛”。“一撮毛”是職業性撒紙錢的,他在腰間紮了條白帶子,陪同喪家穿孝,以示敬重。出殯時候,每經十字路口或衙門廟宇,就由“一撮毛”出麵,把幾十張碗口大小中有方孔的白色冥幣往天空撒去,撒上天的時候,一定要一條白練式的上去,高達九、十丈,然後像一群白鴿般的飄下來。使路人側目,然後鼓掌叫好。

  ??這些特色,都表示了北京人對給死者送行的鄭重,活人對死人的事,是含糊不得的。

  ??北京的內城有九個門,俗稱“裏九”,外城套在內城南邊,有七個門,俗稱“外七”。內城外城之間的三個門是中央的正陽門、東邊的崇文門和西邊的宣武門。一隊人向門兵付了賄賂,脫出了宣武門,就朝左邊的胡同裏走去。他們一轉再轉,轉入一條死胡同。死胡同中有一間空屋,屋前有個小院子,有兩個人等著他們,地下一口棺材,棺材蓋是打開的,裏麵是一個形削骨立的老人的屍體。

  ??一個中年人上前,用一張薄被蓋了上去,棺材上了蓋,打下了木釘。中年人點上了一至香,插在上頭,跪下磕了三個響頭。這時一個人突然撲到棺材上,大哭起來:“老爺啊!你死得好慘啊!好慘啊!”他喃喃喊著。多少個小時的緊張與麻木,都隨著淚水化解開來。

  ??其他的人,忙著在棺材前後穿繩子,穿出兩個繩圈,用一根木杠,貫穿過去。這棺材沒有“四十八杠”,也沒有“六十四杠”,隻是兩人抬著吊起的單杠。棺材沒有上漆,是最廉價的那一種,木質是輕飄飄的。

  ??但裏麵裝著的人,其實卻是大有身份的。

  ??四個人兩前兩後,把棺材抬起來。中年人擦了眼淚,拿著香,走在前麵。清早四更的天氣,北京已經很寒了。

  ??他們快步走著,來到一大片紅牆邊。紅牆上麵鋪著灰瓦,下麵敷著灰泥。他們沿著紅牆走著,紅牆盡頭,便是三座大門。大門中門最大,兩邊各有一座石獅。一位和尚站在中間,招呼他們進去。進去右首有一間房,房中擺好兩個長板凳,棺材就放在板凳上。見他們一到,和尚們立刻便開始準備起佛事來。

  ??“敢問施主,這位老爺是……”和尚問起死者的名諱,為首的中年人歎息了一聲,拿過和尚的紙筆,寫下了“徐延旭”三個字。

  ??那和尚顯然見多識廣,聽說死者竟然是前廣西巡撫徐延旭,不由得吃了一驚。

  ??“徐老爺不是蒙恩遣送張家口了麽?怎麽會……”

  ??“大乾國頭號越南事務專家”徐延旭因擅啟邊釁之罪被解京下獄問罪,當時是轟動京城的一件大事,刑部念其年事已高,沒有過堂,而是待其調養一段時間之後,才開始審訊,老徐對於自己的罪過並沒有做太多的辯解,也沒有將責任推給朝廷或是下屬趙沃,而是自己承擔了下來,稱自己是“心憤法人侵越,欲保桂境平安,故暗中支援劉仁義黑旗軍與法軍相抗”,隻是“趙沃用人不當,未能察覺,致幹大戾”,對於朝廷的任何處分,他都表示願意接受。

  ??老徐的這種態度顯然贏得了上邊不少的好感,所以刑部裝腔作勢的以“斬監候”報上去之後,敬親王和不少清流健將上疏為其說好話,最後仁曦太後批示否了這個比較嚴重的處分,改為發往張家口軍台效力。

  ??那和尚怎麽也沒想到,徐延旭竟然會突然死了,出現在他的廟裏。

  ??“徐公是為歹人所暗害致死的。”中年人恨聲道,“此事絕不甘心!我定然要將凶手繩之以法!”

  ??聽到中年人的回答,和尚嚇了一跳,他不敢再問下去,而是趕緊指揮徒弟們布置,專心做起佛事來。

  ??中年人定定的看著籠罩在香煙中的棺材,握緊了拳頭。

  ??此時的他知道,有一個人能夠幫他查清楚,到底是誰害死的徐延旭。

  ??“敢問先生尊姓大名?”

  ??“免貴姓張,名霈倫。”

  ??坐在進入清綺園的小火車車廂裏的敬親王宜欣,看著周圍如畫的景致,想到一會兒將要見到的那個女人,不由得一陣發怵。

  ??想起那個女人的往昔,敬親王的心中一時間有如打翻了五味瓶,說不出是什麽滋味。

  ??文宗顯鳳皇帝在清綺園的時候,有四個中原夏族女子分住四座花園宮殿,叫“牡丹春”、“海棠春”、“武陵春”、“杏花春”,外加上一個渤族女人,住在“永慶長春”,被稱為“五春共度”。這個渤族女人,姓耶訶納蘭氏,名叫杏兒,為他生下一個兒子,他死的時候,這小孩隻有六歲,繼位做了皇帝,就是大乾帝國第十個皇帝——穆宗彤郅皇帝。

  ??這個渤族族女人剛進皇宮的時候,地位很低。她早年的身世,很費猜疑。官書上記載她是渤族人,她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做過中級官吏,三代的官場地位都不高。她三歲的時候,父親就死在安徽。十六歲以前,一直住在南方,傳說她根本就是中原人,籍貫廣東,父親姓周,是一個下級軍官,因犯罪被殺,她給轉賣到渤族人惠征家裏做了丫環,就這樣冒充起渤族人來。十六歲後,她和妹妹北上,被當宮女選進皇宮,住在清綺園。因為她在南方住得久,會唱南方的流行歌曲,被皇帝注意到,於是開始晉級。當時皇宮女人的級位是:最高級是皇帝的祖母,就是聖祖母——太皇太後;第二級是皇帝的母親,就是聖母——皇太後;第三級是皇帝的大太太——皇後;第四級是皇貴妃,是姨太大的頭兒;第五級是貴妃,等於二姨太,兩個;第六級是妃,等於三姨太,四個;第七級是嬪,等於四姨太,六個;第八級是貴入,等於五姨太,人數不定;第九級是常在,等於六姨太,人數不定;第十級是答應,等於七姨太,人數不定;第十一級是宮女,人數不定。宮女隻算是丫環,還不夠資格做姨太太,要被皇帝看中,有了臨幸後才能升級做姨太太。大乾帝國的宮女約在兩千人以下,在中原各朝代裏,還算是少的,因為瑭朝有過四萬人的記錄。古時帝王的橫暴荒淫,光此一件事,就可想而知。

  ??這個會唱南方流行歌曲的渤族女人,在清綺園裏逐步向上爬,由於她為皇帝生了兒子,立刻身價百倍,她又會討皇太後的歡心,所以不久,就升為貴妃。大家稱她懿貴妃。

  ??文宗皇帝死前,當政的是三個渤族人,由遠房的親王懌親王承遠、鄭親王承平和蘇親王承威。三人中以承威最有眼光、最為能幹。承威是渤族中最能認清與夏族合作的先知先覺者,他深深知道夏族的人才多,要借重這些人才來治理國家。他特別改正了渤族防範夏族的毛病,而與夏族的卓越人士交往。曾伯函沒有他,無法大用;左季皋沒有他,也早被拿下砍頭了。其他如郭筠仙、如王凱運,這些夏族的人才,都是他欣賞的。他為人豪爽,常請夏族的卓越人士到家裏來喝酒。他對渤夏兩族的評語是:“咱們部人混蛋多,懂得什麽?中原夏人是得罪不得的,他們那支筆厲害得很!”

  ??承威為了整頓政治的腐敗,得罪了不少人。比如他認為渤族軍人——八部兵根本不能打仗,要減少俸祿待遇,得罪了不少人;為了考試舞弊,嚴辦貪汙,也得罪了不少人;他年少氣盛,心直口快,又得罪了不少人。這個毛病,使他還得罪了一個女人——園子裏的那個渤族女人。

  ??英法聯軍逼近,文宗皇帝從清綺園出走的時候,走得很倉惶,清綺園的一些妃嬪都不能全帶走,以致聽說英法聯軍進入園子時,她們都跳水自殺了。文宗皇帝向熱河逃難的第一天,晚飯隻吃到燒餅,老米膳、粳米粥。第二天早上,才吃到一點豬肉片,連平常山珍海味吃慣的皇帝都吃不到好東西,別人可想而知,大家隻能喝豆漿。但這些困難,一些嬌生慣養的妃嬪卻管不了那麽許多,她們就遷怒於直接負責的頭兒——承威。在路上,那個渤族女人嫌她坐的車太不舒服了,要承威給她換一輛。承威騎在馬上,不耐煩他說,現在兵荒馬亂,是什麽時候了,有這一輛就不錯了。到了熱河,物資缺乏,無法供應這些嬌生慣養的妃嬪們過北京式的日子,於是承威就更不得諒解了。

  ??文宗皇帝到了熱河後,心情很壞,他把戲子們從北京找來,給他唱戲。除了《四海升平》一出外,他對聽戲的興趣高過對國事的興趣。他聽得很仔細,唱錯一個字的四聲他都要糾正。有一次糾正一個戲子的字音,戲子說根據舊譜是這樣唱,但文宗皇帝卻說:“舊譜錯了!”

  ??文宗皇帝身體不行了,雖然還精明得可以改正一個字的字音。但他不得不開始想到,如果他不行了,後事該怎麽辦?

  ??大乾朝的家法,皇帝位子是父親傳兒子,但沒規定一定傳給老大。當時候選人有他這個弟弟宜欣,說實在的,自己比他行,以致他們的父親宣宗韶光皇帝始終無法決定。有一次他們去打獵,作為弟弟的自己滿載而歸,可是他卻兩手空空,他的師傅教他,等下皇上問你為什麽這樣沒用,你就說:“春天是萬物生長的時候,殺生對天地和氣有害,所以寧肯空手回來。”

  ??這一說詞,使得宣宗皇帝覺得他比自己這個有才能的弟弟穩重,所以決定由他做皇帝,自己這個弟弟做敬親王。那會兒他若死了,他的兒子隻有六歲,自己這個敬親王多少令他不安,所以他在死前一天,在宣布他兒子繼承皇位的同時,還宣布懌親王承遠、鄭親王承平和蘇親王承威等八個人為“讚襄政務大臣”,一齊輔佐他的兒子。這八個人裏麵,一共三個親王,卻沒有自己這個敬親王。

  ??至於他的太太,根本沒有參與政治的份兒。後妃不能幹政,不但是大乾朝的家法,也是中原王朝宮廷的傳統。中原王朝傳統女人亡國有功、治國不行。中土最早的名女人像夏朝的妹喜、殷朝的妲己、周朝的褒姒、春秋的西施,都是亡國有餘的人物;而瀚朝初年,第一個皇帝高祖的太太綠後,在丈夫死後奪權亂來,更倒盡了人的胃口。所以瀚朝第五個皇帝昭武,安排他年幼的小兒子繼承他,卻將小兒子的母親殺掉。他的理論是:皇帝小,皇帝的母親就會專權,女人一專權,就會禍國。文宗皇帝知道這種事,他也感到兒子的媽媽懿貴妃是個厲害的女人,所以,他為兒子安排輔佐,女人當然也不能列名。

  ??文宗皇帝死了。六歲的兒子當了皇帝,為了尊敬他,他的母親不好再做妃子級的人物,所以,她開始升級,和生不出兒子的皇後開始接近,於是,變成了兩個皇太後:原來的皇後變成母後皇太後,上徽號稱仁泰太後;懿貴妃變成聖母皇太後,上徽號稱仁曦太後,住在西宮,一般叫西太後。

  ??西太後是個野心勃勃的女人,她認為目前是一個機會,她向仁泰太後說,現在丈夫死了,你我都吃不開了,承威這些人當起權來,以後我們好日子也沒得過了,我們何不聯絡小叔子,把這些壞人弄下去?仁泰太後被她說服了,於是她們秘密通知了在北京收拾英法聯軍後爛攤子的自己,計劃好政變。

  ??政變在文宗皇帝的棺材運往北京的路上就開始了,承遠、承平都被交給緞帶,強迫自殺。那時候,不殺你,叫你自殺,是一種優待、是一種恩,叫做“加恩賜令自盡”。中土的習俗,不喜歡死的時候身首異處,所以不砍頭,而要你自殺是一種恩典。但從速死的效果上看,砍頭的痛苦卻比較輕。至於承威,西太後恨他,要在北京菜市口刑場上公開殺他。那一天承威被綁在牛車上,因為大家都為文宗皇帝穿孝,承威也穿著一身白衣,腳穿布鞋,氣氛淒涼;但他好漢到底,他在死前一直大罵,罵西大後的陰毒。他臨刑時不肯下跪,劊子手用鐵棍打斷了他的腿,才把頭砍下來。他死後家也被抄了,家財都進了西太後的私房。他死的罪名之一是不給皇太後應用的物件,這種可笑的罪名,顯然在報複她逃難到熱河路上的一幕。

  書屋小說首發